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宅基地确权颁证工作、不动产登记制度等相关国家政策的执行。对于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地籍测量为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决策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鉴于此,本文对地籍测量的关键技术及其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地籍测量;控制测量;技术;方法
一、地籍测量概述
地籍测量对合理管理我国土地资源以及促进社会宏观决策有重要的作用。地籍测量为我国建设用地审批、基本农田保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供了相对准确的数据,为我国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另外,这些数据也为国家进行土地监管以及经济宏观调控提供了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3S”技术在地籍测量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我国土地利用现状信息被全面掌控。而第二次地籍测量的开展,推动地籍测量技术实现了更好的发展。如何根据实际的测量状况合理选择地籍测量技术,并获得更加高效、准确的地籍测量数据,需要首先对地籍测量技术的特点及内涵进行了解。
二、地籍测量主要方法
1、坐标法
这一方法又叫做极坐标法,也可以将其称作直角坐标法。运用该项方法可使最终结果更加的有效准确,极坐标法需要借助于电子设备,来确保数据测量更加的科学,促使数据处理接近自动化。
2、控制法
在地籍测量的整体控制阶段中,存在着某些问题,比如测量不精准等。因而,要求地籍测量工作人员能够在明确地籍测量要点的前提下开展工作,就测量点进行恰当的控制,以便于测量手段能够科学合理。
3、截距法
该项方法为地籍测量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措施。其具备了诸多优势,比如操作简便,不需要应用过多的设施少等,因而,其就测量实际需求相对比较高。
三、地籍测量的关键技术分析
1、内外业一体化法
内外业一体化法的工作方式首先要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校正,然后收集数据源,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全部内业解读,随后,需要进行内业检查后输出工作底图,最后,再进行外业调查。内外业一体化法的主要作用是进行内业解读,同时对外业调查进行辅助,从而实现预判,其不仅包括矢量化行政界线和行政村名,同时还涵盖对自然村名、线状地物的确定以及对地物、地类范围的预判。除此之外,充分预判内业工作后,还能有效对内业预判结果进行专业的检查。
内外业一体化法对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比全野外法的人员要高,要求工作人员具备外业调查的能力和水平,并且精通内业数据处理软件。在全野外法作业人员与内业工作人员交接数据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数据丢失情况,从而无法保证数据质量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另外,全野外法作业效率也比内外业一体化法的效率要低。总体来说,全野外法主要适用于地类地物预判困难、数字正射影像较为模糊的情况,这时应采取全野外法,从而减少内业的工作量,节约不必要的作业时间。
2、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
现阶段,航空航天影像信息获取方式正在朝着多平台,多时相等方向迅速发展。由此可见,具有高分辨率特征的卫星遥感影像会逐渐成为地理空间信息获取数据的重要渠道。其获取手段主要借助于激光测距系统(LIDAR)等加以实现,通过就多项手段进行合理运用。一方面,可以加快地籍线划图测绘过程,一方面也能够获取到多种专题地籍图。此外,借助于卫星遥感就土地情况展开相应的调查以及监测,能够为变更地籍测量提供切实性的依据。
考虑到地籍测量相应的精度要求相对而言比较高,因而数字摄影测量一般情况下会以大比例尺航空像片为数据采集对象,借助于该技术进行地籍数据的发掘与采集。针对其控制点,还有目标点可以借助于航测区域网法以及光束法完成相应的平差,也就是指空三加密,然后利用专有数字摄影测量的有关软件,进而实现地籍测量内外业。综合而言,该项模式能够的到丰富的地籍图信息,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实时特征,不仅能够就地图进行线划,也能够使数字更加直观,易读。可以摆脱地通讯条件的约束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野外数字闲置模式
数字测绘技术有效整合了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绘图技术,在当前测绘领域中有着非常广泛的运用,并且逐渐成为了当前测绘的重要方式。全野外数字测绘体系指的是对全野外绘制的基础数字地籍图形,它主要适用于国土、电力等部门,也是这些部门进行工程施工的重要资料来源。地籍信息库与管理质量,由数据采集模式和测量方式来共同决定。
