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山二期和岭澳核电站首台机组已于2002年投入运行。

秦山二期和岭澳核电站首台机组已于2002年投入运行。

一、秦山二期和岭澳核电站的首台机组已于2002年先后投产发电(论文文献综述)

张焱[1](2020)在《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企业、民众和宏观三个层面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经济运行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是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保证。能源的短缺是社会动荡的开始,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接连爆发了两次石油危机,石油输出组织(简称“欧佩克”)因不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中东政策,对西方国家采取石油禁运的措施,这导致了石油的价格从几美元一桶迅速提高到30多美元一桶。进而导致缺油国家的工业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出现了因为石油短缺而导致经济衰退的现象。中国是少油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石油基本依靠国外进口,在石油主导权被中东以及西方国家掌控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犹如悬着一把利剑。中国煤炭资源丰富,正是由于资源禀赋的限制,煤炭是中国主要的消费能源,但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煤炭消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突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经跃居世界首位。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的矛盾问题,并将该问题定位为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经济发展、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多重压力之下,中国发展绿色能源势在必行。本文以中国绿色能源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由九个章节组成,每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概括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并提出了研究框架,最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章:首先对绿色能源和产业政策两个关键词的内涵和概念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绿色能源与产业政策的关系。然后对本文的理论基础做了介绍,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产业管制理论与产业组织理论。其次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一是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综述;二是绿色能源企业发展研究综述;三是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研究;四是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综述。第三章:本章阐述了以水能、风能、太阳能和核能为代表的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梳理了中国近年来发布的所有与绿色能源产业相关的政策文本,然后从文本数量、颁发部门等方面对政策文本进行了统计,最后从财政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价格补贴政策三个方面对所有的政策进行了归类分析。第四章:本章对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发达国家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支持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进行了梳理。经过梳理与比较后发现,为推动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通常采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技术与研发激励等政策工具。最后阐述了国外绿色能源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第五章:本章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动力机制,同时提出了促进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动力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导向和市场导向两个方面对绿色能源产业的成长路径进行了分析。第六章:本章首先在第五章的基础上阐述了绿色能源企业的成长路径,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绿色能源企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七章:本章通过“民众能源问题政策倾向调查”的数据研究发现,中国民众对绿色能源的支持度较高,对电价问题比较关心。大多数民众的社会责任感也比较强,为了保护环境,降低环境污染,宁愿多承担部分用电成本也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除此之外,本章通过实证还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人口统计学特征、教育水平及能源知识、环境意识。第八章:本文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先来测定中国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库兹涅茨曲线,对二者之间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然后加入城镇化、产业结构等因素通过构建ECM模型对我国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做出进一步分析。第九章:本章首先对全文进行了概括总结,得出了五个结论。然后从完善绿色能源产业财税政策、改进绿色能源定价制度、加强绿色能源产业研发、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联系四个方面进行政策建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的特征是宏观规划类文本过多,微观执行类文本过少;税收优惠政策数量过少。(2)企业获得的财政补贴对企业效益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企业投资、研发支持与劳动力投入对企业效益呈正向的影响关系。通过企业经营类别异质性分析发现,财政补贴对太阳能企业呈正向影响,而对风能企业影响作用不明显;企业融资对风能企业呈正向影响,而对太阳能企业影响作用不明显。(3)中国民众对绿色能源的支持度较高,对电价问题比较关心。大多数民众的社会责任感也比较强,为了保护环境,降低环境污染,宁愿多承担部分用电成本也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4)人口统计学特征、教育水平及能源知识、环境意识等因素对民众支付意愿的影响随着能源类型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性。对于可再生能源来讲,女性支持的概率较高,而对于核能则男性支持概率更高;年龄对两种能源的影响作用一致,随着民众年龄的上升,民众支持绿色能源的概率是下降的;收入因素对于两种能源的影响结果也是一致的,随着收入的提高,民众对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支持概率都会上升;受教育程度与能源知识均对民众可再生能源的支付意愿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受教育程度因素对核能支付意愿的影响并不显着;拥有环保意识会提高民众对可再生能源的支付意愿,而对于核能来说这一因素的影响并不显着。(5)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向右上倾斜的“N”字型,且没有拐点,表明绿色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会像煤炭能源会出现“增长极限”的问题。加入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等因素进一步分析后得出绿色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双向影响关系,即绿色能源的消费量会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总量的扩大和发展质量的提升都会促进绿色能源的发展;绿色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但在短期内影响力度较小,在长期内影响力度逐渐增大。本文创新点有三:(1)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在宏观、企业微观与民众个体微观三个层面对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2)数据开发的创新。本文中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个体微观数据是通过问卷调查的途径来获得的,这具有独一无二性。在对数据进行整理之后,首先针对民众对绿色能源政策的态度倾向、民众对绿色能源的偏好等问题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并形成了一个有关能源公共政策的调查报告。其次,使用probit计量模型,对影响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3)对绿色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创新性论证。本文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对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后得出,绿色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会像煤炭能源会出现“增长极限”的问题,绿色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可持续的。

