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佚[1]2005年在《汇率理论演变与趋向研究》文中提出汇率理论作为国际金融理论研究的核心课题,是国际经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贯串着整个近代西方经济思想发展史,始终是西方国际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新理论层出不穷。汇率理论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汇率的决定。浮动汇率制度下剧烈波动的汇率不仅影响到微观主体的利益,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内外均衡。汇率的决定、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成为国际金融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二是汇率制度。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日渐衰落,对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和中间汇率制度进行比较的研究日益繁荣,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的问题更是引起了国际金融理论界的浓厚兴趣。本文从西方经济思想史发展的角度,较为系统地研究汇率理论发展的原因,分析汇率理论从产生以来的演变背景,评述各理论更替时的扬弃关系,全面深入地认识汇率决定理论以及由汇率决定理论发展衍生出的汇率制度选择问题。结合中国目前直接资本管制的现状和人民币最终实现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目标,在充分研究汇率理论演变和发展趋向的基础上,对我国当前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制度选择进行探讨,分析存在的难点,提出个人对于选择适合中国现实经济特征汇率制度的看法意见。
赫亮[2]2006年在《西方汇率理论与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西方汇率理论的内容、发展路径、特征进行述评,进而揭示其基本性质。得出的结论是西方汇率理论所坚持的基本前提假设不符合现实、研究方法上深受货币数量论影响、无法把握汇率的实质、无法得出统一的结论,更严重的是,西方汇率理论无法建立科学的长期均衡汇率理论,因而导致理论体系的不完备,理论本身适用性低,发展前景有限。 基于对西方汇率理论进行研究的结论,本文认为急需建立基本前提正确、能揭示汇率本质、形式简约且易被实践证实的新的汇率理论。通过借鉴信息社会经济学最新研究成果以及该理论在汇率领域的初步探索成果,本文认为以信息社会为本质特征的汇率的资源决定理论具有理论上的优越性和现实上的适用性,其发展前景广阔。 理论研究的意义在于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当前人民币面临极大的升值压力,如何应对应该基于科学的汇率理论去考察。由于西方汇率理论固有的缺陷使其对政策制定的指导意义不大。汇率的资源决定理论是种科学的长期均衡汇率决定理论,虽然其理论体系还不完整,但至少可以给我们以如下启示: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努力可能远远好于对长期均衡的人为测算,让市场去发现均衡汇率是最简单的方式。一旦汇率的形成机制得到完善,汇率水平将不再被扭曲,长期来看,将有利于我国知识增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目标即是让汇率水平由市场决定。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还存在诸多弊端,改革的意义重大。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盯住一
张亚峰[3]2007年在《马克思经济学的汇率决定理论》文中提出对马克思经济学汇率理论的研究是源于我对汇率波动问题的兴趣。汇率问题本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当各个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贸易时就已经产生,并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的发展,对汇率的研究也日趋深入。但在西方经济学的汇率理论研究中,无论是传统的汇率理论,还是当代的汇率理论。从总体来看,迄今为止还尚未见到一种真正彻底的令人信服的汇率理论。尤其是对于经济现实的解释力上还存在欠缺。因此,为了使汇率问题的研究有一个更有说服力的理论,我认为有必要重新探讨和总结马克思关于汇率的理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研究汇率问题应区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货币和价值层次的汇率问题;以及第二个层次,即“表示国际支付状态和不同市场利息率状态的汇兑率”。而从货币和价值层面上来看汇率问题,则汇率首先表现为各国货币交换时的比例,也可表示为本币的外币“价格”或者外币的本币“价格”。所以,就这一层面来说,应当考虑到货币的实际价值、相对价值及国内、国际的相对价值等因素;从第二层面来看汇率问题,则应考虑到一国的对外贸易、国际支付、对外支付、国际竞争及其他人为的因素等多个方面。目前,国内外的各种汇率理论,几乎全都没有把这两个不同层次上的汇率问题区分开来,因此也就不可能给出一个对汇率问题的正确解释。本文正是基于此,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充分研究马克思经济学相关著作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经济学的汇率理论进行了提炼、分析,力图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汇率理论进行探索和研究,总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汇率理论研究的成果,并尝试对马克思经济学的汇率理论建立数学模型。最后,对如何看待当前普遍关注的人民币汇率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全文结构相应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中对汇率的概念、汇率对一国国内经济及国际经济的影响,及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的概述;第二章对马克思关于汇率问题的相关理论,包括货币理论、信用理论、生息资本和利息理论、对外贸易理论、国际收支理论及国家干预进行了阐述。并针对汇率的两个层次论述了汇率的决定因素;第三章以前面的分析为基础,建立了马克思经济学汇率理论的数学模型,并对人民币汇率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四章是对西方经济学汇率理论的回顾及评述,按汇率理论的发展历程,对传统的汇率理论、现代汇率理论及当代汇率理论进行了回顾;第五章是对我国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分析,具体分析了人民币汇率水平、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意义,并针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消极影响提出对策建议。
