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的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恋爱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八十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市场转型期后,国人的婚恋性爱价值观念发生了极为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自然会在一向反应敏锐的当代大学生身上得到部分体现。研究国人尤其是青年的婚恋性爱价值观自然不应忽略大学校园中的这一特殊群体。从某种角度上说,由于他们的年龄和身份特点,他们的婚恋性爱价值观对未来社会婚恋取向具有一定的预期作用。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婚恋性爱价值观,其意义决不仅仅限于限于教育。
以往关于大学生恋爱的一些研究大多集中于大学生恋爱的具体行为方面,本文试从伦理与价值观角度做一些探讨。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的择偶(友)标准、婚恋忠贞观、婚恋一体观、性别角色观念、浪漫与现实取向、性爱伦理规范、婚恋性爱教育等七个方面
一、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大学生婚恋性爱价值观问卷”。问卷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试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专业、父母最高文化程度、城乡、是否独生子女等。第二部分为基本婚恋观,包括择偶标准、婚恋忠贞观、婚恋统一观、婚恋性别角色观念、浪漫与现实取向等。第三部分为性爱伦理,主要考查大学生艰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以及不同情况下的性接触容许程度。第四部分为婚恋性爱知识及教育情况。
调查取样来自武汉市华中理中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大、华中农大、武汉城建学院、武汉体院等六所大学。共发放问卷300份, 采取个别填答一对一回收方式。剔除个别不完整回答的问卷,进入统计的有效问卷为283份,有效率为94.3%。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变量 性别 年级
内容
男女 一二三四研
频数 153
129 4084796510
% 54.3 45.3
14.2 29.8
28233.5
变量
专业生源 是否独生
内容 文理城乡是否
工
频数 186
96
176194
81199
%
66.0
34 61.0
36.9 28.7
70.6
*缺省值未列出,下同。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的择偶(友)标准
择偶(友)标准是青年婚恋价值观为直接的体现。上海市大学生心理研究组1982年对上海市十所院校517 名男女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标准的调查结果表明,无论男女大学生,在选择对象上都把思想人品与学识才干列为主要的标准(胡近,1987)。1996年北京邮电大学周晔、王建对本校大学生的研究结果显示,思想品质、性别兴趣、相貌、能力是男女大学生选择恋人的主要标准(周晔等,1996、3)。 鉴于这些相关研究都存在某些项目设计上的局限,上海组限定了德、才、貌、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供大学生们选择,周晔等的研究所列出的选择项也不够全面,本问卷参考有关研究列出了包括身高、相貌、健康、文化程度、能力、性格、职业、人品、经济条件、住房、籍贯、家庭背景、抱负、事业心、生活情趣、共同语言、相互感情在内共17项具体指出,请补试选择自认为比较重要的几项内容。调查结果见表2。
表2:大学生的择偶(友)标准
结果总体 男 女
标准
% 排序 %排序
% 排序
相互感情 76.51 76.62
76.3 3
人品 75.32 79.11
71.1 5
性格 72.83 67.43
79.6 2
文化程度 63.04 53.57
73.7 4
共同语言 61.75 58.16
65.8 6
能力 59.36 37.2
9.5 55.3 8
生活情趣 56.87 60.55
52.6 9
健康 50.68 44.28
57.9 7
相貌 48.29 62.84
31.612.5
身高 45.710 37.2
9.5 55.3 8
事业心29.611 14.011 47.4 10
抱负 24.712 9.8
12.5 40.0 11
经济条件 20.213 11.6
12.5 31.612.5
职业 11.114 2.3
15.5 21.1 14
住房
7.415 2.3
15.5 13.2 15
家庭背景
6.216 2.3
15.5 10.5 16
籍贯
5.017 2.3
15.5 8.0 17
表2的调查结果显示, 最为大学生所看重的几项择偶标准依次为相互感情、人品、性格、文化程度、共同语言和能力。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择偶(友)标准呈现出以下特点:1.重视个人因素(人品、性格、文化程度、能力等),轻视外在因素(籍贯、家庭背景、住房、职业等。2.重视精神因素(相互感情、人品、性格、共同语言、生活情趣等)远远甚于物质因素(经济条件、住房等)。3.就个人因素而言,重视内在品质甚于外貌、健康等外在生理特征及状况。4.就能力与人品而言,重人品甚于能力。此外,与上述两项研究相比,一个突出的新特点是,恋爱双方的适合与协调(相互感情、共同语言)成为当代大学生考虑的重要方面。
