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汇[1]2003年在《我国电力工业产业结构与关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3年全国的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85亿千瓦,全国发电量达到19080亿千瓦时,用电量达到18910亿千瓦时,电力供需形势总体紧张,缺电较为严峻。电力工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矛盾,不仅在于总量问题,更多的还在于结构问题。本文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以纵向分析为主,沿着现状、问题与对策的分析思路,对我国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的关联、电力投资结构、电源结构、电网结构与区域结构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力结构的调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电力工业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陈柏福[2]2009年在《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联性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学理论研究中,产业结构变动一直以来就是理论界长盛不衰的热门研究话题。国内外经济学者通常把产业结构变动视为不同历史阶段中经济增长的产物,并认为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有促进或制约作用。经济周期波动作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总量经济增长的具体表现形式,自以机器大生产为标志的商品经济走上社会经济舞台以来,就受到国内外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但诸多对经济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分割开来进行的,即使存在少量关于经济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的研究,其研究方法和结论也存在一定的分歧,但他们的研究基本上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即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波动的内在性过程,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存在重要的关联性。有鉴于此,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经济增长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相互影响关系,主要体现为经济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而且我们还利用中国的经验数据深入探讨经济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利用系统经济学理论等理论和现代计量经济学等分析方法,本文首先从总体上确定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存在双向影响的Granger因果关系,进而分析历次经济周期阶段中的产业结构变动,以及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并给出经济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联动机制,最后提出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良性藕合下宏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建议。首先,本文对经济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概括。通过对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和中观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的思考,我们认为经济周期阶段理论、产业结构演变理论是本文研究的基础理论,而经济长期波动与产业结构变迁理论、系统经济学则是本文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主要是从以下叁个维度展开的,即先对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总结,再分析新经济时代经济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最后概括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的相关文献。其次,笔者从宏观层面判断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联性,认为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Granger因果关联性。在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进行直观描述统计分析后,我们分别构建经济周期波动指标和产业结构变动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进行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动态计量分析表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显着原因,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周期波动也存在显着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作用非常大,其影响力系数高达0.6115。再次,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历次经济周期阶段中的产业结构变动,认为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不仅对宏观叁次产业结构变动存在影响作用,而且还同时影响叁次产业内部行业结构,并且这种影响作用主要表现为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扩张和收缩,引致叁次产业结构及其内部行业结构的藕合方向和变动力度。在此过程中,我们还结合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经验和事实进行了具体分析。接着,本文还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探讨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在明确我国宏观叁次产业和各主要行业部门在经济增长波动中的贡献之后,我们利用现代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分别考察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协同性影响、非对称性影响,最后还通过VAR模型分析我国产业部门结构变动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最后,本文从理论角度探讨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联动机制,即从理论视角分析中国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与中观产业结构变动的传导机制。在结合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互动影响的经验事实基础上,我们认为“‘收入—消费’机制”、“‘利率—投资’机制”、“‘技术—结构导向’机制”和“‘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机制”是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与中观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传导机制,而且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周期阶段,这四种主要联动机制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但它们往往是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初步探索宏观经济与中观产业结构的关联性,试图提出宏观经济与中观产业结构经济的理论基础和中介联系机制,这对于中观产业结构寻求宏观经济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从而有助于真正将总量经济理论与结构经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本论文的实际价值是从定性和定量角度系统地探讨1953—2007年间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和产业结构变动存在Granger因果关联性,这对于我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良性藕合和宏观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
