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的区位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位论文,信息产业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以当今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经济全球化和新国际分工为背景,从传统区位理论在解释信息产业区位时所面临的问题入手,分析了影响信息产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信息技术产业 信息服务业 区位因素
信息产业是指从事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以及信息的生产、加工、存储、流通与服务的新兴产业部门。根据信息产业结构,可分为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前者是开发、制造并出售信息机器和软件,提供信息媒介的产业。核心是提供信息技术及其设备,具体由信息机器产业、软件产业和信息媒介产业组成。后者是使用信息设备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存贮、传递等提供信息服务,培养高级人才,以及提供高度专业信息的产业。核心是进行信息服务。具体由信息采集业、出版业、新闻报道业、数据库业、咨询业、科研教育业、广播电视业、图书情报业等组成[(1)]。
六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爆发了以微电子、电子通讯和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革命”。随着信息技术大规模产业化以及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信息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主导产业部门,发达国家开始步入信息社会。随着技术创新从核心发达国家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扩散,带来生产要素国际化,促成了经济活动全球化,形成了新的国际劳动分工。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从传统区位理论在解释信息产业区位时所面临的问题入手,分析了信息产业的区位要求。目的是使国内同行关注和开展新的区位理论的探讨。
1 传统区位理论面临挑战
长期以来,产业区位一直是经济学家和地理学者感兴趣的问题。自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二十世纪初韦伯的工业区位论问世以来,对产业区位的研究异常活跃,各种区位理论纷纷出台。这些区位理论一般都表达了经济活动的整个空间配置,特别注意投入和产出的地理分布,以及价格和成本的地理变化。但不同时期的区位理论在分析方法和追求目标上有所不同。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各派区位理论研究可以明显地分为二个各具理论特色的时期。第一个时期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为古典区位理论研究时期。该时期区位理论的特点是运用微观静态均衡分析方法,从成本——价格方面进行考察,以最低成本(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从运输成本和工资成本着手分析)和最大限度利润(如廖士的市场区位理论从利润和市场区着手分析)作为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着眼点在区域内的经济关系[(2)][(3)]。
第二个时期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为“现代”区位理论研究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稳定增长的日益注意,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调节日益增强,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纷纷独立并开始发展民族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国家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生态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产业区位研究的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从两个新的角度探讨区位问题。①运用宏观的动态均衡分析方法,从资本形成方面进行考察,从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影响方面进行考察,以提高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作为企业布局的主要目标[(2)][(3)]。②运用制度——结构分析方法,考察企业的制度形式,以及社会文化因素所起的作用,以决策者追求最大优势作为企业区位的主要目标[(2)]。
八十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加强,干预类型由过去强调政治法规和社会再分配转变为政治统治和资本积累[(4)],经济活动加速全球化,以及作为资本主义调整重要手段的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和在各行各业更为广泛的应用,使信息技术成为国家经济和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信息产业已从第二、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产业并主导了经济活动,从而导致信息经济形成。这些变化使传统区位理论面临严峻挑战,因为传统理论不能有效地解释,甚至完全不能解释信息产业的区位。主要原因有:
1.1 传统区位理论忽视了技术作为区位要素的重要意义
