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有中国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发展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发展道路论文,高技术产业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论文在分析了世界新技术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的高技术及产业的现状后,指出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具体途径。应本着“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原则,选择一批高技术作为产业化的人口,同时运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建立政府宏观控制与市场竞争相结合的高技术产业运行机制,实行国家规划,强化投资,组织攻关,并扶持高技术幼稚产业,办好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科技园,促进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合作。
关键词:高技术 产业化 中国特色 道路
一、世界新技术革命对我国的影响
高技术及产业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竞争的焦点和推动市场发展的奇异力量。高技术指以当代最新科学成果为基础的技术,亦即对国家的军事、经济和社会有重大影响,并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形成产业的新技术或尖端技术。它以生物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新材料技术为基础,以新能源技术为支柱,以空间技术为外向延伸,以海洋技术为向内拓展,显示出高智力、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信息密集,周期快、更新快等特点。当然,高技术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将被更高层次的高技术所取代。可以说,高技术产业总是“未来产业”。
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当代产业结构形成了以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和信息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产业并存的格局,并开始呈现出由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演进、转移的趋势。由于高技术产业的资本更加密集,产品附加值更高,并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可以占领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因而普遍引起了各国的重视。
进入90年代,科学技术更加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大批高技术问世,推动着传统产业的变革和新兴产业的涌现。如在制成品贸易中,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量大增,而传统产品的出口却相对萎缩。目前世界高技术产品的总产值,已超过1万亿美元,占整个制造业产值17%, 预计到本世纪末,将会超过2万亿美元。中国在这场经济和科技的竞争面前, 决不能错过机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把发展生产力摆到一切工作的中心,把科技促进经济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我国高技术产业化本来应走与日本或亚洲“四小龙”当年工业化不同的道路,采取技术引进与国内技术相结合的模式。因为从研究技术开发到市场开发的产业化过程来看,引进设备和生产线,实际上是生产能力开发的逆向过程。但是,我国一些企业急功近利,大量重复引进。靠引进生产能力来改造产业结构,这不仅浪费大,而且从长远来看,如果忽视技术消化和开发,会造成更大的技术差距,甚至可能成为发达国家的“技术殖民地”。
对于我们这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要根本改变历史遗留的技术落后面貌,需要作长期的努力。同时也告诉我们:只有靠自力更生和对外引进两条腿走路,把国民经济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我国才算有维持生存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并迅速地跟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潮流,形成自己高技术的支柱产业。
二、我国高技术产业化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科技能力,尽管比发达国家要低些,但与发展中国家比是相当强的。我国已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学科齐全、门类众多的科技体系,工业部门拥有1万多亿元固定资产。 全国有县以上的国有独立科研和开发机构5487个、高校所属科研机构2230个、大中型企业所属科研机构2.7万个,共有人员2457万,已取得10 多万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1万多项在国内领先,而核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 微电子技术等已具备世界先进水平。可惜的是,由于体制、资金等方面的原因,这些优势长期没有得到发挥,更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已取得的科技成果只有20%在生产部门使用,而大大低于美、日等国使用80%的状况。
目前,我国工业技术也只有20%达到发达国家80年代的水平。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力,是我国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应确立这样一个战略目标:到本世纪末,使我国工业的技术水平从整体上达到发达国家80年代的水平,这就把高技术及产业化提上了工作日程。
我国高技术产业化面临着诸多困难,主要是:产业机制转换难,企业缺乏活力,不适应市场竞争;资金短缺,影响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经营管理和科技开发的人才匮乏,使高技术产业处于低水平重复、小规模经营状况,难以形成大的跨国集团;国际化阻力较大,并受外部条件制约。
面对世界市场的扩大和商品贸易结构的变化,逐步开放的中国经济和生产结构面临巨大压力。一方面,中国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扩大对外贸易,需要获得更多外汇;另一方面,由于国际贸易中初级产品和传统产品需求量逐渐减少,削弱了中国在这些领域中的出口优势。如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大多属于低档产品,这虽然是我国在国际分工中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但已面临着不断萎缩的威胁。目前,我国机床出口已进入世界前15名,90年代初,机床出口额每年约2 亿美元(其中普通机床占65%),预计到本世纪末,西方对普通机床的需求将降低80%。这就要求我国的机床业改善产品结构,才能保持良好的出口势头。
