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同地区未来学龄人口波动与基础教育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龄论文,基础教育论文,人口论文,未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基础教育学龄人口预测与分析
1.小学学龄人口预测结果
1997年至2010年小学学龄人口呈逐年下降趋势。最高峰值为1997年的13877万人,至2010年下降为11200 万人, 减少了2677 万人, 直至2012年达到谷值11098万人,而后再逐渐上升。从测算结果看, 小学学龄人口在1998~2000年期间平均规模为13316万人,是1997年的96%; 2001~2005年期间平均规模为12183万人,是1997年的88 %; 2006 ~2010年期间平均规模为11451万人,是1997年的83%。
按“普九”进程的三片地区分片描述其波动情形,第一、第二片地区小学学龄人口规模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第三片地区却呈上升趋势。至2000年,第一、第二、第三片地区小学学龄人口规模分别为1997年的93%、96%和100%;2001~2005年期间第一、第二、 第三片地区五年内小学学龄人口平均规模分别为1997年的81%、86%和104%; 2006~2010年期间第一、第二、第三片地区五年内小学学龄人口平均规模分别为1997年的74%、79%、106%。
2.初中学龄人口预测结果
1998年至2010年初中学龄人口的波形呈现为:谷—峰—谷型,峰值为2001年的7043万人,2010年下降至5893万人,而后继续下滑,直至跌到2017年的低谷5505万人。从测算结果看,初中学龄人口在1998~2000年期间平均规模为6666万人,是1997年5951万人的112%;2001~2005 年期间平均规模为6741万人,是1997年的113%;2006~2010 年期间平均规模为6003万人,是1997年的101%;至2010年, 初中学龄人口规模为5893万人,略低于1997年的学龄人口规模。可见,初中学龄人口进入了迅猛增涨时期,2000年前后达到最高峰值,我国初中教育在本世纪末将面临提高入学率和学龄人口膨胀的双重压力。
1998~2000年的三年内,全国第一、第二、第三片地区初中学龄人口规模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按“普九”进程的三片地区分片描述其波动情形,其中第一、第二片地区增幅较大,至2000年,第一、第二、第三片地区初中学龄人口规模分别比1997年增大了19%、21%和6%; 而后均逐渐有所回落,2001~2005年期间,第一、第二、第三片地区初中学龄人口平均规模分别为1997年110%、118%和104%,2006~2010 年期间,三片地区初中学龄人口平均规模分别为1997年的91%、103 %和110%。
表1 1998~2010年全国“三片”地区小学、 初中学龄人口波动情况 (单位:万人)
1997年学龄 2000年学龄 1998~20002005年学龄
人口规模人口规模
年学龄人口人口规模
平均规模
全国 13877 12980
13316 11858
合计 (0.94) (0.96)(0.85)
第一片 3900
34753636 3016
小 地 区(0.89) (0.93)(0.77)
第二片 7604
71197309 6328
地 区(0.94) (0.96)(0.83)
学 第三片 2373
23852371 2515
地 区(1.01) (1.00)(1.06)
全国
5951
70126666 6253
合计 (1.18) (1.12)(1.05)
第一片 1690
20161899 1655
初 地 区(1.19) (1.12)(0.98)
第二片 3132
38023582 3406
地 区(1.21) (1.14)(1.09)
中 第三片 1129
11951185 1192
地 区(1.06) (1.05)(1.06)
2001~2005 2010年学龄2006~2010
年学龄人口
人口规模 年学龄人口
平均规模 平均规模
全国 12183
11200 11451
合计 (0.88) (0.81)(0.83)
第一片 31462837 2902
小 地 区 (0.81) (0.73)(0.74)
第二片 65675849 6027
地 区 (0.86) (0.77)(0.79)
学 第三片 24702515 2521
地 区 (1.04) (1.06)(1.06)
全国
67415893 6003
合计 (1.13) (0.99)(1.01)
第一片 18591500 1540
初 地 区 (1.10) (0.89)(0.91)
第二片 37083135 3224
地 区 (1.18) (1.00)(1.03)
中 第三片 11751257 1239
地 区 (1.04) (1.11)(1.10)
注:括号内数据为学龄人口数与1997年学龄人口数的比值
3.高中
1998~2010年高中学龄人口的波形呈峰—谷—峰—谷型,最高峰值为2004年的7026万人,从测算结果看,高中学龄人口在1998~2000年期间平均规模为5988万人,是1997年5949万人的101%;2001~2005 年期间平均规模为6794万人,是1997年的114%;2006~2010 年期间平均规模是6351万人,是1997年的107%;至2010年为6042万人;2010 ~2020年期间高中学龄人口平均规模为5705万人,比2010年有所缩小。可以看出,高中与初中,学龄人口波动基本一致。
