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抄本《坛经》古标点浅议论文

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抄本《坛经》古标点浅议

秦晋楠

(北京大学 哲学系,北京 100871)

摘 要 :在旅博本《坛经》古标点者的点断中,分段符的使用存在问题,标点者的分段水平有限;断句符的使用出现常识性错误,标点者不够认真;较多传统佛教概念、惠能思想创见或相关部分点断有误,标点者对佛学传统及惠能思想的了解有限;《坛经》引用其他经文句子的点断大多有误,标点者对佛经也不够熟悉。由此可见,旅博本中大量不能确定是特殊标点习惯还是标点错误的情况,似乎属于后者的概率更高。且旅博本标点有以四字一句或对仗来点断《坛经》句子的现象,这更可能是标点者在有些地方没有读懂,于是只能勉强按照四字一句、对仗等方便阅读的套路来点断,事实上他并不知道文意究竟该如何理解、分断。

关 键 词 :旅博本《坛经》;断句;分段符;断句符

现存比较完整的敦煌抄本《坛经》共有三种,其中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抄本《坛经》[注] 以下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抄本《坛经》简称“旅博本”,伦敦大英图书馆藏敦煌抄本《坛经》简称“斯坦因本”,敦煌博物馆藏敦煌抄本《坛经》简称“敦博本”。 虽然被发现得最早、公布得最早,但我们一度认为它已经亡佚,直到2009年重新被发现[1]8。已有学者注意到,与其他本子相比,旅博本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它“是五个敦煌本《坛经》中唯一带有朱笔分段记号及朱笔断句的文本”[1]15。按照王振芬的说法,“古代的禅宗僧人、敦煌僧人到底怎样理解或诵读《坛经》的,旅博本的分段与断句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钥匙”[1]15。虽然学者们已经注意到旅博本的这一重要特色及其意义,但至今为止还没有学者对这一特点进行过任何研究。故而,本文试图对旅博本的标点情况进行整体上的初步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简单评价。

天明了我就往回赶。从木港镇到石浮村也就三十里,转来我走得慢,天擦黑了才到那儿。到村里讨了点儿吃的,在桥头人家屋檐下将就歇了一夜。次日清早,我壮起胆子踏上了石浮桥。我光看桥面,不敢瞄流动的河水,这样就少了许多惧怯。只是头晕得很,昏头昏脑的,走着总觉得不大稳当。过了一半,迎面大步流星走来个后生,我一紧张,打个趔趄,身子就砸在桥边滑进了河里。后生跑过来跳下河,把我推上石桥,扶我过了桥转身就跑了。

旅博本的标点符号狭义上讲仅有分段符“”和断句符“。”两种,另有少量移动断句符“︱”,应该算作辅助。本文拟对两种主要符号首先做整体考察。

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是培养、选拔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台,也是对职业教育近些年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成果的检验,对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以及“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注重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同时与有关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通过举办训练班和技能大赛选拔等活动,形成“人人都重视,人人都参加”的氛围。学校借助职业技能大赛推动教学改革,历练教师和学生,宣传自己的品牌,学生整体职业技能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一 、对分段符 “”的考察

旅博本中,分段符“”的使用共有61处。本文认为,其中8处是有问题的,以下分别说明。

1.上座神秀。思惟……我若不呈心偈。五祖如何得见我心中。见解深浅。[2]9-10

《坛经》中的这两处,前一处在讲坐禅,后一处在讲如何看待经书及文字。在前一处,《坛经》提到,坐禅不是一念不生,如槁木死灰一般,而是“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座,见本姓(性)不乱为禅”[2]25。换而言之,坐禅不仅仅是“外禅”,更重要的是“内定”。故而《坛经》引及此经句,即为证明坐禅要从本有的清净自性出发,以之为根本。在后一处,《坛经》认为一切经书及文字“皆因人置”,人及其智慧性更根本,且人的智只来自一悟,故而《坛经》强调:“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见真如本姓(性)。”[2]42-43换而言之,见佛性、真如本性最好的方式不是从经书中,而是从自心、自性中。故而《坛经》引及此经句,即为证明自心、自性的重要性。综合来看,《坛经》引及此经句的两处也应当点断为“本源自性清净”,而非将“清净”单独断开。在这两处,标点者的点断有误。

