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教学改革论文,高等教育论文,高校论文,核心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69(2001)05-0065-04
高等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是先导,教育教学改革是核心。笔者认为,教育思想观念应该转到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政策、符合高等教育自身规律上来,新世纪高等教育核心理念就是体现和反映这些趋势、政策和规律的观点,是新时代科技、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应该按照核心理念指引的方向,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新世纪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新时代科技、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
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具有社会历史性,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反映的是一定历史时期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农业经济时代,科学高度综合,欧洲中世纪大学教育以培养官吏绅士为主,接受高等教育是高雅的享受,反之相适应的是以追求闲遐,提高修养为目的的博雅教育观。工业经济时代,科学高度分化,社会需要大学培养专业实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19世纪以后的大学大量开设实科专业,以之相适应的是以专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科学主义教育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经济全球化,社会民主化。高等教育要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就必须树立符合时代精神的高等教育观。
在跨入新世纪前夕,国际社会就已把高等教育作为研讨的重点,进行前瞻性思考,制定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和战略。1996年美国召开由700位大学校长参加的世界大学校长会议,对21世纪的教育进行专题研讨;我国199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9年发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了高等教育的一系列重要政策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在巴黎召开首届高等教育大会,通过了《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在国际国内关于高等教育的政策、战略和世界性教育发展思潮和趋势中,反映和体现出许多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我们应该从中把握那些体现新世纪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本质要求,反映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核心理念。
1.针对性
变革是新世纪的重要特征。“针对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提出的高等教育应对变革的指导思想,在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又重申了这一重要理念。
所谓高等教育的针对性,是指高等学校的活动及效果与社会期望之间相符合的程度,即“衡量高等教育的尺度,应当是介于社会的期望与学校的行为之间的适应”。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社会问题和劳动界密切联系,要服务于社会和长期目标和需求,既要提供普通特点的广泛教育,又要实施以职业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养个人在变革的环境中生存的能力。“在以变革和以知识与信息为基础的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为特点的经济背景中,应当加强与更新高等教育与劳动界以及社会其他组成部分的联系。”社会应当参与高等学校的管理,企业人员和高等学校教师要相互交流,学校教学要考虑就业,课程要更加适应生产实际的需要。
2.创造性
这是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因为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所谓高等教育的创新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创新,高校应该成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地,二是培养创新人才。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极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的去改造环境,创造未来,我国的《高教法》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还特别强调培养大学毕业生的创业能力,指出“培养首创精神和学会创业,应当是高等教育重要的关注点,目的是使毕业生更容易就业,高等学校毕业生不仅越来越少地被称之为求职者,相反他们将更成为创业者。”三是构建创新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要改革创新,建立有利于知识创新,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大学教育新体系。
3.终身化
伴随学习化社会的到来,高等教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而将被视为一个连续系统的组成部分,在考虑以前所获得能力的前提下,人们可以终身获得学习机会,可以在任何年龄学习,高等教育将成为终身学习的一座桥梁。一方面,未来知识社会的劳动力市场对人的最低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职业流动会经常发生,每一次转岗都会伴随着新的学习和培训,终身学习可以使人们在知识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正如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指出的“促进全民终身教育的实施,成为全民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推动力量并为此而变革、自我改造,这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高等教育要“为学习者提供可以终身接受高等培训和学习的空间,为他们提供一系列最佳选择的课程和进入与离开高等教育系统的灵活措施,使他们能够获得自身发展和社会流动,从而培养他们成为积极参与社会的公民。”
4.国际化
在21世纪,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将受到国际社会的特别重视,这有深刻的经济、社会和科技等方面的原因。(1)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人才,有效参与国际竞争,(2)多元文化的冲突要求通过高等教育促进国际理解,推动文化融合。(3)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条件。我国加入WTO以后,必将更加紧迫的面对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的派遣与接受,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的趋势。日本著名教育理论家喜多春和之教授提出了衡量大学实现国际化的三条标准,即“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一是能够为它国、它民族所承认和接受;二是能够与外国平等交流;三是能够充分地对外开放。大学国际化是衡量一国大学教育水准的标尺。
5.高质量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浪潮,社会经济发展对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等教育将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国际社会将更加重视质量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把“质量”作为有关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核心概念之一,我国的高等教育将在本世纪初叶实现大众化,近几年高校的大扩招,引起人们对质量的担忧。高考教育质量问题也成为我国跨入新世纪前后关注的焦点,教育部负责人多次强调:质量意识要升温。