黄先禄[4]2007年在《汇率理论发展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汇率决定和汇率制度选择两个角度,从汇率、汇率理论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三个层面,梳理和分析了中外汇率理论的发展脉络和趋势,并针对当前我国人民币汇率所面临的问题,探索性地提出构建人民币汇率形成的“二合一”模式的设想,即合理的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合意的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的长效机制。本文认为,“二合一”模式,作为人民币未来改革的取向,不仅符合汇率理论发展的学理逻辑,而且还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逻辑。全文共分六章,其核心内容主要为马克思汇率理论、西方汇率理论和人民币汇率理论三大部分。文章运用的方法是:坚持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而以宏观分析为主;坚持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相结合,而以均衡分析为主;坚持数理分析与哲理分析相结合,而以数理分析为主;坚持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而以逻辑分析为主;坚持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而以实证分析为主;坚持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而以动态分析为主。本文认为,马克思是汇率理论的集大成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汇率理论的坚实基础。马克思认为汇率在形式上表现为用一国货币表示另一国货币的价格,但在实质上却是指两国货币所包含或所代表的价值量之间的兑换比率,因而汇率就是国际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必然产物,汇率变动的“典型过程”就是实际汇率围绕货币价值平价上下波动的过程。马克思不仅强调国内劳动价值对汇率的决定影响,而且还强调国际劳动价值对汇率决定的影响。从汇率的层面看,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已从国内范围扩展到国际范围。马克思还敏锐地指出了金本位制下国际信用体系的所有弊端,认为“现实的危机总是在汇兑率发生转变以后”,并认同“汇兑率是货币金属的国际运动的睛雨表”。然而,马克思的汇率理论也具有金本位时代的局限性。实证表明,那些能用于黄金本位的汇率调节理论绝对不能照搬到没有黄金准备的汇率制度上来,而且在考察影响汇率的货币价值属性的同时,还必须考察影响汇率的商品价格属性。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回顾和评述了汇率决定理论和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演变和发展历程。在汇率决定理论层面,论文重点介绍和阐释了国际借贷理论、汇兑心理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均衡汇率理论和汇率决定的混沌理论;在汇率制度层面,论文重点介绍和阐释了金本位制货币体系下的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下的汇率制度和牙买加货币体系下的汇率制度;在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层面,论文重点介绍和阐释了汇率两极论理论、最优货币区理论、经济结构理论、名义驻锚理论、“原罪”理论、“恐惧浮动”理论和“中间汇率制度消失”理论。通过分析与比较,本文认为,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考察研究,这些汇率理论都具有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就汇率决定理论而言,其发展经历了“三个”转变,即从以注重宏观分析为主向以注重微观分析为主转变,从以注重存量因素分析为主向以注重流量分析为主转变,从以注重实体经济为主向以注重虚拟经济为主转变。就汇率制度选择理论而言,其发展也经历了“三个”转变,即从收敛于固定汇率制度向收敛于独立浮动制度转变,从选择最优货币区向选择汇率目标区转变,从追求单一政策目标向追求多重政策目标转变。尽管汇率理论各有特色,但由于各国情况千差万别,任何一个国家“永远都无法知道正确的汇率”,而且也没有任何汇率制度适合于所有的国家和所有的时期,更没有任何最好的汇率制度。最后,本文从经济体制的角度回顾和评述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演变和发展历程。就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而言,当时那种以行政管理来替代经济管理、以政治规律来替代经济规律的经济运行方式,容易造成对现实经济的人为性偏离,从而也就无法依据一般汇率理论来确立人民币汇率的均衡水平,那种非经济性的人民币汇率的长期稳定就成为政治长期稳定的附庸。因此,与其说人民币汇率的长期稳定包含着许多不合理的成份,还不如说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就市场经济体制时期而言,特别是近20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所存在的问题日益凸现,即在人民币汇率计值方面存在着错配现象,在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方面存在着错调现象,在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方面存在着错位现象。鉴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两个层面探讨了构建人民币汇率形成的长效机制问题,并提出了构建人民币汇率形成的“二合一”模式。在人民币汇率决定方面,本文根据马克思关于汇率的实质就是两国货币所具有(在金属货币条件下)或代表的(在纸币条件下)内在价值之比的理论,并参照货币价值的计量方法,构建了合理的人民币均衡汇率决定的理论模型。在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方面,本文沿着克鲁格曼关于汇率目标区情况下“蒙代尔三角”“钟摆效应”的思路,放大了“蒙代尔三角”的功能,构建了“弹性三角”模型。所谓“弹性三角”模型,就是在克鲁格曼“钟摆效应”的基础上全面整合“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性和汇率稳定性”三大目标功能,以促进汇率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和谐发展。“弹性三角”模型能够有效地克服“两极汇率制度论”和“中间汇率制度论”的理论缺陷,既拥有浮动汇率的灵活性,又拥有固定汇率的稳定性;既强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又强调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既可隔离资本流动的抵抗性冲击,又可形成配套政策的组合效应。