谭经耀[2](2016)在《华南地区核电站乏燃料离堆贮存设施选址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仍然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但是近年来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以及由于化石燃料过度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愈演愈烈,清洁高效的核能成为国家能源保障的战略组成部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最近十余年来,我国核电站工程建设得以繁荣发展,陆续有核电机组批量投入使用运行。同时,源源不断产生的核乏燃料也在不断地累积。结合我国的核燃料后处理技术发展和燃料后端处理战略,抓紧建设乏燃料离堆贮存设施是十分迫切的。根据我国核电站的区域性分布特点,并考虑到核电站乏燃料长途运输的诸多限制性因素,在我国采取区域性离堆贮存设施的建设是比较符合各方利益的最佳策略。乏燃料离堆贮存设施的选址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满足法规、政策、社会、地理等多方面安全要求的基础上,应考虑厂址选择的经济性,其中重点是本区域内各核电站与选定离堆贮存设施间的运输费用的比较。本文以华南地区5座核电站的离堆贮存设施为研究对象,调研了这些核电站在未来20年内的乏燃料外运需求,从而确定乏燃料离堆贮存设施的建设规模。结合当前的乏燃料运输方式,经过定量化的运输费用经济性对比分析,最终选定大亚湾核电基地作为华南地区乏燃料离堆贮存设施首选地,对我国将来开展乏燃料离堆贮存设施的选址和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杨佩桦[3](2014)在《中澳能矿资源合作之研究》文中指出能源与矿产资源几乎是一切经济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基础。中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生产飞速跃进,城市化进程日趋深化,经济增长日益加速,人口数量持续膨胀,使得资源供需缺口不断拉大。步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持续加快,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源品进口国,资源约束瓶颈愈益凸显,近20种能矿产品严重短缺,需大量进口以满足国内旺盛的消费需求。如此严峻的资源状况意味着保障资源以合理的价格持续、稳定、安全的供应是我国面临的关键性挑战之一。澳大利亚以其丰沛且高品位的能矿资源而享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之美誉,其资源储量与产量位居世界前列。而其较少的人口使得国内资源消费量增长有限,因此澳大利亚素来也是全球排名领先的、可靠的资源出口大国。此外,澳大利亚拥有比较稳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以及较为健全的法律体制。中澳两国同属亚太地区,自1972年12月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关系总体良好。所有上述因素使得双方彼此需要,并为双方的资源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自建交以来,中澳能矿资源贸易的数量与金额双双大幅攀升;两国在资源领域的合作也不断向宽领域、多层次的方向发展——合作涉及的能矿资源品种不断拓展,合作形式从贸易逐渐发展到投资和能源技术合作。中澳资源合作进程总体较为平稳,但也经受过波折、面临着挑战。双方能矿资源贸易与投资协作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两国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经济状况的迥异,对中国企业投资澳能矿业构成极大挑战。由于上述差异,中国企业正常的利益诉求有时会被一些澳大利亚人曲解为意在控制澳资源的战略行为。如何让我国的利益诉求为澳方理解,消除其担忧或反感,令其意识到中国企业投资澳矿是互利双赢的经济活动,是值得努力寻求破解之道的一项课题。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双方在资源领域各项协作的梳理和研析,探究两国资源合作对彼此的益处与意义,分析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期为未来的协作提供些许启迪。本论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一,整理和计算相关数据,并适当绘制成折线图、柱状图或饼图,以直观地反映中澳资源贸易和投资的数量与金额变化等。其二,采用案例分析法,研析典型合作项目的来龙去脉与问题,探寻相应对策。其三,综合运用资源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学等相关理论,对中澳资源合作的历史、现状、未来加以剖析。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导论,阐述研究的缘起,进行文献综述,解释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作为背景交代,介绍中澳两国能矿产业的政策变迁。第三至五章是论文的主体,横向地划分为中澳能源产品贸易、中澳矿产品贸易与中国对澳大利亚能矿业的投资三部分。第三章论述中澳能源产品贸易,这些能源产品包含煤炭、石油、液化天然气和铀矿。第四章论述中澳矿产品贸易,包括铁矿、铜矿及铝矿产品。第五章着重从以下六方面剖析中国对澳大利亚能矿业的投资:外国对澳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概况,中国企业在澳投资背景,澳大利亚对外国投资的审查制度,中国投资澳矿历程,中国投资澳大利亚能矿业的挑战与对策建议,中国对澳矿投资项目下的双方能源技术合作。上述三章内部又纵向地阐述了各能矿产品贸易与投资的发展历程。第六章为结论,总结中澳资源合作的总体特征,阐释两国合作对双方的益处和意义,就双方合作中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并展望中澳资源合作的前景。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通过数十年来的中澳能矿资源合作,澳大利亚对有效缓解中国的资源饥渴作出了难以替代的积极贡献,促进了中国经济长期高速的增长;而中国成就了澳大利亚在新世纪的矿业繁荣,使澳大利亚的经济增速长期保持着3-4%这个高于绝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率。中澳资源合作给两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为增加两国人民的福祉作出了贡献,也令双方对彼此日益依赖。中澳资源合作关系己成为两国整体关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和两国关系发展的强劲动力,甚至能在双边关系遭遇险情时起到稳定两国关系的关键作用,中澳资源合作已与两国整体关系形成良性互动。两国能矿资源合作的未来具有很大潜力,但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需要双方持续关注,并以积极、客观的态度予以妥善应对和解决。

