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话题作文与作文教学的对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作文教学论文,话题作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苗金德给黄玉峰的信
黄老师:您好!
从报刊与朋友处得知,您很重视对您的文科实验班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作文能力,并因此在高考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向您表示祝贺的同时,更觉羡慕眼馋。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为之求索也为之烦恼的事。现在很流行“话题作文”,但我对“话题作文”存有疑惑,因此写信向您求教,不知您以为如何。
话题作文已历时三年,在它出现之前,我们都在全力准备着材料作文。虽然材料作文考了好多次了,人们对它已耳熟能详,甚至认为材料作文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还是希望是材料作文,因为毕竟是生不如熟,熟能生巧,复习起来轻松,对付起来容易。然而高考的功能是选拔人才,惰性、套路都是高考的大忌。
于是话题作文应时而生,就有了1999年第一次话题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说实在的大家心里都没有底,教师一听说是“话题作文”,有点目瞪口呆,因为这是第一次有话题作文这个概念,虽然在这之前,在中央电视台里已有“话题”类节目,如“实话实说”“青春对话”等。面对话题作文,学生觉得老师平时教的作文“套路”用不上了,一时手足无措。好在这篇作文,并没有给考生出难题,只是形式新而已,或者说切入口与众不同,其他方面实在比材料作文更容易。当然前提是你必须有真水平,因为它对文体的限制很少,可以这样说,你有多大能耐,它就为你提供多大的舞台,真正是英雄有用武之地。因此,这一年的作文命题,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
这之后,材料作文退出了占据高考舞台四五年的历史,各种语文类的报刊上看到的都是有关话题作文的应试技巧,话题作文的种类等等。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也是话题作文,学生乐此不疲的也是话题作文。
2000年高考作文依然是话题作文,话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提供的材料比“记忆移植”要容易得多,可以这样说,没有一个考生会出现审题错误。于是又是一片叫好声。“好戏没有三遍唱”,高考命题人员深谙此道,因此在高考之前,已放出风来,话题依然是话题(因为大家都认为这个形式好),只是话题上会有更多的限制成分,也就是说,2001年的话题作文肯定与前几年的会有所不一样,于是专家忙乎,老师忙乎,学生忙乎,都纷纷准备各种话题。最后高考试题亮相,一个“诚信”话题弄得大家兴趣大减,因为早知如此,何必瞎忙乎,因为这根本用不着什么准备。
话题作文非常灵活,文体基本不限,让学生可以自由地挥写,并且让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随笔”(归在小作文中),成了学生最喜欢的形式,这无疑是话题作文的功绩。然而话题作文的局限更是明显,诸如因文体不限而增加了评卷难度,因文体淡化而出现“都不像”的文章等,其实这些还是小问题,我以为以下问题更严重。
首先是话题作文已不能很真实地体现考生的水平。应该说,1999年第一次考话题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是非常好的。虽然让做惯材料作文的学生和老师,多少有点不适应,但因限制很少,还是使学生放开了手脚,写出了许多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的好作文。那一年,我印象中没有看到过或听说过某某“优秀作文”系抄袭或仿写之类的报道。自2000年的话题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开始,已有系抄袭之类的报道。这类报道其用心应该是很好的,但事实上却为“抄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一些头脑还比较迟钝的学生,哪怕是老师,也明白了“抄”实在是一条得高分的捷径,于是群起而仿之。我不说专家是怎样向老师布道,老师又是怎样向学生传授,总之,《小小说》《读者》《青年文摘》《故事会》《杂文报》等等,成了高三学生热买的报刊。2001年的话题作文“诚信”更是抄文四起,许多考生面对“诚信”而无诚信可言,已是不争的事实。命题是很苦的,有人曾戏言,老师和命题人是猜题和反猜题的较量,我想自从有这类考试,这种较量肯定存在,正因为存在,命题才显得更为重要;之所以重要,也因为它关系到对几百万考生公平性的问题。
其次是话题作文已在影响着正常的作文教学。由于话题作文的盛行,平时已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学生不想花真功夫去写作文,因为辛辛苦苦作文,还不如到时候投机取巧来得好。学生知道作文对语文成绩影响很大,也知道时间应该用在刀刃上,因此他们一般不去无谓地写作文,而是剪贴一些优秀作文(其实不能称作文,因为这些文章大多来自成人刊物,出自成人之手),然后多背。本来作文自有作文的规律,要提高作文水平绝非一朝一夕的事,而现在竟可以如此简化。二是正常的作文教学程序受到了影响。本来每一学期都有一定的写作要求,如高一以写记叙文为主,高二以写说明文为主,高三以写议论文为主,而现在则已经没有这个要求了,因为要求已不适应话题作文。话题作文对文体几乎没有要求,因为什么样的文体都可以写。它的出发点应该是好的,让所有的考生都能有用武之地,充分显示高考的公正公平。然而令命题人始料不及的是,许多学生在平时作文时,已给自己定了位,如长于记叙的,就决不去写议论文或说明文;同样,长于议论或说明的,也决不去写别的文体。这样做的结果是长的并非真的长了,而短的倒是一定短了,最终使作文能力萎缩。我们平时说某某学生写作能力强,指的是全面的作文能力,即能随着文体的转换而转换语言的表达,或记叙、说明、议论,或夹叙夹议,或描写抒情等。一个学生如果只会用一种文体,我想无论怎么说,都是一种严重的欠缺,而高考话题作文已悄悄地为这种欠缺合理化合法化,这恐怕是不能让人理解的。打一个不尽恰当的比喻,数学高考中因为考虑到有些学生长于平面几何而短于立体几何,或者相反,于是各出一题,让考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而自行挑选,这种情况可能吗?肯定不可能,因为这样做是跟教学的目的相违背的。
由于话题作文的泛滥,我真不知道如何真正落实作文教学,因此只得写信向您求教,我想凭您在作文教学上的成功和对高考作文的研究,会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谢谢!