本文的结论是:人民币汇率改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二合一”模式的总体框架下,既要立足于发展,即形成合理的人民币均衡汇率平价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而不要受制于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又要立足于科学,即遵循人民币均衡汇率平价形成机制演化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有效而及时地转换制度,以利于合意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路径选择,而不要受制于其他利益集团或政治意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币汇率平价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有效地推进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国际化进程。本文的主要学术贡献是:⑴从价值角度和价格角度,条分细缕地分析了马克思汇率理论与西方汇率理论的发展脉络,并进行了相对的归类和客观的评价;⑵根据价值理论,并参考价格理论,构建了合理的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决定模型,并进行了理论上的逻辑推导;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反思了“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命题,并提出构建“弹性三角”模型的设想,特别是在货币政策独立性问题上,提倡偏重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⑷在分析人民币价值基础时,虽然重提人民币含金量问题已经没有现实意义,但为了解决新的特里芬难题,黄金储备及其资源型的物资战略储备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⑸在政策操作层面,中长期的汇率政策不仅要实行多重目标管理,而且还应该由参考篮子货币转换到钉住篮子货币,同时要增加关键货币的权重,发挥篮子货币所具有的“减缩器”和“稳定器”的功能作用,大力提升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性。
孙叶萌[5]2008年在《汇率决定理论和汇率预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汇率决定理论出发,基于汇率波动的复杂性,对均衡汇率概念的界定、汇率的波动和汇率预测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讨论。在此基础之上,跳出以往研究的局限,从政治经济角度对汇率波动进行了新的思考。研究发现,以往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于汇率波动的解释力很弱,各种均衡汇率学说也只是从不同侧面对汇率决定的解释。从当今世界国家之间利益竞争角度来看,汇率越来越成为竞争的焦点,这使得汇率波动过程异常复杂。关于汇率预测问题,讨论了一些主要的时间序列方法的预测力,也用协整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人民币实际汇率的主要决定因素。利用这些方法考察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历史值偏离均衡汇率的程度,对人民币汇率的长期走势做出判断。本文特别对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同EGARCH模型和STAR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ANN模型在汇率预测方面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
张岭松, 倪海燕[6]2001年在《论当代西方汇率理论发展的新特点》文中提出当代西方汇率理论的发展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新特点 :从偏重于均衡分析转向偏重于非均衡分析 ;从偏重于静态分析转向偏重于动态分析 ;从偏重于流量分析转向偏重于存量分析 ;从偏重于逻辑实证分析转向偏重于经验实证分析。
高建良[7]2003年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中的人民币汇率及汇率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探讨的是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中人民币汇率及汇率制度问题。为此,本文分成六个部分,即由六章篇幅来构成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的基本框架。第一章主要是对有关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性质与影响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现象等问题进行一般性理论概述。第二章阐述的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金融全球化问题。在这一章中,文本针对金融全球化的兴起、表现形式与基本特征、金融全球化对对世界金融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及金融全球化进程中的金融危机与防范等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第三章是介绍西方汇率决定理论。本章就古典汇率决定理论分别进行了介绍。从第四章开始,本文主要是对人民币汇率以及汇率制度的演变、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分析。在第四章中,本文介绍和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和汇率体制演变的历程,并对80年代以来外汇管理体制与汇率体制的改革进行了分析。第五章主要探讨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决定、人民币汇率的阶段性调整波动以及政府干预。本文最后一章即第六章探讨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金融不断扩大开放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调整改革问题。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这一问题,人们往往是从各自所处的领域、各自的立场以及各自的利益出发来对经济全球化这一有着多方面、多层次内容且十分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理解,因而也就存在着对经济全球化概念的不同解释和说明。