郑欢[4](2014)在《中国煤炭产量峰值与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是一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我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费大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加速以及相应的重工业化,对能源的需求也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能源开始供不应求,此后能源供应的缺口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与此同时,能源区域分布不均衡、能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也加剧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势,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面临着动力不足的压力。我国的能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核能等,而煤炭作为我国长期依赖的第一能源,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多年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始终保持在70%左右,尽管近年来,随着天然气、风能等相对绿色清洁能源日趋广泛的使用,煤炭生产和消费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是截至2012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依然高达68.5%。能源资源禀赋的限制决定了在短期内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应和消费格局无法改变。值得注意的是,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具有可耗竭性。随着经济增长对煤炭资源的不断消耗,煤炭也将由原先丰富的资源逐渐转变成短缺的资源。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煤炭资源储量相对丰富,但储量的丰富并不意味着就能实现资源的有效供给,我国的煤炭资源供给还受到一系列相关制约因素的影响,如煤炭资源赋存条件、生态环境以及运输条件的约束等,正是由于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我国煤炭产量可能将面临一个所谓的“产量峰值”。若这一问题存在的话,既会阻碍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带来威胁。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并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从煤炭产需两个角度进行思考,对我国煤炭产量峰值以及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共分为九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本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在综述当前国内外关于煤炭产量峰值、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煤炭需求预测以及煤炭可持续利用等问题的研究现状基础上,提炼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并确定相应的研究方法,最后提出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本章分别对增长极限理论、化石能源峰值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以及生态足迹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扩展性的分析和概括。第三章,中国能源与煤炭供需形势研究。本章从总体上分析了中国能源以及煤炭资源的生产和消费状况,并深入分析了中国能源和煤炭资源生产与消费现状与特征。首先对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体形势进行了分析,包括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和特点、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能源供求形势以及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状况;其次,对中国的煤炭生产与消费总体形势进行了分析,包括中国煤炭生产与消费总量、煤炭供求形势、煤炭进出口状况、煤炭运输状况以及煤炭价格状况。第四章:中国能源消费、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本章首先分析了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强度的历史变化趋势,并通过Johasen协整检验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研究了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间的协整关系与因果关系,结果发现全社会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在短期内存在由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接着分析了中国煤炭消费弹性系数、煤炭消费强度的历史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间的协整关系与因果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全社会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在短期内存在由煤炭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第五章:中国煤炭消费的环境影响研究。本章首先建立了煤炭消费的生态足迹模型对中国煤炭消费的生态可持续性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煤炭资源使用具有外部负效应,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承载力约束日益严峻。接着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经济发展水平、煤炭消费强度、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工业结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均有显着影响,其中煤炭消费强度因素具有最为明显的碳减排作用;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工业结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倒N型”曲线关系,说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助于中国碳减排目标的实现。第六章: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煤炭需求中长期预测研究。本章采用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的分析方法,建立了面板数据非线性模型对中国煤炭需求进行了中长期预测,结果表明中国煤炭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明显,煤炭消费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假说在我国成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煤炭需求的快速增长。在低、中、高三种不同经济增长情境下,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将达到48亿吨-50亿吨左右。第七章:中国煤炭产量峰值预测研究。本章首先对煤炭产量峰值理论进行了阐述,接着同时采用线性回归模型与Logistic曲线模型对中国煤炭产量峰值进行了预测,结果发现线性回归模型由于存在的固有缺陷,会导致预测值与实际值偏差较大,是不准确的,因此主要采用Logistic曲线模型的预测结果,即在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下,中国煤炭产量将在2018年左右达到峰值,峰值产量为49.66亿吨,之后产量将逐渐下降。第八章:中国煤炭可持续利用的实施路径与政策建议。本章认为实现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建立煤炭供求平衡的长效调控机制。这一调控机制包括对国际煤炭市场的调控和对国内煤炭供需总量的调控。对国际煤炭市场的调控包括鼓励进口,充分利用国外煤炭资源和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合理开发国外煤炭资源两个方面。对国内煤炭供需总量的调控主要是从煤炭消费端和供给端两个方面来实现,从煤炭消费端实现对煤炭需求的总量控制,可以分为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直接调控是根据直接确定合理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控制煤炭需求总量,而间接调控主要就从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能源结构以及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方面入手,减少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从煤炭供给端实现对煤炭产量的总量控制,通过加大对煤炭生产的宏观调控,提前布局总量控制的各项保障工作,确保控制煤炭生产总量后国内煤炭的有效供给以及满足经济发展合理的煤炭需求。第九章:结论及展望。对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了论文进一步研究和努力的方向。本文主要创新点:创新点1:关于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目前在我国国内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经济学研究体系。而作为本论文研究对象的煤炭资源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双重作用。一方面,本论文肯定了煤炭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本论文又从生态足迹原理研究了我国煤炭资源生态可持续利用问题,结果发现在1988年到2011年间我国煤炭资源使用的生态承载力明显小于生态足迹,煤炭资源使用具有外部负效应,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承载力约束日益严峻。创新点2: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引入经济发展与煤炭消费关系的研究领域,并参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原理,建立经济发展与煤炭消费的非线性面板数据的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同时将工业化、城市化作为两个重要控制变量纳入模型中进行综合考虑,并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我国中长期煤炭需求进行了预测,得到结论我国煤炭消费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假说在我国成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煤炭需求的快速增长,在低、中、高三种不同经济增长情境下,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将达到48亿吨-50亿吨左右。采用环境库兹涅茨假说的原理来研究煤炭问题,目前在我国国内还很少。创新点3:中国煤炭产量峰值问题研究。关于煤炭产量峰值的分析国外研究的较多,而国内相关研究较少,本论文通过Logistic曲线增长模型对中国以及山西、陕西和内蒙古三个地区的煤炭产量峰值进行了研究。以中国为例,到2018年,如果依然按照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发展速度消耗煤炭的话,随着我国煤炭储量消耗殆尽,我国将面临着完全依赖煤炭进口来满足自身经济发展需求的境地,这一方面对我国的自身发展是一个非常大的约束,另一方面也将对国际煤炭市场造成巨大的压力。煤炭产量峰值预测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重大意义。

马中帅[5](2014)在《核电项目建设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保证了电力需求的增长,同时各项环保政策相继出台,实施力度不断加大,核电在环保上的优势明显显现,我国核电核电发展进入快速发展轨道。项目管理模式起到协调各方利益,规范各方行为,保证项目各个工作阶段顺利进行的作用。核电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对于保证核电项目的顺利实施,降低项目成本,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项目管理模式的理论研究并结合具体核电建设管理模式,分析研究项目相关方的相互关系;采用归纳分析法和比较法,分析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核电项目建设管理模式的异同点和优劣势;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影响核电建设管理模式选择的因素。论文论述核电建设管理模式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描述国内外研究情况。通过对建设项目及项目管理管理理论基础和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分析,阐明核电建设管理模式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分析不同建设管理模式的特点和应用范围;从国外核电项目建设资料的研究出发,分析不同国家的核电建设模式发展的特点和共性;分析研究国内核电项目建设管理模式的异同,研究我国核电发展所处的阶段特征,分析影响核电建设管理模式的因素,阐明核电建设管理模式选择的原则,提出AP1000核电项目建设应采取的管理模式。

汪源[6](2011)在《三门核电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文中指出煤炭大量开采和燃烧,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我国生态环境的安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制约作用。为此,国家加快了能源结构调整的步伐,其中包括大力发展核电等清洁能源,我国的核电发展战略正从“适度发展”向“积极发展”转变。在这一形势下,如何充分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制定发展战略,加快企业发展,成为每一个核电企业必须面对、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三门核电有限公司正在建设全球最先进的首台AP1000三代核电技术机组,面临着无参考电站、管理模式复杂、技术新等诸多困难与挑战。本文将运用SWOT方法,就三门核电有限公司发展的外部和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就如何实施既定的战略目标应采取的战略措施进行探讨,以实现三门核电有限公司的战略目标。

