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筋小麦新麦18新品种_小麦论文

强筋小麦新麦18新品种_小麦论文

国审强筋小麦新品种新麦18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品种论文,小麦论文,国审强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麦18号是新乡市农科院采用有性杂交,系谱法选择育成的强筋高产小麦新品种,亲本组^合为(C 5/新乡3577)F3d1×豫麦69号。2003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号为豫审麦2003008,2004年通过国审,国审号为国审麦2004005。

1 产量表现 2002~2004年度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冬水组区试2年和1年生产试^验,2003年区试平均产量482.7kg/667m2,比对照豫麦49增产5.49%,达极显著水平,居参试品种第3位;2004年平均产量558.3kg/667m2,比对照豫麦49增产3.16%,居参试品种第2位;2004年黄淮南片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03.9kg/667m2,比对照豫麦49增产3.7%,居参试品种第3位。2001~2003年参加河南省高肥冬水组区试,2002年平均产量518.3kg/667m2,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10.9%,达极显著水平,居10个参试品种第1位;2003年平均产量498.2kg/667m2,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2.92%,居13个参试品种第3位。2001~2003年参加河南省信阳组、南阳组区试,信阳组平均产量328.7kg/667m2,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5.75%;南阳组平均产量429.1kg/667m2,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9.11%,2003年参加河南省晚播南片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97.5kg/667m2,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1.54%。新麦18号在国家黄淮南片区试各试点表现均增产,特别在河南、安徽、陕西增产幅度较大。2004年河南、安徽、江苏、河北4省示范面积10万亩,平均产量498.5kg/667m2,表现出高产、稳产、抗病、广适性,被黄淮麦区麦农认可,当年推广面积达到300多万亩。

2 特征特性 该品种为半冬性中熟品种。幼苗半直立、健壮,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拔节略慢,但两极分化快。株高78cm左右,抗倒力较强,株型略松散,旗叶短、宽、挺直。长方形穗,长芒、白壳,籽粒白色、角质,商品性好。穗较大、穗匀,小穗排列适中,结实性好,每小穗结实3~4粒。产量三要素协调,亩成穗数38万左右,穗粒数38粒左右,千粒重38g左右。接种抗病性鉴定,条锈病免疫,中抗叶锈病和秆锈病,中感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耐湿,抗高温,落黄好,抗逆性强。

3 品质分析 2003年国家区试混合样品质鉴定结果:粗蛋白15.2%、湿面筋32.7%、沉降值41.1ml、形成时间4.2min、稳定时间7.2min、最大抗延阻力286EU、拉伸面积68cm2,是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14个参试品种中唯一达到强筋小麦标准的品种。

4 栽培要点 经试验、示范、试种,新麦18号适宜河北邯郸以南,淮河以北,皖北、苏北、鲁西南等高肥水早中茬地种植。适宜地区播期为10月5~15日,豫北最佳播期为10月5~8日。高肥水地667m2基本苗13万~15万,超高产栽培条件下10万~12万。667m2施纯氮13~18kg、过磷酸钙50kg、硫酸钾15kg、硫酸锌2kg,氮素化肥基肥与追肥比例为7∶3。精量匀播,注意培育冬前壮苗,重管拔节期。在中后期用氧化乐果防治虫害,如遇扬花期下雨,应防治赤霉病。

联系电话:010-62180279

标签:;  ;  ;  

强筋小麦新麦18新品种_小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