古典区位理论把技术假定为不变的,对区位决策的影响是中性的,而只考虑影响产业区位的经济因素,如劳动力、资本、土地、交通易达性和运输费用。“现代”区位理论研究虽然对技术因子有所考虑,但要么局限在交通通讯技术改善对其他区位因素的影响上,如运输成本下降,导致区位选择范围扩大,因而未脱离过去的分析框架;要么把新技术范式置于八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制度进一步调整之前的范畴中,强调社会再分配,认为在技术工业和高消费阶段,“社会经济客体区位决策的经济原则的作用有所下降,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则受到更多的重视。因此,过密过疏问题将得到较大程度的解决,地区间的不平衡,就业、收入、消费水平和选择机会的差异都逐渐趋于消失”[(5)]。然而,八十年代的调整与信息技术的相互作用却暗示了区域差异、收入差异、就业差异拉大的趋势,产业布局过度集中现象的改善也并非单单是由于社会经济客体区位决策的生态系统原则所决定。可见,上述分析对技术在区位决策中和作用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深入分析。事实上,技术由于具有相互依存、累积和不可逆转的特征[(6)],从而影响了生产过程的性质、结构和组织,进而影响了区位决策。技术变化是非线性的,其有螺旋式循环波和加速度[(6)],每一个技术波都会带来产业区位的重大变化,近代的工业技术波和运输技术波导致大工厂集聚的区位;本世纪以来的高技术波导致扩散的工业区位;六十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波必将带来信息产业的新区位。技术创新是有限循环的[(6)],从技术发展史看,技术创新越是先进,其生命周期越短。例如,与机械设备和过程相比,微电子设备和过程的生命周期更短,这正是创新加快的原因之一。这就意味着与以工业技术为基础的活动长期固定的区位相比,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活动的区位表现出较大弹性。
1.2 区位因素的重要性发生对比变化
一方面,传统区位理论中的一些主要因素降为次要因素,如自然因素,运输因素。由于信息产业具有物质投入减少、知识投入增多的特点,因而对物质性原燃料的绝对需求大大减少,对知识作为主要原材料投入的信息密集产业来说,其区位选择可以说与物质性原燃料无关。另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形成条件良好的人工小环境,以克服自然条件的先天不足。所以,自然因素的重要性下降。古典区位理论中把运输因素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并以原料和产品的运费来进行讨论。之后,虽然交通技术和生产率提高,运费相对减低,但运费仍是进行产业区位研究的重要参数。然而,随着信息产业主导经济活动,信息产业具有依赖信息和需求生产的特点,以及交通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所以运费已进一步相对减少。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有关信息产业区位的讨论已不考虑运费因素或仅作为次要因素加以考虑。因此,生产变得更少依赖着重原材料的、运输成本最小化的区位。另一方面,一些次要因素的重要性提高,如决策者行为。
1.3 一些传统区因素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如劳动力因素、市场因素、集聚因素。一些新区位因素出现,如对信息源(研究机构、大学等)或创新源的易达性,创新潜力、风险资本的提供等。正是这些不同于以往的区位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信息产业的区位。
2 信息技术产业的区位因素分析
2.1 决策者行为
古典区位理论考虑人的主观因素对企业区位进行决策的影响较少。六十、七十年代的区位理论研究虽然涉及了人的行为,并因此形成了区位论的行为学派。但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之后形成的经理制度下,企业经理人员的个人行为对区位的影响,如企业负责人在区位选择与确定时,很可能不再考虑最大利润的实现,而是根据自己的标准,较多考虑社会文化因素[(2)]。然而八十年代以来,政府和大公司成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集团决策逐渐取代了企业经理人员的个人行为,政府行为和大公司行为对产业区位的选择和确定的影响逐渐增大。在区位决策时,政府和大公司仍然把实现高额利润作为目标,但较多考虑社会——文化因素。
2.2 劳动力因素
传统区位理论认为,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熟练程度)的地理分布是确定产业区位的重要参考因素[(3)]。通过对与劳动力数量(更为重要)和质量密切联系的劳动力成本(工资成本)的区域差异分析,选择和确定产业区位,其区位趋势是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然而,在现代生产技术条件下,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即劳动力质量)越来越重要,而高质量劳动力的工资较高,这就使得传统的将降低劳动力成本作为产业布局原则的解释价值降低。劳动力作为区位因素具有了新的内涵。
信息产业的一个特征是对信息的依赖,在信息产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利用信息生产出新的信息,这就意味着,劳动力作为信息产业生产要素的实质是劳动力质量[(7)]。因此,高质量劳动力的地理分布可能成为信息产业的区位因素。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此简单。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过程包括了不同的工序或阶段,每一工序或阶段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并不同,其总的趋势是,知识为基础的研究与设计、先进制造业、低技能装配和测试的分工,所需的劳动力和种类依次为科学技术人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信息产业的特点使其对科技人员和低技能工人的需求大,从而形成了两头大中间小或极化的职能结构[(4)]。