李冠兴[7](2010)在《我国核燃料循环前端产业的现状和展望》文中提出在分析我国核燃料循环产业面临发展机遇的基础上,阐述了天然铀的保障供给、铀转化和铀浓缩、燃料制造领域等核燃料循环产业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对我国核燃料循环前端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预测,针对如何应对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王京[8](2009)在《中国核电工业的制度变迁 ——以CPR1000技术路线在中国核电行业的实施与推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核能的和平利用成为可能,很多国家都开始寻求以核能代替传统能源的道路,而核电则首当其冲。中国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涉足核电工业领域,在发展的过程经历了数次大的变革。本文以制度理论为基础,凭借大量的资料文件,阐述和分析这些变革的过程,得到了以下几个结论:1、研究了中国核电工业的发展状况。根据中国核电工业成长过程,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起步阶段(19581977)、探索阶段(19771986)、低迷阶段(19862003)、复兴阶段(2003至今)。2、探讨了在中国核电工业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制度变迁状况。在起步阶段,中央及各部委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核电发展;探索阶段中,国家成立了几个核电相关领导部门;进入核电工业发展的低迷阶段,核电工业由原来的民用工业转入军工业体系中,国家的这一举动改变了核电工业发展的局势;核电工业的复兴阶段中,国家成立能源局,使核电工业再次进入良性发展。整个核电工业的制度变迁完全是由国家或各部委的强制性手段完成的。3、以中广核集团的CPR1000技术路线的推动和实施过程作为重点介绍,提出了今后我国核电工业制度发展的建议。中国核电工业发展到现在,始终是由国家的强制性手段主导的。在日益扩大的市场化发展格局下,中国核电工业要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必须提高规范性支柱和文化认知支柱在发展中的作用,凭借企业自身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将核电工业导入良性的方向。

刘崇都[9](2009)在《核电项目设备采购和监造管理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核能已成为人类使用的重要能源之一,核电是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核电具有洁净、安全、运行成本低的特点,已经与水电、火电一起构成世界能源的三大支柱,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核电发展已历经50年,上世纪70-80年代,核电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由于美国三里岛事故特别是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发生,核电的发展在全世界处于停滞状态。我国核电的发展开始于上实际80年代,起步非常艰难,不仅技术路线争论很大,而且核电建设和项目管理也一直也没有形成成熟的模式和经验,特别是在核电项目建设中举足轻重的设备采购和监造管理模式,既有秦山一期行政指挥部式的采购监造模式,也有大亚湾、岭澳项目交钥匙方式的全面委托外方采购监造的模式,同时也有秦山三期、田湾核电站设备采购管理外委总包和自主采购相结合的模式,更有秦山二期及二期扩建项目自主采购、自主监造的业主负责模式。本文在总结目前设备采购和监造管理发展的状态和趋势,介绍设备采购和监造的原则、目标和内容等基本原则后,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比较了各核电设备采购监造管理不同模式的缺点,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相互之间进行了对比研究,经过这些对比研究,文章提出,在当前核电发展的大好形势下,面对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要求以及我们制定的庞大的核电发展规划,核电设备采购和监造管理模式应该予以优化和创新,主要从设备采购和监造的政策思路调整、采购模式和流程的优化、设备接口和缺陷管理优化、业主的定位和作用、承包商的定位和作用以及核电规模化和标准化的提升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提出了独立第三方从设计、进度、投资全方位监督,小业主、大监理、总承包的设备采购和监造模式,以期给今后核电项目的发展有所帮助。

徐侃[10](2009)在《重水堆核电机组在当前核电市场的发展战略》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核电发展面临重要机遇,国务院已经明确核电发展方针从“积极发展核电”转变为“大力发展核电”,200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国家发改委上报的我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了在2020年前,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争取达到4000万千瓦;2009年年初该规划已经进行了升版并上报到国务院,初步调整方案是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比例达到5%、发电量达到8%,而装机规模至少达到7500万千瓦。在当前核电市场井喷的状态下,核电机组的堆型选择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将压水堆列为我国核电建设的主力堆型,沿海厂址主推二代改进型压水堆,内陆厂址主张采用AP1000三代先进压水堆堆型,在此形势下,本文作者所供职的重水堆核电机组的市场开拓之路显得尤为艰难。重水堆核电机组在当前世界核电之园中较为独特,它采用重水做为堆芯的慢化剂和冷却剂,慢化剂系统处于常温常压状态,它使用天然铀做为燃料,可实施不停堆换料,在运行过程中可大量制造同位素,也可以使用压水堆换下的乏燃料提取的回收铀燃料,甚至可以使用钍燃料。在其固有安全性较好的基础上,其同压水堆相比而言具有独特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本文从上述观点出发,在简要介绍当前世界范围内核电发展状况和主要堆型后,对我国核电市场的发展过程和主要特点进行了阐述和分析,重点提出了制约核电快速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随后就重水堆核电机组的特性进行详细介绍,运用了SWOT分析方法对重水堆机组的竞争优势和潜在威胁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了重水堆核电机组开拓核电市场的主要战略要点:立足重水堆优势,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充分发挥重水堆核电机组的技术优势和产品多样性特点,稳步推广重水堆机组,重点把握核电新项目机遇,力争早日实现战略突破。

