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药品价格的成本因素研究_药品论文

影响我国药品价格的成本因素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药品价格论文,因素论文,成本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采取了药品招投标制度等措施,试图打破“以药养医”格局,将药品价格降下来,为百姓谋得更多福利,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由于我国药品流通涉及制药企业、药品经营企业以及医院、医生等多个利益主体,加之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药品价格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落后,药品价格依然居高不下。一些医院甚至通过采购价格更高的“新药”、“特效药”来牟利,使部分药品价格出现上涨现象。

       二、影响我国药品价格的成本因素

       (一)药品科技研发成本

       药品研发在药品成本中的占比较高。真正要研发出新药,往往需要制药企业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2004年~2010年间,全球及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商协会(PhRMA)的药品研发费用不断提升,已经远远高出我国药品研发费用(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据统计,我国药品研发费用投入仅为国外的1/25。药品科研成本包括药品研究投入、临床试验以及工艺开发等各种成本。相对于其它行业的新品研发,药品研发面临的风险更大。一方面,近年来药品研发投入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药品研发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虽然一个受市场欢迎的新药可能给企业带来高额回报,但一旦新药研发失败,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更大。从新药研发立项到新药投入市场,中间需要经历漫长过程,每个环节都需要企业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同时还伴随研发失败的风险。[1]

      

       图1 全球及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商协会(PhRMA)研发费用一览表(单位:亿美元)

       (二)药品原材料成本

       原材料成本是药品成本中不可忽视的部分。用于制药的原材料可以分为原料和辅料两种,不同原料价格相差巨大,一些老药、成熟药品原料成本低廉,仅几十元一公斤,如阿斯匹林;一些药品原料成本较高,如甾体激素地塞米松原料每公斤价格在一万元以上。由此可见,原料价格不同会使药品价格产生巨大差异。辅料作为药品生产的必需品,国内供应的辅料与国外进口的辅料价格差距巨大。相对而言,越是成熟、长期使用的药品,其原材料价格越低。随着现代医药加工工艺和技术的进步,药品生产成本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这也是药品价格能够不断下调的基础。如日本每两年进行一次药品价格调整,正是得益于药品生产成本的降低。

       (三)药品流通成本

       如图2所示,在现行药品流通体系中,药品从生产企业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需要经历多个流通环节,不仅包括药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通,还涉及制药企业、药品代理商、物流企业、医药代表、医院和医生以及金融机构等众多利益主体。经历的环节和利益主体越多,药品流通成本越高,因为每个环节都会从药品流通中“截留”自己的利润,其中又以药品代理商和医院环节产生的成本最高。前者通过对某种药品的地区垄断,可以轻易获取高额利润,医院由于垄断了患者资源,获得了药品价格话语权,更有医生通过掌握开方权牟利。如此一来,药品流通各环节共同构成了复杂的利益链,在药品定价、药品招投标以及流通环节与政府进行博弈,最终由消费者承担高昂的代价。特别是我国“以药养医”现象的存在,使药品几乎成为医疗服务的核心要件,无论是医院还是医生,都依靠药品而生存,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经济负担。[2]在现行法律法规及政策和制度约束下,鉴于药品的特殊性,医药企业无法向消费者直接销售药品,极大地制约了电子商务模式在药品销售行业的应用,使流通环节产生的成本更加难以控制。

      

       图2 药品从生产厂商到患者流通环节示意图

       (四)药品物流成本

       由于物流管理水平低下,我国对药品流通长期实行了从制药企业仓库到药品代理商仓库再到医院仓库的运作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每个环节主体都必须追求小而全,需要同时面对多家上游企业和多家下游医院与代理商,药品物流效率十分低下,物流成本高昂。当这些成本费用摊销到药品价格中时,药品价格虚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控制药品成本面临主要问题

