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文化性格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格论文,概念论文,区域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3-1502(2002)03-0057-06
区域文化性格,是当我们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对人类的“群体性格特征”在地域分布 上的状况进行观察时所感知到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对这种社会文化现象进行研究的学 科基础是文化人类学、文化地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一、区域文化性格:一种迷人的社会文化现象
提出区域文化性格概念,首先要将“区域文化性格”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予以确认 。
文化人类学家和文化地理学家们很早就将地球表面按文化类型划分为许许多多的文化 区。如从世界范围看,人们曾做过8个、11个、12个数量不等的文化区划分。如美国地 理学家J.E斯潘塞和W.L.Jr.托马斯在1976年将世界划分为西欧文化区、东欧文化区、北 美文化区、西亚-北非文化区、非洲文化区、中国文化区、南亚文化区、东南亚文化区 、澳洲文化区、太平洋文化区、中南美文化区等11个文化区。[1]从中国范围看,人们 又作出进一步的划分,如齐鲁文化区、燕赵文化区、三晋文化区、吴越文化区、巴蜀文 化区、关陇文化区、荆楚文化区等历史文化区。这种划分有多种,就笔者所见的就有夏 日云、张二勋的划分[2],王会昌的划分[3],李德勤的划分[4],吴必虎的划分[5],曾 昭璇的划分[6]等等。
假使我们对人们的性格特征从文化的地域空间分布的角度进行观察,就会发现,生活 在不同文化区域中的人们,在性格特征上总是存在差异的。对此早在两千多年前司马迁 就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关中丰缟一带民有“先王之风”,“重为”;中山一 带男子“悲歌慷慨”、女子“游眉富贵”;燕赵之民多“雕悍少虑”;齐人“宽缓阔达 ”、“足智,好议论”;邹鲁人“好儒”、“俭啬”;西楚之民剽轻易怒,南楚之民好 辞、巧说、少信。唐代的李筌在《太白阴经》中则认为:“秦人劲,晋人刚,蜀人儒, 楚人轻,齐人多诈,越人浇薄(作风轻浮),海岱(东海与泰山之间地区)之人壮,崆峒( 今甘肃东部一带)之人武,燕赵之人锐,凉陇(今甘肃西南一带)之人勇,韩魏(今河南一 带)之人厚。”等等。
从世界范围来观察,特色鲜明且影响较大的区域文化性格有生活在北美文化区的美国 人;生活在西欧文化区的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生活在东欧文化区的俄 国人和前南斯拉夫人;生活在中国文化区中的中国人和东亚地区的日本人。
为了生动概括不同的区域文化性格,文化人类学家甚至设想了这样一些故事,比如: 国际联盟以“大象”为题悬赏征文,于是英国人选定《英国治下的非洲猎象事业》为题 ,法国人却作了一篇《象的恋爱观》,意大利人哼着《象呵!象呵》的诗句,德国人则 写了学术论文《关于象的研究》,而波兰人则写了一篇题为《波兰的主权与象之关系》 的政论文。又比如: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犹太人一定是先搬出他的保险箱,法国人一 定是先拖出他的情人,美国人一定是先抱出他的妻子,中国人一定是先背出他的老母, 而日本人则先把丈夫推出去。这些故事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处,但却形象地描绘出了人们 区域文化性格之间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注意到了“区域文化性格”现象,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曾认为: 德国是一个哲学的民族,长于理论思辩;法国人比英国人更加“机智”、“善辩”,讲 究“风度”。恩格斯在谈到印度的民族性格时指出:“这个国家里的人民的沉静的高贵 品质,甚至抵消了他们所表现的驯服性,他们看来好像是天生疲沓,但他们的勇敢却使 英国的军官们大为吃惊。”[8]恩格斯说:“凯撒当时所说的高卢人的那许多特征,在2 0世纪以后,吉拉德又在爱尔兰人中重新发现,而且直到今天,我们在爱尔兰的民族性 格中仍然可以看到这些特征。尽管他们已经大大的混杂了日尔曼血统。”[9]斯大林认 为美国人富于“求实精神”,而俄国人则具有“革命胆略”。毛泽东在谈到北伐战争时 曾经戏言:广东人革命,福建人出钱,湖南人打仗,浙江人做官。[10]凡此种种,均反 映了他们所观察到的不同地区的区域文化性格。