二、秦山二期和岭澳核电站的首台机组已于2002年先后投产发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秦山二期和岭澳核电站的首台机组已于2002年先后投产发电(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企业、民众和宏观三个层面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绿色能源
        2.1.2 产业政策
        2.1.3 绿色能源与产业政策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市场失灵理论
        2.2.3 产业组织理论
        2.2.4 产业规制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3.1 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2.3.2 绿色能源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2.3.3 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研究
        2.3.4 绿色能源消费与宏观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3.1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历程和现状
        3.1.1 中国水能发电产业
        3.1.2 中国核电产业
        3.1.3 中国风电产业
        3.1.4 中国光伏发电产业
    3.2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梳理
    3.3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分析
        3.3.1 财政政策
        3.3.2 税收优惠政策
        3.3.3 电价补贴政策
    3.4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国外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借鉴
    4.1 美国
        4.1.1 美国绿色能源发展现状
        4.1.2 美国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相关政策
    4.2 日本
        4.2.1 日本绿色能源发展现状
        4.2.2 日本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相关政策
    4.3 德国
        4.3.1 德国绿色能源发展现状
        4.3.2 德国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相关政策
    4.4 国外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4.4.1 加强立法工作
        4.4.2 重点运用税收优惠政策
        4.4.3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4.4.4 有效的财政补贴政策
    4.5 本章小结
5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动力机制与路径
    5.1 相关概念
        5.1.1 动力机制
        5.1.2 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5.2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与成长动力分析
        5.2.1 产业成长与成长动力
        5.2.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5.3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动力因素
        5.3.1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内部动力
        5.3.2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外部动力
    5.4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路径
        5.4.1 政府政策的传递过程
        5.4.2 政府导向绿色能源产业成长路径
        5.4.3 市场导向绿色能源产业成长路径
        5.4.4 政府导向与市场导向的协调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基于企业层面
    6.1 绿色能源企业成长分析框架
    6.2 模型与数据
        6.2.1 面板数据模型
        6.2.2 变量定义
        6.2.3 数据来源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实证结果
        6.3.2 结果分析
        6.3.3 基于实证结果的评价
    6.4 异质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基于民众层面
    7.1 相关研究回顾
        7.1.1 国外研究
        7.1.2 国内研究
    7.2 调查问卷设计、内容及框架
    7.3 调查问卷基本问题数据整理与分析
    7.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7.4.1 基本情况
        7.4.2 调查问题
    7.5 中国民众对可再生能源态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7.5.1 理论基础和假说
        7.5.2 数据及变量描述
        7.5.3 中国民众绿色能源态度影响因素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中国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预测
    8.1 理论基础
        8.1.1 经济增长理论
        8.1.2 增长极限理论
        8.1.3 峰值理论
        8.1.4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8.2 文献研究
    8.3 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库兹涅茨曲线的测定
        8.3.1 指标的选取
        8.3.2 模型的选择
        8.3.3 实证分析
        8.3.4 研究结论
    8.4 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等多因素长期均衡分析
        8.4.1 数据来源及变量描述
        8.4.2 模型分析
        8.4.3 研究结论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完善绿色能源产业财税政策
        9.2.2 改进绿色能源定价制度
        9.2.3 加强绿色能源产业研发
        9.2.4 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联系