生产过程的这种内部分割在信息技术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支撑下,表现出空间分离的趋势,因而导致劳动力的空间分工。这一趋势的区位意义在于,信息技术产业中,知识为基础的研究与设计生产阶段因需要大量科技人员,其区位往往趋向高质量劳动力集中的地区;装配和测试生产阶段因需要大量低技能劳动力,而这部分劳动力是大量存在广泛分布的,因此,其区位富有弹性,灵活多变,这时,劳动力成本仍是考虑的因素;对处于中间生产阶段的先进制造业来说,由于对劳动力数量需求不大,但与第一生产阶段研究与设计的产品有密切联系,所以其区位往往会接近创新中心。
2.3 市场因素
传统区位理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往往是结合利润原则进行的,认为决定产业区位的决定因素是与产品销售范围(市场)联系在一起的利润原则,而不是最低成本(包括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因此产业的区位趋势是最大市场和最大利润的地区。由于产品的种类不同,从而形成了由不同规模市场构成的市场等级序列[(2)][(3)]。然而,在现代生产技术条件下,生产过程发生内部分割,进而发生空间分离,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空间分离跨越国界。此外,根据需求进行生产的重要性增加。因此,最大市场区和最大利润的区位原则的重要性降低,具有等级序列的市场结构改变。
信息产业的另一个特征是着重生产的工序[(4)]。与工业进行标准化生产相比,信息产业更注重需求生产,即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和生产不同的产品。因此,生产过程中的高技能、艺术性工序日趋重要。由于发达的信息技术使产业区位决策时可以不考虑运输成本或生产的一般条件,加上生产过程的空间分离,致使利润主要取决于产品加工增殖能力,所以信息产业的区位具有高度弹性,哪里有需求就可在哪里生产。需求决定市场,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前所述,利润(不一定是最大利润)仍是生产者追求的目标,而要获得高利润,一条途径就是提高生产设施的效益,那么,哪些区位效益好?信息产业生产设施的效益取决于适应用户需求的能力。因此,由着重工序的产品与用户相互关系决定的市场特征(不一定最大市场)成为信息产业区位的考虑因素。如果产品具有世界市场,那么,对高水平电子通讯网络和航空运输的易达性就成为产业区位选择和确定的一个主要因素;如果产品市场具独特性,即为特殊用户生产,在产品的使用和保养等方面需要与用户保持持续的联系,那么,空间接近性就成产业区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即选择接近消费者的区位。因此,在进行信息产业区位选择时,应通过分析产品与消费者的关系,确定产品市场的特征,然后再确定产业的区位。
2.4 集聚因素
集聚因素包括集中和分散两个吸引力相反但性质相同的方面[(2)][(3)]。传统区位理论认为,企业在区位上集中可以使企业间的协作加强、分工有序、规模扩大而产生规模经济,可以获得外部经济效益,最终目标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集中到一定程度会因弊大于利而产生分散,于是又形成新的集中,某个区位的产业集中程度是集中和分散两方面力量正负相消的结果。在集聚因素作用下,产业的区位趋势往往是成组布局。然而,在现代生产技术和交通通讯技术条件下,集中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被若干社会、经济、环境问题产生的规模不经济所抵消,分散生产所增加的成本可以被降低的运输成本所抵消,所以集聚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逐渐表现为分散方面。郊区化、逆城市化则可以看成是集聚因素中分散力占支配地位的结果。
集聚因素对信息技术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总的趋势是集中与分散力共同作用,不同的产业活动作用强度不同。对需要高技能和专门化平均的活动(如研究与开发、管理等)来说,由于主要需要高质量劳动力,而这部分劳动力能够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和有效地工作,就需要一种良好的环境:其一是公司或机构的微观环境,公司或机构能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工作条件,为创新奠定物质基础;其二是社会关系的宏观环境,管理、生产、创新组织及个人之间密切联系,结成一个相互作用网络,创新正是在这种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其三生活环境,良好的生活居住条件是吸引高质量劳动力的基本条件[(4)][(7)][(8)]。这种综合环境一般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及其邻近地区。所以,高质量劳动力多集中在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因而高技能和专门化水平高的活动仍表现为地域上集中。而对于装配和测试活动来说则表现为分散,这一点在前面已作过分析,这里不再赘述。
2.5 对技术创新信息的易达性
创新是指一种新生产函数的建立,即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组合,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新组合的不断实现[(9)]。创新的核心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信息产业发展最重要因素之一。谁先获得有关技术创新的信息,谁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由于信息产业的基本原材料是信息,尤其是技术创新信息,而这些信息产生于某些特殊的组织环境,称为信息源,所以对技术创新信息的易达性实际上是对信息源的易达性。一般认为有四种信息源:大学和科研机构;政府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大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工业综合体的研究与开发机构网络[(7)]。因此,信息产业的区位趋势是接近大学与科研机构以及各种研究与开发活动所在地。研究与开发活动一般接近公司总部所在地。对于一些传统的工业综合体来说,为在技术变化的大潮中求生存,也增加了自身研究与开发活动投资,并转向进行信息业生产,从而增加了自身活力,吸引了其他一些信息业活动。这正是西方发达国家一些老工业区经济得以继续发展的原因。