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我们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它:一方面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是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经济活动逐步由国内到区域再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这样一种分层次演进的动态发展过程;另一方面从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又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向全球扩张紧密相联,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从社会生产力发展角度和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角度两个方面来看待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们对于当今经济全球化本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由于当今经济全球化主要是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和推动,因而在其性质上明显带有资本主义性质,这也就决定了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通过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来促进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从而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会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的挑战。有鉴于此,当代经济全球化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展趋势与格局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难以有根本性的改变,无疑决定了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可能提供一定
张鹏[8]2000年在《当代西方汇率理论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牙买加体制形成以来,汇率基础的概念变得模糊起来。频繁的、大规模的汇率变动给世界范围的经济、贸易造成了不确定性的影响,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为此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最近几十年来,西方学者在汇率的决定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其中不乏一些对人民币的汇率决定有启发性的理论。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介绍西方经济学家在汇率决定理论研究上的进展情况,以期对人民币的合理汇率水平的确定以及整个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有所裨益。
黄先荣[9]1998年在《当代西方汇率理论的主流学派及其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汇率理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金属本位制时期,根据休谟提出的“物价—金币流动机制”,汇率在黄金输送点之内围绕铸币平价自行调整并保持稳定;二是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实行弱化了的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时期,黄金不再自由流通,先后出现了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和凯恩斯的利率平价取代铸币平价对汇率的决定基础进行解释;三是在七十年代进入纸币本位制之后,汇率失去了保持稳定的客观基础,汇率波动频繁而剧烈,于是经济学家从新的角度对汇率决定进行分析,这就是现代西方汇率理论中的主流学派——资产市场分析法(the Asset Market Approach)。本文尝试对该理论的来龙去脉和主要内容作一概括和评价。
姚大庆[10]2007年在《美元霸权体系下的人民币汇率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民币汇率是近几年来理论界和政策当局争论的的热点问题。综览国内外相关文献,各种学术观点和政策建议众说纷纭,但大多数文献都忽视了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霸权的客观现实,更缺少在美元霸权的制度条件下对人民币汇率政策进行的系统研究。本论文以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国际环境为起点,结合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国内因素,分别研究了美元霸权体系下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微观基础和宏观模型,在此基础上讨论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目标选择,并通过对人民币汇率调整效应的实证研究,最后得到本文的结论。本论文共分八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介绍论文的背景和现实意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并概述逻辑结构和主要创新。第二章为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国际环境。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世界货币体系进入美元霸权时代。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的霸权地位并没有随之结束,而是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在有些方面程度甚至是加强了。本章回顾了美元霸权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发展演变,分析了不同时期美元霸权地位的表现形式和特点,阐述了美元霸权的意义和作用。针对一些学者对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持续扩大的担忧,本章还论证了在美元霸权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并不存在所谓“新特里芬两难”的问题。第三章分析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国内因素。2000年以来,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飞速增加,使一些学者认为人民币升值压力日益加大。本章认为,经常项目顺差持续扩大和外商直接投资稳定增加反映了我国经济面临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内需不足导致的内生出口,二是内资低效导致的外资替代。这两个问题正是我们制定人民币汇率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的国内因素。只有对这些国内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我们才能制定正确的汇率政策。