男女大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择偶(友)标准在人品、文化程度、能力、生活情趣、相貌几个项目上存在明显差异。男生更注重相貌、生活情趣、人品,女生更偏重能力、文化程度。这可以用目前国际社会心理学界对婚恋问题研究比较多的两种理论即社会交换理论和进化理论 (Feingold & Alan,1992;Lykken & David T,1993)加以解释,也反映了我国传统的“郎才女貌”思想的影响。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差异是在对其他因素的综合考虑之下表现出来的差异。男生不再单纯追求女性的容貌,而是力求品貌兼备,同时对女性的性格、生活情趣、文化程度与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女生对男性的要求也是德才兼备,同时对性格与健康、身高有不同程度的要求。
(二)大学生的婚恋忠贞观、婚恋统一观、浪漫与现实取向及性别角色观念
这一部分的问题为反映不同观念的陈述句共计13道,请被试依据自己的态度按完全同意、基本同意、不大同意、很不同意依次给予4、3、2、1不同的记分。其中,涉及忠贞观的问题3道:-1 )恋爱中能同时和两个人要好?2) 忠贞是美满婚姻的重要条件?-3)即使喜欢的异性已有男(女)友我也会大胆追求?得分越高者越倾向于认同婚恋中的彼此忠贞。涉及婚恋统一观的问题2道:1)恋爱是婚姻的准备?-2)恋爱只求过程,不求结果?得分越高者越是追求婚恋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涉及浪漫与现实取向的问题四道:1)我总是期待一份浪漫而特别的恋爱?2)只要彼此相爱,再大的差异也不要紧?-3)选择恋爱对象有必要征求家人及朋友的意见?4)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与彼此家庭无关? 得分高者的婚恋类型为理想与浪漫型。涉及性别角色观念的问题4道:1)丈夫的成功就是妻子的成功,妻子应不惜牺牲自己协助丈夫工作?2 )恋爱应该是男追女?3)女生男强好景不长?4)孩子不应随母姓?得分越高表明婚恋中的性别角色观念越传统和保守。上述各题凡题号前带负号者均为反向记分题,统计时均做了分数转换。为便于比较,我们统计了每项均分值及通过率。每项得分均将总分除以该项题目数得到该项均分值。通过率(同意%)为每项所含各题正向回答的有效百分比之平均数。
总体在各项指标上的通过率及人均分值依次为:忠贞观(67.4%、2.88)、统一观(67.6%、2.95)、理想化(44.7%、2.59)、性别角色观念(25.3%、1.93)。从总体上看,多数学生基本上倾向于认为婚恋双方应彼此忠贞,追求恋爱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寻求情感与理性、理想与现实二者的平衡与结合,具有较为平等的性别角色观念。但是,也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否定婚恋中的彼此忠贞以及恋爱与婚姻的统一。他们认为婚恋中同样允许竞争,不妨“全面撒网”,“没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恋爱“只求过程不求结果”,“只要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说明“多角恋爱”和“杯水主义”倾向确实在部分大学生中占有一定的市场。
为了了解不同大学生在婚恋忠贞观、统一观、理想化及性别角色观念上的差异,我们对男女大学生、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四项指标分别进行了t检验,结果见表3、表4。
表3 男女大学生婚恋忠贞观、统一观、 理想化及性别角色调查结果比较
结果男生女生
婚恋观X S
X
S t p
忠卢观 2.70
0.633.090.63 -5.15 0.000* *
统一观 2.97
1.512.931.13
0.26 0.798
理想化 2.62
0.402.541.17
0.80 0.423
性虽角色观 1.94
0.501.920.45
0.31 0.754
表4 文科组与理工科组大学生婚恋忠观、统一观、 理想化及性别角色观念比较
结果 理工科组 文科组
婚恋观
X S X S t p
忠贞观 2.68 0.72 2.98
0.65 -3.79 0.000* *
统一观 3.00 1.15 2.93
1.45
0.46 0.647
理想化 2.58 0.34 2.59
1.02 -0.03 0.973
性别角色观念2.01 0.50 1.89
0.46
1.99 0.048*
注:*P〈0.05 **P〈0.01
由表3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在婚恋忠贞观上存在显著差异, 女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在其它三项指标上,男女大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由表4 可以看出:文理科大学生在婚恋贞观和性别角色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婚恋忠贞观上文科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理工科大学生;在性别角色观念方面,理工科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文科大学生。关于男女大学生、文理科大学生婚恋忠贞观上差异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女大学生较男大学生、文理科大学生较理工科大学生更为重情。忠贞不渝的爱情自古就为无数痴情女子心向神往、为无数文人墨客竞相讴歌,并且深深地打动和感染着今天的大学生。女大学生较男大学生更看重婚恋贞的第二种可能的解释可以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在对贞节观进行过度教化,而这种教化一直是针对女性而来的。男人可以三宫六院、三妻四妾,女人则必须嫁鸡随鸡、从一而终。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忠于爱情的忠贞观已经为女性群体所内化。女大学生自然也受到了这种女性文化的影响。撇开特定的历史背景与畸形的贞洁不谈,单就忠于爱情这一点来讲,女大学继承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第三种可能的解释是,爱情上的多角关系与朝秦暮楚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按照一般的观点,女性更容易因此而受到伤害和损失,也会受到更多的舆论压力,居于一种不利的地位。