世界各个不同文化区中的区域文化性格也存在着更细致的区分,如对北美文化区,《 美国文化地区论》的作者,明尼苏达州大学的爱德华.M.格里芬教授指出:“北美的文 化,仍然相当复杂多样”,所以应当“把北美大陆看成由文化特色各不相同的地区组成 。正如乔尔·加罗在其论美国文化各地区的趣味盎然的著述《北美九国》(1981)中所说 ,他们‘相互之间外表不同,感觉不同,声音不同……最重要的是,各自……都有一个 独具特色的多棱镜,通过它看世界’”,“他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自称是美国的忠诚公民 ,但同时又强烈地认定自己是特别的、个体化的”。[11]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 迪克特写了研究日本文化性格的名著《菊与刀》,被认为是对日本国民性的深刻分析, 但日本学者樋口清之在《日本人与日本文化》中却将日本人按地域划分为12 种类型。在英国,历史上的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四个民族,由于长期相互 融合,今天从外表体质特征上已经很难区分出差别,但是区域文化性格上还是存在很大 差别的,据说如果你称呼一个英国人为“英国人”,他就会立即纠正你,告诉你应该称 呼他为英格兰人、威尔士人或苏格兰人,要么就按照地理名称统称他们为“不列颠人” 。[12]
对这种由于文化区域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文化性格进行研究是饶有趣味的,可以说这 是一个十分迷人的研究领域。如果我们要深入到这个领域中去探微索隐,那么就应该把 “区域文化性格”当作一个严格的学术概念来加以分析,从而才能对这样一种文化现象 加以科学地把握和研究。
二、区域文化性格概念的辨析
1990年我曾在《社会心理研究》中提出社区性格概念。[13]但现在看来需要用区域文 化性格加以替代。因为社区概念现在用得实在太滥,甚至一个住宅小区也被人们称之为 社区。显然,这样的社区是不会有什么“社区性格”的。为了避免学术概念被世俗化后 所造成的误解,现采用区域文化性格概念可能更为适宜。再者,区域文化性格是与文化 区相联系的,而在研究人类文化性格地理分布的意义上讲,“文化区”是比“社区”更 具空间弹性和灵活性的一个分析工具。
区域文化性格是由文化地理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杂交合成的概念。我们下面 来仔细地解析这个概念:
——区域文化,作为一个文化地理学概念,是指人们在生存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类型 的文化模式所占据的地理区域,也叫文化区。文化区的概念最早是由19世纪末和20世纪 初的文化人类学家提出的,目的是用来区分和研究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文化区是在政 治、经济和社会方面具有独特的统一体功能的空间单位,是具有相似文化特质的地域文 化复合体。
——性格,作为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是指人们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 的行为方式。对此,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有一句名言:性格是天生与后生的合 金。这就是说人类的性格除了受先天遗传影响所形成的某些特征外,还深受他们生存的 那个特定的文化环境的后天的影响。这样就很自然地引来了对形成性格的文化因素研究 。
——文化性格,作为一个文化人类学概念,是“文化与人格”学派的重要研究课题之 一。“文化与人格”研究又常被称为“心理人类学”、“心理文化分析”等等。这方面 的研究者都坚信文化对人格的影响要大于生物因素对人格的影响。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 人,入乡随俗,环境改变人等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为此,我们将由于文化环境的影响 所形成的性格特征称之为文化性格。
有了区域文化、性格、文化性格三个概念,我们就可以很方便地合成区域文化性格这 样一个新概念。我们将区域文化性格的概念作这样的界定:区域文化性格,就是生活在 一定的文化区域中的绝大多数人所共同具有的带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区域文化 性格是世世代代生活在特定文化区域中的人们,在区域文化背景中形成的普遍性的稳定 的心理趋势和价值取向。同风俗、习惯、道德、信仰、思想、观念相比较,区域文化性 格是更深层次的历史积淀。这种区域文化的性格构成该群体区别于其他文化区群体的鲜 明特征。