另外,我国目前总体上仍处于初期工业化阶段,在产业结构上势必存在两大矛盾:其一是传统产业内部的基础产业与加工产业之间的矛盾;其二是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共同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尤其是资本要素供给不足的矛盾。这两大矛盾,前者呈显性,后者呈隐性,易导致人们对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而从发展趋势看,后者将是长期矛盾,应从现在起就着手调整。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煤炭、石油、钢铁、化工、水泥等传统产品的消费量逐年持续增长,在现阶段这些产业还不是“夕阳工业”,而且其中多数产业因实力不足仍要扶持和发展。这样,就形成了我国产业发展的双重压力:一方面要继续推进传统产业的扩张,另一方面又要发展高技术产业。如果目前过于将资源和资金向高技术产业倾斜,将影响工业化任务的完成;如果将主要资源和资金配置于传统产业,将有碍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的实现。如何从两难选择中进行合理规划,适度地调节好二者的比例,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重要课题。
三、中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选择
近些年来,各发达国家着眼于21世纪的经济和科技的角逐,纷纷调整和制定高科技发展战略,为保持领先地位打下良好基础。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为实现“三步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也制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并启动和正在实施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等, 组织各方面力量在经济建设主战场、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基础性研究三条战线展开攻坚战。
高技术及产业化是两个层次的问题,目前在高技术研究方面做得比较好些,而产业化则是薄弱环节。我国的科技攻关能力在世界上数第一流,如两弹一星的成果,而高技术产业化的水平,却大大低于科学研究所反映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引进技术和设备,但对国外的依赖反而有增无减。这就要求我们进行认真的思考,并探索一条中国式的技术进步新路子,去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
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国外有几种可供选择的模式:一是中央政府直接规划并投资的(如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和俄罗斯的绿城),二是地方政府和学术机构合建的(如英国的剑桥科学园区),三是地区企业自发联合建立的(如西班牙的Mondragon联合体), 四是科研院所或高校与企业合作兴办的(如美国的硅谷)。从这些模式看,它们将人才、资金、市场、信息、组织管理五大要素结合起来,使高技术走向产业有了一个完善而良好的运行机制,值得我们借鉴。
面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遇到资源和资本要素配置的两难选择,要协调好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控制传统产业的过度扩张,并促使处于衰退期的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转移。鉴于我国目前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科研与生产脱节,以及企业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发展高技术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更需要政府干预和协调。为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攻克重点领域,政府要制定高技术产业化的实施规划,建立政府宏观控制与市场竞争相结合的高技术产业运行机制,出台有利于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政策和法规,并改善高技术产业开发的环境。
发展我国的高技术产业,总的原则是:“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人才”。其具体途径是:(一)国家规划,强化投资,组织攻关(如863计划);(二)扶持高技术幼稚工业, 办好起示范作用的高技术开发区;(三)设立科技金融集团(如风险投资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股份制的高技术企业,发展科技中介型开发公司,鼓励民办实业,发挥新企业“孵化器”的作用;(四)促进科研院所、高校和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科技园和高技术中试基地,形成“科研——开发——生产”一条龙,实现“研究——开发——产品”三级跳;(五)技术引进与国内技术相结合,以国内研究成果的产业化为主,并利用90年代港澳回归的时机,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和海外的科技合作。
我国目前国力有限,应本着“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原则,跟踪国际先进水平,选择一批优先发展的项目作为高技术产业化的入口(如超导材料、智能计算机等),同时运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企业。改造的重点是: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工业,以钢铁和合成材料为中心的原材料工业,以大型成套设备为重点的机械电子工业,以综合网络为重点的交通运输和通讯业。在技术改造中,我们虽然还要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但要吸取过去的教训,必须实行四个转变,即:主要进口成套设备和生产线向主要引进软技术转变,由企业单独引进向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引进转变,由生产使用向消化、吸收、创新转变,由引进为主向与国外联合研制、合作生产转变。
四、以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高技术的生命力在于商品化和产业化,高技术对经济的作用,不仅取决于高技术的发展总量水平,还取决于它向产业转化的变换率。高技术创业从产义角度说,不仅包括它自身的产业化,而且包括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调整产业结构,使之合理化、高级化,必须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要求,同时从合理安排增量和调整存量两方面着手。其中,合理安排固定资产投资是调整增量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手段,逐步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转移是最实际的途径。