从自身利益角度看,按照趋利避害的本能以及认知协调性理论(时蓉华,1994),女性可能会倾向于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态度与观点。理工科大学生的性别角色观念得分显著高于文科学生,也就是说理工科大学生相对文科大学生有更多的男女不平等观念。其中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男女智力类型上的差异,男生往往长于抽象逻辑思维、女生一般长于具体形象思维(时蓉华,1992),因而在理工科专业的学习中,女生缺乏。加之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某些理工科班级男生女生比率严重失高,甚至出现“和尚班”。国际国内著名的科学家中,女性科学家的人数也很少。这种理工科专业领域的特定现象使得他们形成了以偏概全的性别角色观念刻板印象。而在人文学科领域,男大学生不仅没有超出女生的绝对优势,相反不得不折服于女性的聪明才智。并非鲜见的“阴盛阳衰”;局面也曾让须眉男儿汗颜。这一切自然使得文科大学生较理工科大学生更大程度地认同于男女平等的事实。
另外,高年级与低年级大学生在上述四项指标上均未见显著差异,具体结果未列出。
(三)大学生的性爱伦理
这一部分主要考查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问题的看法以及大学生对不同情况下的性接触容许程度。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对于此类敏感性问题自陈式的填答难免失之精确。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从中发现某些纲要式的信息。关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我们的提供了四个选项,限选一项。性接触容许程度考察了大学生在两个彼此相爱、已确定关系(准备结婚)和两个偶然相互吸引三种不同的假定情下的性接触容许程度。问题表述为:“如果……,你可接受的亲昵行为?”;答案为多项选择,分别提供了四个相同的选项。调查结果见表5、表6:
表5 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
单位:%
态度
总体男生女生
A个人私事,他人无权干涉28.72
25.532.6
B只要彼此相爱婚前婚后没关系29.79
37.320.9
C不可取35.11
27.544.2
D其他
6.389.8 2.3
表6 大学生对不同情况下的性接触容许程度
选项
接吻 拥抱 抚摸敏感部位
发生性关系
彼此相爱
89.09 96.7042.86 23.08
确定关系
98.89 95.5662.22 50.00
偶然相互吸引
44.68 56.38 9.57
4.26
注:另有19.15 %的大学生在两人偶然相互吸引的情况下不能接受四个选项中的任何一项
由表5可以看出,只有35.11%的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不可取。其具体理由是婚前性行为会给双方带来不利影响。而大部分学生(ABD 合计占64.89%)则对婚前性行为持开放与宽松的态度。 男妇大学生相比较,男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更为开放。我们将男女生之间的这种差异同样归之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女性的一种自我保护。
由表6可以看出, 大学生对不同情况下的性接触行为大体上持区别对待的态度。在具体行为选项方面,拥抱、接吻与抚摸敏感部位、发生性关系是区别的一个关键点;在具体情况方面,感情的深度是区别的一个参照系。同时,表5、表6均显示出一个同样的信息:部分大学生性爱观念相当大胆和开放,个别同学流露出性自由态度。某同学直接在调查表上写到:“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很痛苦”。与之相反的另一种情况是,也有同学对“性”问题特别敏感、保守,拒绝接受调查。男女同学比较,男生较女生对接触的态度更为开放(具体结果未列出),这与一般观察及调查假设完全一致。
(四)大学生婚恋及性教育情况
这一部分主要了解大学生恋爱及性知识的来源以及他们对婚恋及性教育的态度。当问及“谁告诉你恋爱、婚姻和性知识?”(本题少数同学选择了两项)时,回答“书本广播”的有93.6%,占第一位;选择“同学朋友”的有33.0%,居第二位;选择“老师”的有2.1%, 居第三位;居然没有一个选择父母。说明中国学生的婚恋性爱教育既为父母所遗忘,也为学校教育所忽视。同时也说明,鉴于国人差异于谈“爱”、谈“性”的民族心理,最方便也最有效的婚恋性爱教育方式便是书本广播等文化媒介。
在对婚恋及性知识教育的态度方面,63.8%的学生认为自己需要婚恋方面的指导,81.9%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必要了解性知识。说明大部分同学希望得到相关教育与指导。
三、小结
1.大学生最为看重的择偶(友)标准依次为相互感情、人品、性格、文化程度、共同语言和能力。男女大学生在人品、文化程度、能力、生活情趣、相貌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2.从总体上看,多数大学生认为婚恋双方应彼此忠贞,追求恋爱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寻求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性的平衡,有男女平等的性别角色观念。男女学生在婚恋忠贞观上存在显著差异;文理科学生在忠贞观和性别角色观念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3.大学生有较为开放的性爱观,但视感情情况能区别对待。男生较女生的性爱观更为开放。
4.大学生恋爱及性知识的主要来源是书本广播等文化传媒,其次是同学朋友,父母及老师几乎没有涉及。大多数同学希望得到相关教育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