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基层党的建设效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的建设论文,基层论文,效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基层党的建设效益的结构和功能问题
在探索基层党的建设效益过程中,大量的问题涉及到结构和功能,如基层党建系统工程的实施方式和效果,党内廉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的领导班子和领导体制的转换,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状况和活动方式,党内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和系统化,增强党的凝聚力的新途径和新办法等等,都是以建立和完善新的结构(方式、方法、形式)为目标。而通过对这个结构运行状态的调整和控制,可以更好地发挥各级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保证推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事业。任何一个党的组织机构按照党所规定的政策、方针、规则有效地运行和工作,都是反映了时空有序的统一。党的内部运行系统的时空有序对党的功能发挥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有必要分析基层党的建设效益的结构和功能。
基层党的建设效益的结构是关于基层党的建设效益的整体性范畴,它是指决定和影响基层党的建设效益的各种道德因素和文化因素按特定的方式所构成的有机综合体,可以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基层党的建设效益的内部结构是指基层党的建设效益各构成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基层党的建设的目的、原则、规范、程序、特征、党员的道德文化水准等基本要素,是基层党的建设效益内在规定性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是对全部思想理论、组织、制度、活动和文化系统内部各要素各环节在基层党的建设效益的实现过程中的功能及其关系的整体把握。基层党的建设效益的外部结构是指影响基层党的建设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对基层党的建设效益的外在制约因素主要有物质生产和生活条件、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等等,这些对基层党的建设效益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基层党建效益的内部结构具有多种类型:1、基层党建效益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又区分为分化结构和组合结构,分化结构是原有结构通过分化形成新的结构。组合结构指原有的结构经过组合形成新结构,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生活制度和监督制度等是党的具体制度。制度规范着基层党建中诸客观要素的结合方式,即有什么样的制度,就规定了有什么样的结合形式。因此,制度是形成结构必不可少的途径。而且,制度本身也有结构的问题,如党的监督制度的结构由党内民主制度、党员利益制度、党员监督权力的保障制度等组成。2、基层党建效益的活动结构。比起组织结构和制度结构,活动结构或活动方式的层次要稍微低一点,更具有多样性和具体性3、基层党建效益的模式结构。 模式是指上述三种结构的相对固定化,无论是组织结构、制度结构,还是活动结构,一旦在改革中形成相对稳定的形式,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我们就称其为模式。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结构是由要素和关系构成的,一定的结构必然要表现出相应的功能。与结构相对应的是基层党建效益结构所体现的功能:其一,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整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时,党的基层组织、制度和活动方式所具有的那种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反应能力。其二,功能分为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它首先在基层党组织内部孕育发展起来,然后才能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其三,功能具有可变性。它随着内部要素及其结构的变化而变化,还直接受到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的刺激而发生变化。
基层党的建设效益的结构和功能所体现的特点有:第一,引导功能。基层党的建设效益通过其基本特征、根本要求、内在规范和实现途径,向人们提供了一定的价值判断、价值信念、价值评价。第二,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很广泛、很直接的。第三,激励功能。对于执政党来说,党员是执政党维系和整合社会的重要介体和工作机制。基层党组织只有有效地动员党员,充分激发党员的战斗力,使其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才能全面而深刻地整合社会,从而为执政创造广阔而深厚的社会基础。第四,制约功能。基层党的建设的效益通过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党政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推荐和考察制度、财产和收入的申报制度等,初步建立起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从而充分发挥了制约功能。
在中国特定的政治结构和政党制度下,强大的基层组织网络在任何时候都是中国共产党稳固执政的重要基础。实际情况表明,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结构、功能体系和政治作用出现了弱化趋势,基层组织的内在活力和应有的战斗力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在传统的架构下,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功能是革命和生产的动员与组织。显然,在今天,这种功能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功能的萎缩必然带来基层组织的虚化,基层组织的虚化,必然导致党员意识的弱化或扭曲。组织作用的虚化和党员意识的弱化,必然影响党内正常的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影响党组织内部的干群关系,影响党自我调节和自我监督的能力,并最终导致腐败的蔓延。这连锁反应是今天基层党建有不少薄弱环节的一个重要原因。面对基层组织网络与社会组织的松动,党唯一的选择就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的建设的效益。巩固党的基层执政基础,必须用新的观念、新的战略和新的手段。新时期基层党建的新观念、新战略和新手段都应围绕着转变基层党组织的功能来展开。