区域文化性格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概念与个人性格、群体性格、国民性格(亦称民族性格 )、社会性格等相关概念是有区别的,对此我们比较分析如下:
与个人性格相比,区域文化性格首先是一个集合性概念,它所指的不是文化区中个别 成员的性格,而是文化区中绝大多数成员的性格。当然,全体由个体组成,文化区中千 千万万个个体的性格是千差万别的,但他们必有某些共同点,只有这些共同点,我们才 称之为区域文化性格。区域文化性格是个人性格的轴心,虽然每个文化区域中都往往会 有一些特别成员的性格偏离这个轴心,但就绝大多数成员来说,个人性格都是围绕这个 轴心的。区域文化性格和个人性格的关系,大体上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其次,区域文 化性格具有延续和传递的力量,个人性格是随着个体生命的结束而终止的,而区域文化 性格则伴随着区域文化观念积淀下来,并借助传统的力量传递下去,从而代代沿袭,具 有很强的延续性。最后,区域文化性格对个人性格具有一种社会约束力和同化力,而个 人性格对区域文化性格的影响,一般来讲是比较微弱的。
与群体性格(主要指一般意义上的,非地域性的群体性格)相比,区域文化性格是一个 地域性很强的概念,它有着统一的按照空间分布分类的特征;而群体(或社会群体、社 群)作为社会学的常用概念,其分类标准是十分庞杂的,美国尤班克在《社会学概念》 一书中列举的群体分类有40种之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重庆出版社合编的 《社会科学新辞典》上说,社会群体是指“具有某种社会关系的人群和社会集体”。《 应用社会学词典》上说社会群体是“任何一个形式上或本质上的特征结合起来的人群总 体”。这一切都说明了群体的分类带有极大的随意结合的特点。当然,“地缘群体”也 被作为分类之一。但是,这种地缘群体实际上是指“由一些较长世代定居者所结合的固 定性社会”,其实体构成是以世代家族为背景的。[14]因此,这种地缘群体和血缘群体 是两个外延完全重合的概念。又如,我们把一个矿区说成是一个地缘群体,那么实际上 它和业缘群体的概念是重合的。所以我们只有在诸如此类的意义上使用地缘群体的概念 才是妥当的。但是,如果我们不恰当地把地缘群体的概念无限制地推广,把凡是居住在 同一地区的人都说成是一个群体,则似乎欠妥。因为就群体概念使用的主要分类标准来 看,一般都是按照事物的性质或机能所进行的“纵向”分类,如按民族、阶级、社会地 位、职业、政治或宗教信仰、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劳动组织等。如果我们在此之外 再按地域的空间分布来个“横向”分类,就会在使用上带来某种不便。如民族这一血缘 特征的社会群体(如回族人、世界上的犹太人、吉普赛人等)是可以分布在各个不同的文 化区域的;跨国公司、企业集团这些经济群体,政党社团这些政治群体,也都是可以分 布在各个不同的文化区中。反过来,一个文化区可以聚居按照血缘、业缘、政治、文化 等不同标准划分的多种群体。
与国民性格相比,区域文化性格是一个具有弹性和张力的概念。国民性格是指“文明 国家中普遍的人格类型或一个民族集体的理想人格类型”[15]。它是对一个国家中的全 体人民的性格进行总概括的宏观概念。而区域文化性格则不受国界的限制。区域文化性 格既可以是国家内部文化区的,也可以是跨越国家的,甚至跨洲的,由若干国家合成的 文化区的。
区域文化性格是一个层层嵌套的复杂系统。区域文化性格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空间上 的分类,如以规模的大小可划分为大文化区的区域文化性格和小文化区的区域文化性格 ,大可至一洲一国,中可至一省一市,小可至一村一镇;以地理特征可划分为平原的区 域文化性格、山区区域文化性格、湖泊地带的区域文化性格;以主要功能可分为经济区 的区域文化性格、政治区的区域文化性格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城市的区域文化性格和农 村的区域文化性格。由此可见,区域文化性格并不受行政边界如国界和省界的限制,它 的边界是一种软边界,是一种文化的边界。
与社会性格相比,区域文化性格是一个具体的概念。社会性格这个概念是美国人本主 义心理学家埃利希·弗洛姆首先提出来的,目的是用来解释社会人群的思想观念会随着 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一现象。弗氏把社会性格概念规定为:“团体 的每一个分子都共有的一些人格结构,是一个团体大多数人性格结构的基本核心。”[1 6]从弗氏对社会性格的定义和弗氏自己以及后来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对这个概念的使 用情况来看,社会性格依附于群体生活,在群体生活中形成并在多数群体成员中得到体 现的性格特点。社会性格是与人格即个体性格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通常被用于分析和研 究群体的心理特征。在概念的使用上社会性格是与群体性格十分相近的一个概念。然而 ,如前所述,群体的分类是相当广泛和繁多的,所以,社会性格乃是对各种各样的群体 性格的高度抽象的概括,是对包括民族性格、区域文化性格在内的一切群体性格的泛指 ,是对所有描写集合性格现象全部体系的总称。而区域文化性格乃是一地人民实际性格 特点的具体表词,它有实实在在的物质基础,是可以具体观察到的。区域文化性格是以 文化区为载体的,文化区是社会中的具体实在的社会单元。区域文化性格作为社会性格 中的一种,它研究的对象是以地理文化区域为载体的社会性格,它以具象的文化区域为 分析单位,研究社会性格的地域空间分布特征。