    9.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2)华南地区核电站乏燃料离堆贮存设施选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我国的核电发展现状
    1.2 乏燃料的贮存与后处理
        1.2.1 湿式贮存
        1.2.2 干式贮存
        1.2.3 离堆贮存的发展方向
    1.3 我国的乏燃料后接收处理能力
    1.4 乏燃料离堆贮存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1.5 本章小结
2 乏燃料离堆贮存设施的厂址初选
    2.1 乏燃料离堆贮存设施厂址选择的考虑因素
        2.1.1 技术可行性
        2.1.2 安全可靠性
        2.1.3 环境相容性
        2.1.4 经济合理性
    2.2 乏燃料离堆贮存设施厂址选择策略分析
        2.2.1 我国核电站的区域分布特点
        2.2.2 我国核电站的业主归属
        2.2.3 离堆贮存设施分区域建设策略
    2.3 华南地区乏燃料离堆贮存设施厂址初选
    2.4 本章小结
3 华南地区乏燃料离堆贮存需求分析
    3.1 大亚湾核电站
    3.2 岭澳核电站
    3.3 阳江核电站
    3.4 台山核电站
    3.5 防城港核电站
    3.6 汇总
    3.7 本章小结
4 乏燃料运输和贮存安全分析
    4.1 乏燃料运输时的货品特性
        4.1.1 容器本体
        4.1.2 密封盖
    4.2 乏燃料运输方式
        4.2.1 公路运输
        4.2.2 铁路运输
        4.2.3 海路运输
    4.3 乏燃料运输的法律法规要求
        4.3.1 运输中的隔离
        4.3.2 运输中的摆放
        4.3.3 中转存放
        4.3.4 各种运输方式的附加要求
    4.4 乏燃料运输经验与反馈
        4.4.1 乏燃料运输的对外协调与联系
        4.4.2 车队的内部管理
        4.4.3 管理成果
    4.5 乏燃料运输线路选择方案
        4.5.1 公路运输
        4.5.2 铁路运输
        4.5.3 海路运输
    4.6 本章小结
5 不同厂址的运输费用对比分析
    5.1 乏燃料运输成本组成
    5.2 费用分析
    5.3 费用比较
        5.3.1 离堆贮存设施选在大亚湾核电站
        5.3.2 离堆贮存设施选在阳江核电站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中澳能矿资源合作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基础文献
        1.2.2 中国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论文架构
2 中澳能矿产业政策变迁
    2.1 中国能矿产业政策变迁
    2.2 澳大利亚能矿产业政策变迁
3 中澳能源产品贸易
    3.1 煤炭
        3.1.1 中澳煤炭贸易基础
        3.1.2 煤炭:中澳能源贸易重头戏
        3.1.3 影响因素与合作建议
    3.2 石油
        3.2.1 中澳石油资源禀赋与生产消费概况
        3.2.2 中澳石油贸易实践
        3.2.2.1 原油
        3.2.2.2 液化石油气
    3.3 液化天然气
        3.3.1 中澳液化天然气贸易条件
        3.3.2 液化天然气:中澳能源贸易新领域
        3.3.2.1 大鹏项目:中澳天然气合作先锋和典范
        3.3.2.2 高庚谈判:中澳天然气合作失败案例
        3.3.2.3 中澳天然气合作迈上新台阶
        3.3.3 影响因素
        3.3.3.1 市场供需与燃气价格的波动
        3.3.3.2 供应商、消费者之间的多方博弈
        3.3.3.3 澳大利亚国内的挑战
        3.3.3.4 中国非常规天然气产业发展
    3.4 铀矿
        3.4.1 中澳铀矿贸易背景
        3.4.1.1 国际铀矿与核电产业
        3.4.1.2 中国铀矿资源与核电业发展
        3.4.1.3 澳大利亚铀矿业与弃核能政策
        3.4.2 铀矿:中澳能源贸易另一新领域
        3.4.3 挑战与前景
4 中澳矿产品贸易
    4.1 铁矿
        4.1.1 中澳铁矿贸易基础
        4.1.2 铁矿:中澳矿产贸易先驱和支柱
        4.1.2.1 贸易关系的开启和相互依赖的初步形成(1973~1999)
4.1.2.2 21世纪初期中澳铁矿贸易的飞速发展
4.1.3 激烈的价格之争
    4.2 铜矿
        4.2.1 中澳铜矿贸易动因
        4.2.2 中澳铜矿贸易实践
    4.3 铝矿产品
        4.3.1 中澳铝矿产品贸易条件
        4.3.2 中澳铝矿产品贸易实践
        4.3.2.1 铝土矿
        4.3.2.2 氧化铝
        4.3.2.3 铝
        4.3.3 挑战与机遇
5 中国对澳大利亚能矿业投资
    5.1 外国对澳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概况
    5.2 中国企业在澳投资背景
        5.2.1 澳大利亚矿业投资环境
        5.2.2 中国大举投资澳矿的内因和外因
    5.3 澳大利亚对外国投资的审查制度
        5.3.1 澳大利亚外国投资政策总体原则
        5.3.2 澳大利亚外资审批制度框架
        5.3.2.1 外资审批政策和法律框架
        5.3.2.2 外资审查机构——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
        5.3.3 六点准则和新版“外国投资政策”
    5.4 中国投资澳矿历程
    5.5 中国投资澳大利亚能矿业的挑战
        5.5.1 双方的误解
        5.5.1.1 澳方对中方的误解
        5.5.1.2 中方对澳方的误解
        5.5.2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经验不足
        5.5.3 投资目标企业的债务风险
        5.5.4 澳环保与原住民保护政策带来的挑战
        5.5.5 来自其他投资者的竞争
    5.6 能源技术合作投资
        5.6.1 中澳能源技术合作背景
        5.6.1.1 相似的能源消费结构与共同的目标
        5.6.1.2 双方政府的政策鼓励与资金支持
        5.6.1.2.1 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法律政策和发展规划
        5.6.1.2.2 中国可再生能源法律政策和发展规划
        5.6.1.3 丰沛的资源与优势互补
        5.6.2 中澳能源技术合作机制
        5.6.3 中澳能源技术主要合作领域
        5.6.3.1 新能源领域的联合研究
        5.6.3.2 煤炭技术合作
        5.6.3.3 太阳能领域合作
        5.6.3.4 风能领域合作
6 结论
    6.1 中澳资源合作总体特征
    6.2 中澳资源合作对双方的意义
    6.3 中澳资源合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6.4 中澳资源合作前景
参考文献
后记