4.基础教育学龄人口波动主要特征
(1)未来25年的小学和初中学龄人口波动, 均对基础教育的普及发展造成很大影响。期间,以初中学龄人口膨胀尤为迅猛,对初中规模提出了扩容要求,对“普九”产生压力。
(2)学龄人口的波动存在着地区不均衡性。 有些地区学龄人口缩小,面临调整规模布局的问题,而有些地区学龄人口膨胀,面临基础教育规模扩容的问题。而且同一地区在不同时间段将上下震荡。就是在“普九”完成后,小学和初中的学龄人口波动仍将对基础教育发展提出挑战。
(3)我国1996~1998年是一个小学学龄人口高峰, 压力最为沉重的是第二片地区的一些人口大省,2000 年后压力移向第三片地区。 在2000年前后初中学龄人口两次达到峰值,压力集中在第二片地区一些人口大省和第三片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2010年后才逐渐减少,此时,人口压力集中到第三片地区。由此可见,小学和初中学龄人口波动的压力集中在第二、三片地区的部分省份,多为人口密集或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比较落后,是我国发展基础教育的难点和关键。
二、基础教育规模预测及师资需求分析
我国基础教育的师资主要是由师范教育所培养的合格毕业生。传统模式是中师培养小学教师,师专培养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合格学历则需本科及以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师资学历面临“升格”的要求,传统的教师来源于单一的师范生这一格局受到挑战,这些因素将影响到我国师范教育体系的结构与发展模式。我们这里仅以由学龄人口波动而产生对基础教育教师需求的变化入手,在数量上对中小学师资培养规模进行预测。
1.小学规模预测及师资需求分析
我国小学在校生规模随学龄人口的递减, 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1997年总数为13995万人,至2000年为13443万人, 减少552 万人; 到2005年将为12200万人,减少1243万人,平均每年递减249万人;到2010年,小学在校生规模为11490万人,减少710人,平均每年递减142 万人。
在上述情况下,如果保持教师编制标准不变,1998~2000年期间每年需补充新教师17.22万名,远小于中师现有培养能力,而且在2001 ~2005年(“十五”)期间小学教师需求进一步减少为每年11.33万名, 此后将回升,与1998~2005年持平。由此可见,在全国总体上,小学师资供过于求。部分地区,如北京、天津、河北、上海、山东、广东、海南、陕西、新疆等,出现教师富余,而在“九五”后期小学教师面临“缺口”(需补充数大于中师培养规模)的地区有内蒙古、安徽、江西、湖北、西藏、青海、宁夏,其中安徽、江西、青海、宁夏四省区在“十五”期间及以后小学教师需求数有所下降,因此,对于近几年的紧缺状况,不宜采用较大幅度扩大培养规模来解决小学教师缺口,宜充分挖掘潜力,采用多种手段渡过“短缺难关”。而内蒙古、湖北、西藏三省区在“十五”期间及2005年以后小学教师仍有缺口,可以考虑采用适度放大培养规模。
因此对小学师资建设来说,面临的主要矛盾是逐步提高质量和学历层次。除在职进修提高外,对于新进教师的学历要求,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逐步提高到专科乃至本科层次。
2.普通初中规模预测及师资需求分析
(1)普通初中规模预测
初中规模在今后3~5年内面临提高入学率和学龄人口高峰带来扩容的双重压力。由于“普九”进展迅速,1997年全国初中人口毛入学率已达88.61%,即5168万名在校生。如按前几年速度推算, 初中规模将达6448万人,比1997年净增1280万名;在“十五”中后期,随初中学龄人口下降,初中规模也开始下降,到2005年为6192万人(毛入学率99.02%);2010年初中在校生规模预计达5972万人(毛入学率101.34%)。
表3 1997~2010年全国三片地区初中在校生规模发展预测
在校生(万人)2000年比1997
1997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年在校生增减
(%)
全国5167.8
6447.6
6191.9
5971.6 24.77
第一片地区1676.0
2038.9
1706.3
1542.6 21.65
第二片地区2756.8
3518.0
3428.4
3190.2 27.61
第三片地区 735.0890.7
1057.2
1238.8 21.18
2005年比20002010年比2005
年在校生增减年在校生增减
(%)(%)
全国 -3.97
-3.56
第一片地区 -16.31
-9.59
第二片地区 -2.55
-6.95
第三片地区 18.70
17.18
