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的“替罪羊”——20世纪30年代美国已婚就业妇女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替罪羊论文,美国论文,萧条论文,妇女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71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53(2007)01-0004-03
在美国历史上,妇女长期处于低男人一等的地位,甚至被剥夺了一个公民所应有的基本权利,已婚妇女更是被禁锢于家庭。但是,这种情况在19世纪末到1930年之前发生了相当深刻的变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更多的已婚妇女走出家门,从事工资劳动,有些已婚妇女还进入到低收入的白领职业,甚至专业职业中。公众对待已婚妇女就业问题的态度也有所改善,一部分人采取了比较容忍的态度,已婚妇女的就业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改善。①然而,大萧条的到来使这一切蒙上了阴影,已婚就业妇女首当其冲,成为大萧条的“替罪羊”。美国已婚妇女的就业地位大大下降。
一、公众对已婚妇女就业态度的迅速恶化
1929年开始的空前规模的大萧条使美国出现大量的失业人口。这直接导致了公众对已婚就业妇女的强烈不满。许多人相信,已婚就业妇女应该退出劳动力市场,把就业位置让给养家的男子。1936年,民意测验专家乔治·盖洛普在调查中发现:当问到“如果丈夫正在就业,妻子是否应该工作?”这个问题时,82%的接受民意测验的人说不。②
俄亥俄州阿克伦城一个叫厄尔·利比的男子曾在1933年5月10日写信给罗斯福总统,他说:“由于已婚妇女被允许在我们国家的工厂和办公室里工作,因而造成了家庭日益被破坏。你和我们所有的人都知道,对于一个妻子和母亲来说,家是她最好的位置,她的宫殿。”③这一观点突出表达了众多歧视已婚妇女就业的人传统的性别分工观念,即男子是挣钱人,妇女负责生育和照顾孩子。当空前严重的失业现象造成就业职位异常短缺的情况下,美国公众增强了对传统的家庭观念的固守。
不仅男子认同传统的家庭观念,而且许多妇女也认同这样的观念。大萧条特殊的历史环境使许多妇女已经不把已婚就业妇女作为女性来认同。一位堪萨斯的妇女写信给罗斯福总统时说,就业的妻子正在成为“偷窃商业界的寄生虫”。④甚至一些杰出的妇女也相信,面对大量的失业人口,妇女应该牺牲个人的抱负,承认经济停顿时期的生活。女国会议员弗洛伦斯·卡恩声称,妇女的位置不是在商业世界里与那些需要养家的男子竞争,而是在家里。女劳工部长弗朗西丝·珀金斯把有钱的“零用钱工人”斥责为“社会的罪恶,一个自私的、短视的小人,她应该为她自己感到羞愧。”⑤
大萧条时期公众对已婚妇女就业的抨击不仅范围广,而且态度异常激烈。一位反对者在给总统的信中指责总统,“为什么你不能禁止这些大公司和所有雇用女人做男人工作的公司的行为?”还有的人甚至指出,为了追求奢侈生活而就业的已婚妇女,应该对家庭失序、青少年犯罪、社会道德的恶化负责任。⑥可见,大萧条期间,人们对已婚妇女就业的攻击,已经上升到对她们的道德标准的评价上。
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不少美国人相信,丈夫和父亲作为养家人应该享有就业优先权。在这些男人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就业的妻子们无疑是偷走了他们的工作。可见,在大萧条造成1/4劳动力失业的严峻形势下,许多人对工作是个人的权利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在他们的眼中,大萧条时期,仍然坚持就业是一个公民的权利的观念是自私的。
尽管大萧条不是公众歧视已婚妇女就业的原因,但是,它大大加重了公众歧视的程度,使人们在20世纪以来逐渐有所改变的观念又突然逆转,这无疑使妇女争取经济平等的道路上设置了更多障碍。
二、已婚就业妇女遭受的严重歧视
大萧条期间,强大的公众歧视之声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推动立法机关和行业部门都采取措施,限制已婚妇女的就业权利。国家首先做出的最直接的反应之一就是通过法律的形式限制已婚妇女就业。1932年6月,美国联邦政府通过了全国经济法第213款,该款用性别中立的词语禁止在一个家庭里有两个人在政府部门就业。由于就业的妻子大多比丈夫的工资低,所以,在法令实行的第一年,政府部门大约1600人被解雇,其中3/4是妇女。许多城市也采取了驱除已婚女劳动力的行动。⑦事实上,整个30年代,政府部门对妇女的歧视从未减轻。直至1939年,26个州的立法机构还在考虑制定法令,禁止已婚妇女在州政府工作。⑧全国经济法第213款一直存在了五年,直到1937年才被取消,由此可见,公众对已婚就业妇女歧视程度之深。
除了立法部门限制已婚妇女就业外,一些公司也纷纷采取了限制性的措施。由全国工业会议委员会在1939年所做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84%的保险公司、65%的银行和63%的公共服务部门限制已婚妇女就业。新英格兰电话电报公司在1931年1月打发本公司的已婚女工回家。北太平洋铁路和诺福克西部铁路公司都在1931年打发相当数量的已婚女工回家。⑨