       (一)合理投入药品研发成本面临的问题

       药品使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健康。新药开发出来后,政府必然要对药品医疗效果与使用条件进行严格测试,这会产生一系列费用,不可避免地提高药品开发成本。一方面,面对各类申报上市的新药,除了制药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实施的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外,政府相关部门还会根据行业标准对新药进行测试。随着消费者健康观念越来越强,国家对新药上市的许可越来越严格,不仅各种试验数量与实验质量大大强化,而且进行试验的种类也大大增加,无形中提高了新药的研发费用。[3]另一方面,由于每个人身体素质不一,个体对新药的接受能力也不相同,一些即使已经通过常规检查试验进入使用阶段的新药,相关部门依然会根据长时间使用效果和患者反馈意见,对制药企业提出改进的要求,制药企业必须根据这些要求不断完善药品研制,这些都会产生一定的成本。

       (二)控制原材料成本面临的问题

       从长远来看,虽然药品原材料价格在整个药品成本控制中呈现下降趋势,但实践中,药品原材料价格控制依然面临诸多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社会各种原材料成本都在上涨。如,制药所需的主要原料粮食、化工原料已经多次提价。上游成本上升迅速传递到了制药企业,使不少药品虽然已经具备极其成熟的生产技术与工艺,但其价格依然表现为上涨。此外,近几年来,制药企业在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煤电油等能源价格也出现较大幅度上涨,使制药企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此外,制药企业重复建设问题越来越突出,同质化生产现象越来越严重,众多药厂无序生产、抢购制药原材料,导致药品价格大幅攀升、制药成本大幅增加。与此同时,国家不断改进药品质量检测手段,对制药企业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不断促进制药企业在原材料选择、加工技术等方面进行改进,药品生产成本上升很快。[4]

       (三)控制流通成本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政府在药品价格博弈中地位尴尬。如果完全打破“以药养医”格局,医院的生存将成为大问题。近年来的事业单位改革,将医院从财政拨款推向市场自主生存,医院必然要追求利益,“以药养医”格局短时间内难以真正打破。[5]另一方面,虽然政府实施了药品招投标制度,但药品代理商和医院仍然可以利用制度漏洞达到自己的目的。如国家规定了种类药品最高售价,由于医院只青睐定价和回扣更高的药品,制药企业自然会推出更多所谓的高价新药,使药品招投标不得不淘汰低价药。从长远来看,控制药品流通成本的关键不在于搞什么形式药品招投标,而在于真正让市场说话,彻底打破“以药养医”格局,打破药品企业、药品代理商和医院的利益同盟。

       (四)控制药品物流成本面临的问题

       从国外药品流通体系发展经验看,引入供应链管理、做大做强中间商是大部分国家的选择。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在我国药品流通领域引入供应链管理模式还面临诸多难题。一方面,我国药品流通领域供应商大多规模不大,不具备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能力。从制药企业到药品代理商,受地方保护主义和利益均沾观念束缚,几乎每个市、县都有自己的医药公司,要打破地域限制、发展大型药品供应商难度十分大。[6]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药品生产企业6500家,药品批发企业1.7万家,排名前十的药品批发企业只占市场份额的1/5,而美国排名前十的药品批发企业占据着超过95%的市场份额。如果不能打破地域限制,加快药品流通领域的整合与兼并,该行业引入供应链管理模式将遥遥无期。另一方面,医院管理理念落后。我国的医院具有极强的地域特点,加之目前医保体系地域分割现象严重,医院都是各自经营,缺乏联盟、合作的成熟体系,其在选择供应商时投机性极强,根本没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习惯,十分不利于药品价格成本控制。

       四、政策建议

       (一)提高药品自主研发能力,加强药品研发成本监管

       近年来,我国制药企业在新药研发方面的劣势凸显,导致我国药品定价权缺失。市场上大多数西药都是依赖进口或购买国外专利产品,导致药品价格高昂。即便是中成药,由于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不少药方流落国外,甚至还要向国外支付专利费。因此,必须不断提高我国药品自主研发能力,从源头上控制药品成本。一是要对国内制药企业药品创新能力有清醒认识。事实上,受累于多年来的拿来主义影响,我国大部分制药企业都没有建立自己的科研创新队伍,药品创新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应着力构建以药企、科研院校为主体的药品自主研发体系,形成重视自主创新的药企文化。积极构建新药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疏通从科研到生产的药品转化渠道,健全包括学校、中介机构、企业在内的研发共享机制,实现药品自主研发领域资源全面共享,尽可能提升新药研发和投放市场的能力。[7]二是加强药品研发人才的建设与培养。药品研发属于高科技,但又不仅仅局限于高科技,它涉及化学、物理等诸多基础学科,要求研发人员对西医、中医有深刻的认识。要围绕药品研发积极构建人才建设与培养体系,同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研创新的氛围,加大知识产权执行、保护力度,严格限制企业间的无节制同质化模仿,保护企业药品自主研发积极性。要通过药品研发能力提升,从源头上掌握药品定价权,为控制药品成本夯实基础。