三、建立区域文化性格概念的必要性
为什么要提出并建立区域文化性格这样一个概念?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理由:
首先,区域文化性格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概括和把握一类重要的、并且今后还将长期存 在的社会现象。也许有人会认为,随着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和传播媒 介的增加,那种“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的社会现象将会趋于削弱或消失。 或者,地域因素在人们性格形成中的影响将越来越不重要。但只要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形 成区域文化性格差异的各种原因,我们就会看到,由于这些原因的长期存在,因而其结 果——区域文化性格也将会随之长期存在。对此我们分析如下:
——地理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草原和山区的人们长期与恶劣多变的自然环 境及兽类打交道,因此性格粗犷、豪放、骁勇;而平原人长期以种植业为主,处在相对 安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因此性格细腻、稳重、富于耐性。这是明显的地理差异造成的区 域文化性格差异。再看细微的地理差异造成的区域文化性格差异:江汉平原上的轻纺工 业名城沙市和古代名镇江陵,二者地理上犬牙交错,近在咫尺,从大体上看,同处于陕 湘川要冲,襟“四湖”而带“两江”的水路交通枢纽地位,但沙市沿长江呈带状分布, 古称江津(渡口之意),一直都作为重要商埠承担着交通和商品集散的功能,特别是《马 关条约》“五口通商”之后,这一功能更显突出。而江陵虽然在历史上管辖过沙市,但 其本体在地理上主要是承担农副业生产的功能。这样,沙市实际上的地理交通地位和由 此而来的发达的商业,必然频频刺激小农经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 式性格,滋生出“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开放意识。因此,两个文化区 的性格特征因地理原因不可避免地要存在种种大同小异[17]。更加细微的区域文化性格 差异我们从武汉三镇:武昌(学术文化、政治文化)、汉口(浓厚的商业文化)、汉阳(传 统的工业文化)的不同文化氛围中也可以明显感觉到。
——经济结构。经济状况制约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因而对区域文化产生显 著影响。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贫困地区,工业区和贸易区,甚至工业区中的重工业区和 轻工业区,不同经济类型的文化区域之间,人们文化性格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如“深 圳模式”和“温州模式”就造就两种不同的区域文化性格,深圳人和温州人的文化性格 中都具有强烈的开放意识,但前者的开放更倾向于“文化采借”,吸引接纳外界一切对 自己有用的东西;后者的开放则更倾向于“文化迁移”,温州人遍布全国甚至世界各地 。
——政治制度(含行政建制)。地方行政区划、建制的变更,如市带县、县升市、地市 合并等;不同区域特殊政策的推行,如经济特区、开发区、改革开放实验区等;“一国 两制”,如大陆和港、澳、台等。不同政治的文化区域对人们的文化性格的影响是非常 明显的。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曾对若干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文化(如:阿尔蒙德在《比 较政治学》中把文化理解为“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进行过比较研究。