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训练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_思维品质论文

阅读训练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_思维品质论文

阅读训练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思维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在训练语言能力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训练中,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现就当前阅读训练实际及其语文测试,略陈管见。

一、激发需求心态,发展思维能动性

人的思维能动性表现为强烈的需求心态。没有需求也便不可能积极主动地思维。人们学习知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每每基于某种需求感,小学生更是如此。需求感可视为思维的动因。现在学生阅读,对文艺作品诸如诗歌、小说、散文、童话等,饶有兴趣,因为这类文章无论是人物、情节或语言均有较强的感染力,适合少年的心理特征,能满足他们的阅读欲望。到了高年级以后,文艺性作品尽管仍然需要加强阅读,但在教材和一些阅读训练测试中增加了抽象的说明性和议论性的文字,对这类文章学生往往不感兴趣,思维跃动不起来。

社会学家认为,任何阅读都要受到社会要求的制约。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实际生活中说明文和议论文比叙述文和抒情文用得多,……应该多练习这两体文字。”(朱自清语)训练这类文字的阅读能力,正是社会现代化,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课题在阅读教学中的反映,同时也体现了高年级阅读训练,不仅要重视形象、思维训练,更应注重理性思维训练的指导思想。对高年级学生,教者在教学中要不断引导学生从现代社会对阅读教学的需要入手,对自己的阅读内容作适当调整,确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阅读观。古人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点引学生问问自己,有否注重理性思维,明确阅读对自己能力的培养、跟未来社会的发展有何联系。这样,阅读的动因便能由兴趣到乐趣,再到志趣,这是不断发展思维能动性的过程,也是阅读心理素质产生质的飞跃的标志。为此,除了主要利用好教材上那些“例子”进行训练外,每学期还应有目的地选编一些文质兼美、短小精悍、贴近生活的典范文章,按教学大纲有关要求,按序列编拟一些训练题,经常让学生去阅读,去历练,课内外结合,不断激发学生自觉需求心态,这是培养良好的阅读思维品质的关键性一步。

二、坚持有序训练,强化整体思维

阅读训练中必须重视并妥善处理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间的关系,使局部功能服从于整体目标,从而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通常所谓阅读理解中的整体性思维,说到底便是对阅读载体能够整体把握。那么,在阅读训练中如何有效训练强化整体性思维?

1.强调对读物本身整体的直接体验和感受。阅读训练一般是以篇为单位进行的,是立足于全篇这一整体的。阅读训练远不是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简单相加,其基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读懂一篇篇难易程度与所学教材大体相当的各类体裁文章的能力,关键在于教会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各个单项知识及其技能去读懂一篇篇文章。如读《草原》,首先应启迪学生借助工具书感知课文:记叙作者访问牧业公社的经过。接着引导学生抓明线,即“初入草原→快到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通过这条明线让学生了解文章结构,建立整体轮廓;然后牵暗线,通过品评语言文字,让学生体味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看到草原美景时是高歌赞美→接近公社,受到欢迎时是无比激动→联欢话别时是依依惜别之情。牵出了这条感情变化线索,就不难捕捉住文章的主旨:草原景美,而人的心灵更美,民族团结情最美。这样训练,由“整体→部分→整体”,不仅深刻理解了课文,培养了整体性思维品质,而且让学生学到了分析理解这类课文的方法。

2.着眼于训练设计的整体性。训练点的确定,训练题目的设计和训练形式的选择,必须与课文整体密切配合,防止因训练而远离了课文,破坏了由课文特定情感酿成的课堂氛围。一位老师教《赶集》,在深读课文时训练学生用“无论……都……还……”说句子。教者事先设计的写在小黑板上的语言环境是“那些女同学当然穿得很美,无论……都……还……。”由于提供的环境远离了课文,学生面面相觑、哑口无言。经一再启发,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那些女同学当然穿得很美,无论是穿无袖衫的,超短裙的,都色彩十分鲜艳,有的还在脸上化了妆。”很显然,这个句子涉及了道德认识问题,与学生行为规范条例相悖,只好叫大家来改,师生都搞得很僵,由课文情感产生的特有的课堂氛围亦不复存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训练设计,不能体现课文的整体性。如果将提供的语境改为“赶集的孩子也不少,他们当然很高兴,无论……都……还……”,学生不仅不会感到困难,而且可以通过训练扩展课文情节,丰富想象,强化情感氛围,提高道德评价能力、表达交际能力,获一举数得之利。此外,还得注意的是,训练题的设计,不管是小到对一个词语、句子的理解,大到对某一段落、某一信息内容及表现手法的理解,都必须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一定的思维流程中去思考,从整体上把握,这样训练必然是动态的、渐进的,具有严密的联贯和完整性,既有重点又能反映文章全貌,有助于学生整体性思维的培养。