2.6 风险资本的可获得性
风险资本与技术创新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技术创新是高失败率活动(据统计,一家高技术公司将设想变为产品并销售的成功率只有15%[(10)]),这就意味着对技术创新的投资是一种高风险投资,投资的收益是不可预测的。因此,在技术创新阶段投入的资本称为风险资本。之后,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新产品的提供,而创新产品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风险资本的投入。因此,能否获得风险资本,以及风险资本投资机构的性质和区位成为信息技术产业选择区位的因素之一。
风险资本来源于大公司、政府及风险资本公司。一般只有大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等技术创新信息源才有可能获得风险资本,因此,不同类型风险资本与这些创新机构的关系决定了它们的区位,从而影响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区位。大公司为了使管理与技术创新之间形成一种共生关系。往往将研究与开发机构设在靠近公司总部的地方[(8)],而大公司的总部一般都位于大都市中心或近郊区,所以研究与开发机构大多位于大都市区。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往往根据各方面的条件和创新潜力的分析有选择性地建一些研究与开发机构,并向其投资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风险资本公司的投资因自身的生存与投资的收益直接紧密联系而要担更大的风险。一方面它们对地区的社会经济特征有很强的依附性,因为风险资本公司的资金多来自个人的储蓄或商业银行,所以发达的地方金融网络成为风险资本运行的物质基础[(4)]。另一方面,风险资本公司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尤为慎重,因而要对投资对象进行周密的可行性论证,只有那些信誉好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大学等研究机构易获得风险资本公司的投资。
2.7 对发达通讯网和运输网的易达性
通讯网和运输网的结合是信息产业的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形成了发达的通讯网络,由此带来运输网的现代化。发达的通讯网和运输网减少了规模经济和集聚化效益所适用的城市规模差异,集聚化效益在较小规模的城市甚至农村地区也可以获得,从而降低了大都市的集聚性[(11)]。因此,通讯网和运输网在更大的范围内可达,其区位意义在于,产业区位为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考虑,即具有弹性。
由于信息产业具有与工业不同的特征,以及作为信息产业物质基础的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产业的区位因素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指出的是,影响信息产业区位的因素复杂多样,这里不可能全部包罗,而只是列举了一些笔者认为是主要的因素。信息产业的区位是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各因素对不同的信息产业活动的作用强度不同。所以在具体分析某项活动的区位时,应找出作用强度大的因素。
3 信息服务业的区位因素问题
尽管信息服务业和信息技术产业赖以生存的空间不同,前者为城市,后者为区域,但由于两者的主要生产要素均为劳动力、资本和信息,所以应遵循基本相同的区位原则,因而在区位选择时应考虑基本相同的因素。不同之处表现在活动空间的尺度上,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上,不同区位因素的作用强度上,以及实际的区位类型上。
服务业一般分为分配性服务业,包括交通、通讯、批发零售业等;生产者服务业,包括银行、保险、房地产、工程、会计、多样化商业服务、法律服务等;社会性服务业,包括医疗、教育、福利、邮政、政府、多样化社会服务;个人服务业,包括旅店、饮食服务等[(4)]。信息服务业主要指生产者服务业和社会性服务业。社会性服务业主要为当地居民服务,其区位及其变化比较简单,随人口分布的变化而变化。而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和变化与地方、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其中很多实际上是制造业管理、生产和分配的支撑活动,所以其区位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里讨论的信息服务业区位主要指生产者服务业(也包括社会性服务中的政府职能)的区位。
生产者服务根据其性质可以分为高层次和低层次两种职能类型。高层次职能类型主要包括决策、管理、协调、金融、保险、法律、经纪等需要专门化知识和技术的职能;低层次职能则主要包括为高层次职能运作服务的辅助职能,如文秘、实际操作等[(12)]。因此,信息服务业劳动力也表现出极化的职能结构:一边是各种决策和专业人员;一边是各类操作、办事和行政人员等。在信息经济中,两类职能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信息技术。但由于两类职能性质上的差异,因而它们对信息网络的依赖程度不同,需要获得的信息不同,集聚因素作用强度也不同,因而决策者区位选择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区位趋势。