2.使君闻法。可不不是。西国第一祖。达磨(摩)祖师宗旨。[2]49

此处斯坦因本同[3]41,敦博本作“使君闻法可不如是西国第一师达摩祖师宗旨”[4]85-86。按照现代学者的观点,此处“闻”即“问”[5]64[6]41[7]141[8]73,75,所以从“法可不”至“宗旨”为一个完整问句,不应该从中间断开。此句标点者似乎将“闻法”理解为一个词语整体了。

为了提高分析的准确度,将已知项目中任务的经纬度坐标和价格进行多项式拟合,得到任务定价关于任务点经纬度的函数关系,即

此处,“武帝不识正理,非祖大师有过”是之前修福与功德不同这段论述的结论,不应该和前面的论证部分断开。此处标点者不止使用分段符有误,后半段的断句也有问题。

花五奇比秦铁崖矮了一头,秦铁崖握住他脖子,举着他走到场中央,面朝对手那一方,声色俱厉,历数其罪状:“不宣而战,无礼之极!追杀孩子,无耻之极!无礼无耻,可恶之极!”说着将花五奇从左手交到右手,仍是脸面朝前,往前一送,丢在地上。

此处旅博本“常与惠能说”与前文有一个字的空隙,且“一处无别颂曰”另起一行居中书写[2]54。这或许是标点者在这两处加上分段符的原因。类似的特点于斯坦因本、敦博本中也可见:斯坦因本“一切无别颂曰”与上文不联属[3]44;敦博本“常与惠能说一处无别颂曰”也与上文不联属[4]89。但按照现代学者的观点,此处的意思很清晰,即依照《无相颂》修行,则常和惠能说一样[5]71[6]106[7]145[8]82。故而不应当断开。

5.大师。住漕溪山。韶广二州。行化四十余年。[2]58

此处,分段符前后的内容显然是统一的,不应断开。

6.秀师遂唤门人。僧志诚曰。汝聪朋多智。[2]59

此处是神秀呼唤门人志诚,并对志诚说话,故而断开是错误的。

对照组的VEGF含量为(465.48±30.19)%,雷公藤内脂醇浓度为10、20、40 nmol/L的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含量分别为(415.24±22.73)%、(323.57±28.26)%、(251.67±32.6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7.大师言。吾亦见常见。自过患故。云亦见亦不见者。不见天地人过罪。所以亦见亦不见也。汝亦痛亦不痛。如何神会。[2]67

4.惠能与道俗。作无相颂。尽诵取。依此修行。常与惠能说一处无别颂曰……[2]54

此处,分段符之前是惠能大师在回答神会的问题,后半部分是反问神会。惠能大师与神会这一大段问答,前后皆没有断开,故此处也没有理由断开。

8.此坛经。法海上座集。上座无常。付同学道际。无常付门人悟真。[2]84

科技部近日发布了《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8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0年—2017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呈上升趋势,与前40年相比增速不降反增,政府积极采用了推广应用清洁能源与实施重大生态工程等措施。2017年,中国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46%。中国碳减排成效明显,排放增速逐渐降低,2013年以来增速基本为零。

此处旅博本在“道际”二字下各有一重文符,所以原句应为:“此《坛经》法海上座集,上座无常,付同学道际。道际无常,付门人悟真。”中间没有断开的理由。

由上述分析可见,旅博本的分段符使用错误较多,尤其是考虑到部分分段符使用于原本经文抄写即另起一行的偈、颂部分,以及标记某某说话的部分,而这些段落的划分是很明显的。故而,从总体上讲,旅博本的分段存在问题,标点者分段的水平有限。

