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层次与课文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文论文,层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文教学是近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在英语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课文一直是整个教材的核心。现在我们所使用的各种高中英语教材,虽然都强调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但是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也都是围绕课文展开的。不过,通过一些公开课、优质课、竞赛课等等可以看出,现在的课堂好像并没有把课文作为核心内容来对待。据我个人的观察,这些课对于课文的处理过程一般是这样的:老师会做非常漂亮的PPT,通过视频、音频等展示或介绍一些与课文主题内容相关的背景材料,然后带着大家来阅读文章。阅读课文时,基本上不向学生解释有关的词汇、句子结构和相关的语法,只要求学生理解大体意思,然后向学生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这样很快便急匆匆过渡到了课后的回答问题和讨论之类的活动上。一篇课文用短短的四十分钟左右就完成了,我总的感觉是这样的做法对于课文的处理过于粗浅,不够充分。因此,我想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供老师们参考。
一、现实阅读与教学阅读的区分
对于课文的处理不充分可能和教师对现实阅读与教学阅读两个基本概念的认识有很大关系。在现实生活中,阅读可以被看做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无论是日常生活所需还是从事学习研究,阅读都是重要的日常活动。阅读的首要目的是获取信息。这样就给很多人造成一种假象,让他们误认为课堂阅读教学也是为了获取信息,只要目的达到即可。许多老师可能会说,我干嘛要花那么多的时间来处理课文呢?只要学生把课文理解了不就行了吗?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但是我们如果能够区分现实阅读与教学阅读,结论可能就不一样了。现实阅读是英语教学力图达到的目标,因此,在各类考试中,我们选择那些真实的、具有生活气息的阅读文章,以考查学生是否具备进行现实阅读的能力。要具备这种能力,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涵盖现实阅读的相关内容之外,还要包含更多的东西,教学阅读的文章,也就是我们课本中的课文,它们的主要功能除了提供信息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提供语言的范本,供学生学习、借鉴和模仿,从而获得现实阅读所必需的语言知识、技能和相应的语言训练,这些都需要教学阅读的训练。所以,现实阅读是目标,教学阅读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或者手段。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是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正确与否将全面影响我国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混淆目标和手段会导致很多问题,例如,在高考应考中,很多老师热衷于搞“题海战术”,将模拟考试替代必要的教学过程,就是因为目标和手段没有分清楚。再举个例子,此次新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一级、二级学生学会唱多少首歌,这就是教学目标。唱歌是手段,不是英语教学的目标。因此,区分好目的和手段,也就能区分现实阅读和教学阅读的区别,课文教学属于教学阅读的范畴,故不能仅仅局限于信息本身的层面。
二、精读与泛读的区分
精读与泛读是过去我国英语教学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京师同文馆成立之始到现在一百多年间,逐渐积累、而且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或者说是成功的经验,在现在的教学改革中似乎隐含着这样一种思潮:只要是过去的,就是落后的。我们对于前辈们在过去的英语教学中摸索了这么多年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没有给予充分考虑。按理说,课文教学应属于精读范畴。作为精读,它属于分析性的阅读,要做到字斟句酌。泛读同前面讲的现实阅读有相似性,目的在于获取信息。目前的趋势是:精读不精,泛读不泛。刘道义老师在所写的《谈培养中小学生阅读能力》一文中就明确区分了精读与泛读,而且指出“精读适用于课堂教学,而泛读则适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现在课文的精读没有精到一定程度,而泛读应属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部分这一点也没做到。有时教师课外安排了学生阅读,但又不放心,还要带着学生再做题目或讲一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通过精读很好地实现目标、完成它的作用,导致学生不具备泛读的能力。精读与泛读是相互配合的过程,而我们在对课文的处理方面没有进行充分的教学,这种现状的出现与我们的外语教学的一种基本理念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通过让学生大量阅读,学生就能具备这种能力或知识。那么请老师们想一想,在高中阶段一周最多有五节英语课,一节课45分钟,那么能有多长时间用在阅读上?若这些时间都用来阅读能读多少内容?因此就我们中国的外语教学环境来说,那种所谓的让学生通过阅读获得语言的知识、具备阅读的技能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有人说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多阅读。但英语只是众多高中课程中的一门课程,所有学科老师都希望为自己的学科争取更多的时间,因此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读更多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通过精读来强化英语教学,让学生更高效率地积累英语语言知识。
当然,我们这样讲并不是要弱化泛读的作用,只是要客观地认识目前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状况。在我国外语教学的环境下,精读与泛读都是非常重要的。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明确它们各自的功能,做到“精读要精,泛读要泛”。《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五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应累计15万词以上,八级则要达到30万词以上,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把精读,即课文教学抓好,让学生具备完成这些阅读量的基本能力。很多人对精读课提出了一些质疑,这里借鉴李永大老师发表在2012年第8期《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上的《加强英语精读提高语言能力》一文。文章里总结了一些老师们对于精读课的批评,我在此对其中一些观点进行分析。