应当指出的是,对基层党建这个极为复杂的系统结构,要使其发挥最佳整体功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就要创造系统的最佳状态,努力提高基层党的建设的效益。第一,党要管党,健全基层党组织的自我管理理体系,把党员整合成为有战斗力的整体,为党的功能的有效发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第二,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结构,积极调整基层组织的组织体系,努力探索新的组织生长空间和新的组织架构,从而使党的基层组织不但能扎根于新的社会结构之中,而且能够在其中全方位地发挥作用。第三,培育党在社区中的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使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心逐渐移向社区,使社区成为新世纪党的基层组织发展的主要空间。第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使其职业化,为党的自我组织和管理提供必要的管理和领导人才。第五,扩大基层组织的民主生活,使基层组织成为具有一定自治性的党的基层组织。第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与社会的联系,消除因党的基层组织单位化所带来的组织分割,拓展其社会公共性和公益服务性,使基层组织的活动与党员的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使基层组织成为党员服务社会、实践道德、净化自身的组织。
二、基层党的建设效益的评判标准
基层党的建设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判断基层党的建设效益好坏的社会标准就是:基层党组织是否能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即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统一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在统一思想中凝聚力量,使党员干部的精神动力、党性修养转化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党的基层组织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就是要求党的基层组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贯穿自己全部工作的灵魂和主线,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基层的各项工作,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成效作为检验自己工作的根本标准。基层党组织必须牢固确立这样的效益观:基层党组织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基层党组织的全部工作都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为达此目标而不懈努力。基层党组织的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党员精神世界的问题,当然带有“软”的一面,但人们的精神状态是通过人们的具体言行表现出来的,实现好上述奋斗目标并将其物化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行动,就能使软要素带来硬效益。
基层党的建设效益的评判标准包括价值标准和形式标准,历史标准和现实标准。价值标准是指判断基层党的建设结果是否符合基层党的建设的价值理想,或基层党的建设的结果与其社会理想的重合程序的标准体系。它包括社会发展标准、社会正气标准、社会人际关系和谐的标准、人的人化标准、人格全面发展的标准。形式标准是指从基层党的建设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建构或调整体系的形式的角度能确立的标准体系。它主要涵盖以下具体标准:基层党的建设的目标是否与基层党的建设的功能期待相适应,基层党的建设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是否和谐一致、协同动作、共同发展,基层党的建设的规范是否明确、完整并具有操作性,基层党的建设的原则方法是否科学,如此等等。我们在评判基层党的建设效益时应当坚持这两种标准的统一。评判基层党的建设的效益还必须坚持历史评判标准与现实评判的标准的统一。无疑,基层党的建设效益首先要讲现实标准,这样才能更好地贴近现实,服务现实,才有说服力,但基层党的建设的一些成果是可以重复出现的,并且可能转化增值的,而且基层党的建设效益的展现需要一定的时间,有时也可以是较长的时间,这样我们就得要讲历史标准。一般来讲,现实评判较好的,往往历史评判较好,但现实评判不够好的,并不一定历史评判就不好,我们应该全面地看、辩证地看。
除了上述评判标准外,基层党的建设效益的评判标准应当也可以达到量化的程度,制定一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客观准确地评价基层党的建设状况及成效的具体标准。其一,基层党的建设效益的体现要具体化,使之变为可以操作、可以检查、能够落实的指标。其二,对精神产品价值进行衡量与评定。评判精神产品的价值只能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社会效益的大小为尺度,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能够促进人的素质提高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产品都有价值,都是好产品,反之就不是好产品,甚至是精神毒品、精神垃圾。其三,基层党的建设的效益还体现在是否主动探索基层党的建设的好形式,积累好的经验,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单位能否精心组织群众性基层党的建设活动,以及活动是否目标明确、持之以恒、措施得当、务求实效,应当是一条衡量的标准。其四,必要的物质投入是衡量基层党的建设效益大小的一个尺度。基层党的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来实现,像图书馆、科技馆、历史纪念馆、书店、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都是基层党的建设的“硬件”,需要物质的投入。这些物质投入不应当是随意性的,而应当通过法律予以保证,且应当与软件建设相互配套。