二 、对断句符 “。”的考察

断句符在旅博本中大量出现。以“。”断句使本文在不少场合,并不能透过断点及上下文,准确地分析出标点者使用的“。”究竟对应于现代的哪种标点符号。故而本文的策略是寻找典型案例,以明显做某种特定使用的断点为基础,不能明确断定的材料暂时存而不论。

标点使用无疑反映了一种理解,顺着这种理解才能按照文意恢复断句符的使用方式,但相左的是思想,又必须依据字词、句子而来。故而在标点者思想没有其他文献佐证的情况下,对它进行解读时必然带有推测的成分。

以上是两点关于方法的说明。本文对旅博本断句符的使用,有以下看法。

(一)断句符错误使用的情况非常多

摩诃般若。波罗蜜者。西国梵语。唐言大智慧。彼岸。到此法。须行不在口。念口念不不行。[2]35

(二)临床症状 主诉,该群羊全部是从农户处收集而来,未作任何防疫驱虫保健措施。5月5日发病,病羊体温高达40.5℃~41℃,全群有一半已发病,食欲下降,精神不振,个别咳嗽、拉稀。部分羊结膜潮红,有浆液、粘液从鼻孔流出。首先在个别羊的唇内、外生殖器周围发现个别丘疹,在这群羊中未发现乳房及其它部位有痘症出现。2~3 d后在体表及毛下形成少许隆起结节。

在全校师生中开展知识产权推进工程的现状调查,介绍调查问卷的情况,包括主要内容、题型调查的方面要达到的目的等。

(1)忽有一客。买柴遂领。惠能至于官店。[2]6

此处的两次断句显然都有问题,应为:“忽有一客买柴,遂领惠能至于官店。”

(2)大师堂前。有三间房廊。于此廊下。供养欲画。楞伽变。并画五祖。大师传授。衣法流行。后代为记。[2]9

此处除“房廊”后、“楞伽变”后及“为记”后,其余六次断句皆有问题。其实此处的文意非常清楚,正确断句应该为:“大师堂前,有三间房廊,于此廊下供养,欲画楞伽变,并画五祖大师传授衣法,流行后代,为记。”

(3)大师光天元年。于蕲州国。恩寺造塔。至先天二年七月告别。[2]72

此处旅博本有几处错误:其一,光天元年应为先天元年(712)。其二,蕲州应为新州[8]106。另外,将国恩寺断开是不应该的。

(4)初传受七佛。释迦牟尼佛。弟七大迦叶。弟八……第卅八弘忍。第卅九惠能。自身当今受法。第四十大师言。[2]79-80

此处讲禅宗祖师传承,即使不懂,依据此段文字本身也能正确点断。若如标点者如此点断,则倒数第三句中惠能为三十九祖,而最后一句中惠能又自称第四十,这本身就矛盾了。这里的标点显然是错误的。

2.引用其他佛经经文的点断多有问题

至此,方向机单元软件升级操作完成,故障代码“B200500记录无效”记录可以删除。接下来需要写入参数,对方向机进行参数化操作。

旅博本引用其他佛经经文者,凡7处、5句,其中《维摩诘经》4处、3句(有1句重复引用1次);《菩萨戒经》2处、1句(有1句重复引用1次);《法华经》1处、1句。除引自《维摩诘经》的2处、1句(“实时豁然,还得本心”),其余标点均有问题。

(1)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真心是净。名经云。真心是道场。真心是净土。[2]19

此处《净名经》(即《维摩诘经》)被点断开,显然是错误的。

(2)维磨(摩)经云。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弟(第)一义。而不动。[2]24

《坛经》中此句经文的引用,是在讲“无住为本,无相为体,无念为宗”一段的最末。《维摩诘经》相关原文作:“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无“内”“外”二字。郭朋认为,这两句经文的意思是说:能够善于分别诸法事相的人,便能了知一切法相当体都是“真如法性”,因而他们也就能够对于“真如法性”这一“第一义”信而无疑,毫不动摇[5]35