4、GPS测量模式
现如今,RTK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GPS+RTK技术贯穿了多种测量领域。应用该项测量模式能够及时地获取地籍要素坐标信息,可以在确保地籍测量高精度的情况下,为之后的作业提供所必要的测量成果作为工作依据,避免出现外业返工的现象。可以将CPS—RTK技术分为两项方式。一、GPS—RTK接收机+测图软件,借助于GPS—RTK接收机于区域内实地测量所需要的一系列地籍要素数据,再利用GPS数据处理软件展开相应的预处理,再整合按相存入数据文件之中,并绘制成草图,以便于测图软件将其编辑成图。GPS—RTK接收机凭借其实时,快速,高精度,以及远距离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地籍测量之中。其最大的优势之处在于控制点得到了大幅度减少,而测量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其同样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部分无线电死角,或者卫星信号死角的数据采集十分困难,此时就需要借助于全站仪补充;其二,GPS—RTK接收机,与全站仪,掌上电脑,以及相应的测图软件相结合。该项模式能够解决集中数字测量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四、内外业一体化成图应用实例
1、某测区具体情况分析
该测区为丘陵地区,地势较为平坦,面积约为10km2,成图比例尺为1∶500。
2、进行测绘作业
首先,需要对该测区进行数据收集,在该测区收集到一幅1∶10000的地形图,可以作为控制网布设时的参考。其他的还在测区周围收集到2个C级GPS点(联测三等水准)和1个D级GPS点;其次,应进行控制测量,结合这3个GPS点,能够布设E级GPS网,并以此为基础,通过RTK技术的使用进行导线点和图根点的布设,高程使用GPS拟合高程,进行拟合时要求已知点应大于或等于4个,并且应尽可能均匀地涵盖整个测区;再次,通过全站仪的使用,在布设的图根点上直接进行碎部测量。使用全站仪采集的数据,能够直接在计算机中进行成图处理,方便相关工作人员在现场解决工作中发生的问题;最后一步是进行测绘结果检查。内外业一体化成图作业的优势是能够在现场实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但是在项目完成后,还应全面检查项目的完成情况,以保障地形图的精度。
3、内外业一体化成图的误差
在内外业一体化成图作业过程中,通过分析可以得出误差来源主要包括控制点精度误差、碎部点数据采集的误差以及成图误差等。其中,碎部数据采集误差通常来源于观测人员的读数误差及仪器误差等,包括平面位置误差及高程误差;成图误差的精度一般来源于测图软件的误差,只要正确操作,可以减少成图误差的出现。
4、内外业一体化成图质量控制
在控制测量质量控制方面,需要保证GPS静态观测时周边不存在强烈干扰源,进行作业时,要求采样时间间隔维持在15s,时段长度≥45min。同时,还要保证卫星高度角≥15°,有效观测卫星数≥4颗,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值≤6。在碎部测量质量控制方面,应尽可能地将仪器误差控制在5mm以内,同时要求仪器取值精确到1mm。在成图质量控制方面,要求应按照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进行,并且在每幅图绘制完成后,需要及时检查图面清晰度及图形接边情况等,以尽可能地提高成图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土地测量方面而言,为了更好的进行土地管理,将会运用到地籍测量技术,通过对其的合理运用,能够大幅度增强工作质量与效率。而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存在某些人员认识不足。对此,应当加大培训力度,有效的激发测量人员工作热情,以便于保障地籍测量的精准度。
参考文献:
[1]孟庆来,祁玉成.浅谈农村地籍更新调查实践中的体会[J].经纬天地,2017(06):72-77.
[2]叶维琳.地籍测量中数字化测绘技术的运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7(12):73+79.
[3]刘江斌.关于地籍测绘与房产测绘的分析[J].智能城市,2017,3(12):128.
[4]李红征.航空摄影测量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35):14.
[5]李波,邓绍波.地籍测绘技术精准要求及测量模式[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34):44+46.
论文作者:安敏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9
标签:测量论文; 误差论文; 技术论文; 作业论文; 数据论文; 数字论文; 野外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