在具体的职业部门,已婚就业妇女遭遇了各种各样的歧视性对待。以教师为例,全国教育协会在1931年的调查显示,77%的城市不雇用已婚妇女作为新教师,63%的城市在女教师结婚后就将其解雇。⑩到了1940年,雇用妻子们作为教师的社区下降到13%,保留已婚女教师的社区下降到30%。30年代大批的男子进入教师领域。十年间男教师从总数的19%增长到24.3%,在教师训练机构报名的男性的比例,从1931-1932年的31%增长到十年后的40%。(11)
另一个大量聚集女性劳动力的办事员领域,在大萧条期间女性的就业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但是,已婚就业妇女却更容易遭受歧视性的对待。妇女事务局曾经对第213款的影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失去工作的已婚妇女是打字员和速记员。妇女事务局还对30年代初期办公室女性的就业进行了研究,发现寻找办事员工作的妻子们所占的比例明显低于1930年的调查数字。虽然在不同的城市和不同的商业企业,对已婚妇女的歧视程度不同,但是,不管在哪个城市和哪个企业,“明确的和激烈的禁止已婚妇女就业的政策在大的办公室里最普遍,银行和保险公司最有可能采取歧视性的政策,在银行、保险公司和公共事业公司里已婚妇女工作的人数最少。”(12)
三、已婚就业妇女——大萧条的“替罪羊”
就业的已婚妇女是否真的偷走了男人的工作呢?事实上,即使在大萧条时期,男子也很少进入女性化的职业,妇女也很难涉足男性化的职业。绝大多数情况下,男女两个性别仍然在各自不同的就业市场寻找工作。已婚妇女并未偷走男人的工作,解雇她们也解决不了失业问题。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当华盛顿州金县通过了禁止已婚妇女在地方政府部门就业的法令时,它总共获得了50个位置的工作。这对于帮助单单是那个县的83000名失业者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13)
另外,妇女事务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已婚妇女占就业妇女人数的比例不到1/3,在就业总人口中,每十个人里仅有一个已婚妇女,大多数就业的已婚妇女的家中都有失业的丈夫或者丈夫的收入太低无法提供家庭的基本需求,就业的已婚妇女中将近1/3的人对家庭负有完全的责任,55.6%的人和其他人共同承担家庭责任。(14)就业的已婚妇女不仅没有偷走男人们的工作,而且,按照反对者就业优先权的观点,绝大多数已婚妇女作为养家人,应该和男人一样拥有工作的权利。
然而,反对已婚妇女就业的人并不真正关心就业的权利等问题,大量的男性由于长期的失业丧失了挣钱人的地位,从而动摇家庭乃至整个社会既有的权力分配关系,这也许是反对者愤怒的根源所在。在美国,在严格的男女性别分工的观念作用下,事业的成功与否是衡量一个男人的最重要的标准。另外,美国社会相对自由、民主的社会空气为每一个人的成功提供了更大的可能,直到大萧条时期,人们一般都认为,只要男人愿意,他就能够找到工作并且支撑起他的家庭。因此,失业一直被看作是个人失败的象征,而不是应由政府关注的广泛经济问题的表露。正如《商业萧条所导致的社会后果》的作者简·亚当斯(Jane Addams)在1932年冬天所观察到的那样:“大萧条所带来的最不幸后果就是:如果一个男人失去了工作,人们就可能指责他是一个失败者。”(15)而伴随失败者的往往是地位和尊严的丧失。一个失业工人曾说:“女人应该呆在家里,我宁愿死,也不愿妻子去工作。”还有一个工人说:“我宁愿打开煤气开关,让一家人中毒而死,也不会让妻子养我。”(16)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当失业的人重新得到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兴奋心情。新政期间,联邦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作救济项目,得到救济工作的男人们找回了男人的自尊。一个幸运地得到了救济工作的男人不无感慨地说:“你们明白它(指新政工程项目)是对的,我仍然是白领。”(17)
如果说在大萧条到来之前失业尚属少数人的个别现象的话,那么,规模空前的大萧条造成的大量失业现象就变成了社会问题。失业的男人丧失了挣钱人的地位,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尊,而且可能会引起家庭内部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亲属之间权力关系的变动。另外,由于失业已经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所以家庭权力关系的变动可能会导致社会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权力的重新分配,最终会导致社会的失序。基于此,大萧条期间出现了如此广泛的公众歧视现象就不令人费解了。巨大的反对声浪甚至推动联邦政府通过法律的形式把这种歧视确立下来。反对的人根本不去探究经济危机的深层原因,而是把罪责嫁祸于那些“不该工作的人”身上,“位置应该在家庭”的已婚妇女无疑成了替罪羊。事实上,已婚妇女就业地位的恶化已经成为美国妇女就业地位下降的重要表现之一。
注释:
①参见Claudia Goldin.Understanding the Gender Gap:An Economic History of American Wome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第一章;Lois Scharf.To Work and to Wed:Female Employment,Feminism,and the Great Depression[M],Westport,Conn.:Greenwood Press,1980,第一章、第二章;Lynn Y.Weiner.From Working Girl to Working Mother:The Female Labor Force in the United States,1820-1980[M],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1985,第一章;Nancy F.Cott.The Bonds of Womanhood:"Woman's Sphere" in New England,1780-1835[M].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7,第70页;Alice Kessler-Harris.Out to Work:A History of Wage-Earning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第229-230页。
②William Henry Chafe.The American Woman:Her Changing Social,Economic,and Political Roles,1920-1970[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第108页。
③Alice Kessler-Harris.Providers:Gender Ideology in the 1930s[A],Linda K.Kerber.and June Sherron De Hart.Women's America:Refocusing the Past[C],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第420-421页。
④同上,第422页。
⑤William Henry Chafe.The American Woman,第107页。
⑥Alice Kessler-Harris.Providers:Gender Ideology in the 1930s,第423页。
⑦Nancy E.Rose.Workfare or Fair Work:Women,Welfare,and Government Work Programs[M],New Jersey: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95,第33页。
⑧Alice Kessler-Harris.Out to Work,第257页。
⑨Susan Ware.Holding Their Own:American Women in the 1930s[M],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82,第28页。
⑩Ruth Shallcross.Shall Married Women Work?[A],Rosalyn Baxandall,Linda Gordon,eds.America's Working Women:A Documentary History[C],New York:Random House,1976,第246页。
(11)Lois Scharf.To Work and to Wed,第77-79页,第85页。
(12)同上,第102页。
(13)Susan Ware.Holding Their Own,第28页。
(14)Alice Kessler-Harris.Out to Work,第256页。
(15)GoHo埃尔德,《大萧条的孩子们》[M],田禾、马春华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第118页。
(16)Rosalind Rosenberg,Divided Lives:American Wome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M],New York,1992,第103页。转引自王恩铭.《20世纪美国妇女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2页。也可参见Mimi Abramovitz,Regulating the Lives of Women:Social Welfare Policy from Colonial Times to the Present[M],Boston:Sourh End Press,1988,第274-275页。
(17)Peter Filene.Him/Her/Self:Sex Roles in Modern America[M],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6,第1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