《坛经》以改后的《维摩诘经》经文,作为“无念为宗”的佐证。按照《坛经》,所谓“无念”是指“于一切境上不染”“不于法上念生”,即心念不依境而起,不随境而转。在惠能看来,真如是念的体,念是真如的用,所以“念”是“本来自在解脱的”。若自性(即真如)起念,则虽然有念,但念不染于境而自在。《坛经》此说强调内心不为外境所染,更根本的是强调一切以“自性”为主[9]337。在这个意义上,所引经文被理解为“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当然,这段引文也可以被看作是对这一整段的总结,但《坛经》的核心思想是将无住、无相、无念都收束于自性来谈,本心自性是核心、第一义,外境、法相应无之、离之,故而即使是将这段引文看作是对整个一段的总结,其标点方式也应当是“《维摩经》云: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标点者的点断显然有误。

(3)菩萨戒云。本源自性。清净。[2]26

(4)菩萨戒经云。我本源自性。清净识心。见姓(性)自成佛道。[2]43

在标点者看来,《坛经》所引《菩萨戒经》原文应该只有“本源自性”或“我本源自性”。事实上,《菩萨戒经》相关原文作:“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据郭朋分析,这里讲的,是作为“佛性种子”的“戒”体本源,“自性清净”[5]38。故而,此两处应当分别点断为:“《菩萨戒》云:‘本源自性清浄。’”“《菩萨戒经》云:‘我本源自性清浄。’识心见性,自成佛道。”

此处,“五祖”与“如何”之间显然不应该断开。

(5)吾与汝说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2]63

“诸佛世尊”至“出现于世”引自《法华经·方便品》,原文作:“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5]86按照《法华经》原文,此处是佛在向舍利弗讲解为什么诸法实相非常难解:诸佛只因为一件大事的缘故,出来现示于世,这件大事即开示佛知见,并让众生悟入佛知见。故而,此处的断句应该为:“吾与汝说。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即“吾与汝说”和“经云”之间断开为好,因为此处是直接引用佛经,而非惠能对佛经的发挥;“一大事因缘”则不应该断开。

《坛经》中引用这句经文,是因为惠能认为它最好地体现了什么是“一佛乘”。按照惠能的理解,《法华经》七卷皆是譬喻因缘,这些譬喻想要表达的核心就是这句所讲的“一佛乘”。按照《坛经》的解说:“人心不思,本源空寂,离却邪见,即大事因缘。内外不迷,即离两边。外迷著相,内迷著空,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不迷。”[7]换句话说,在《坛经》看来,《法华经》此句讲的“大事因缘”最直接而言是一种统一且唯一的修为方法,即“离两边”,这种方法即“大事因缘”,也即“一佛乘”。《坛经》认为,佛是凭借此修为方法而出,且示现于世的。此即所谓“悟此法,一念心开,出现于世”[5]82。可以看出,《坛经》将《法华经》经文言说的对象从佛本人转换成了修佛的人,而且对“一大事因缘”的内容界定也与《法华经》有不同。不过,按照《坛经》的意思,这句话同样应当点断为:“吾与汝说。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世尊”后虽然可以加断句符,但“一大事因缘”一定不能断开,点断者此处的断句在何种意义上都说不过去。

3.许多重要佛教概念出现的地方点断有误

(1)佛性:

人即有南北佛姓(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姓(性)。有何差别。[2]7-8

“人即有南北,佛性无南北”是惠能非常重要的思想。经标点者点断后,此处既出现了“南北佛性”,又出现了“不同佛性”,似乎展示出与惠能完全不同的思想。

(2)定慧体一不二:

慧定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2]18

3.自修身。即功自修心。即德功德。自心作福。与功德别。武帝不识正理。非祖大师。有过使君礼拜。[2]50

学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2]19

郭朋主张,据传统教义,“定”属止,“慧”属观,二者是有区别的。这里说定慧无别,又显示出惠能对于“定慧”这种传统范畴的释义,也是与众不同的[5]26。在惠能看来,定慧是体一不二的体用关系,所以第一处显然应该点断为:“慧定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同时,定慧工夫本质上不是两个工夫,而就是一个工夫,所以也无所谓某先、发某,故而第二处断句应为:“学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