第四章研究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微观基础。从微观的企业层面,美元霸权体现为大多数国家的大多数国际贸易业务均采用美元定价。本章首先介绍一个企业定价行为的模型,并比较了不同国家出口企业定价行为的国际经验。接下来,把出口厂商定价方式引入多恩布什超调理论,分析了定价行为导致的汇率不完全传递现象,并实证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美国进口价格的传递程度,分析了人民币汇率传递程度低的原因。最后,鉴于我国目前缺乏企业出口定价行为的统计数据,作者还设法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调查结果证实了前面的结论。第五章介绍汇率经济学历史上四种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模型,并分析每种理论下相应的汇率政策。(1)按照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分析,汇率政策就是在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个目标中进行选择。(2)根据超调模型,货币政策的作用只体现在短期的价格刚性和名义汇率超调,这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都提出挑战。实证分析表明,2005年7月的汇改对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并无帮助,人民币持续升值迫使货币当局增加国内货币供给,反而削弱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3)按照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Redux模型,汇率波动不影响本国和外国的福利,汇率的稳定是无关紧要的,政府应该实行完全浮动汇率制度。但这个模型的前提假定与我国情况明显不符。(4)在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中引入美元霸权,建立一个既具有微观基础又考虑到汇率不完全传递的模型,最适合中国国情,这个模型的结论是应该采取固定汇率制度。因此,中国的最优汇率政策应该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而不是任由市场来决定人民币汇率水平。第六章是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目标选择。汇率政策的传统目标存在两个问题:(1)把“均衡汇率”视为被动的变量,它的水平由宏观经济的自变量决定;(2)把各国的汇率目标视为相同,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汇率政策的目标都是实现所谓“均衡汇率”水平。实际上,一方面,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如果把汇率作为经济杠杆,就可以主动地调节汇率水平,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另一方面,在美元霸权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国与其他国家的汇率政策是不对称的,中国没有必要过分追求国际收支平衡。当前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外有顺差,内有失业,经济内外失衡的原因是相同的,即缺乏内需。因此,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目标应该是增加就业和产出,促进中国实现内部平衡,并在此基础上真正实现外部平衡。在贬值政策缺乏国际环境的条件下,我们应该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第七章研究人民币汇率调整的效应。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我们发现:(1)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扩大对于我国不同类型产品的影响取决于产品的附加值,它不利于我国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2)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居民消费需求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较高,因而人民币升值会减少我国就业;(3)人民币长期持续升值,很容易导致本币的升值预期,使国内资产价格大幅上涨,加速国外投机资本流入,并进一步增大本币升值压力,产生更强的升值预期。因此,总的来看,人民币升值和波动对于我国的效应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第八章是全文的结论。通过前面各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即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是中国汇率政策的最优选择。首先,在美元霸权的国际货币体系中,汇率问题实质上是个政治问题,美国通过各种渠道鼓动和压迫人民币升值,其背后隐藏着极为深远的国家战略。其次,理论和实践都已经证明,人民币升值是无效的,根本达不到政策当局的预期目标。第三,人民币汇率政策应该发挥其经济杠杆作用,为中国的利益服务。那么,如何解决大量顺差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压力呢?在短期内,我们可以用贸易战代替汇率战;在长期里,通过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
参考文献:
[1]. 汇率理论演变与趋向研究[D]. 孙佚. 复旦大学. 2005
[2]. 西方汇率理论与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D]. 赫亮. 四川大学. 2006
[3]. 马克思经济学的汇率决定理论[D]. 张亚峰. 河南大学. 2007
[4]. 汇率理论发展与实践研究[D]. 黄先禄. 中共中央党校. 2007
[5]. 汇率决定理论和汇率预测[D]. 孙叶萌. 吉林大学. 2008
[6]. 论当代西方汇率理论发展的新特点[J]. 张岭松, 倪海燕.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1
[7]. 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中的人民币汇率及汇率制度研究[D]. 高建良. 中国人民大学. 2003
[8]. 当代西方汇率理论模型研究[D]. 张鹏. 暨南大学. 2000
[9]. 当代西方汇率理论的主流学派及其评价[J]. 黄先荣. 世界经济文汇. 1998
[10]. 美元霸权体系下的人民币汇率政策研究[D]. 姚大庆. 复旦大学. 2007
标签:金融论文; 汇率论文;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论文; 汇率决定理论论文; 汇率变动论文; 人民币汇率制度论文; 汇率改革论文; 货币国际化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全球化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