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人”:成人教育的终极追求_成人教育论文

成为“人”:成人教育的终极追求_成人教育论文

成“人”:成人教育之终极追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面对21世纪,成人教育不仅要使以成人为主要教育对象的学习者学会做事,具备扎实全面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以适应进程日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专业人才的需要,更应使其学会成“人”、立人,学会如何做人,这应当成为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的最高使命,也理应成为教育包括成人教育的真义所在。本文基于当下我国成人教育急功近利、科技理性至上等缺弊,以加强人文教育的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为视野,试图为中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予以重新审视,以期引起关心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有识之士的真切思考,并诚祈批评匡正。

一、成人教育日趋泛滥的功利化倾向迫使成人教育必须加强成“人”之教

毋庸讳言,我国的成人教育自新中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迅猛发展,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加快人才培养,为满足在职人员的教育需求,发挥了极为重要的积极的作用,这是主流。然而,冷静地思虑一下,我国的成人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还相当突出。在这些问题中,功利化倾向或功用色彩浓厚是至为严重并令人担忧的一大问题。毋需作深刻的透视,我们发现,急功近利、急学先用的思想和做法在成人教育领地中大行其道。这种急功近利的倾向和做法,作为一种外在的力量支使着成人教育,进而也必然支配着人、异化着人,使人成为一个支离破碎的人。我们的成人教育似乎完全成了一种功利主义教育或工具主义教育。社会需要什么,成人教育就抓什么,这本来不应成为什么问题,因为教育始终是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并为社会存在和服务的;然而,倘若过分突出成人教育的外在功能、过分凸显对社会需要的满足,那么,必定会淡化或弱化教育固有的提升人及人性的神圣使命,培养完善的、和谐的人的教育的至高理想也必定难以实现。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尽管不是唯一的目标)就是使人追寻其自身的价值意义,寻求对其一生的终极关怀。它超越现实的人生世界,又从人生的远景上给现实世界以观照,从而赋予人的一切生命活动以价值和意义。一旦教育丧失了其应有的塑造人的人生意义及对人的终极价值关怀的神圣职能,而陷入功利化的泥潭,必然会导致人的精神境界的降低和人品人格的失落,学习者的短期行为也就不足为怪了。由教育的功利化倾向而导致的学习者的短期行为,使得整个教育领域内受教育者的人生意义的旁落,不少人陷入了“精神迷失”的境地,出现了背离生命与世界的根本意义的所谓的“意义危机”的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可避免地对成人教育带来了极大冲击。不少人接受成人教育,不是以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充实自身的知识内涵、完善自身的人生价值为目的,而是以晋升、提升、加薪、提高自己的地位、找寻令人垂涎的职业为旨趣。因而,讲求“短平快”、鄙视“苦读书”的浮躁之风,追求实惠、目光短浅、立竿见影的不良倾向,在成人教育领域可谓司空见惯。凡此种种,不很令人反思吗?

教育不是为了今天,而是面向明天的;成人教育亦如此。急功近利的倾向必然危及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学习者整体素质的提升。成人教育必须加强成“人”之教,以重建人们失落了的人生意义的价值体系。确如有学者所言:“现代的社会教育,往往不是以成‘人’为终极目的,而是把人当作一种工具,把他们培养成为受过良好教育、技术纯良的现代机器人。”[1]这对时下的成人教育而言,也极具现实性和启发性。

诚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今天,纯然不讲功利的观念和行为是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的。但如若在这种体制中,教育的功利意识和倾向过于彰显,不免使作为教育对象的人遭受“物化”甚至异化的窘境,从而必然使人的精神境界和精神追求遭受失落的命运。

二、成人教育日益彰显的“科技理性至上”要求成人教育亟须加强成“人”之教

成人教育不仅担负着向社会输送急需的掌握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的人才的重任,而且更担负着提高成人学习者精神品位的职责,以学会成“人”为自己的至高使命。这是因为,对任何一个学习者而言,首先应学会成“人”,学会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否则,如若连人都做不好的话,是不可能做什么大事的。并非每一个人都能成才、成“家”,但却都需首先成“人”。而我们的成人教育,长期以来受科技理性至上观念的主宰,以科学教育或技术教育为主旨,以教人学会做事为主要出发点,成“人”之教,尤其是做人的教育被严重地淡化甚至弱化了;出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的局面。成人教育深受其害。对科学技术和专业教育的过分青睐与对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的过分冷漠,致使教育包括成人教育所培养的人成为没有精神生活和丧失人生意义的单纯技术性和功利性的“单面人”。在这种情况下,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出现了一系列极不正常的现象,学习者变成了“精于科技,荒于人文;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谋利,荒于仁义;精于商品,荒于人品”[2]的素质偏颇的人。这难道不是科技理性至上所带来的缺弊吗?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3]而在科技理性至上、科学教育占主导和支配地位的现实下,教育忽视了其应有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尤其忽略了对学习者做人、成“人”的教育,这使得教育成为“丢掉了另一半”的教育。因而,中国的教育包括成人教育需要走出教育的科技理性至上和唯科学主义的阴影(能否如此,另当别论),切实把成“人”教育纳入教育的理性追求之中,寻求以人文精神为底蕴的以人格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为主旨的成“人”教育的理想思路和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从而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如何而生”的教育与“为何而生”的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人文教育不可阻逆的国际化趋势使得成“人”之教成为教育包括成教的当务之急

成人教育应当把成“人”作为其终极追求和至高使命。成人教育所培养的人不仅是一个能探知求道、具有广博精深的科学技术知识、智能发达、体魄健全的人,更应该是一个品格健全、品德高尚、具有良好精神气质和做人修养的人。而我们目前的教育“是一种被切割成一个个小块或部分的教育。它没有灵魂,不向学习者提出榜样或精神理想,把青年扔在半道上,向他们提供的是各种分歧重重的知识,而不是各种可以促使人们为公认有益的行动和价值观念奋斗的答案”。[4]《学会生存》也严厉批评目前的教育“忽视了教人如何在社会中生活、热爱生活并从事工作的基本职责;而人必须创造这个社会,作为他们理想的体现。”[5]因而,必须加强对学习者的成“人”之教;而要加强成“人”之教,就必须加大对人文教育的关注,因为“迄今为止,在关于‘做人’这一问题上,尚没有一种方式能够取代人文教育,技术教育只能教会人成为某种人,只有人文教育能够全面培植人性。”[6]人文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提高人的理论修养、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归根到底是教育人如何成“人”。“如果说科技教育的作用,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科技知识和科技方法;那么人文教育的作用,则在于使受教育者领悟做人的道理。科技教育使受教育者学习的只是‘科学’,而人文教育使受教育者学习的则是‘人学’。”[7]人文教育能使人进一步认识人的本质、建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体系、塑造人的精神家园、获得精神上的安顿和提升,从而使自我发展步入真善美的理想境地,进而使人得以安身立命。

目前,使学习者学会做人,加强对其成“人”之教,已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国际教育发展趋势。这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无疑具有极强的参照和启迪作用。

总之,教育和人的聪明才智、道德修养及人格完善是携手并进的。因为,教育应优先考虑的就是人,就是使人如何成“人”,如何成为一个各方面素质都完善的人。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迈入学习化社会重要路径的成人教育,尤其应以学习者成“人”为自己的终极追求。这不仅关乎我国成人教育的运作绩效,也关乎整个教育乃至社会发展的走向。

标签:;  ;  ;  

成为“人”:成人教育的终极追求_成人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