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在较长的时间内因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明显的情绪低落状态,并会呈现持续反复的状态,甚至会出现自杀的想法和行为,是一种高患病率和高复发率的精神疾病,为了较好地控制抑郁障碍患者的发病情形,降低抑郁障碍患者的复发率,增大抑郁障碍患者治愈的几率,要引入认知行为疗法,充分了解和把握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原理,对抑郁障碍患者进行积极、主动性的干预和影响,从而较好地促进抑郁障碍患者的康复,提升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抑郁障碍;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原理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10-0289-02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及其原理
1、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
认知行为疗法是基于认知理论和行为治疗结合而成的治疗方法,以贝克认知治疗技术为基础,它认为个体的认知过程是决定其个体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在个体认知发生改变的条件下,会极大地影响个体的行为,呈现出个体认知与行为的相互影响性特点,具体来说,如果个体认知观念出现错误,则其个体行为也会出现极为严重的问题;而如果个体认知观念往良好健康的方向转变,则其个体行为也会相应改善和优化[1]。由此可见,认知行为疗法主要是通过对抑郁障碍患者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和问题行为的方法进行改变的方式,较好地消除抑郁障碍患者的不良情绪和心理状态,从而较好地改善抑郁障碍患者的个体行为,达到相对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观念之中,抑郁障碍患者与咨询师之间是合作关系,通过对目标问题的针对性的治疗和教育,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改善抑郁障碍患者的个体认知,从而改变抑郁障碍患者的个人情绪和个体行为[2]。在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之中,认为家庭作业对于改善抑郁障碍患者的抑郁症状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使抑郁障碍患者产生一种积极主动的角色心理,在咨询师所传递的观念之下进行正确的认知观念的吸收和消化,咨询师要教会抑郁障碍患者对功能失调的认知和评价,并将现实与个体的想法相分离,意识到认知对于抑郁障碍患者自身的情绪及行为的影响,从而逐渐消除内在的抑郁、低落心理状态,以积极的心理和情绪改变自己的个体行为[3]。
2、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原理的模式运用
认知行为疗法对于抑郁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已经被验证和广泛性地运用,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治疗方法,显露出时间短、结构化的治疗模式和特点。
(1)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结构。在对抑郁障碍患者的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过程中,要采用结构化的方式,依循固定的治疗规则和程序,在建立良好的咨询师与抑郁障碍患者的关系的前提下,对抑郁障碍患者的问题进行测量和评估,引导抑郁障碍患者了解认知行为理论,并对自己在问题情境中的思维进行主动性的识别,交流自己对于这些不合理思维的看法和见解,咨询师据此对抑郁障碍患者进行家庭作业的布置,要求抑郁障碍患者对自己的个体情绪和行为进行评估[4]。具体的结构化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日程设置结构。咨询师对治疗的问题进行确定和商讨。②心镜检查结构。主要是对抑郁障碍患者的身体、心理状态,采用报告和问卷测查的方式进行治疗。③家庭作业检查结构。这主要是教会抑郁障碍患者对自己的自动思维进行辨识,并采用家庭作业的方式完成作业,并对当次作业完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反馈[5]。
(2)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技术
对于抑郁障碍患者的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技术,具体包括以下方面:对自动思维的辨识;对认知性错误的辨识;真实性检验;去中心化;抑郁程度的自我监控[6]。在运用这些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技术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抑郁障碍患者的自动思维、认知性错误进行辨识,如:患者的任意推断、过分概括等错误,咨询师要能够对抑郁障碍患者的自动思维及认知性错误进行辨识,并将其视为一种假设,指导抑郁障碍患者对这些假设进行验证,并鼓励抑郁障碍患者对自己的忧郁或焦虑状态进行自我监控,对于自己情绪上的异常波动现象进行自我思考和判断,从而较好地增强抑郁障碍患者治疗的信心和勇气,提升认知行为疗法的干预效果。
二、抑郁障碍患者的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应用
1、做好抑郁障碍患者的问题症状评估准备
在针对抑郁障碍患者的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过程中,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作为评估工具,也即“不适感量表”,其中设计躯体化、人际关系、强迫症状、抑郁、愤怒、焦虑、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测量因子,通过这种症状自评量表可以直观而全面地反映出抑郁障碍患者的抑郁主观感和焦虑感,可以准确地实现对抑郁障碍患者的筛查和诊断,并动态地反映出抑郁障碍患者在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治疗变化情况[7]。
2、实现对抑郁障碍患者的测量与评估
咨询师要采用会谈的方式,通过初次会谈了解和诊断抑郁障碍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和躯体化障碍程度,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主动描述自己目前的困扰和影响,并运用症状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躯体化障碍自评量表等技术,初步获悉抑郁障碍患者的现实状态。