敬礼!
苗金德
2002年3月28日
黄玉峰给苗全德的复信
苗老师:
来信收到。你对教学的认真,令人起敬。
对话题作文,我颇有好感。高考作文的生命线,在于新在于变。话题作文出现时,除了符合这两点外,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度。过去阅卷中最有争议的问题是审题。只要阅卷官认为偏题、离题,这篇文章只能打入地狱了。其实,审题虽然也是一种能力,但一则,对同一个题目,各人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能以一种思想一种观点去加以限制规范,去一刀切。一刀切的结果往往是很多有思想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反而被推到不及格的边缘。这是很不合理的。二则,将来实际的写作,大多并非别人出题我来写,而是有感而发,有事而作,偏题离题的情况一般不会发生,倒是见解平庸,无个性,无思想才是大问题。比较起来,我觉得话题作文比较生活化,比较贴近实际,比较少束缚。所以,当话题作文出现时,我似乎有一种解放感,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高考作文模式。
看了你的信,知道你担心的是这样四点:一、阅卷难;二、学生只会写“都不像”的文章了;三、助长投机心理,抄、套之风将更烈;四、干扰正常作文教学。对于这四点我以为不必过分忧虑。
首先,阅卷难是个老大难问题,并非从话题作文始,相反,话题作文因为少束缚,能发挥,更容易看出学生的水平,拉开学生的距离。去年得满分的“赤兔之死”如果在过去就很难出现,即使出现也不会得到公正的评价(虽然打满分是高了点)。阅卷难的问题只有通过提高阅卷队伍素质来加以解决。这个问题确实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因为阅卷苦,报酬低,很多地方随便抽点人担任这个重要职务。加上时间紧,数量多,造成评卷中的误差很大。这才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至于“都不像”的问题,我倒认为并非坏事,我们本来就应该淡化文体。文章是为表达思想感情的,只要能表达,表达得好,文体并不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人喜欢这样表达,有的人喜欢那样表达,都无不可,我本人倒更喜欢看那种“都不像”的文章,那种文章往往更活泼,更自由,更有灵气。经常写这种文章的同学更容易具有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那些照着文体要求,摆好架子,只有骨头没有血肉的文章,却是令人生厌的。当然,我并不是反对了解文体,而是说不要用文体去套文章,去衡量文章。有了思想有了情感,有了内容,到了需要的时候,“文体”问题是自然会解决的。
说到抄袭和套文的问题,我觉得也是个老问题。话题作文容易套,其他题型一样可以套。很多教师明知套文对学生写作的提高,思想水平的提高不利,但为了高考,常常叫一些较差的学生预先准备一些文章,临时套用,这不能全怪老师,这是应试教育使然。只要有这样的应试教育,就会有人这样做。在一些先进国家,通过全部学习过程全面考察一个学生的水平,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我倒认为,如果话题作文的题目出得好,反倒是容易抑止套题现象。另外,在高明的阅卷教师面前,那种生搬硬套的文章也是很难溜得过去的。我不相信,那种投机取巧,不从根本上提高写作能力的同学,能在高考中稳操胜券!
苗先生最大的担心是话题作文影响了正常的作文教学,这话说得太严重了。是否“影响”大多在教师身上,话题作文本身包括了很多文体。比如上海卷关于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题目,虽说文体不限,其实是要求写成一份策划书,是偏重于说明文的。去年全国卷“诚信”则偏重于议论文和记叙文。平时作文教学完全可以训练各种文体,这似乎与话题作文并没有矛盾,并不造成“影响正常作文教学”的后果。但古人写作,似乎也并没有强调文体训练,到用的时候自然形成各种不同的文体。比如柳宗元写游记《小石潭记》,传记《童区寄传》,论文《封建论》,寓言《三戒》,诗歌《江雪》都写得十分漂亮。关键在于打开心胸,打开眼界,打开笔墨,提高学生的思想,充实他们的内心,让他们善于自由自在地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那么,文体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话题作文”十全十美,如前所说,高考作文的生命线在于不断地出新不断地变化,变才有生命力。变才能引导学生丢开幻想,真正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搞投机取巧的勾当。半命题也好,材料作文也好,话题作文也好,只要能从形式到内容不断变化,就会有利于推动作文教学的进行。那种死水一潭,强调作文题包括阅读题都要保持“稳定”的做法,才是不利于教学的。
我的故乡也是绍兴。90岁的老父还常嚷着要回乡独自生活,可见对故土的依恋。我看你的信时,有一种见故人的感觉,所以不敢怠慢,立即复信,但是因为实在忙,只能匆匆作答,一定有不少思虑不周、表达不准的地方,请你批评。
专此布达,并教安
黄玉峰
2002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