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观和恋爱现状: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比较研究——对南京市六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京市论文,独生子论文,独生子女论文,调查研究论文,女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自从1979年我国推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到今天已有二十多年时间了。据国家计生委统计,到2003年止,全国已有8000多万独生子女。早期的独生子女已经长大成人,他们的成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学者对于独生子女的研究颇多,大致是从生活适应能力、教育、消费、人际交往等几个方面入手。但对于已经进入高校就读的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研究还不是很多。
大学生从生理年龄来看,已经处于结婚的适龄期,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十分迫切,而妥善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建立在对现实情况的把握上。在社会变革、文化转型的当今时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念以及实际的恋爱现状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独生子女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相比,他们的婚恋观与恋爱现实是否存在较大的差异呢?他们的父母对于他们在大学里谈恋爱的态度是否一致呢?有恋人和没有恋人对于这两组大学生的每月消费是否会产生影响呢?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南京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来对以上的问题给予回答,并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探讨。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研究首先运用典型抽样方法在南京地区抽出六所高校(包括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药科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然后在这六所高校中通过随机抽样从每个学校抽取两个系,最后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每个系中抽取出最终的调查对象。每个学校的被调查对象人数根据学校总人数占六所高校人数的比例来确定。样本量500,问卷收回493份,有效问卷467份,有效回收率达93.4%。其中男生239名,占总数的51.2%,女生228名,占48.8%。独生子女280名,占60.0%,非独生子女187名,占40.0%。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1岁。
我们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本文中主要运用了双变量交互分类、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
三、调查结果
(一)基本情况
我们的调查中发现,72.1%的独生子女现在没有恋爱,27.9%的正在恋爱中;75.1%的非独生子女现在没有男/女朋友,24.9%的有。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有男/女朋友的比例略高,但是卡方检验表明这两个群体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群体内部,女大学生恋爱的比例也都高于男大学生,但是男女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大学生恋爱现状(%)(有效回答人数:450人)
项目性别现在有否恋人
合计
没有有
男生74.8
25.2
100.0
独生子女
女生69.4
30.6
100.0
合计72.1
27.9
100.0
男生79.3
20.7
100.0
非独生子女 女生70.8
29.2
100.0
合计75.1
24.9
100.0
(二)婚恋年龄
表2 大学生实际与理想的婚恋年龄(岁)(有效回答人数:465人)
实 男
女 男女
际 生
生 生生
项 性 初 的
的 的的
目 别 恋 理
理 理理
年 想
想 想想
龄 初
初 婚婚
恋
恋 龄龄
年
年
龄
龄
独生 男17.60 19.3118.00
24.97 22.59
子女 女18.11 19.3618.63
27.07 24.88
合计
17.87 19.3418.31
26.00 23.71
非独生男17.62 20.4219.27
26.20 23.86
子女 女18.32 20.2919.42
26.07 24.24
合计
18.00 20.3519.34
26.13 24.05
男17.60 19.7618.51
25.46 23.10
总数 女18.19 19.4318.94
26.67 24.62
合计
17.92 19.7418.72
26.05 23.85
1.实际初恋年龄
调查发现,此次调查中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初次恋爱的年龄平均是17.9岁,其中男生平均17.6岁,女生平均18.1岁;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初恋的平均年龄是18.0岁,其中男生17.6岁,女生18.3岁。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初恋年龄相差不大,男生都比女生初恋的年龄更小。由于大学新生的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这也就是说,男生平均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恋爱,而女生则是一进入大学校园便有了男朋友。日益年轻化的初恋年龄值得我们的关注。
2.理想初恋年龄
调查显示,独生子女大学生认为男生在19.3岁谈恋爱比较合适,女生在18.3岁谈恋爱比较合适;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则认为男生在20.4岁谈恋爱比较合适,女生在19.3岁谈恋爱比较合适。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理想的初恋年龄要晚一岁左右。和上一题中他们自身初次恋爱的年龄对比发现,无论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他们的实际初恋年龄却比理想的要提前较多。
3.理想结婚年龄
调查发现,独生子女大学生认为理想的结婚年龄是男生26.0岁,女生23.7岁;非独生子女心目中的理想婚龄要更晚一些,达到了男生26.1岁,女生24.1岁。都已经超过了我国法律所规定的晚婚年龄。大学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里都想尽可能多的充实自己,很多人在毕业以后选择继续读研究生深造,而毕业后直接工作的也并不急于结婚,而是先奋斗上几年。先“立业”后“成家”已经成为不少大学生的选择。
4.理想婚龄差