在第二次会谈之中,要明确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的意向,治疗师与抑郁障碍患者应当形成一种良好的关系,进行治疗变化情况的及时、全面的反馈,对抑郁障碍患者的心理抑郁和躯体化状态进行全面的测查[8]。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认知行为疗法对抑郁障碍患者的治疗过程
(1)第一阶段:心理教育。在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抑郁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干预过程中,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躯体化状态进行全面、详细的了解,拟定治疗计划书,给予患者必要的言语暗示和行为暗示,鼓励抑郁障碍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较好地纠正抑郁障碍患者的不合理信念和非理性认知,使抑郁障碍患者意识到自动思维、认知观念和情绪状态对于自身的错误影响,合理地学习区分现实事件及自动想法,并完成家庭作业布置内容。
(2)第二阶段:认知重构和放松行为练习。咨询师要设法了解和获悉抑郁障碍患者自动思维的事件,找寻患者抑郁状态的核心思维理念,并注入新的认知思维,对抑郁障碍患者进行理性的认知引导,帮助患者重构认知,避免自我欺骗的想法和念头,逐渐消除错误的、自以为是的判断方式,从而更好地指导患者采用正确的信念和思维。同时,还要对抑郁障碍患者的躯体化症状实施躯体放松行为训练,这是由于抑郁障碍患者在遭遇诱发抑郁症状的事件时会重复出现躯体化症状和问题,在患者重复出现这些躯体化的不适症状之时,治疗师要及时、和缓地传输简单的放松技巧,逐渐减轻患者的躯体化不适症状,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从而逐渐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方式,使患者逐渐消除自己在遭遇引发症状的事件时的躯体化不适反应,较好地使抑郁障碍患者消除内心的紧张压力,在积极的、放松的情境和氛围之中,获得良好的治疗和干预效果[9]。
(3)第三阶段:结束治疗。这主要是采用会谈的方式,让治疗师与抑郁障碍患者共同讨论和回顾治疗过程,重视抑郁障碍患者在生活中的社会化事件,积极采用正确的认知行为技能,以较好地适应社会,提升自己生活水平和质量。
(4)暗示干预措施的积极运用。在抑郁障碍患者与咨询师的关系建构之中,必须使用适宜的暗示干预技巧和措施,以较好地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使抑郁障碍患者对其产生心理上的信任感和依赖感,从而使治疗师快速获取患者的症状问题,并尽快找寻到抑郁障碍患者的心理根源,进行积极主动的配合[10]。
4、配合药物的护理
抑郁障碍患者在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过程中,还可以结合药物进行治疗,以较好地缓解抑郁障碍患者的抑郁焦虑等症状,同时,还要关注对抑郁障碍患者的认知行为疗法运用中的护理,要做好安全护理和防范工作[11]。要针对抑郁障碍患者的心理症状问题,做好安全护理防范工作,要避免抑郁障碍患者出现自杀、自伤的现象,取得患者的信任感,对患者出现自杀的前兆病状密切关注,如:焦虑不安、失眠、寡言少语、拒餐等,积极接触患者避免意外发生。
三、总结
抑郁障碍的患者呈现出较长时间的情绪低落和抑郁的状态、表现为思维迟缓、言语动作减少等典型的症状,其原因相当复杂,是一种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的精神疾患,导致患者的社会心理功能严重受损,在对抑郁障碍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对抑郁障碍患者进行不良认知的矫正,利用认知疗法的治疗原理和方法,较好地改善抑郁障碍患者的个体情绪和行为障碍[12]。
综上所述,抑郁障碍患者在躯体、心理、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和问题,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药物治疗的方式,以暗示的方式进行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全面了解抑郁障碍患者的病因,对患者进行新的认知思维和行为的训练,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实现自我思维的评价,并能够在认知情境之中运用正确的思维和信念,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分析认知行为疗法、氟伏沙明联合氯米帕明治疗青少年强迫症的临床效果[J]. 于涛,姜燕. 智慧健康. 2017(10)
[2]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老人抑郁情绪中的应用——以社会工作中的某一个案为例[J]. 高琴,伍娟. 四川劳动保障. 2017(S1)
[3]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心理社会支持治疗对抑郁症临床效果的影响[J]. 叶百维,邱大宏,刘月霞,钟惠娉. 中国医药科学. 2017(15)
[4]认知行为疗法对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干预效果评估[J]. 王庆志.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12(04)
[5]辨析认知行为疗法与积极认知行为疗法理论基础的异同[J]. 王伟冰,唐平.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1(12)
[6]认知行为疗法在实践中的应用[J]. 竺洁.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01)
[7]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认知行为疗法个案研究[J]. 张启树,安民兵. 中国校医. 2009(02)
[8]认知行为疗法在焦虑症康复中的作用分析[J]. 单金凤. 社区医学杂志. 2008(23)
[9]认知行为疗法在疼痛治疗中的运用现况及展望[J]. 张雅坤,周玲君,郭振华,庹焱,徐燕,赵继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3(03)
[10]认知行为疗法概述[J]. 樊双义,刘素刚. 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 2015(04)
[11]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与记忆力的相关研究[D]. 闫凤武.中国医科大学 2007
[12]抗抑郁药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王珍琦.吉林大学 2004
论文作者:高淑凤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2
标签:患者论文; 抑郁论文; 障碍论文; 认知论文; 疗法论文; 症状论文; 较好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