在高技术走向产业化的微观运行机制中,作为高技术输出方的科研开发机构,是根据国家安排、市场需求或科学上面临的难题开展研究的;而作为高技术输入方的企业,是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和谋求本身的发展,需要以高技术成果替代传统产品,双方有其一致性。但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一方面高技术领域捷报频传,研制了大量成果;另一方面许多企业苦于产品的更新换代找不到适合的高技术。究其原因,主要是科研与生产脱节,企业本身的研究开发能力薄弱,再加上有的企业无资金启动甚至不想启动(大约只有10%的厂长需要高技术,多数厂长用钱发奖金),以及技术产权未得到很好解决,影响了高技术产业化。
高技术产业化首先应瞄准国有大中型企业,因为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中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根本动力。一般地说,高技术比较适应于科技型小公司,它们由于管理和决策层次少,信息流程快,对市场应变能力强,技术转移的速度快。但在我国现有产业组织的条件下,从资金规模、管理水平、制造能力、工艺水平及工程实施能力的角度看,高技术的最大和最广泛的需求者还是大中型企业,它们是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主力军。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化,将主要取决于大中型企业吸收高技术,以及高技术改造企业的程度和更新产品的能力。
产品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微观层次,产业结构与不断升级的需求结构是否适应,以及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归根到底决定于产品结构。目前中国产品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行业内部同种产品的积压与紧缺并存,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产品序列短、粗加工产品多技术进步可以直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之逐步高级化。在科学与技术之间,应以加速技术进步为重点。对技术进步的要求,着重在掌握和广泛应用已有的成果,实现对传统产业的变革。近10多年来,我国大量引进和开发高技术,已开始改变国民经济各产业的粗放状况。
以技术进步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转移,对发展国民经济意义重大:其一是加速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促使传统产品改型和新产品开发;其二是内联外引,推动着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国产化。实现中国的工业化,走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技术产业并重的路子,二者虽有矛盾的一面,也有互补的一面。发展高技术产业将有助于我国发挥“后起国”的优势,一个后起国因工业化的进程中可以利用先行国的技术和资本,有可能回避风险多、周期长、花费大的技术开发过程,有可能利用低工资优势打入先行国市场,以此缩短自己工业化的过程。
五、以开发区带动高技术产业化
由于高技术产业的规模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许多国家把兴办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实施途径,先后建立了500 多个开发区,其中80%在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要走一条发展快、效益好的新路子,同时也为了扶持高技术幼稚产业,促进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国务院已批准建立52个国家级的开发区,各省、市、自治区也相应建立了一批开发区。此外,我国兴办开发区还有两个特殊的理由:一是国内的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企业缺乏在竞争中创新的内在要求,高技术成果难以商品化和产业化,需要开辟一些专门的区域起带头和示范作用;二是高技术需要高投入,而我国的财力有限,更应给予这些区域一些特殊政策,吸引国内外的资金和技术。
我国自开办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来,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为探索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计划与市场的结合,以及充分发挥科技机构和科研人员的潜力,积累了经验。开发区内生长的大批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六自”企业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只要引导对头,政策得当,完全有可能成为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基地,成为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术源头。
但由于各地办开发区一哄而起,有的徒有其名而无其实,因而存在一些问题。开发区本身也有诸多矛盾需要解决,如:开发区内的企业基本上是国家预算或计划外的,不能正常地从国家计划的盘子中获得必要的生产资料和资金,同时生产要素市场不健全,这些企业也无法从市场上获得足够的生产资料和资金;有些开发区管理机构缺乏组织、协调有关部门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加之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健全,各种关系显得比较混乱;一些办在开发区的国有企业没有完全转换经营机制,缺乏活力,产品结构也不合理,在经营活动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缺乏参与开发区建设的主动性,也缺乏行之有效的鼓励人才分流的办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当前应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开发区内的企业,应以实施股份制改革为重点,加快经营机制的转换,按现代企业制度,分别组成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二)按照政企分开、小机关大服务的原则,改革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协调工商、税务、银行、海关等部门在开发区工作的职能。(三)加快开发区市场体系的培育,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构筑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如法律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为开发区企业提供综合服务。(四)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开发区创办的企业,应实行一院两制或一校两制,做好人才分流工作。(五)进一步完善对开发区企业的扶持政策,对高校、军工、民政系统的高技术企业,则应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只有在高技术幼推产业进入成长期后才取销优惠政策,使其进入市场竞争。