李秋涛[3]2013年在《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我国电力消费特征的计量研究》文中指出电能的广泛使用是当代工业文明的主要标志,电力是社会生产的重要投入品和人民生活的日用必需品。电力产业作为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都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电力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长期处于电力供应紧张状况,电力短缺不仅直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人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我国也曾出现短期的电力产能过剩,导致大量固定资产闲置,给电力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揭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下电力消费特征,把握电力消费变化的基本规律,对电力需求做出科学准确的预测,使电力供应同经济发展相适应,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借鉴国内外经济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符合中国实际的研究思路,依据中国电力消费的宏观和微观数据,应用经济计量方法,对中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电力消费趋势、周期特征和工业结构升级对电力消费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和经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如下。首先,我们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序列代表经济增长,用全社会用电量代表电力消费,取1990年至2007年期间数据进行研究。为了消除原始数据的异方差性,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取对数处理。对GDP和全社会用电量的对数序列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和Johansen协整检验。为了分析电力消费与GDP之间是否存在短期格兰杰因果关系,应用误差修正模型并进行了格兰杰检验。对检验结果进行了方差分解分析验证,并通过电力消费增长与支出法GDP叁项因素的格兰杰关系进一步验证了得到的结论。研究发现样本期间电力消费与GDP间存在协整关系,长期弹性系数为0.882。存在着从电力消费到GDP的短期单向格兰杰关系。即,短期内电力消费的增长会造成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存在从GDP到电力消费的短期格兰杰因果关系。这就表明,经济总量的短期增长不会造成电力消费的快速增加。从检验结果来看,1990年至2007年间,中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存在着较强的从电力消费到GDP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另外,在对叁次产业电力消费和经济增长对数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后,对叁次产业电力消费和经济增长对数数据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由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工业电力消费占电力消费总量的绝对比重,本文选取了10类主要工业为代表,对工业用电对经济的影响做进一步的分析。从研究结果看出:第二和第叁产业电力消费与第二和叁产业经济增长都存在从产业电力消费到产业经济增长的单方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二和第叁产业电力消费增长与其产业GDP增长具有协整关系。从长期来看,第二产业电力消费每增长1%,产业GDP增长1.5%;第叁产业电力消费每增加1%,产业GDP增长0.8%。第一产业经济增长与第一产业电力消费没有明显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从1990年至2007年的电力消费结构来看,第二产业电力消费比重一直在70%以上,为我国第二产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由于我国人均资源短缺,应加强对第二产业电力消费效率的管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降低工业单位产值电耗。高耗能工业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最为紧密。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存在从电力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同时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从经济增长到电力消费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非高耗能机械与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与经济增长间存在从经济增长到电力消费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为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做好能源节约,国家应促进工业结构调整,降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高耗能产业的比例和加强工业电力消费的控制。第叁,根据国民收入总量,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市、广东省、陕西省、甘肃省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对典型地区的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以及对叁次产业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较深入的比较研究。研究发现,经济发达地区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表现为电力增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经济不发达地区,电力消费同经济增长的关系无论是从总量还是从产业来看都不显着。总的来看,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密切程度与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直接关系,在经济发达地区电力工业对经济增长起到了较强的促进作用,在第二和第叁产业的作用更为明显。第四,提出电力消费周期界定、特征和测度指标。进而,根据时间序列分解方法对我国电力消费数据进行了H-P滤波分解。通过分解对我国电力消费趋势特征、周期总体特征和阶段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电力消费整体特征为:从1998年开始到2007年,电力消费的增长趋势十分稳定,一直保持稳定的快速增长态势。整体呈现增长型波动,没有出现绝对值得下降;周期长度基本上为5至10年的中周期;整体波动较为剧烈,周期成分处于不稳定状态,说明电力消费增长很不稳定,波动峰位逐渐升高说明电力消费增长的稳定性继续下降;波动的扩张期小于收缩期,总体呈现短扩张型波动。