高层次职能多是信息密集活动,在运作过程中需要进行具有信任感的面对面接触,需要一种具有商业气氛的社会文化环境,其区位要有显赫性和名望,需要一个能提供多样化服务和多方面供给的辅助服务网络。一方面,这些需求使高层次职能有中心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大都市中心区的环境能满足这些需求,因此,信息密集活动的区位趋势是中心化或大都市化。信息密集活动的中心化又吸引了更多的电子通讯投资,使大都市,尤其是中心区的电子通讯网络拥有更多的功能,更为稠密和更有效。
低层次职能多为信息处理或加工活动。这些活动主要与其公司的决策中心发生联系,而不必与客户进行面对面的接触联系,因而容易通过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运作,其区位趋势是非中心化或扩散。这一方面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立起来,区域快速路四通八达;另一方面,大都市郊区地价相对低廉,并有适合办公活动的劳动力市场。办公自动化使办公活动需要有新技能的劳动力(中等水平技能),郊区是中产阶级住宅集中区,有大量受过教育的劳动力,尤其是已婚女性劳动力,她们能很快掌握新技能,取得的劳动报酬也不高[(8)]。这类劳动力在市中心区正是难以获得的,因内城居住的多为文化程度很低的人口,尤其是少数民族人口。然而,市中心区办公活动的扩散范围目前仍多限于郊区。但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更大范围的信息网络将建立,办公活动扩散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甚至超出大都市区,扩散至非大都市区、农村地区或国外。
4、结论与讨论
由于技术成为重要的区位因素,自然、运输等主要传统区位因素降为次要因素,而决策者行为等次要的重要性提高;劳动力、市场、集聚等传统区位因素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新的区位因素(如对技术创新信息的易达性、风险资本的可获得性)产生,因此,传统区位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信息产业的区位。从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看,信息技术产业以知识为基础的研究与设计等活动以及信息密集服务业对高质量劳动力、创新源的易达性、发达通讯和运输网络的易达性,以及风险资本的获得有较高要求,因而多为集中区位,集中大都市区或接近大都市区发展。而以低技能为基础的装配活动和自动化办公活动对劳动力成本和地价考虑较多,发达的信息网络和高速路网使其与公司总部及其他活动能保持并进行密切、快速的联系,因而多为具有弹性的分散区位。
信息产业的区位因素实际上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作为基本生产要素的区位因素,即劳动力、资本和信息(原材料),可称为基本区位因素;一类是其他区位因素,即市场、集聚、通讯网络,可称为辅助区位因素。信息产业的区位是在两类区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确定的。一种产业部门的形成发展和区位类型的确定一般要经历早期和成熟阶段。早期阶段是寻求一个合适的发展环境和确定发展环境的区位,成熟阶段则是在具有合适发展环境的特定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累积循环发展。
信息产业基本生产要素的类型已多样化,各自的结构也都发生变化:极化的劳动力职能结构,大公司、政府和风险资本公司作为风险资本的投资者,丰富和多种多样的技术创新信息和不同类型的信息源。劳动力、资本和信息等三种基本生产要素以不同方式组合会产生适合不同种类信息产业部门的发展环境,不同的发展环境有各自的区位要求,结合辅助区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区位类型。因此,基本区位因素往往形成信息产业的发展环境,辅助因素则促成信息产业在一定地区发展环境中发展。很明显,发展环境的识别及其区位的确定,是信息产业部门发展的关键,因此,几乎所有的区位因素主要在信息产业部门和区位类型确定的早期阶段发挥作用。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许学强教授的悉心指导,谨致谢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信息城市形成过程中空间结构变化研究——以广州为例”的部分研究成果。
ANVALYSIS ON THE LOCATION FAC TORS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Yan XiaoPei
(Department of Geography,and Centre for Urban & Regional Studies,Zhongshan 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
Abstract
This paper,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rrent prevailing Information Revolution,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new internatonal division of labour,dentified the challeges and problems faced by the traditional location theoryn explaining the location of information sector and analyse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location of information-technological manufacturing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Kcy words information-technological manufacturing,information services locaton factors
标签:区位因素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区位理论论文; 成本分析论文; 生产类型论文; 产业集聚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