他把政治文化 区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即偏狭型、顺从型和参与型,并依次把处于三种不同政治文化圈 中的属民称为偏狭者、顺从者和参与者。这实际上反映了由政治制度或管理制度造成的 三种区域文化性格类型。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内化到人们内心中去,就形成文化性格。前面我们曾谈 到文化学者把我国历史上的文化环境划分为若干文化区,如儒家文化发源地的邹鲁文化 区(今山东一带),道家文化发源地的荆楚文化区(今江汉平原一带),以及三晋、燕齐、 吴越、巴蜀、关陇等文化区。每一文化区都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历史上形成的以 特定地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各具特色的文化,不仅共同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各 自对当地人的文化性格产生巨大的内化力量,其影响至今犹存。至于种种现代文化色彩 对人们性格的影响,只能是在传统文化的底色上的叠加或融合而已。
此外,人口流动和信息流动带来的文化传播,文化精英所产生的文化示范等因素也影 响区域文化性格,我们不可能一一讲述。总之,从各个文化区域之间变迁的内容、方式 、程度、次序等方面的不平衡来看,各文化区之间的差异将长期存在,那么因果相应, 区域文化性格差异也必将是长期存在的。再者,从哲学的高 度看,矛盾和差异是一种普遍性的存在,不论今后社会如何发展和趋同,同中之异总是 存在的,事物的组合方式千差万别,各地人们的文化性格永远不可能成为一种清一色的 模式。因此,我们的理论有必要提出一个相应的具有科学概括力的语言符号,对这种社 会文化现象加以标记,以便于把握和研究。
其次,区域文化性格可为我们提供一个富有张力和弹性的分析工具,从而能使文化与 人格的研究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忽视社会结构因素的单纯个体性格研究,难以从 比较中揭示不同文化区心理的复杂多样。作为社会的人,人们既不是生活在孤独的自我 中,也不是生活在抽象的社会和单纯的群体之中,而总是在一个具体的文化区内完成最 大部分的日常活动与社会行为。国民性格是各种文化性格错综复合的产物,它只有通过 一个又一个的区域文化性格才能存在和显现。如果把对于整个国家全体人民的性格进行 总体上抽象和概括的国民性格,一刀齐地套入各个不同的文化区,未必能够丝丝入扣。 从历史上看,有人就认为:中国北部或黄河流域的人性格直爽,持重而爱好传统,思想 比较保守;中部或长江流域的人进取、善经商、文化方面的创造力特强;南部或珠江流 域的人活泼而喜欢冒险。从现实看,众所公认:北京人重政治,广州人重经济,天津人 重实际。由此可见,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必然带来各地 之间人们文化性格发展上的不尽一致。我们要分析、比较、研究这种差异,显然需要一 个灵活的富有张力和弹性的分析工具——区域文化性格概念。我们提出的区域文化性格 作为国民性格研究中的一个特定的对象和具体的单位,可以从比较的角度更直接地考察 各文化区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上的细微差别;具有意义更切实,对象更具体,内容更丰富 的特点。
最后,区域文化性格的概念,也是其他性格概念所无法代替的,确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这一点,我们在前面论述区域文化性格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时已经阐明,不再赘述 。
四、研究区域文化性格的实际意义
研究区域文化性格的实际意义,必须结合区域文化性格的功能来看。
首先,区域文化性格具有一种自发自动的功能。区域文化性格是一种性格,不是思想 观念的理论体系。作为“性格”,它具有非理智、无意识、不自觉、自发自动的性质。 它表现为人们对待某种特定事物的不假思索的、无缘无故的、习惯性的喜好和厌恶,崇 尚或排斥,追求或反对。但这种性格作为“文化区的”性格,它又不是个人的本能欲望 和自然属性,而是在此基础上,由文化区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综合因素在人们身上培 养起来的一种既不是理性,也不是本能,不需要理智而又控制着人的言行的具有社会属 性的东西。它从人们内部无形地控制着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往往在没有经过外部提示或 引导的情况下,就自发自动地产生某种趋向的态度和行为。这是因为区域文化性格正是 区域文化生活的客观需要内在化为人们的心理素质,从而成为个人性格的轴心的缘故。 区域文化性格这种自发自动的功能,在现实社会中很有实际意义。例如:现代社会经济 的发展,不但需要人们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且需要人们具有集体和遵纪 守法的意识。如果我们能够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注意有意识地培养民众这种文化性格特征 ,那就会形成良好的区域文化性格和社会风气,人们就不是在外在压力和引导下被动地 产生某种行为,而是受自身的一种内在动力的驱使和鞭策自发自动地按照社会需要的模 式去行动。这时,区域文化性格就成为一种巨大的良性社会潜能。