掌握我国电力消费波动的上述特征,有利于运用我国电力消费的波动规律来预测电力消费增长,指导电力规划和电力建设。第五,将电力消费的研究从总量研究深入到更微观的层次,对电力消费增长的构成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工业结构升级对电力消费增长产生的影响,从而得出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升级与电力消费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本文首次把Laspeyres分解方法运用于工业电力消费分解,探究经济增长、工业化发展和工业经济结构变化同工业电力消费之间的动态定量关系。把工业电力消费分解为产出效应、结构效应和密度效应。研究发现,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电力消费增长不仅仅取决于产出效应,由于结构效应和密度效应的存在,使得工业电力需求增速远小于产出的增长。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结构效应和密度效应将继续发挥作用,直接影响电力弹性系数和工业电力消费增长。国家可以通过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和采取节能降耗技术、措施,大大减少由经济总量增长带来的电力消费增长,从而达到降低电力消费增速的目的,进而减轻电力工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第六,在对工业电力消费指标分解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细分行业进行了电力消费趋势的研究,得出了22个细分行业的电力消费结构效应和密度效应,发现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电力工业等高能耗行业电力消费下降是十分明显的。根据发展经济学对工业化过程中代表产业的分类,本文对我国工业进行了相应的归类。并对叁类工业的电力消费结构效应和密度效应进行了逐年分解分析。根据我国工业化所处的阶段,以及叁类工业电力消费的结构效应和密度效应趋势,本文给出了在工业化过程中叁类工业结构效应和密度效应对于电力消费增长所产生影响的定性判断。从趋势来看,只有第叁类工业的结构效应会造成电力消费的增长。最后,本文在对叁次产业用电单耗指标分解分析后发现,第二产业在工业电力消费中不仅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同全行业电力单耗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为了进一步准确刻画第二产业用电单耗,在对第二产业用电单耗影响因素全面分析基础上,建立了第二产业用电单耗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并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估计结果比较准确的刻画了第二产业用电单耗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本文比较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我国电力消费总量特征、趋势和周期特征和工业结构特征。从整体上把握了我国电力消费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叁次产业和主要工业部门电力消费与产业或部门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比较分析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差异,研究了电力消费的波动特征和工业结构升级对电力消费造成的影响,建立并估计了第二产业用电单耗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从微观层面把握工业电力消费增长的本质,揭示电力消费增长同工业结构变化、经济总量增长以及采取节能降耗措施等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本文研究成果为全面把握经济高速增长下我国电力消费的特征和规律,从而为电力消费增长的预测、为电力工业进行科学规划以及对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做出合理的解释,同时对于工业化过程中政府如何实现节能降耗以及对新增投资节能效果评价,对促进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都提供了有力的经验证据和理论依据。
杨显明[4]2014年在《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替与空间形态演化的过程、机理及耦合关系研究》文中认为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分别是产业经济学和规划学研究的重点,地理学将这两个内容都归于本学科重点研究的范畴。煤炭资源型城市是一类重要的城市类型,历来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当前,推进以煤炭资源型城市为主体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成为中国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加快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城市职能转变,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现有的研究集中于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且主要是基于短时间尺度、叁次产业为主的宏观层面研究;城市空间研究则偏重于对城市用地规模和城镇群的研究。探究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相互关系的研究成果较少,存在理论层面的空缺,不利于推动新时期煤炭资源型城市全面转型发展。本文首先以矿业城市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从长时间尺度追踪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化情况。通过对叁次产业进行细化,在重点分析煤炭资源型城市工业部门的产值结构、行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以及就业结构演进的基础上,总结了在中国特定经济体制背景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化特征、锁定路径以及锁定的机理。结果表明:受体制因素的影响,中国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与传统叁次产业结构演替规律不完全一致;与自由竞争环境下的矿业城市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也不相同,产业结构演替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特征、产业结构锁定显着,形成以煤炭采掘、电力、化学工业、纺织工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将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锁定演进过程划分为产业导入期、弱锁定期、调整期、强锁定期、解锁期5个阶段,认为煤炭阶段的产业结构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资源的经济效应、体制因素和政策导向从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公众认知3个方面导致了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固化。之后,运用Arcgis软件对案例城市历次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矢量化和空间统计分析,进而总结出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基本特征,认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形态都较为分散,都经历了“相对紧凑→分散布局→再度集聚”的演化过程;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都有空间异向性;交通的牵引使得城市空间沿主要交通线延伸扩展;不同发展阶段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扩展经历的阶段相似,但在城市空间扩展总量、扩展速度、扩展强度方面又具有阶段性差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都以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扩展为主;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的扩展为辅;煤炭资源型城市内部空间重构主要以居住用地取代工业用地、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取代居住用地为主要形式。