中国国际环境评估——经济和战略层面的评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国际论文,层面论文,战略论文,环境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想从经济和战略两个层面谈谈中国发展面临的近期国际环境。先分析国际经济环境。大家知道,中国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现代化。而现代化首先是个比较值,是落后国家与先进国家相比较时产生的概念。其次是个动态概念,现代化标准的量化指标是不断变化的,抽象的现代化标准只能瞄准发达国家,以发达国家为“鞋样子”。从这个意义上说,“赶超”就是现代化。
历史上,落后国家“赶超”有两种方式,一是自身主观努力,急起直追。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国年均增长近10%,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典型的“追”。另一种方式是自然削高就低,它是通过发达国家衰退、发展减速、经济缩水来间接实现的。近10年来,中国对日本的“赶超”因这两种方式同时起作用而大大加快,这导致中国的外贸总值、外汇储备已紧咬日本,经济总量及不少技术领域与日本的差距明显缩小。
今后一个时期,这两种方式在中国“赶超”整个西方国家的进程中也将同时起作用。一方面,美欧日经济面临“封顶”问题,增长空间极为有限。所谓“封顶”,也就是罗马俱乐部上世纪70年代“发展极限论”的通俗说法。虽然从理论上讲,发展是无限的,但地球环境、人文环境的承受力却是有限的。美欧日有资金、有技术、有经验、有无数的智囊团、有“八国集团”的协调,反危机能力空前绝后,却无力阻止三大经济体同时下滑、衰退,表面看是周期问题,但从人文和发展哲学的深层看,是其发展已接近极限,找不到新的增长点。因此,美欧日经济高速增长的历史可能已基本“终结”,低速增长将是常态。另一方面,中国经济“逆向”运行,仍保持快速增长,国内外经济界普遍认为中国经济今后一二十年将继续保持目前增速。两种方式同时起作用,将导致中国最近10年对日本的“赶超”模式再现于对整个西方的“赶超”,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将大大缩小。
这里提出的问题是:在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融为一体,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很高,如世界经济低迷,中国经济就难继续快速增长。但亚洲金融危机及去年以来的世界经济衰退,都未能阻住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步伐,这说明中国的增长模式有一定的特殊性,用通常的西方经济学规则难以解释。目前世界经济下滑促使美国资金、日本产业加速向中国转移,周边国家也谋求与中国加强经济合作,这些都增大了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低迷中继续快速增长的可能性。中国经济“逆向增长”的原因是什么?能否长期“逆向增长”?这些问题很值得探讨,但中国经济有很强的“逆向增长”能力和免疫力则已接近成为事实。因此,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风险很大,但仍可堪乐观,有很大的机遇。
与国际经济环境相关的另一个领域是国际战略环境。分析一下影响中国国际战略环境优劣的几大主要因素,我认为总体稳定的国际战略环境可望继续保持下去。
首先看大国因素,这是影响中国国际战略环境的基本因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主要受美国威胁,七八十年代主要受苏联威胁。冷战后、特别是“9·11”后,大国全面冲突的可能性有了实质性的下降,综合国力竞争已成为大国竞争的主要内容,中国与各大国的关系普遍出现质的改善。俄罗斯的战略守势最少要继续维持一代人,中俄已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关系将继续保持稳定。中日关系进入从未有过的“对等”时期,类似日本侵华的悲剧再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日本重新成为中国根本威胁的可能性出微乎其微。
其次看周边因素。虽然中国周边目前动荡不止,但难以形成对中国战略安全的根本威胁源。历史上中国的边疆危机都有国外因素,是中国处于弱势的产物。现在中国处于上升阶段,与多数周边国家的历史纠葛都得到妥善处理,目前几处领土、领海争端或在争取和平解决,或被冻结,不至酿成新危机。“中国威胁论”在周边一些国家不时冒头,但其本质是这些国家对他们在新一轮经济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口号式反应,并不是对传统安全问题的担忧。相反,他们普遍想搭中国经济快车。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总体上是沿合作不断扩大、加强、深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是中美关系因素,这是决定中国国际战略环境优劣最关键的因素。美国是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中国是将要崛起的大国,美国把中国的崛起视为战略挑战难以避免,但这不等于美国一定选择与中国对抗,强行阻止中国崛起。美国是“世界帝国”,目标复杂,囊括全球,要管的事太多,“责任”多,对手也多。中国目标相对简单,主要利益在亚太,中美有竞争领域,但合作领域也非常广阔。战略稳定、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经贸投资、能源等都是合作领域。“9·11”后,反恐成为中美合作的新领域。今年10月底江主席访美时,布什总统宣称把中国视为反恐“盟友”是前所未有的姿态,说明中美合作领域在继续扩大。当然,意识形态差异仍然是中美关系中的肿瘤。不过这个肿瘤处于良性状态,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是慢性的,并且通过其它因素起作用而生恶变的可能性极小。意识形态差异可能使中美难以成为志同道合的“全天候”盟友,但美国不会因意识形态差异而毁坏两国关系的基础。总之,中美关系将向“成熟”的大国关系方向发展,将继续保持竞争与合作并存、竞争面与合作面同时扩大的关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上对中国国际经济与战略环境的谨慎乐观仅仅是一种前景判断,要使之转化为现实,还需要努力。为争取一个有利于中国发展、崛起的国际经济与战略环境,中国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在国际舞台上谦虚谨慎、沉得住气,尤其是谨慎处理好中美关系及台湾问题具有基石作用。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是大国,综合国力已步上新台阶,“韬光养晦”原则已经过时,应准备“抢滩”,对外更突出“有所作为”。我认为这种观点一是没有认识到中国发展的不足和长期难题及中国综合国力要素的“营养不良”,二是没有领会“韬光养晦”的本质。所谓“韬光养晦”,不是说中国强大起来后要如何如何,而是强调在国际舞台上谦虚谨慎,不张狂,这是一种有战略涵养的大国的气质,这样的大国才能国运永驻,历久不衰。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中国即使强大起来后也不称霸,深意就在于此。因此,中国仍应长期坚持“韬光养晦”,追求“花开自然香”的境界,而不是有了一点进步、增长,就沉不住气,就急于往外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