其次,区域文化性格具有众趋定向的功能。区域文化性格作为一种“集体潜意识”现 象,既反映着个人主体的从众趋同心理,又体现着集体的心理定势。作为一种从众趋同 心理,区域文化性格产生着“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的社会约束效应,它以其巨大的同 化力促使文化区域内每个个人主体按照特定的区域文化性格所内含的价值指向行事。个 人主体这样做了,就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形成一种正反馈的良性循 环。这种循环在集体心理的“同频共振”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集体心理定势,它通过人 们的心理控制把特定区域中的大多数人的能量引向同一方向,使之表现出某种趋向上的 一致性,从而造成定向的社会运动。区域文化性格的这种功能无疑是区域治政者应该给 予高度重视的。
再次,区域文化性格具有一种中介传导功能。社会心理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联 系的桥梁,区域文化性格作为社会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沟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 识形态之间联系的一个中介。区域文化性格从属于社会心理,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意识 ,一方面,它是对社会存在的直接的原始反映,它虽然处于自发的、朦胧无序的状态, 但一经思想理论工作者的加工提炼,就会形成某种观念并上升为自觉的社会意识。另一 方面,它又受到那些间接反映社会存在的、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即种种社会意识形式的重 要影响,而在特定意识形态影响下形成的区域文化性格,又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对社会存 在产生反作用。由此看来,区域文化性格既决定于社会存在,又决定于社会意识形态; 既作用于社会存在,又作用于社会意识形态,在二者之间居于中介地位并起传导作用。
区域文化性格的这种中介传导作用,是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中需要加以研究和重视的 。从以往的思想教育工作看,往往偏重思想因素,忽略文化性格因素;偏重理论形态的 社会意识,忽略非理论形态的然而却是更为广泛的、更为内在的社会心理,这不能不说 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种缺失。区域文化性格的培养和优化,理应成为社区精神文明建 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最后,我们还必须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 国”的思想,作为一项事关子孙万代的宏大的、系统的、战略性的“灵魂工程”,区域 文化性格乃至国民性格的培养、优化和塑造,在其中应该占有一席非常重要的地位。且 不说古代哲学家们“性格决定命运”的铭训和黑格尔的民族性格能“推动那个民族的一 切行为和方向”的断言,但看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多次罹难而又复兴的事实和当今雄居世 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和民族,其民族性格即民族精神都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的。“播种 性格,收获命运”(印度古谚)。开展区域文化性格的研究,在不同文化区域的比较中更 确切、更全面、更具体地认识我国的国民性格,这对于我们更好地掌握民心,因地制宜 地做好工作,以及培养、优化和塑造我国的国民性格,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收稿日期:2002-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