常见电厂电气设备故障主要出现在线路故障及设备故障两方面。绝缘子劣化、线路折断、导线弛度下降以及配电线路故障等是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线路故障的主要原因,在出现线路故障时,首先检查线路与设备接触点,在确认接触点无故障后,使用输电线路故障距离测试仪进行检测。变电室常见的互感器及其二次回路存在故障时,表针指示将不准确,值班员容易发生误判断甚至误操作,因而要及时处理。出现电压互感器常见的故障时其现象有一次侧或二次侧的保险连续熔断两次。

(3)无念:

于自念上。杂(离)境不于法上。念生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无别处。受生学道者。用心莫不识法。意自错。尚可更劝他人。迷不自见迷。又谤经法。[2]23

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2]24

印顺认为,“《坛经》所说,可以用‘见性成佛’和‘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两句话来说明”[9]330。可见,“无念”这个概念在《坛经》中异常重要。上文已经提到,在惠能看来,“无念”不是“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不是什么念都没有;“真如”与“念”体一不二,“无念”正确的做法是“于自念上离境”,即心念不为外境迁转,这也即“念念自在解脱”[9]337。“自念上离境”和“于法上生念”是相对的一组概念,中间皆不能断开。“一念断即无别处受生”是说一旦念断,人即死去,故最好不断开。“法意”为法之意,也不应断开。故而,上引两处《坛经》中文句正确的点断应该是:“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念生。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无别处受生。学道者用心,莫不识法意。自错尚可,更劝他人迷;不自见迷,又谤经法。”“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从标点者的点断看,他对于惠能所讲的“无念”基本不理解。

她丈夫从小跟着父亲在这店铺里学手艺,学成后就接手这店铺,一直做到现在。“早些年村里人多,一天到晚忙不过来,喝口茶的工夫也没有,现在村里人少了,一天挣不了几个钱。”

摘 要:职业教育在日本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日本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日本在完成工业化进程及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前后,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形成了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当前,中国职业教育也处在发展关键期,认真分析日本职业教育体系中产学结合的经验,对于职业教育中建构合理科学的校企合作模式有着深刻的实际意义。

(4)看净:

若言看净人姓(性)。本净为妄。念故益覆。真如离妄念。本姓(性)净。不见自姓(性)。本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故知看者。看却是妄也。[2]24-25

此段惠能讲坐禅,按照《坛经》,他强调坐禅的三个要点是不看心、不看净、不言动。看净是一个词,不应该断开。“人性本净”[注] “本净”,敦博本作“本体”。参见周绍良:《敦煌博物馆藏〇七七号册子》,载《敦煌写本〈坛经〉原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第74页。 、“自性本净”和“妄念”是一组对立概念,皆不应该断开。在惠能看来,只要离开妄念,真如没有了妄念的盖覆[注] “盖覆”,旅博本、斯坦因本皆作“益覆”。参见郭富纯、王振芬:《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本六祖坛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4页;周绍良:《伦敦大英图书馆藏斯五四七五号册子》,载《敦煌写本〈坛经〉原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第30页。按照惠能乌云覆盖的比喻,此处作“盖覆”为佳,且下文讲法身处所引旅博本亦有“盖覆”的说法。 ,本性自然清净;但若起心[注] “起心”,斯坦因本作“心起”。参见周绍良:《伦敦大英图书馆藏斯五四七五号册子》,载《敦煌写本〈坛经〉原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看净,就又不好,会生出“净妄”,即执着于净的妄念。故而“起心看净”和“却生净妄”均不断开为好。综上,本句应点断为:“若言看净,人性本净,为妄念故,益覆真如,离妄念,本性净。不见自性本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故知看者,看却是妄也。”

(5)法身、报身:

1.4 鱼苗培育 刚孵化的鱼苗要首先在60 L的长方形玻璃槽中进行培育。出膜后6~8 h,卵黄吸收完成,幼苗能短暂地无方向地间歇游动,开始投喂活体草履虫;10 d后可以改投全人工制作的蛋白质含量为36%的膨化饲料粉末、轮虫及其他配合饲料,每天3~5次,投喂量以每次10 min内吃完为标准;鱼苗长大到2.5 cm以后移到10 m3的正方形流水池中培育,继续投喂蛋白质含量为36%的饲料粉末。

世人性净。犹如清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于外看境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故。遇善知识。开真正法。[2]28

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自化。[2]29

前一处,“慧如日”“智如月”皆不应断开,因为在惠能看来,两者皆“明”。所谓“浮云”即“妄念”的喻体,被妄念(浮云或乌云)盖覆则自性不能明,故而“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为一句。后一处,惠能关于“化身”的理解非常独特,即使不懂惠能的说法,按照后文“思量某化为某”的句式,此处“思量即是自化”一句也不应从中断开。在法身、报身问题的点断上,旅博本的标点显然存在重大错误。

(6)波罗蜜:

以下分类展示一些典型例子。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梵音唐言。彼岸。到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2]37

按照点断者的断句,似乎“彼岸”被单独作为一个词语断开,但是波罗蜜为梵语音译,应如惠能所讲,为“彼岸到”之义。此两处明显点段有误。

(7)口念与心行: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当念时有妄。有妄即非真有念。念若行是名真有悟。此法者悟般若法。[2]37

此处“口念”与“心行”相对,不应断开。惠能认为,行才能被叫作真有,此处突出的是念与行的对立。而若按照标点者的点断,口念和心行的对立则被转变为行时是不是有妄念的问题了。

(8)功德与福田:

1.常识性错误

功德在法身非。在于福田。[2]50

很明显,此处若按照标点者的点断,则意思与惠能所讲恰恰相反。且此句上一句惠能才刚说过:“造寺、布施、供养,只是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2]50

(9)转法华:

大师言。法达心行。转法华。不行法华转心。正转法华心邪。法华转开。佛知见。转法华。开众生知见。被法华转。[2]64-65

上文提到,旅博本的标点者对于《坛经》所引《法华经》文句点断有误。于此可见,其于惠能对《法华经》阐发的点断也有问题。此处“转法华”与“法华转”相对,非常明显,但按照标点者的点断,若“正转法华心邪”一句前还可以按照惠能的意思解读,在此句及之后就不再可能。

(二)有大量不能确定是特殊标点习惯还是标点错误的情况

在旅博本的标点中,有大量不能确定是标点者特殊的阅读、标点习惯,还是标点错误的情况,兹举数例比较典型者。

1.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2]6

对此句进行标点不存在任何难度,但标点者将“艰辛”和“于市”断开,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特殊的考虑、习惯,还是确实犯错。如下例2、3皆是此类,不再解说:

2.弘忍与供奉钱。三十千深。劳远来。[2]11

3.惠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2]16

以下几例的情况不太一样:

4.惠能来于此地。与诸官寮(僚)。道俗。亦有累劫。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知愿闻。先圣教者。各须净心。闻了愿自除。迷如先代悟。[2]17-18

此处只集中讨论“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知愿闻。先圣教者”。此部分的点断不难,应为:“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知。愿闻先圣教者。”“所传”与“自知”相对,句中的“先圣教”一词对此也给出了提示。所以,此处是不是有一种可能,即标点者此处的点断目的不在于划分句意,而只在于标示读此句时换气、停顿的点。故而点断者的意思是:教(停顿)是先圣所传(停顿,且句意结束)。不是惠能(停顿)。自知(句意结束)愿闻(停顿)。先圣教者(停顿,且句意暂时结束)。

5.无住无去无来。[2]38

6.无去无住。无来往是。[2]38

《坛经》在解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时,惠能两次提到“无住、无去、无来”,但标点者的两次点断却如此不同。且在旅博本抄本中,两者只间隔一行,故而标点者应该不大会看不出两处文句相近。所以,如果不是标点者犯了低级错误的话,他有自己的考虑这种可能性就或许也存在。