高技术产业只有投入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竞争,才能发展壮大。开发区的企业要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高技术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和梯级开发,形成自己的名牌和系列产品。北京开发区的联想、四通等集团公司,积极走向国际市场,有力地推动了自己的产品步入国际高科技术领域的先进行列,就是很好的范例。
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目前的52个国家级开发区都要形成上百亿元的产值,使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出口额占全国的8%以上。为此,应本着“抓住重点,统筹兼顾,发挥优势, 形成支柱”的精神,建设好开发区,使其成为振兴各地经济的“龙头”。
六、以高校作为高技术产业化的推进器
我国高校人才密集,有科研机构2230个,科研人员超过60万,而且各门类学科齐全,有500多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00多个中心实验室,以及100多亿元先进的仪器设备。 高校还有其他科研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有大批博士生和硕士生,与国内外学术界、科技界、产业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数百万名毕业生和近十万名留学生与母校保持着天然的联系;许多发达国家与我国高校合的历史长、戒心小,高校容易获得信息、资金、出口等方面的支持:加上图书资料丰富,学术活动频繁,是高技术信息集散地。高校本身也承担了部分国家863计划、 火炬计划等攻关项目,每年都要推出数千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并创办了近千个高技术企业和中试基地,是从事高技术研究和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军。
高校具有以上得天独厚的条件,国家应以高校作为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的发动机和孵化器。高校自身也要根据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根据本校的科研实力、专业特长和学科优势,组织一部分精干力量,以重点项目为纽带,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跟踪研究,努力攻关。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开发在国内外市场上有前景、有竞争力的产品,形成以高技术产品为龙头的、技工贸结合的科技型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有长足发展,但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规格仍不能满足高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国外高等教育结构的大众化、尖端化、综合化、多样化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国高校必须对现有学科体系和专业设置加以调整,建立一批与高技术相关的跨学科专业,开设一些交叉学科课程,以此促进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当然,在强调高校研究和开发高技术的过程中,要保护正常教学和基础研究不受冲击,也要防止人才流失和把主要精力放在创收上。
近向年,高校在科研上有一些短期行为:一是分散化、小型化倾向,还出现搞小圈子、开夫妻店的现象,从而影响了高校学科综合优势的发挥;二是急功近利,“短平快”的项目越来越多,机理性的基础研究和超前性的技术储备越来越少,技术开发上“现炒现卖”严重;三是服务对象偏重中小型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成了高校技术开发的主要合作伙伴。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教育经费短缺的逼迫,高校以创收养教学,教师以创收填补菜篮子;二是自主研究基础的削弱,因为进入高校的科研经费是随委托课题下达的,高校自主支配的经费极少,不能在自选方向上投资,限制了换代性技术成果的产生;三是技术开发条件不足,缺乏专门从事开发和经营的队伍,工艺加工经验也不如工厂。此外,高校既不同于政府部门,又不同于产业部门,一无权,二无钱,在目前部门分割的条件下开发高技术产业,在筹集经费、购买原材料、打通销售渠道或组织出口等方面,要花很多精力四处烧香拜佛。
有鉴于此,政府要增大对高校的科研投入,只有高投入才有高产出。否则,条件不够,会使一些探索项目和有苗头的课题失去良机。社会各界也可与高校合作,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联合体,合办科研机构、科技园区,或组建科技、生产、经营一条龙的科技集团,或由政府、企业出资,在大学建立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人才培训中心等。高校要提倡一校两制、一校多制,把教师队伍进行合理分流,鼓励一部分教师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直接从事高技术产业开发。在管理模式上应按企业对待,高校一般不干预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要尊重知识产权,允许科技人员以研究成果、专利入股,并同其他股份一样享有资产收益。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实行重奖,从事科技开发者不影响职称的正常晋升,通过政策调整,理顺内外部关系,能使高校真正成为高技术产业化的推进器。
从上可知,高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高增殖性和扩散性,能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方兴未艾,但已呈现出作为我国工业现代化先头部队、国际市场竞争精锐力量的势头。目前,高技术产值虽然只占我国国民经济产值的2%,预计到本世纪末, 其比重是可以超过10%的。这样,我国的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可以预言,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之时,必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功告成之日!
收稿日期:1996—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