从“普九”进程的三片地区看,1998~1000年期间初中在校生规模比1997年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增幅分别达到21.65%、27.61 %和21.18%;“十五”期间和2005年以后第一、 第二片地区初中规模相应减少,而第三片地区仍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增幅在3.5%左右。
(2)普通初中师资需求
按现在初中教师编制标准测算,1998~2000年期间需净增教师75.4万名,加上需补充减员(退休和净流出)24.9万名,三年共需补充教师超过100万,年均补充教师33.44万人,相当于1997年实际新补充初中教师总数的1.9倍,远远超过师专毕业生人数(1998~2000 年的三年间所能提供的毕业生总数仅为38.3万名),缺口相当大。即使保持1997年的初中毛入学率水平,到2000年初中规模亦将达6213万人,增加1046万名在校生,需净增教师61.6万名。加上教师自然减员,需补充86.5万名,年需补充28.8万名初中教师,亦远超出师专对初中教师的培养能力。如果教师按2000年需求足额补充,在2001~2005年期间全国初中教师需求量将大幅下降,师资供求紧张将得到极大缓解,部分地区将出现初中教师富余。到2010年,初中师资将供过于求,总体上,全国初中教师需求数量有一个“先紧后松”的发展过程。
表4 1997~2010年全国三片地区初中教师需求预测
单位:人数(个)
1997年1998~2000 2001~2005 2006~2010
初中
年每年 年每年 年每年
教师数 需补充数需补充数 补充数
全国合计2981630 334436 93892
77064
第一片地区 979502 108752 19324
21210
第二片地区 1574602 187500 46692
24656
第三片地区 427526
38184 27876
31198
各类学校师范其中:普通高校1997年分配在初
专科毕业生合计
师范专科毕业生 中任教人数
(1997) (1997)
全国合计 205878 120807178273
第一片地区 38413
38703 60313
第二片地区102091
65796 93183
第三片地区 33374
16308 24777
从总体上说,我国初中教师数量上的缺额今后3~5年内将表现得尤为强烈,且带有地区的普遍性,初中师资供求的区域性差异仍十分明显,如内蒙古、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青海等省(区)在10~15年内,初中教师的供给始终存在着缺口,这些地区可以考虑适当地增大培养规模或开拓地区初中教师的来源渠道,而其他地区,不宜大规模扩大师专规模,但应充分利用教育学院以及普通高校附设的夜大学、函授部等成人教育的师资培训教育资源,在中师毕业生大量过剩的地区,挑选一部分基础好的中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职前或职后的大专层次培训,以缓解初中师资的不足。同时,应严格控制初中教师的流失以及采取返聘身体好的老教师等应急方法。
3.高中规模预测及师资供求分析
高中规模准确预测在目前条件下较难做到。 虽然高中学龄人口在2005年左右经历波峰之后将逐步下降(比初中学龄人口波动滞后三年),但由于全国范围高中入学率远未普及,所以虽然在大城市及沿海地区提高高中入学率的呼声也很高,预计全国高中规模不会以两位数的速度迅速增加,而将以5~6%的比较适中的速度增加,2005年之后,高中规模保持缓慢增长,但入学率将有较大提高。
根据以上假设推算,今后若干年内每年需补充高中教师4~5万名,2005年后需补充量有所下降。虽然全国普通高校师范本科毕业生有5.3万人,但实际补充到普通高中仅1.8万人,占1/3不到。 由于相当数量的师范本科毕业生将在沿海发达地区及大中城市的初中任教,加上职业高中、教育行政部门、研究生招生等方面也将吸纳一部分师范本科毕业生,因此,师范本科毕业生分配到普通高中的比例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若这一比例以40~50%计,则需每年有10万左右师范本科毕业生才能满足今后几年高中师资的需求,意味着师范本科生的培养能力将扩大近一倍。虽然在2005年之后高中师资需求压力将减缓,但考虑到对初中师资学历要求的提高,普通高校师范本科生培养能力在5~10 年内达到10万人左右的稳定规模(4万人满足补充普高和职高文化课教师需求,4万人满足补充初中教师的部分需求,并为教育科研、行政部门以及高校自身提供毕业生来源)是适宜的。这就要求师范本科招生规模应该在条件许可情况下以较高的速度(10%左右)增加。
三、我国各地区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供需预测分析
1.基础教育经费需求和供给的预测方法
教育经费需求预测的核心问题是确定生均经费的变化趋势和学生人数的变化,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学生总数×生均教育经费。我们以某年人均GDP为基本单元,以生均经费占人均GDP之比为控制参数,即生均经费比率=生均经费/人均GDP , 由此参数控制, 只要预测未来的人均GDP值,就可得到未来的生均经费;进一步预测未来的在校生规模, 还用下式:未来某年教育经费=未来某年学生总数×生均经费比率×未来某年人均GDP,即可预测未来的教育经费投入量。我们以1997 年为基年,按1997年不变价格计算,在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8 %条件下,直到2010年,各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由1995~1997年全国相对省份的增长率均值的弹性系数进行校正。再由人口仿真模型推得的未来分省人口数和在校生模型,算得各地区未来的人均GDP、 所需基础教育分级的生均经费以及基础教育总经费(包括财政预算内和预算外教育经费)。
