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当代意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当代意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当代意义

伍春容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的思想,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在我国社会发展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人与自然;生态文明建设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现了新变化,尤其是在生态文明领域,人民群众对环保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而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绿色与可持续发展不充分等严重阻碍了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相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中国化研究仍有广阔的空间。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实现“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和“中国梦”的构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主要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涵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生态方面的思想。他们虽然没有专门论述生态环境保护的著作,但在马克思恩格斯一系列经典文献中,尤其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展现了他们博大精深的人与自然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人的本质角度来看。首先,“人是类存在物。”[1](P55)马克思认为,人以类的方式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即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人类依存于自然界。一方面,自然界中的水、空气、光等能够满足人类肉体生存的需要,是人的“身体”,因为人依赖于自然界而生活;另一方面,自然界作为天然又丰富的艺术资源库,人可以通过思维进行加工,是人类进行精神创作的源泉。其次,人在实践活动中证明了自己的类本质。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正是由于实践活动,人类把自由自觉的能动性用于改造无机界,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交往。在这里,马克思所指的“自由自觉”就是人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与利用。

第二,从人的本质的异化角度来看。马克思在《手稿》中,全面论述了异化劳动问题。在他看来,异化劳动实际上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生产不是为了人们的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而生产,也就是说,追求利益是资本家生产的唯一目的。他们无视自然环境的生态承载限度,把劳动者当作生产的工具,最大限度的剥夺工人的劳动时间,导致人与自然矛盾尖锐。人的劳动被贬低为仅仅是维持生计,而无法真正占有自己的本质。

对普通疾病及时请兽医人员进行诊治。如发现疑似传染病,应按规定及时上报疫情,封锁疫点,全面消毒,并对假定健康猪群紧急免疫注射血清或疫(菌)苗,构筑免疫安全屏障。对病死猪采取尸井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第三,从人与自然和解的角度来看。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和解的最终途径。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够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足够的产品,社会成员“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谐的,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人们具有高尚的生态品质,“人定胜天”与驾驭、征服自然等理念不复存在。相反,人们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善待自然的理念进行物质变换。马克思恩格斯所描绘的共产主义,肯定了人的价值,实现了人的发展,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状态,它是人们所向往的美好的生态文明形态。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通过将上述的交通信息服务采集或通过DSRC接收的路面实况,实时发送到车联网中,车辆收到诱导信息后,能够根据路面情况来选择或避开堵塞路段,从而提高出行效率及道路的使用率,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使得路面资源得到有效的优化和配置。

第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实现中国化。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深入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解和把握,将其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指引,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下大气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

第二,推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创新实现中国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行动指南,既发挥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又在实践中为其理论宝库注入新的活力。譬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战略的提出与应用,贯彻并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等,这些无不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解决我国生态问题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思考和生态智慧。在实践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鲜明的中国特色,有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发展。

在该新闻发布系统中,实现普通用户可以浏览各类新闻,网站管理员除了浏览新闻之外,还可以添加新闻、更新新闻和删除新闻。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就是立足于中国的实践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地解决中国的生态问题。具体说来,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并在实践中进行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同时还要将它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使其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

学生在消化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自己反复练习才能提高计算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没有了扎实的计算能力,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更严重的将会阻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当代价值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有效应对生态问题的支撑点,只有二者相互协调,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和充满活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友好,经济才能健康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的基本方略之一,将生态环境保护提升为国家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战略高度。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新境界,它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有助于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当今世界,诸如气候变化、物种灭绝、水资源枯竭等严峻生态危机持续蔓延。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人作为类存在物,必须携手寻求永续发展之路。中国多次表态,愿与世界各国协同合作,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构建和谐美丽与生态良好的地球家园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体现了我国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的理论自觉,是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必然要求,是引导各国共同担当时代责任,促进全球健康有序发展的正确选择。

(一)转变发展理念,践行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思想来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发展必须是科学文明、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新发展理念。首先,创新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我国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大科技投入,转变生产方式,发展节能产业与生态产业,以应对发展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其次,协调发展是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制胜点。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不协调导致的生态危机,成为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明显的短板,我国必须坚持协调发展,补齐短板,缓解并改善生态环境问题。最后,绿色发展是全面提升生态文明的关键点。我国必须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树立强烈的绿色生态意识,坚持绿色低碳环保理念,促进全体社会成员形成绿色消费、文明节约的生活方式和良好风尚。

第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国化。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诸如,庄子的“天人合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为“天人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体现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这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辨证统一关系高度契合。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以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推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开花结果。