(4)中国煤炭产量峰值与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煤炭产量峰值问题研究
        1.3.2 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1.3.3 煤炭需求预测研究
        1.3.4 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与文章框架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增长极限理论
        2.1.1 增长极限理论提出的背景
        2.1.2 增长极限理论的主要内容
        2.1.3 围绕“增长极限论”的争论
    2.2 化石能源峰值理论
        2.2.1 化石能源峰值论概述
        2.2.2 主要化石能源峰值论
    2.3 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3 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
    2.4 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2.4.1 收入分配的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2.4.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2.5 生态足迹理论
        2.5.1 生态足迹理论的基本假设
        2.5.2 生态足迹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计算公式
        2.5.3 生态足迹的理论基础
    2.6 本章小结
3. 中国能源与煤炭供需形势研究
    3.1 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体形势分析
        3.1.1 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及特点
        3.1.2 中国能源生产情况
        3.1.3 中国能源消费情况
        3.1.4 中国能源供求形势
        3.1.5 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
    3.2 中国煤炭生产与消费总体形势分析
        3.2.1 中国煤炭生产情况
        3.2.2 中国煤炭消费情况
        3.2.3 中国煤炭供求形势
        3.2.4 中国煤炭进出口状况
        3.2.5 中国煤炭运输状况
        3.2.6 中国煤炭价格状况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能源消费、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4.1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4.1.1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
        4.1.2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研究
    4.2 中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4.2.1 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
        4.2.2 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中国煤炭消费的环境影响研究
    5.1 中国煤炭资源消费的生态可持续性评价
        5.1.1 煤炭资源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5.1.2 中国煤炭资源生态足迹分析
    5.2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5.2.1 煤炭消费对环境的影响
        5.2.2 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基于EKC理论的实证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煤炭需求中长期预测研究
    6.1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人均煤炭消费的实证分析
        6.1.1 煤炭消费的库兹涅茨曲线模型构建
        6.1.2 实证结果与分析
        6.1.3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煤炭需求预测
    6.2 煤炭需求量增长极限的讨论
        6.2.1 交通运输的制约
        6.2.2 水资源的制约
        6.2.3 大气环境的制约
        6.2.4 地质灾害的制约
    6.3 本章小结
7. 中国煤炭产量峰值预测研究
    7.1 煤炭产量峰值概念
    7.2 煤炭峰值预测模型
        7.2.1 线性回归模型
        7.2.2 Logistic增长曲线模型
    7.3 煤炭峰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7.3.1 煤炭资源储量因素
        7.3.2 相关政策因素
    7.4 本章小结
8. 中国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施路径与政策建议
    8.1 对国际煤炭市场的调控
        8.1.1 利用国际煤炭资源调节国内煤炭供求的可能性
        8.1.2 加强国际煤炭市场调控的具体措施及建议
    8.2 对国内煤炭产需总量的调控
        8.2.1 从消费端对煤炭需求实行总量控制
        8.2.2 从供给端对煤炭产量实行总量控制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5)核电项目建设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第2章 核电项目建设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建设项目与建设项目管理
        2.1.1 建设项目
        2.1.2 建设项目管理
    2.2 核电项目的特点
        2.2.1 安全标准高
        2.2.2 技术复杂
        2.2.3 建设周期长
        2.2.4 工程接口复杂
        2.2.5 投资大
    2.3 核电项目建设管理模式的要素
        2.3.1 项目利益相关方和合作伙伴
        2.3.2 业主责任制
        2.3.3 合同方式
        2.3.4 组织体制
        2.3.5 专业化服务
        2.3.6 管理文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类型
    3.1 建设项目业主方管理模式
        3.1.1 业主自行管理模式
        3.1.2 业主委托管理模式
    3.2 建设项目的承发包管理模式
    3.3 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3.3.1 项目管理模式比较
        3.3.2 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外核电项目建设管理模式
    4.1 国外核电项目建设管理模式常见类型
        4.1.1 大业主模式
        4.1.2 中业主模式
        4.1.3 小业主模式
    4.2 不同国家的核电建设管理模式
        4.2.1 美国模式
        4.2.2 法国模式
        4.2.3 日本模式
        4.2.4 韩国模式
        4.2.5 俄罗斯模式
        4.2.6 加拿大模式
    4.3 国外核电建设管理模式总体分析
        4.3.1 国外核电建设管理模式比较
        4.3.2 国外核电建设管理模式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核电发展情况分析
    5.1 核电技术路线基本确定
    5.2 核电项目合作伙伴日益成熟
        5.2.1 投资主体多元化
        5.2.2 设计制造能力增强
        5.2.3 建造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5.2.4 核电AE公司迅速成长
    5.3 核电发展的阶段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内核电项目建设管理模式的分析与选择
    6.1 建核电项目建设管理模式
        6.1.1 秦山一期核电项目管理模式
        6.1.2 秦山二期核电项目管理模式
        6.1.3 大亚湾核电项目管理模式
        6.1.4 岭澳一期核电项目管理模式
    6.2 在建核电项目建设管理模式
        6.2.1 方家山核电项目管理模式
        6.2.2 福清核电项目管理模式
        6.2.3 宁德、红沿河、阳江核电项目管理模式
        6.2.4 台山核电项目
        6.2.5 海阳核电项目管理模式
        6.2.6 三门核电项目管理模式
    6.3 国内核电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6.3.1 国内核电建设项目管理模式比较
        6.3.2 国内核电项目建设管理模式分析
    6.4 影响核电项目建设管理模式选择的因素
    6.5 选择核电项目建设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
        6.5.1 一体化管理的原则
        6.5.2 专业化管理的原则
        6.5.3 费用-效率比合适的原则
        6.5.4 有利于促进核电国产化的原则
    6.6 核电项目建设管理模式的选择
        6.6.1 坚持完善业主责任制
        6.6.2 因地制宜选择项目管理模式
        6.6.3 AP1000核电项目建设管理模式选择建议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三门核电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核电产业发展战略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二、竞争战略的重要性
        (一) 企业竞争与市场经济
        (二) 竞争战略的功能
    三、论文框架
    四、创新点与政策建议
第二章 我国的核电产业发展状况
    一、世界核电产业发展状况
    二、我国核电产业发展状况
    三、我国核电产业发展的不足
        (一) 总体规模小
        (二) 较慢的核电产业发展
        (三) 自主设计、制造能力缺乏
        (四) 相对稳定的长远发展规划的缺乏
第三章 三门核电有限公司行业地位及竞争战略分析
    一、三门核电有限公司概况
        (一) 三门核电有限公司简介
        (二) 公司管理体制
        (三) 公司人力资源情况
    二、行业竞争分析
        (一) 现有企业的竞争
        (二) 供货商议价能力
        (三) 买方的议价能力
        (四) 替代品的发展
        (五) 潜在进入者
    三、三门核电有限公司发展核电采取的竞争战略分析
        (一) 三门核电有限公司的战略及核电的定位
        (二) 三门核电有限公司核电战略实施的目标
        (三) 三门核电有限公司实施核电战略重点
    四、三门核电有限公司战略实施中问题分析
        (一) 三门核电有限公司自身的原因分析
        (二) 战略群体的分析
第四章 三门核电有限公司竞争战略SWOT 分析
    一、三门核电有限公司发展核电的优势
        (一) 技术优势
        (二) 人力资源优势
        (三) 公司管理优势
    二、三门核电有限公司发展核电的劣势
        (一) 首堆建设
        (二) 合同模式复杂
        (三) 成本较高
    三、三门核电有限公司发展核电的机会
        (一) 核电的优势日渐突出
        (二) 中国核电加速发展
        (三) 国家政策对于核电的支持
        (四) 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机会
    四、三门核电有限公司发展核电的威胁
        (一) 设计进度和标准带来的威胁
        (二) 主设备首次制造的威胁
        (三) 竞争企业的威胁
第五章 三门核电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的对策设想
    一、必须进行战略调整
        (一) 加强与美国西屋公司的合作
        (二) 加强与技术支持方的合作
        (三) 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
    二、加强企业成本管理
        (一) 融资管理
        (二)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三、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一) 优化公司组织结构
        (二) 完善人力资源政策
        (三) 进一步提高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一) 建立核电特色文化
        (二) 建立部门特色文化
        (三) 贯彻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精神
        (四) 倡导“赢在执行“文化理念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我国核燃料循环前端产业的现状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4 燃料制造
    4.1 燃料制造能力需求分析
        4.1.1 世界燃料制造能力需求分析
        4.1.2 我国燃料制造需求趋势预测
    4.2 我国投运核电站的燃料组件
    4.3 第三代压水堆核电站的燃料组件
    4.4 我国核燃料元件的制造能力
    4.5 核用锆合金材料
        4.5.1 我国核燃料组件使用的锆合金材料
        4.5.2 核级锆生产链的建设
    4.6我国核燃料制造技术的进展
5 挑战和对策
    5.1 我国核燃料循环产业面临的挑战
    5.2加强对策研究