对未来基础教育的供给量进行预测,主要考虑两点:一是随时间推移,经费投入的各政策参数将起相应的变化;二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我们相应做了两个供给方案,方案a,各地区按1996年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 比重这一比例保持不变, 相应推到2010年;方案b,全国的这一比重由1996年的2.44%上升至2000年的4%左右,2001~2010年保持4%,各地区的比重由全国增长率相应推算。
2.各地区基础教育经费供需匹配分析
如果我们把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逐步提高到4%(方案b),那么基础教育经费的总量供给完全能够满足基本需求; 但如果不提高这一比重,教育投资内部也不向基础教育倾斜(方案a), 则经费缺额1998~2000年期间为137.47亿元,2000~2003年期间为167.86亿元,缺300亿元左右。2004年以后随GDP提高和基础教育规模减少,基础教育经费供需缺额将有所缓解。这里要说明的是所谓供需平衡关系是相对的,供大于需不等于可以减少投入,而应进一步加强普及质量;供小于需也不等于只能任其发展,完全可以通过教育内部投资比例的调整和筹资渠道的扩展来满足需求。
基础教育供需平衡的地区差异性相当明显(见附表4、5、6), 我们下面将接“普九”进程分片进行分析。
(1)第一片地区基础教育经费供需分析
第一片地区多为经济较发达的沿海省份,GDP增长率快, 人口控制相对较好。按供给方案a测算,1998~2000 年期间基础教育经费总量上需求略高于供给,2001年后基本能满足需求;按方案b测算, 基础教育经费总量上供大于求。天津、上海、山东、广东四省市基础教育的经费供给保持现有投入水平和分配构成,即可满足需求;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四省则需要加大国民收入中教育投入的比例。
(2)第二片地区基础教育经费供需分析
第二片地区12个省较多分布在中部地区,人口稠密。按方案a 供给,即保持现有教育投入比重和基础教育分配比例,虽然随GDP 的增加供给总量始终保持快速上升,但在2005年之前,供给仍满足不了需求,但如果按方案b供给,即较快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则供给可满足需求。河北、山西、福建、河南、湖南、海南、陕西等7 个省,只要逐步提高教育投资比例以及继续向基础教育倾斜,完全能做到供给满足需求;而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等5个省, 按目前的投资比例和结构,基础教育经费的需求缺口较大,尽快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比重,做好优先发展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进一步拓宽教育筹资渠道,是这些省做到供给满足需求的必要条件。
(3)第三片地区基础教育经费供需分析
第三片地区9个省、区多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如按方案a供给,则1998~2010年基础教育经费缺口始终存在, 只有按方案b供给,即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加大教育投资强度,才能根本满足需求。除内蒙古和广西供需现状还勉强可以外,其余省、区经费缺口均较大,加之西部地区教育基础较薄弱,除了中央专项补助和各种援助项目能改善基础教育的部分办学条件外,树立优先发展基础教育的战略思想,加快地区经济建设和加大对教育投资比重,是确保满足经费需求的根本前提。
表5 全国未来基础教育供需匹配情况单位:亿元
需求供给(方案a) 供给(方案b)
1998年1752.75
1730.91 2225.31
1999年1915.65
1868.07 2641.44
2000年2084.21
2016.16 3096.22
2001年2247.99
2175.92 3344.96
2002年2409.60
2348.39 3613.82
2003年2569.03
2534.45 3904.20
2004年2726.29
2735.34 4217.90
2005年2881.37
2952.17 4556.77
2006年3101.86
3186.27 4922.86
2007年3318.82
3438.90 5318.31
2008年3532.26
3711.52 5745.47
2009年3742.18
4005.81 6206.89
2010年3948.53
4323.52 6705.36
标签:基础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