由于社会运转本身很复杂,怎样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去研讨评判基层党的建设效益的各项具体标准,还有很多问题和难点需要解决,比如怎样才能做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价值。我们的探讨是初步的和原则性的,有待于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加以完善。
三、提高基层党的建设效益的途径
明确基层党的建设效益的内涵、结构、功能、评判标准固然重要,拓展一定的思路、寻求一定的途径来进一步实现和提高基层党的建设效益也必不可少,能不能找到合理有效的“船”和“桥”,关系到基层党的建设效益的实现。
1、人的素质的现代化是提高基层党的建设效益的前提。人力是国力最深厚的源泉,更是党的力量的关键所在。人是基层党的建设的主要工作对象,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就是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的素质是基层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我们在研究党建规律和基层党建工作时,不能不把重点放在人身上;基层党建要遵循的规律,是一切以人为基本的出发点,一切以维护人的尊严、自由、平等为基本价值取向,一切以人的潜能的挖掘、创造性的发挥、积极性的调动为基本目标。当今世界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这种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的竞争、人的素质的竞争。在我国,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人的素质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前提,也是提高基层党的建议效益的前提。人的现代素质主要包括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具体而言,应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完善的道德品质、系统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性格、科学的思维方式。为此,要建立健全基层党的建设的教育管理体制,为实现人的素质的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效益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这其中既包括正确的市场功利观,也包含了效率观。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其主体最主要的功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对于社会个体来说也希望通过自身努力,以正当手段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若没有效益意识,同样难以在现代社会立足。因此,基层党组织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过程中,肩负着重大的领导责任,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一定要树立现代观念,要讲求效益、注重效益,重视投入产出和收益回报(这里指的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做任何事、任何工作都要讲质量、求速度、注重实际效果,即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
2、科学的领导体制是提高基层党的建设效益的保证。要建立起科学的领导体制,健全党委抓基层党的建设的责任制,明确一把手要抓两手,保证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此,要把领导干部抓基层党的建设的成绩纳入对领导干部考核之中,必须明确,不抓基层党的建设的党组织不是一个合格的党组织,不抓基层党的建设的领导干部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不得提拔重用;不能把基层党的建设作为物质文明建设的附属品,应把基层党的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纳入基层社会的各项战略部署之中,从而在思想、规划、人员、投入、措施方面真正到位。
发展党内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基层党组织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根本保证。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基层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应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进一步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凡属重大决策,都必须由党组织集体讨论,不允许个人说了算。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使党内选举更好地体现选举人的意志。建立和完善党内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健全党内监督制度,重点抓好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强化领导集体内部的监督作用,拓宽监督渠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监督的作用。
3、法治建设是提高基层党的建设效益的关键。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靠的是法治,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整个党的建设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而要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遵循依法治党的指导方针。基层党员思想道德的建设要靠法治。在社会风气没有根本好转的情况下,思想道德建设完全靠人们内心的自觉和自我约束是靠不住的。所谓依法治党,一是指党的基层组织必须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二是指党内活动应当以党内法规为手段进行规范和约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用党章来要求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把党章的各项规定落实到党的实际生活中去。