(8)中国核电工业的制度变迁 ——以CPR1000技术路线在中国核电行业的实施与推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索引
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问题
    1.3.研究目标
    1.4.国内外研究状况
    1.5.研究框架
    1.6.研究流程
第二章 文献评论
    2.1.前言
    2.2.中国核电工业的历程
    2.3.制度理论
        2.3.1.制度理论的定义
        2.3.2.制度的三大支柱
        2.3.3.制度变迁
    2.4.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前言
    3.2.案例研究方法
    3.3.具体研究方法
    3.4.小结
第四章 实证结果
    4.1.前言
    4.2.起步阶段(1958~1977)
    4.3.探索阶段(1977~1986)
    4.4.低迷阶段(1986~2003)
    4.5.复兴阶段(2003~至今)
    4.6.与传统电力行业进行比较
    4.7.小结
第五章 CPR1000技术路线在中国核电行业的实施和推广
    5.1.前言
    5.2.制度化的影响机制
        5.2.1.内部机制
        5.2.2.外部机制
    5.3.CPR1000在中国核电发展阶段中的表现
        5.3.1.探索阶段
        5.3.2.低迷阶段
        5.3.3.复兴阶段
    5.4.CPR1000在各阶段中的表现形式
    5.5.总结
第六章 启示与展望
    6.1.创新点
    6.2.启示
    6.3.研究不足
    6.4.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核电项目设备采购和监造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的工程需求和现实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工程需求分析
        1.2.2 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1.2.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核电站采购管理的现状和发展
    2.1 核电站采购管理的现状
    2.2 核电站设备采购管理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和演变
    2.3 世界核电站的建造管理模式
    2.4 核电站采购监造管理模式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第3章 核电项目设备采购和监造管理特点
    3.1 核电设备的特点
    3.2 核电设备采购管理的政策
    3.3 核电设备采购管理的目标
    3.4 核电设备采购管理的任务
    3.5 核电设备采购管理的原则
        3.5.1 质量第一的原则
        3.5.2 市场竞争原则
        3.5.3 国产化优先原则
        3.5.4 长期合作的原则
        3.5.5 全寿命周期管理原则
    3.6 设备采购管理的内容
        3.6.1 制度控制与程序建设
        3.6.2 设备采购投资控制
        3.6.3 设备采购进度控制
        3.6.4 设备采购质量控制
        3.6.5 设备国产化
    3.7 设备监造的原则和内容
第4章 典型核电设备采购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4.1 秦山二期设备采购管理模式
        4.1.1 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与组织机构
        4.1.2 完善的制度控制与程序建设
        4.1.3 严谨精细的设备采购项目管理
        4.1.4 监造管理的制度建设
    4.2 EPC总包的设备采购管理模式
        4.2.1 管理模式
        4.2.2 采购工作流程
        4.2.3 业主的定位和作用
        4.2.4 设备接口和缺陷的管理
第5章 目前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5.1 不同采购和监造模式的SWOT分析
    5.2 采购和监造接口不清
    5.3 设备监造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5.4 人力资源的不足与浪费
    5.5 投资成本控制困难
    5.6 业主和承包商定位不清
    5.7 不利于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
第6章 设备采购监造管理模式的优化和建议
    6.1 采购政策思路的调整
    6.2 采购模式和流程的优化
    6.3 设备监理模式的优化建议
    6.4 业主、总包方、监理三方的定位和作用
    6.5 优化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第7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重水堆核电机组在当前核电市场的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1.2 论文框架
    1.3 观点与建议
第2章 核能发电概述
    2.1 核能发电原理
    2.2 核能发电的基本特征
        2.2.1 核电站安全性
        2.2.2 核电站环境影响
        2.2.3 核电站经济性
        2.2.4 核电发展阶段
        2.2.5 世界各国核电站情况
    2.3 核电站主要堆型介绍
        2.3.1 压水堆的特点
        2.3.2 沸水堆的特点
        2.3.3 重水堆的特点
        2.3.4 气冷堆的特点
    2.4 核电占电力组成比例
    2.5 我国核能发电情况
第3章 核电市场分析
    3.1 我国能源基本结构
    3.2 核电在我国能源发展基本国策中的角色
        3.2.1 优化能源结构
        3.2.2 提升装备制造产业水平
        3.2.3 形成自主创新能力
    3.3 发展核电客观条件初步具备
    3.4 当前核电市场主要特点
        3.4.1 核电市场发展潜力
        3.4.2 现有堆型
        3.4.3 市场参与主体情况
        3.4.4 厂址资源情况
        3.4.5 技术路线的特点
    3.5 当前核电市场的发展方向
        3.5.1 核电市场将加快发展
        3.5.2 市场主体将做大做强
        3.5.3 核电产业水平不断提升
        3.5.4 国际金融危机促进核电发展
    3.6 制约核电发展的重要因素
        3.6.1 铀资源竞争
        3.6.2 核电关键设备供货能力
第4章 重水堆(CANDU)核电机组的市场前景分析
    4.1 重水堆(CANDU)核电站简介
    4.2 国内重水堆核电站运营业主
    4.3 重水堆核电机组 SWOT 分析
        4.3.1 优势分析(Strength)
        4.3.1.1 固有安全性
        4.3.1.2 核燃料经济性
        4.3.1.3 产品多样性
        4.3.1.4 容量因子和电网适应性
        4.3.2 劣势分析(Weakness)
        4.3.2.1 运行成本
        4.3.2.2 技术解决能力
        4.3.3 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y)
        4.3.3.1 核电加速发展
        4.3.3.2 铀资源短缺
        4.3.3.3 同位素和氚产品
        4.3.4 面临的威胁(Threat)
        4.3.4.1 核安全风险
        4.3.4.2 金融危机影响
        4.3.4.3 经营成本上升
第5章 重水堆机组战略实施
    5.1 战略选择
    5.2 主要战略目标
    5.3 战略策略实施要点
        5.3.1 提升安全可靠运行水平
        5.3.2 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5.3.3 积极推进国产化战略
        5.3.4 加强对外合作
        5.3.5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5.3.6 积极开拓新建项目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秦山二期和岭澳核电站的首台机组已于2002年先后投产发电(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企业、民众和宏观三个层面的实证分析[D]. 张焱.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2]华南地区核电站乏燃料离堆贮存设施选址研究[D]. 谭经耀.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3]中澳能矿资源合作之研究[D]. 杨佩桦.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2)
  • [4]中国煤炭产量峰值与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D]. 郑欢.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 [5]核电项目建设管理模式研究[D]. 马中帅.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2)
  • [6]三门核电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D]. 汪源. 中南民族大学, 2011(07)
  • [7]我国核燃料循环前端产业的现状和展望[J]. 李冠兴. 中国核电, 2010(02)
  • [8]中国核电工业的制度变迁 ——以CPR1000技术路线在中国核电行业的实施与推广为例[D]. 王京.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4)
  • [9]核电项目设备采购和监造管理模式研究[D]. 刘崇都. 上海交通大学, 2009(S2)
  • [10]重水堆核电机组在当前核电市场的发展战略[D]. 徐侃. 上海交通大学, 2009(03)

标签:;  ;  ;  ;  ;  

秦山二期和岭澳核电站首台机组已于2002年投入运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