3.注重训练程序的整体优化。其具体安排,可分为“两部分”、“三阶段”。“两部分”是指分项训练和综合训练。阅读中不重视文章整体固然是舍本逐末,倘若因此轻视局部——词语句段的理解,也必然影响对文章全局的把握。所以,在强调阅读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还应把视线投向影响整体性阅读能力提高的各个方面。当然,分项训练仍应注重整体性原则,区别在于它的目标单纯。比如,怎样根据语境理解词语、句子含义、怎样正确理解段落意思,怎样概括具体内容,怎样梳理繁复的内容,怎样明确指代的内容,怎样把握关键词语,怎样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概括中心思想、评赏写作技巧,怎样进行比较阅读,等等。这些局部训练显示了有序性,局部优化了,便能为取得阅读的整体高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训练”是指在分项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将点连成线的全方位的理解训练,即由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到表现手法直至表达效果的探索。综合训练方式多样,不拘一格,一般应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进行。

“三个阶段”是指阅读训练中思维发展的三个基本过程,包括“认知”、“选要”、“简缩概括”。这三个思维层次均有计划地在分项和综合训练中循序渐进地展开。“认知”必须整体认知,它是理解的前提,学生要正确地领悟文章内容,就需要有一定识字量和词汇量,能理解较为复杂的句子,能根据具体语境迅速推断文字和语义,读完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能悟出写了什么。“选要”是整体制约下的摘要,就是能在文章中尽快地判断和选择出重点词句、语段和全文的内容要点。这一能力对准确而又快速地理解文意提高阅读效率,具有决定性作用。“简缩概括”是对整体的简缩概括,阅读时不仅要晓悟文章蕴含着哪些信息,而且还要善于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筛选,并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表达出来,或对加工概括的答案(选项)作出选择,它包括以句或段为整体的简缩概括,也包括对全文的简缩概括,既有浅层概括,也有深层概括。这是阅读思维能力形成的标志。

三、多方相机诱导,调动思维创造性

最高层次的阅读能力集中表现在对读物的评价鉴赏上,能很好地体现思维的创造性。阅读训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下三点至关重要:

1.能发现问题。学生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善于质疑,在辨正中求得“真知”。如读《蟋蟀的住宅》,学生对“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这一句质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指蟋蟀住宅内部特点,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为什么“简朴”后不用顿号而用逗号呢?“清洁”和“卫生”意思重复,应删去一个。教者不直接回答,点引学生读书、深知、切磋、查阅词典,读懂了课文,领略到“简朴”是指住宅内部结构,“清洁、干燥、卫生”则是指住宅内部环境,整个句子中结构特点和环境特点之间属较大停顿,应用逗号隔开;“清洁”、“卫生”二者虽有联系,但有区别,前者指“没有尘土油垢等”,后者指“能防止疾病,有益健康”,意思并不重复。经过这样辨别,启发了学生,遇到问题不要依赖老师,应独立钻研,勤于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讨论、比较,作出正确判断,这不仅有助于分辨能力提高,还能逐步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推进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2.两翼思维。思维有两个翅膀,一是求同,一是求异,二者缺一,思维就不能起飞。阅读训练应求二者统一而不应偏废,但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则应突出求异思维。要求异,就得:一是注意培养思维的批判性。这是指要善于按客观标准去检验自己和别人的意见和设想,实事求是地作出评价,并及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因此,阅读中要鼓励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鸡蛋里面挑骨头”,勇于创新。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有同学对第一句提出疑问:“月落”、“霜满天”,已是深夜,怎么会有“乌啼”呢?还有同学说:“江枫渔火对愁眠”,“愁”字是不是诗人的个人感伤之情?好的诗还有不健康的情绪吗?又如学龚自珍的《杂诗》,同学提出:这首诗有进步意义,但诗人把破除陈规旧律培养选拔人才作为拯救国家的主要方策,在当时行得通吗?诗人所说的“人才”是什么样的“人才”?诗人所渴望的九州风雷是什么样的风雷?像这些疑问,应该说都颇有分量,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所发展。二是注意培养思维的独创性。这是指要克服“思维定势”、“思维惰性”,敢于“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按习惯的思维方式多是批判南郭先生不学无术,不懂装懂,我们指导阅读,要求学生换个角度谈自己看法,于是有的从齐宣王“吹竽必三百人”分析产生南郭先生的社会原因,进而谈到当前有的单位吃大锅饭的弊病;有的从齐闵王“好一一听之”分析南郭先生混不下去的原因;还有的则指出齐宣王不重视实际考核才造成了大批的南郭先生……显然,这样诱导学生不俗套,大胆提出自己见解的训练方法,能开发学生智能,使学生更聪明。

3.多向思维。阅读训练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主要是拓宽学生思维,或引发想象,或启发填补艺术“空白”或训练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思考,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获得解决问题的全部可能。《刻舟求剑》辛辣地讽刺了头脑呆板而干傻事的人。阅读时引导学生伴随形象着重分析指导:①那个人到了码头,能把剑捞上来吗?为什么?②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教者可启迪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而有得”。对第一个问题,同学们的结论是一致的,剑捞不到。但阐述的角度就会多种多样,不同角度的阐述都是学生通过思索,独立获取和发现知识的萌芽,是智慧的闪光。第二个问题虽难了一点,但也能激起同学们思维的火花。只要教者给学生提供争鸣的机会,让他们多端思考,作到敞开思想,机智灵活,触类旁通。至于争鸣中出现片面的看法或错误的见解,也不足为怪。只要善于引导,注意比较分析,点拨学生见微知著,把握精髓,就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周密性、敏捷性和创造性。

标签:;  ;  ;  ;  

阅读训练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_思维品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