       (二)打造规模化制药企业,完善药品成本定价制度

       现代经营管理者都知道规模效应的重要性。企业集团往往能凭借其规模效应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控制药品价格,扶持打造大型药品企业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一是必须着力扶持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的名牌企业,打造规模化制药企业集团。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具有实力和良好口碑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方法,向企业上下游拓展,培育具有行业示范作用的大型药品生产企业集团,大幅提升药品市场集约度,进一步降低药品生产平均成本,更好地实现市场资源配置,扩大规模效应。二是不断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通常来讲,压缩虚高药品价格空间,除了降低生产成本外,最重要的是减少流通环节,实现药品从生产企业到消费者手中的直通,并辅以最高零售价等有效手段,抑制制药企业虚高定价的冲动。要逐步完善政府药品价格倒逼机制,将那些隐藏在流通环节的隐性交易成本水分挤掉。如针对当前制药企业不思研发、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可以出台首仿药与续仿药价格递减机制,鼓励制药企业自主研发。鼓励企业打造药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改变当前同类药品定价一视同仁的做法,实行品牌药、非品牌药、新药与仿药不同定价机制,利用差别定价淘汰非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力差的制药企业,为行业集中化发展提供契机。在当前制药企业管理不到位、药品市场价格管理乱象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以通过行政手段,直接规范药企价格成本构成,严厉打击制药企业虚高定价行为。

       (三)构建新型药品流通模式,降低药品流通成本

       一是加快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药品不是普通商品,药品流通模式应坚持标准化、封闭化、信息化。应在尽可能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的同时,实现从生产企业到分销企业再到医院的封闭式高效物流配送网络,以流通环节最少化和库存最小化,实现成本降低。既要鼓励药品流通企业做大做强,还要鼓励其积极实施药品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将更多的流通成本让利给消费者。要不断完善药品市场监管体系,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进药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8]二是优化药品招投标管理。目前,虽然大多数地方药品招标是由卫生主管部门实施的,但在利益共享的背景下,医院主管部门与医院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医院既是招投标规则制定者,同时又是执行者的现象依然存在。要真正通过制度约束,彻底将两者的利益关联分割开,给予招标者与投标者公平竞争环境。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的成熟经验,引入第三方监督力量,或者直接扶持社会非政府组织实施药品招投标。三是加强对药品流通的管理与监督。药品价格关乎国计民生,应通过法律与政府制度层面的改变,提高药品流通环节的违法成本,严厉打击药品流通领域的各种违法行为,建立药品流通行业信用档案,将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医院、医生、医药代表全部纳入到信用档案体系中。

       (四)引入供应链管理模式,完善药品物流体系

       供应链管理是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模式。要把医药供应链上的生产、流通、医院等各个利益主体都看作一个整体,以面向市场、适合市场为目标,建立完善的供应链和市场供应系统,提高医药分销效率。在整个医药物流供应链中,药品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以及医院应根据自身特点与优势,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高效合作。引入供应链,必然要求有一家龙头企业参与其中,同时,供应链上各个企业都能集中资源完成药品供应,以提高药品流通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和行业规模效应。通过龙头企业或核心企业牵头,更好整合资源配置,方便政府主管部门对医药流通企业进行管理,并引导药品流通企业进行品牌竞争,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加强药品流通专业化市场中介组织建设,更好发挥信息流、物流的效率。在此基础上,推行医药物流系统改革,逐步建立从药品生产企业到物流配送中心再到零售终端的药品流通方式。这种流通方式不同于传统流通方式,其在药品流通过程中,药品的所有权并没有发生改变,可以真正实现药品从生产企业直接流通到消费者手中,大大减少流通环节,从而有效降低药品流通成本。

标签:;  ;  ;  

影响我国药品价格的成本因素研究_药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