1.精读课大部分练习都与语言知识有关
大部分练习与语言知识有关是对的,这种批评是没有道理的。首先,没有知识何来技能?学生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不了解英语句子结构何来阅读能力?没有阅读能力就更谈不上写和说的能力。精读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所以说大部分练习与语言知识有关是正确的。当然,如果说所有练习都与语言知识有关就不对了。精读课除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另外,语言知识的获得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完全可以结合起来。
2.精读课课文太短,因而阅读量太小
请大家注意,精读课文就是要短。另外,课文就是范本,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的认识更多的是要通过对范本的分析来了解英语语言,所以说课文不可能太长。阅读量太小,单靠课文当然不够,所以除了在课堂上进行英语阅读外,还要在课外进行阅读,就是泛读。老师一定要利用好课文,把课文讲好、讲透,让学生真正掌握课文,否则学生的收获就成问题,也谈不上英语技能的提高。
3.精读课上养成字斟句酌的阅读习惯不利于学生从汉语思维向英语思维的过渡
首先,作为教学阅读,尤其是对于课文或者英语的范文或范本就是要求学生字斟句酌。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果不要求字斟句酌,何来探究?另外,精读课更多地强调学生语言的准确性,泛读强调的是语言的流利,二者相辅相成,若要求准确的话,我想字斟句酌是有必要的。其次,“不利于学生从汉语思维向英语思维的过渡”这一点,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叫“英语思维”。请问老师们能用英语思维吗?一个高中生能用英语思维吗?实际上,大量的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在处理外语的时候,永远都要借助于母语这个中介,只不过随着外语水平的提高,它的处理速度越来越快。试想一下,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了一些阅读训练后,学生是否能够立刻掌握阅读技能?有的学生可能做到了,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是靠我们在课堂上所进行的那点所谓的阅读技能讲解与训练吗?不是的,更多的是学生把汉语的阅读技能迁移到了英语阅读上。人的基本逻辑、推理思路都一样。大家想一想,如果完全没有汉语阅读能力,我们有没有可能从零开始,教给学生各种英语阅读的技能?实际上,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只要给予他足够的语言知识储备、足够大的词汇量、充分的语法和对语言结构的认识等等,高中阶段的学生就能把汉语阅读能力迁移到英语中来,就能很好地处理文章。比如说,写作中,很多学生都是想好了汉语之后才写成英语的。国内很多外语教学研究者发现,中国人用英语写作时,大多技能都是从汉语迁移过来的。因此我们说“用英语思维”是经不起推敲的。
4.有的老师讲得太慢、太细,要求学生逐字、逐句阅读不能提高速度
我个人认为现在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就是讲得太快。请大家注意,精读的阅读不是为了提高速度,而是为了提高准确度。老师讲得太多,就形成了满堂灌,学生无法自主阅读。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研读。但是要提醒老师们注意,不是说满堂灌就一概不好,有时候满堂灌更能激发学习的欲望与热情。教学要根据教学目标,有必要的时候要满堂灌,有时候要半堂灌,有时候要零堂灌。任何东西都不能一概而论、一刀切。与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英语教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的创造性。
三、课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教学阅读的层次来看课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教学阅读可以分为语言、信息、思想三个层次。
1.语言层次
刚才讲现实阅读与教学阅读不一样,在现实阅读中,我们很少关注语言层次的问题,但是在教学阅读中则必须关注这一层次,就是要通过阅读要求学生体会、掌握、积累英语语言知识。语言必须要在具体的语境中才有意义,课文就是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之下,可以让学生体会、掌握语音、词汇、句型、句子结构、语篇篇章结构,这是语言的基本层次,词汇、句法、语法、语篇结构在课堂教学中同样重要,不能忽视。在此我们要强调的是在目前课文教学中普遍忽视的一个问题,即lexical chunks。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lexical chunks。我们可以把语言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词汇和句子,而对于一种语言来说,在词和句子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比方说“generally speaking,frankly speaking,honestly speaking”等等,在具体的语言使用中,尤其是在具备了一定的语言使用能力之后,我们并没有把它拆分为单个的词,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所以国外的语言学家提出lexical chunks这一概念。从语言处理,即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角度来看,它是语言处理的基本单位。那么,这些单位有什么意义呢?首先它们是语言处理单位。但我们在处理语言的时候,需要依赖大量的“预制块”,就像盖楼一样,我们并不是一块砖、一块砖地叠加,而是使用大量的预先制作好的楼板等预制材料,从而大大提高了建设的速度。同样,在语言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中,这些“预制块”越多,语感就越强,语言处理能力就越高,处理速度就越快,听、说、读、写的技能就越高。所以说学生积累的“预制块”越多,语感就越好,语言能力就越强,这样就可以从整体上带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那么,哪些语言材料算是chunks呢?现在教学中注重动词短语和习语,如“look up,look for,look after,take up,put off”就是lexical chunks,但是在原来的教学中,我们只关注这两种形式,事实上还有很多形式。其中一种就是因搭配关系而形成的各种固定用法,比如“taxi driver,the day after tomorrow”等等。另外一种是搭配,这里所说的搭配是指两个词的共现关系,即经常同时出现,例如,动词与名词的搭配“walk the dog,ask for advice,offer advice,take one's advice”,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good friend,close friend”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表达方法,也都属于lexical chunks。