从严治党,首先就要体现和实践这些原则和规定。上级党委要对基层组织进行严格管理,只有基层组织建设好了,整个党的素质的提高才有根本的保证如果“依法治党”是“依法治国”原则运用于党的活动的外部表现的话,那么,“依规治党”是指在党内、党的自身建设中,参照“依法治国”和“依法治党”的原则和精神,结合党本身的实际和特点,严格加以治理和管理。就是说,为了确保“依法治国”和“依法治党”的实现,在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中应该提出、确立和实行“依规治党”的基本治党方略,使基层党组织的运行和活动,或者说党本身的治理,严格按照党的章程、规则实施,从而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以根本改变由领导者个人主导和左右的倾向。在新世纪基层党建工作中,要从严治党,就必须实行“依规治党”。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把法治精神贯穿到基层党的建设当中来,在党内追求法治的精神和实效。
4、加大投入是提高基层党的建设效益的基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规范有序的筹资机制,逐渐形成对基层党的建设多渠道投入的机制,切实解决目前基层党建的工作经费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的问题。要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的要求,加强基层党建的工作载体的基本建设,坚持勤俭办党的事业,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尽可能地动员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社会主义基层党的建设的基本建设,切实增强提高基层党的建设效益的物质基础。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全球化成为任何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基层党的建设所不得不面对的大背景,对基层党的建设的应变力、判断力和决策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全球化、信息化社会中,决策的科学化不仅是基层党的建设实际作为的重要体现,而且是基层党的建设巩固自身地位的前提条件。建立网上马克思主义阵地,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基层党建的硬件投入方面,应开拓基层网络党建的新领域,建立基层党建网站,注意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积极探索网上抓党建和党员网上教育管理的新路子。比如,通过将党员信息库链接起来,使基层党组织信息库连成一个整体,可以及时掌握各基层党组织党员增减及外出动态,准确掌握了解党员的去向动态,为基层党员教育管理提供了可靠信息,解决了党员动态状况掌握难的问题;同时,党建网络管理体系建成后,在网上开展党建工作,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界限,达到了“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效果,真正做到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组织”。基层党建网站的设立和党建网络管理体系的建成,解决了党员教育管理面临的一些新问题,从而进一步拓展党员教育管理的渠道,增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
5、反腐倡廉是提高基层党的建设效益的突破口。共产党是全社会的表率,党的基层干部是基层社会的表率。如果党的基层干部作风端正、以身作则、勤政廉洁、言行一致,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基层党的建设的效益就会大大提高。当前,由于部分党员特别是掌权的一些基层领导干部滋长了不良的思想和作风,甚至产生了严重的腐败现象,影响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基层党的建设效益的提高。由于干部的作风形象在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基层党的建设中的独特地位,因而决定了我们要把反腐倡廉这一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一件大事作为基层党的建设的突破口来抓紧抓好,把腐败现象控制在最低限度。着眼于从党内选举制和监督制的有机结合建立反腐败的民主监督机制,把在基层党的建设中使权利配置科学、结构合理、形成权力之间的相互配合、又相互协调的机制,作为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内容。正确估计新时期党内监督的成效及不足,是增强搞好党内监督的信心和保持党内监督工作动力的关键所在。应当看到,新时期以来,我党在加强党内监督方面颇有成效。但从整体上讲,党内监督还是基层党的建设和政治体制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党内监督的效益不高。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机制,增强党内监督实效,是搞好党内监督的制度保障。为此,首先要强化党内监督意识,这是健全党内监督制约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其次,要强化对权力授予过程和行使过程的监督,加大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监督力度和对消极腐败现象的惩治力度。再次,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和管理、德治与法治,必须双管齐下。注重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预防职务犯罪的一项重要措施。
基层党的建设起着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直接推动作用。检验基层党的建设最终效益的落脚点应放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上。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和以社会效益为中心的精神生产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的,所以说评判基层党的建设效益的好差必须像经济建设一样,也应当有硬任务、硬措施、硬指标,就是说,基层党的建设不应是喊口号,讲概念,而必须用真功,做实事,看得见,摸得着,能操作,可遵循,有行动,求实效,从而使基层党的建设真正硬起来。倘如此,新世纪新阶段基层党的建设就一定能迈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