基于发生学视角,将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进程划分为点状离散发展、节点扩张发展、飞地拓展发展、轴线延伸发展、内向填充发展、整合优化发展以及区位再造发展7个历史阶段,认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经历的阶段会有差异;从空间关系视角出发,总结出共生扩张、以厂兴镇、联厂成镇、延伸扩展、新区扩张、自组织扩张6种空间扩展模式;基于城市内部各功能用地规模及空间关系,总结出商—居重构、商—工重构、居—工重构、工—居重构4种空间重构模式,并进一步探究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认为当前主要以商—居重构、居—工重构为主,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物质空间转型也不相同。最后,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的耦合机理,认为产业结构主要是通过生产要素的空间效应和环境效应来实现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城市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关系,城市空间形态是产业与城市形态要素之间长时空尺度耦合的结果;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产业结构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以及城市空间形态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响应程度不同。基于不同时点两大系统要素的数量特征构建耦合模型,解释并验证了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替与城市空间形态影响,表明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与空间形态的耦合度、城市空间形态对产业结构演替的响应度在城市发展的前期和后期较高、中期低,呈“U”型演化,两者一直处于良好协调中度耦合状态。
张玉春[5]2007年在《江苏工业结构升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区域工业增长过程,就是区域工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推进区域工业结构升级是区域工业发展的核心。本文在比较分析国内外工业结构升级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江苏工业结构升级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研究。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提出区域工业结构升级的本质是构建先进的工业生产力系统。先进的区域工业生产力系统既包括先进的要素系统,也包括先进的结构系统和功能系统。工业结构升级就是推动工业生产力系统要素和结构的不断变化,导致生产力系统功能大幅提高,从而实现工业生产力系统整体性跃迁的过程。提出工业产业竞争力是工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和表征,技术创新是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对外开放是结构升级的外在条件,主导产业群的培育是结构升级的实现途径。应用系统演化方法对江苏工业结构高度化演进行研究,结论表明工业结构总体上呈现出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技术密集化趋势,但工业结构升级效应不显着。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业结构升级的先导和基础,发展严重滞后。加工工业存在虚高加工度化现象,非常规替代问题突出。效益结构倒挂,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传统优势行业效益水平较高,技术密集型部门呈现出高效部门效益不高,增产不增效的局面。通过对影响江苏工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素分析研究表明:江苏工业整体竞争力较强,优势行业有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产业,但存在传统优势行业竞争力逐步下降和产业可持续竞争力较差的问题;对外开放推动了江苏工业重工业化、技术集约化的发展,却没有促进高加工度化的发展;技术进步对江苏工业增长和结构变动作用显着;资源开采加工型行业和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轻加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高;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一般;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进步贡献率低于劳动贡献率,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江苏工业技术进步的战略选择。选取增长能力、关联效应、科技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出口能力等五个基准对江苏制造业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实证分析,表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是江苏应该大力扶持与发展的主导产业。建立工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确定评价指标分级标准,应用未确知综合评价模型,以江苏等六省市为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江苏工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低于上海、北京,但高于广东、浙江和山东。提出“十一五”推进江苏工业结构升级的思路和对策。
宋帕婉[6]2007年在《论老挝工业化道路的选择》文中指出本文从老挝国情和工业化的一般理论出发,重点研究老挝工业化的实践和规划问题。提高发展潜力要依靠工业化,因此必须把发展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首要任务,并把结构创新、技术创新作为工业化的分析框架和核心内容,对工业化的战略目标、发展路径及政策选择进行探讨。通过研究,提出并论证了如下几个观点:第一,工业化是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老挝在未来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用工业化、信息化相辅相成,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尽快实现工业化发展模式。第二,老挝工业化完全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应沿着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标指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工业化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机制。第叁,以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为方向,实现工业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协调;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色经济为重点,推动民营企业、私营企业融入工业化的进程;以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互动发展为动力。