在课文教学中我们要更加注意此类现象的教学与总结,这样总结形成链条,使这些孤立的表达方法之间形成有机的序列方式或者因果关系,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又有助于学生记忆,还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搭配也是我们的课文教学一直忽视的问题。另外还有一种搭配方式可以称为“主题同现”,如前面的例子“good friend,close friend,honest friend,true friend”都与friendship有关,友谊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认识一个人由stranger到acquaintance到friend到close friend,使词汇形成一个人际交往的词汇的链条,这些都在共同的主题中出现。如果教师可以给学生做这样的总结和教学,学生的词汇积累与语言表达能力会成倍增长。还有一点是所谓的句型,谈到句型,很多老师想到的是最固定的句式,例如,“neither...nor,either...or,not only...but also...”等等。但它涵盖的范围应该更广,句型叫做“sentence frame”,即句子框架。就像地上打桩,不同的地方打钉子,只能在这个框架范围内填东西。比如“Sorry to interrupt,but can I just say...”前面都固定,后面填内容,类似这样的句子就是一个句型,例如:“I wonder...”“It's because...”“I can well remember that...”“That was the time when...”这些都是句型,学生掌握多了,语言能力就自然会增强。这些都是在具体教学中可能忽视的东西。
2.信息层次
简单讲,信息层次就是基于我们对语言的掌握来自然地获取意义,得到事实信息,更重要的是去理解不同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主题句,围绕主题句构成的序列关系、因果关系、逻辑关系等等。对于这些东西的总结有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国外的雅思试题,有时会给出一个框,然后来推导出其他信息,就是让人们理解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
3.思想层次
思想层次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第一,让学生体会隐含的意义;第二,形成自己的评价与判断;第三,与作者形成心灵的对话,形成情感的共鸣。如果说我们的教学以前在篇章结构上下工夫的话,我们在思想层次上做得还远远不够。那么思想层次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阅读的能力。现在很多地方都讲究探究式教学,把教案改成学案,但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很多学案就是练习题的翻版。如果真正要进行探究式学习,可以在思想层次方面下工夫,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非常有好处。这就是要通过体会隐含的意义形成自己的评价与判断,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文与思想品德教学的结合。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大的问题,这其中很多都与人文教育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重视思想层次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打动学生内心的东西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兴趣,所以说思想层次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当处理完语言层次、信息层次之后,教师就要对课文的整体进行挖掘与升华。教材中的语篇有很多都反映了人文思想,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对学生从思想层面上进行人文思想教育和批判思维能力培养。
我们以人教社的高中英语课本第一册的第一个单元为例来说明这一点。这一单元的主课文是《安妮日记》,我们不妨考虑一下下面的问题:第一,友谊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人孤独的时候会更加强烈地感觉到向人倾诉、与人交流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珍惜友谊,也就是要善待他人,善待朋友。第二,安妮为什么要把日记作为她最好的朋友,而向日记倾诉?原因就在于纳粹的迫害,不得已而为之。这难道不能激发我们对于纳粹种族灭绝的痛恨吗?进而言之,我们中国人因为日本军国主义而遭受的苦难与安妮的遭遇相比,有很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第三,安妮处在阴暗、狭小、封闭的空间,即使她在这样的环境中待了很长时间,安妮都没有失去对自然和美的追求,这对我们的孩子来讲,不是也非常具有借鉴意义吗?在第一册教材中还有一篇是讲一个英国科学家的故事,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之中,科学家都做着许多了不起的事情,但是他们不容易想到的是,科学家的工作是非常艰辛,甚至有时是非常危险的,因此,科学家需要有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一个科学家首先要具备爱心,具备对人类的关怀之心。反观我们过去所经历的众多食品安全事件,三聚氰胺、瘦肉精等,那些养奶牛和养猪的人自己会制造这些东西吗?这些事件的背后恐怕都有一些科学家的影子。学习这些课文,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思考,这方面做好了,学生一定会喜欢你的课堂。语言本身很重要,但是不进行必要的升华,语言本身的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我们一直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但是现在的许多做法往往局限于事物的表面,例如限定老师讲课的时间等等,更为重要的是要真正地把学生作为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来对待,英语阅读教学要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情感。
最后做一个总结,第一,课文要尽可能按精读课来处理。第二,时间不允许时要有所侧重,即根据阅读的三个层次,在具体的教学中有所侧重。第三,要重视词汇块的教学和思想层次的教学。第四,重视学生的课文阅读,帮助学生选好材料,重视与课文的照应与衔接。也就是说,要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让这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课文教学的效果。
(本文为崔刚教授在2012年10月22~24日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的第六届全国高中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暨教学观摩研讨会上的学术报告,根据录音整理,并经作者本人同意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