从表3中我们发现,52.8%独生子女和64.9%的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认为恋爱双方中应该男比女大,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老夫少妻”,这也和中国传统的婚恋习俗相一致,其中选择男比女大1~2岁的人最多,都超过了一半。此外,有32.5%的独生子女和29.2%的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对彼此的年龄差距感觉“无所谓”,认为只要有感情基础,年龄谁大谁小以及相差几岁,都不是问题。还有12.5%的独生子女认为婚恋两人应该年龄相当,而非独生子女只有4.3%可以接受年龄相同的恋人。只有1.8%的独生子女和1.6%的非独生子女选择了女比男大。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目的理想婚龄差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表3 两组大学生心目中的理想婚龄差(%)(有效回答人数465)
理想婚龄差独生子女 非独生子女 合计
男比女大 52.8 64.9 57.7
女比男大
1.8 1.6 1.8
男女年龄相同12.9 4.3 9.4
无所谓
32.5 29.2 31.1
χ2=11.806,Df=3,Sig(2-sided)=0.008
(三)择偶标准
调查显示,在回答“选择恋爱对象时考虑因素中最重要的两项”这个问题的时候,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所选择的前三位都是:两人感情、性格脾气和思想品德。而对于经济状况的选项,只有5.2%和4.4%的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选择。因此我们可以说,现在独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择偶观还是相对比较传统而且单纯的,而并未像人们想象中那样,将经济状况或是家庭背景这些较为实际的世俗化的因素摆在择偶考虑因素前列。
(四)恋爱原因
在曾经谈过恋爱和正在谈恋爱的独生子女大学生中,有71.4%的独生子女和73.2%非独生子女人认为自己谈恋爱的原因是互相爱慕而走到一起的,即“两情相悦”。但他们大多没有考虑遥远的目标,很少人认为自己现在恋爱是为了以后结婚作打算。大学生今后的生活还不确定,毕业以后的就业还是个未知数,即使获得了此时彼此真心相爱,毕业后也有可能天各一方。因此,他们“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等恋爱心态也是可以理解的。卡方检验表明,两组大学生的恋爱原因之间不存在差异(P>0.05)。
(五)家庭支持
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13.4%的独生子女父母对于孩子现在谈恋爱表示赞成,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家长赞成孩子恋爱的比例则要高一些,超过了20%。50.7%的独生子女家长和47.2%的非独生子女家长不赞成也不反对孩子谈恋爱。35.9%的独生子女遭到了家长态度鲜明的反对,而非独生子女则只有32.6%。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恋爱问题上父母的态度还是大体一致的,差异不大(P>0.05)。而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父母对于不同性别的子女的态度都是有所不同,对于男生,家长相对宽容理解一些;而对于女生,父母们则更多的表示反对她们在大学阶段恋爱。
表4 父母对于子女恋爱的态度(%)
父母态度
项目性别 既不赞成 合计
赞成也不反对 反对
男生 14.3 54.331.4
100.0
独生子女
女生 12.5 47.240.3
100.0
合计 13.4 50.735.9
100.0
男生 15.9 59.125.0
100.0
非独生子女 女生 24.4 35.640.0
100.0
合计 20.2 47.232.6
100.0
(六)经济开支
调查显示,正在恋爱的独生子女每月消费(649.33元)比非独生子女每月消费(549.29元)高出100元,两者之间差异极其显著(P<0.001)。而没有男、女朋友的独生子女每月消费(569.54元)也比非独生子女(455.11元)要高出114.43元,两者之间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两个群体内部来看,有了恋人的大学生的每月消费也比单身一个人的大学生要高出很多。可见,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消费更高,而这两个群体都存在一旦从单身状态进入“两人世界”消费水平将有一个跳跃式的前进,并大幅度的增长的现象。
表5 大学生的月均消费(有效回答人数:450人)
项目有否恋人 每月消费(元) 人数
独生子女 没有 569.54 194
有
649.33
75
没有 455.11 136
非独生子女 有
549.29
45
没有 522.38 330
总数 有
611.82 120
总数 546.23 450
四、分析
(一)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之间存在诸多共性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婚恋观和恋爱现实之间并不存在想象中那么大差异。相反,两组之间的相同或是相似之处居多。
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的性成熟提前,大学生自身从生理上来说也已趋于成熟,加之受到西方开放思潮的影响,与父辈相比,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婚恋观呈现出一些比较开放的特点。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正在形成谈恋爱早而结婚晚的“早恋晚婚”的新型婚恋态度。加之现在整体的社会环境对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并没有区别对待,因此很多被认为是独生子女所具有的特点,实际上是这一代青少年(包括独生和非独生子女)区别于其他时代青少年的整体特点。
从整体来看,大学生(包括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婚姻价值观仍受到了社会风俗和伦理道德的影响,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体现了传统的审美价值。现代高校中,爱情是大学生恋爱的首要标准,他们的恋爱没有或较少受到政治、经济等非爱情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也较少有社会上所谓“游戏人生”的心理。象牙塔里的爱情相比社会上其他的恋情来,少了一份功利性,多了一份纯真。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为了给自己的恋人更好的生活或是仅仅为了不在恋人面前“丢面子”,有不少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恋爱以后花钱就开始大手大脚,每月消费激增,有的甚至不惜借债成为“负翁”。不管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盲目的攀比和爱慕虚荣的现象在一部分的大学生情侣身上非常凸现。因此,学校和家长对于他们的婚恋观还需要加以积极的指引和规范。
(二)独生子女大学生恋爱现状的特点
相比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恋爱比例要稍高一些,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一直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从小缺乏伙伴,比较孤独,但是又备受家人的呵护与关爱,因此恋爱既可以满足对异性亲近的需求,又可以达到有人陪伴,减轻孤独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