上文所列出的只是几个典型例子,在旅博本中,类似不能判断是标点者故意所为、有自己想法的点断,还是标点者点错的点断,数量庞大。上述例子中,例1、2、3为一组,例4、5、6为一组,第一组的点断错误太明显,很有可能是特殊习惯所致;第二组则是用来说明这种特殊习惯大体上是一种怎样的习惯,即文意明显自然断开处不标点,只在朗读语气需要处断开——断开的只是朗读节奏,而不是文意。这样的解说只能算作本文的一个没有充分理由的猜测,是不是作者原意很难推断,所以只能说如果要把标点者的点断理解为可接受的,这是比较可能的理由。当然,反过来断定这些都不是什么特殊习惯,而就是一些错误,甚至是低级错误,也不是不可能。

(三)标点值得商榷的地方较为频繁地出现四字一断的现象,或类似的对仗句、几字一断等

按照上文的分析,我们或许可以假定,旅博本标点者有自己特殊的点断用意。然而,这只能是一个可能性不高的假设。

对于旅博本的点断,这里还有一个现象值得介绍,即旅博本标点值得商榷的地方较为频繁地出现四字一断的现象,或类似的对仗句、几字一断等。除前文引用过的[注] 例如:1.“吾与汝说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2.“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梵音唐言。彼岸。到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见郭富纯、王振芬:《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本六祖坛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63、37页。 ,其他典型例子如:

1.却来各至。自房递相。谓言我等。不须呈心。用意作偈。[2]9

2.因何闻法。即不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2]41

3.除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施大。智惠光明。照曜六门。清净照破。六欲诸天。下照三毒。若除地狱。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2]53-54

4.问法出语。尽双皆取。法对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2]68

以上句子为四字一断,点断皆有值得商榷之处。

5.看吾所见。处心地。无疑非自性。戒心地。无乱是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是性。惠大师言汝师戒定惠。劝少根智人。吾戒。定惠。劝上智人。[2]61

在此处,标点者明显是以句式“□心地,无□□□□(后三字又都和‘自性’有关)”来点断,以追求对仗。

除以上列举外,相似的例句还有不少。本文认为,这样的现象提示我们,对此或许有三种理解的向度:其一,旅博本标点者认为原本句子意思即如此,且经文原本就对仗。这说明标点者认识不足,点断有误。其二,旅博本标点者的点断不是出于文意的考虑,而是出于诵读的方便。这背后又有两种可能:标点者事实上也不知道《坛经》文意如何分段;标点者知道《坛经》文意如何分段,他是在此基础上又加上了诵读方便或诵读习惯的标记。其三,旅博本标点者在这些地方基本没有读懂,所以只能勉强按照某种套路点断。本文认为,标点者没有读懂,于是强行按几字一断的方式标点的可能性最大。

综上所述,本文倾向于认为,旅博本的点断整体质量不高,且标点者不够认真,参考时需要格外警惕,以免被误导。

参考文献 :

[1]王振芬.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本六祖坛经的再发现及其学术价值[M]//郭富纯,王振芬.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本六祖坛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郭富纯,王振芬.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本六祖坛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周绍良.伦敦大英图书馆藏斯五四七五号册子[M]//敦煌写本《坛经》原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4]周绍良.敦煌博物馆藏〇七七号册子[M]//敦煌写本《坛经》原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5]郭朋.坛经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杨曾文.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7]周绍良.敦煌写本《坛经》原本录文[M]//敦煌写本《坛经》原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153.

[8]邓文宽.六祖坛经:敦煌《坛经》读本[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9]印顺.中国禅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9.

中图分类号 :B9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670(2019)01-0089-06

收稿日期 :2018-04-25

作者简介 :秦晋楠(1991— ),男,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

(责任编辑 :李智萍 )

标签:;  ;  ;  ;  ;  

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抄本《坛经》古标点浅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