(二)全球命运与共,合作应对环境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内容极其丰富的环境保护观,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创新与应用,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集中体现,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时代潮流,有助于我国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三)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努力增进人民福祉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根本基础,建设生态宜居、和谐美丽的家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在2018年两会期间,他提出“推动乡村生态振兴”,主张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为我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描绘了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人们体验到环境效益带来的生态幸福感,工作的积极性会更高,这样经济才能实现快速发展,社会才能安定有序。习近平总书记以人为本的环境民生观,体现了人民对生态良好的期盼,顺应了人民的生态需求,维护了人民的生态利益。

综上,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善生态条件,提供了基本遵循;为有效缓解全球气候问题,担负大国应有的责任,提供了正确思路;为和谐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路径。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当代意义

(一)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中心内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我们平等地与自然对话,摈弃自私自利、目光短浅的想法,树立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价值观。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这实际上是在毁灭人类自身。我国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要解决当代的生态危机,就必须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相反,当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时,人们将会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正如恩格斯所预言的“自然对人的报复”。

在公路工程施工中,人是整个工程的主体,因此,在目标管理的应用中,管理人员一定要重视并充分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提供平台和机会加强不同岗位施工人员的学习和相互交流,提升其综合素养,使人的作用和价值在公路工程目标管理中得以充分实现。此外,企业要让员工个人思维和智慧参与到整个工程的施工规划和组织中来,并对这种参与进行合理引导和控制,从而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激发其空前的热情和创造力,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

1.2.5 Western blot检测PRDM5蛋白表达 于HPV16 E6 shRNA质粒转染后48 h收获各组细胞各约l×106个。蛋白裂解液裂解蛋白,变性,10%SDS-PAGE电泳,湿法转印PVDF膜,TBST漂洗后,5%脱脂奶粉封闭,分别与PRDM5及GAPDH一抗、二抗孵育,ECL显色,胶片曝光应用灰度分析软件分析。

(二)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南,实现“五位一体”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行动自觉。从最初的“两手抓”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多次提到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生态美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指标,深刻表明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决心与信心。

长期以来,我国注重GDP的增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现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当前必须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坚定不移的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其他四个建设当中。一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素,形成高效益、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二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立足于我国国情,推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努力贯彻党和国家提出的治理环境污染的相关政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在法律和制度方面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三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全社会树立强烈的生态保护意识,倡导生态文明价值观,积极培育生态文化,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四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建设。完善政府职能,制定工业排放标准,大力提升居民环境质量,引导各类社会组织自觉承担环境保护责任。总之,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方面,努力营造美丽和谐的生态局面,进而实现“五位一体”协调发展。

(三)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南,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不仅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内在地包含人与人的关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谐美丽的生态环境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一个经典论断:“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P172)显然,人与环境是互相创造的,也正是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得以彰显。马克思恩格斯还强调,“自由个性”是人的发展过程的第三个阶段,人摆脱了“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性”。到那时,人具有多方面的需求和能力,特别是生态需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显著提升,彻底地结束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能够真正占有自己的本质力量。但是人的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承认自然客观规律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前提,“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3](P491)由此可见,保持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助于促进人的自由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与自然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1](P52)倘若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的全面发展则无从谈起。生活在干净优美的环境中,人们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食用绿色健康的产品,欣赏怡人的风景,这些都有助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充分展现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素质,因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P57)总之,良好的生态条件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注重优化生态环境,坚持以人为本,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生态问题,把改善生态条件与切实提高环境质量作为奋斗目标,不断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条件,使人民生态感、健康感、幸福感更加充实,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不懈奋斗。

四、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合乎新时代发展的潮流。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涵,立足于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行动指南,并在实践中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构建“中国梦”和实现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Modern Significance of the Domestication of Marxist Ecology View

WU Chun-ro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 :There is rich connot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Marxist ecology view which is the guidance for China to push forwar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s practice of social development,combining Marxist ecology view and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makes the lates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of the domestication of Marxist ecology view. With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ecology view,it is of great valu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the coordinate development of “five-in-one”,and man’s all-arou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Marxist ecology view;domestication in China;man and nature;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 2018-08-27

[作者简介] 伍春容(1994-),女,广西玉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文章编号] 1004— 5856( 2019) 10— 0014— 04

[中图分类号] D61; X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4-5856.2019.10.004

责任编辑:谷晓红

标签:;  ;  ;  ;  ;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当代意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