蒋国旗[7]2013年在《中国综合能源市场体系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它既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与原材料来源,也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之一。研究能源问题的根本目的是探索如何用有限的能源资源满足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并保持能源市场供求的动态平衡。传统的能源问题研究一般根据能源的外在形式将其分为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单一能源市场进行分析和研究。人们为科学研究方便所划分的各种能源种类其本质是相同的,它们都是通过一定技术手段为周边环境提供动力、光、热并可以实现互相转换的储能物质。本文认为能源市场建设应该把握能源的本质属性,在传统单一能源市场理论的基础上,把能源作为一个统一的概念进行思考,探索综合能源市场定义与内涵,研究构建综合能源市场的要素建设、结构设计、运行规则等以及与此相关的支撑体系,并分析这种综合能源市场体系运行状态,展望未来对综合能源市场进一步拓展的实施路径。本文第一章阐述了选题的现实背景及其意义。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能源市场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国内外学者所做大量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研究法、探索研究法、定量与定性研究法等按照本文的研究思路对中国综合能源市场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第二章分析、研究、总结能源市场体系建设所依据的基本理论,对能源、能源市场、能源市场体系的定义、分类、特殊属性以及能源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按照分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全面的阐述。由于能源市场对于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客观条件和表现形式,目前尚没有形成普遍适用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市场理论,因此必须结合所在国的具体情况具体研究。第叁章对中国能源产业的历史变革进行系统梳理,从中总结出我国能源产业变化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脉络,并对我国未来能源生产消费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第四、第五章主要结合对国外主要几个有参考价值的国家的能源市场研究,分析我国现有能源市场运行状态以及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我国能源市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行政垄断造成能源市场条块分割、互设壁垒、市场机制无法正常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体制机制已经成为我国能源市场继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研究的国外几个主要参考国家中既有超出我国资源基础条件的国家,也有不如我国资源基础条件的国家,还有与我国国土面积、资源状况等相似度比较高的国家。这些国家对于能源产业的发展所采取的战略与政策都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引入竞争机制,不同点只是市场管制程度与具体管制措施的差异。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产业规模已经发展成全球第一。即使我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能源产业却仍然满足不了我国持续增长的能源需求,这种能源供求矛盾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严峻挑战,甚至威胁我国未来经济安全。本文针对我国现有能源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将能源供求关系进行了重新划分,提出构建我国综合能源市场体系,对综合能源市场体系的概念、内涵、目标框架、实现路径、战略选择、要素建设、结构设计、运行规则等进行全面阐述,并对综合能源市场体系的运行模拟方法进行说明。本文所研究的综合能源市场对我国传统能源市场来说既是一种进化也是一种创新性重构,为我国未来能源市场建设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新思路。要实现能源市场继续发展就必须对现有体制机制进行改革。但能源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深化能源改革需要制定正确的改革目标和详细的改革计划、步骤,按照重点突破、有序推进的办法去实施,才能在保持整个能源市场稳定的基础上实现既定的改革目标。本文最后对我国能源发展方针、开发战略、能源供给与消费政策、能源战略主导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政策提出了具体建议。
杨洁[8]2007年在《我国电力与经济发展关系探讨及中长期电力负荷预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力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长期电力负荷的正确预测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电力的安全供应以及社会的经济效益和安全稳定。然而要做到这一点是困难的。我国“十五”电力规划出现了近50%的误差,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正常生活。因此正确预测电力中长期负荷对指导我国电力“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在分析宏观调控对我国经济影响周期的基础上,分别就我国的GDP增长与电力弹性系数、发电量和发电装机容量叁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经济与电力发展之间的波动关系。其次考虑到第二产业的高速增长是造成电力短缺的直接原因,文章通过判断我国目前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就产业结构调整对电力工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此外,针对目前我国“节能降耗”政策的全面实施,考虑到电力在能源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能源政策对电力发展的影响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最后,结合上述叁个方面的研究,对我国中长期电力负荷进行预测并得出结果。
刘健[9]1999年在《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文中研究表明导论是立论。中国正面临着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严峻挑战和国内产业结构不能带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巨大压力,产业结构升级成为必然选择。它将成为中国未来50年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关系着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前途和命运。 第一部分论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完全排斥产业升级,因而被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所取代,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结构转换过程,经济增长阶段与一定的产业结构相对应,产业结构升级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题。 资本有机构成决定着产业结构的“级差”。生产要素边际收益递增递减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外在表现为产业结构协调和转换的矛盾运动。 考察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前苏联等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与实践,我们能够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50年来,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经济高速增长,第二产业居于主导地位,第叁产业有很大增长。