面对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一是质量的全面性,高等教育的质量不单是指教育的产品——学生的质量。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它应当涵盖其全部功能与活动:教学与课程、研究、师资、学生、校舍、设备、社区服务和校内管理。”二是质量的多样性,会议强调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潘懋元也认为:面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必须将传统的单一的精英型、学术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转变为包括精英在内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在新世纪高等教育核心理念的指引下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与新世纪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还不能很好的适应时代要求,高校教育教学中还存在许多明显的差距,需要在新世纪高等教育核心理念的指引下,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在人才培养机制、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办学体制等方面深化改革。
1.转变以传统专业(学科)为本位的狭隘的教育观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专业性,形成了狭窄的专业口径,虽几经调整,专业数由最多时的1039种降到目前的249种,但仍偏多(日本70多种,俄罗斯80多种)。如果高校仍囿于传统的“三层楼”结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基础课)安排课程体系,专业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学生的知识面仍然狭窄,只适宜对口就业而不能广泛适应社会的需要。
重视学科建设是高校的传统。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许多学校实行按学科建立学院,提出“强化学科、淡化专业”,促进了专业调整,提高了学科水平。但是,如果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以已有传统学科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可能造成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加深学科之间的鸿沟,影响学科部的交叉融合,不利于新兴交叉学科产生。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专业(学科)建设应该服从人才市场的需求,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在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上,可实行主辅修、双专业;在教学体系安排上,应加强通识教育、强化基础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可采用模块组合,加大选修比例。传统专业改造和新专业设置突破学科的界限,发挥多学科综合交叉的优势,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2.转变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传统的教学观
与传统教学观相对应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在这种模式下,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完全是教师,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缺乏面对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这种教学模式,压抑学生个性,实践机会很少,缺乏发展独立判断能力的条件和机会,不能提供创新所需要的宽松环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针对现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进创新活动。要调整教学目标体系。在师生双边教学活动中,应把培养创新能力和发展个性作为主要目标,要运用现代教育提高知识教学的效率。通过CAI等现代教育技术系统进行知识教学,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阅读最好的讲义,听最优秀教师的讲授,课堂教学应以参与式、研讨式为主,师生共同参与研究、讨论和解决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使教学成为一种学习、研究、创新相结合的过程。要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学生课外的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3.转变以考试分数为衡量标准的片面的人才质量观
传统的人才质量观是以知识的多少为衡量标准的,反映知识多少的是考试分数。80年代中期开始,大力提倡能力培养。知识和能力对于高级人才的培养都很重要。但一般说来,知识和能力都属于智育范畴,在全面发展中,智育是基础,但不是全部,教育不能仅仅限于知识、能力的培养,还必须重视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把传统的知识质量观和一度流行的能力质量观转变为包含知识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质量观。
为推动全面素质教育,必须改革教学质量管理和评价方法。书面考试是与知识质量观相适应的评价质量的主要方法,也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注重的是结果管理。片面的人才质量观和以之相应的单一的考试评价指挥棒,导致教师教学以灌输为主,学生学习以继承为主。为了考试分数,死记硬背,考前突击,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把学生全面素质形成的过程管理和学生知识、能力考评的结果管理结合起来,为此,应该在高校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高校教学的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借鉴在工业质量管理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技术,管理高校的教学质量,就高校内部来说,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还有管理的因素;人的因素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还包括干部职工。为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在全校范围内,围绕教学质量中心,实施全面的管理,全员参与管理,对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进行管理。这种“三全管理”正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
4.转变高校远离社会、自我封闭的办学观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高校是一种封闭的办学模式,这种状况在改革开放以来虽有了改变,但面对新世纪对开放性人才的要求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高校还要进一步转变办学观念,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建立开放办学体制。
第一,敞开大学门户,依靠社会力量办学,通过成立董事会等形式,积极争取和欢迎社会有关部门和海内外人士参与办学;与企业联姻,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聘请有学术造诣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到校任教;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深入了解社会,面向社会办学。根据社会需要制定和修改教育计划、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学校资源向社会开放,为社会举办各种形式的人才培训,为社会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
第三,确立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要在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的意识;在培养学生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善于吸收多元文化,具有宽阔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终身学习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使其具备参与国际竞争、适应职业变换、人才流动的知识结构和应变能力。
第四,构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课程体系。学校要增加开设国际教育方面的课程;教师在学科专业教学中要注意介绍国外先进科技知识;要积极创造条件,在部分课程中逐步实行“双语”教学和采用国外原版教材。
第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加强与国外大学的学术活动与人员交流,选派教师出国进修,聘请外国专家来校讲学,吸收外国留学生,与国外大学或有关教育机构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