虽然产业结构仍较落后,但为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部分论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条件因素和阶段目标。 产业结构升级是由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进出口结构升级共同决定的,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因。 从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升级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因来考察,中国具备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条件和动力。同时,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还有很多优势,也面临着许多不利的制约因素。 未来50年,我国要逐步完成工业化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完成第叁步战略目标。为此,产业结构要同时进行合理化、高度化、现代化,并在未来的叁个发展阶段中逐步实现。 第叁部分论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路径和运行机制。 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能够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能够全面提升中国产业结构体系中各产业的内部结构,能够使中国产业结构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达到新的协调。 主导产业的性质决定着产业结构的性质。主导产业的转换决定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主导产业逐步向知识技术密集产业转换对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形成大经济区;诱导区域产业转移,实现结构转换。区域产业结构体系升级是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途径。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必须由市场和政府共同组织,以市场组织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组织和政府组织的优势,形成灵活有效的产业结构升级的运行机制。
郑建南[10]2014年在《福建电力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力工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增长,对电力的消费需求也会随之增加,而电力的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随着福建经济增长的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加快,在它的拉动下,电力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但福建电力发展中存在一些困难,比如电煤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短期难以解决,跨区输电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电力供需发展不均衡,并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研究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的强弱程度,对经济、电力行业的协调发展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论文结合福建省经济发展现状、电力发展现状,从理论方法、实证分析、建议对策叁个方面对福建省电力工业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先选取单因素模型,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等在总量和各产业上对1988—2012年间福建省电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然后采用多因素模型,引入人口、产业结构变化、电力价格等主要因素,对电力和经济的关系进行多变量实证分析。最后,得出福建省电力与经济因果关系的方向、影响程度的大小以及长、短期关系。针对福建省电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从长期来看,福建省的经济增长与电力消费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从短时期内看,存在从电力消费到经济增长单向格兰杰原因,但不存在从经济增长到电力消费的格兰杰原因。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电力供应充足,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有制约作用。应当加强电力工业设施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电力行业也应主动适应我国经济转型的新要求,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确保电力的充足供应,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福建电力与经济关系的多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影响电力消费的主要因素是产业结构和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高,用电量就会随之提高,因此要大力提倡人人节约用电,培养良好的节约用电习惯,建设节约型社会。第二产业经济与电力的关系较为紧密,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产业结构及层次比周边沿海省份低且不合理,因此大力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有利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电力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我国电力工业产业结构与关联研究[D]. 江汇.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3
[2].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联性研究[D]. 陈柏福. 湖南大学. 2009
[3]. 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我国电力消费特征的计量研究[D]. 李秋涛. 吉林大学. 2013
[4].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替与空间形态演化的过程、机理及耦合关系研究[D]. 杨显明. 安徽师范大学. 2014
[5]. 江苏工业结构升级研究[D]. 张玉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
[6]. 论老挝工业化道路的选择[D]. 宋帕婉. 吉林大学. 2007
[7]. 中国综合能源市场体系建设研究[D]. 蒋国旗. 中共中央党校. 2013
[8]. 我国电力与经济发展关系探讨及中长期电力负荷预测[D]. 杨洁. 昆明理工大学. 2007
[9]. 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D]. 刘健. 中共中央党校. 1999
[10]. 福建电力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D]. 郑建南. 华侨大学. 2014
标签:工业经济论文; 电力论文; 经济周期论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煤炭行业论文; 江苏经济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能源消费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能源结构论文; 空间形态论文; 城市gdp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煤炭能源论文; 形态理论论文; 江苏gdp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第二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