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化学复习有效策略之管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标论文,策略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最先实行课程改革的山东、广东、宁夏、海南4省区于2007年6月完成第一轮课改实验并进行了课改后的高考起,全国已经历先后三批课改实验区共16个省市区完成了课改实验的首届高考。随着第四批进入课改的实验区也将迎来新课标首届高考,至2011年6月,全国大部分省市区将实行新课标高考。由于新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堂教学、课程和教学管理、考试评价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不断总结和反思。只有积极科学地统揽高三化学复习备考,才能提高化学复习策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举重若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分析“考题”,把握命题取向
新课标命题在延续以往“大纲卷”基本结构框架、保持试卷整体设计稳定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与创新,在试题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了新的尝试。命题视角开阔,立意高远,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展示了化学的学科特色。试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已有经验和生产实践中提取有价值的化学问题设计题目,强调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突出考查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化学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潜在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需要通过研究近年的新课标卷(自主卷或全国卷),洞察新课标高考命题的新视角、新特点、新趋势,把握新课程理念下课程教学和考试评价的价值取向。例如,以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为例,通过分析可以得到能够反映该试卷的知识覆盖情况和主要考查方式特征的图表(见表1、表2)。
表1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知识考查分布情况
续表
表2 新课标全国卷中各题考查知识要点
高三复习备考工作即紧张又纷繁,因为各省市区高考模式及化学学科命题模块选择存在不同,所以在分析高考命题导向或用做学生训练时,需要对各省市区及全国新课标卷(陕西、湖南、辽宁、黑龙江、吉林、宁夏、海南等省市区使用)的试题进行筛选,避免复习方向误导或耗费时间做无用功。
二、研究“考纲”,明确复习方向
“考纲”是全面解读高考命题指导思想的纲领性文件,阐述了高考命题覆盖内容、不同知识的能力要求,典型题示例又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所以,“考纲”是我们复习备考的蓝本和依据。认真研读,理解其精髓,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高考命题方向,少走弯路。“考纲”中要求理解和掌握部分是学习的主体和高考的重点;“考纲”中删减部分必须摒弃,以免增加学生负担;“考纲”中新增内容在高考中容易体现。比如,“焓变、化学平衡常数、烯烃的顺反异构、确定有机物结构的物理方法、沉淀转化的本质”为新课标增加内容。
例如,(2009年天津卷8题,节选)F的分子式为(烯烃)。化合物H是F的同系物,相对分子质量为56,写出H所有可能的结构:______。
有些学生作答时忽视了烯烃的顺反异构没写反-2-丁烯和顺-2-丁烯,而写。
与“考纲”相对照,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没考查到的内容(见表3)在高三复习过程中不应轻视,而应该更加关注。
表3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没有考查的知识点
三、立足基础,重视教材功能
高考试题是由教材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所以夯实基础是提高应考能力的源头活水,况且高考化学命题要求低、中、高档题比例为3∶5∶2,以中低档难度题为主。为此,应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高三复习阶段更需要回归教材,梳理主干知识点,不断反思与总结,同时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和应用,并根据知识内容在不同模块中的深广度和相互关系,将必修与选修教材中的知识有效融合,构建整体的、立体的、网络化的知识体系结构。
比如,把基础理论知识比作化学知识体系的筋和骨,元素化合物知识应该是它的血与肉,这部分知识主要分散在《化学1》和《化学2》各章节中。可以按“族”来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弄清楚“同族”元素在结构与性质上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这样就可以将散杂于各章节、各模块的相似知识点串联合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串联、整合、归纳找出其中的规律,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提高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2010年天津卷6题考查图像源于《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人教版)酸碱中和滴定曲线。我们复习时需要深化对教材知识的全面理解,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为什么酸碱中和滴定时,pH会发生突变?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假设,25℃时,用0.1 NaOH溶液滴定25mL0.1
盐酸,选择酚酞做指示剂。恰好完全中和时所需NaOH标准溶液25 mL,则溶液的pH为7,酚酞没变色(酚酞变色范围8.2~10)。如果NaOH溶液过量一滴(0.05mL),那么此时溶液中(忽略体积的微小变化):
所以仅仅过量一滴(0.05 mL)NaOH溶液就会使溶液的pH由7变为10,溶液变为红色,指示滴定终点。可见,酸碱指示剂的变色点不是反应终点,反映在滴定曲线上,变色点附近pH变化显著,虽然滴定终点pH不等于7,但引起的实验误差并不大,这也是酸碱中和滴定这一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得以保证的原因所在。
再如,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26题,以《化学2》(人教版)火法炼铜()为起点,设计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综观2010年全国与各地新课标理综化学卷的命题,其特点是:源于教材,回归教材,严格依据“考纲”的要求,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注重化学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和试题的完整性,试题指向性明确,呈现方式比较灵活,有利于区分不同层次的考生。
四、培养学科思想,优化解题策略
高中化学学科思想方法主要包括: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思想、守恒的思想、极限的思想、平衡的思想、构建模型的思想和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的思想等。在复习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就是要有意识地将这些学科思想在复习中进行渗透,使其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转变为解题的意识,这样学生的解题策略自然就会在复习中不断得到优化。
可见,利用极限的思想方法很容易定量解决问题。
五、养成反思意识,活化复习思路
“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在新课标高考化学试卷中体现得十分充分,新课标高考试题起点低、落点高、开放性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三学生不仅要复习重现大量的知识点,还要面对浩如烟海的各类训练题,有时感到应接不暇,苦不堪言,往往却又事倍功半。要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进行思维发散和内敛训练,统摄规律,学思结合,通过尝试、感悟与体验,逐步形成有效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应该精选精做化学题,不但注重“怎样想、怎样做”,更要知道“为何这样做,还可以怎么做”,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题后反思,达到做一题明一理、迁移一片、解决一类题的目的,从而真正跳出题海;考试后反思,对错题做深入分析,找出原因,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强和改进;阶段性反思,不断消除复习中的疑点和盲点,达到会做的保证对,错过的不再错。
六、加强实验教学,提升创新能力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新课标高考加大了对实验的考查力度。陌生的原理、未知的现象、多种可能的结果、仍需讨论的细节,构成了实验试题的新内容。高考中的实验题是学生的主要失分点,成为影响高考化学成绩的瓶颈。
洞察近几年新课标高考化学实验试题考查动向,不难发现:试题注重对基本实验知识的综合,重视对基本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查;试题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重视对绘制实验装置图、完成实验报告图表等表达能力的考查;试题注重对实验定性和定量的有机结合,重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能力的培养;试题注重对教材典型实验的拓展和延伸,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对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并优化最佳的实验方法以及开放性的探究实验成为近年新课标高考的一大亮点。
可见,这种适当开放性的答案是高考命题的一种新尝试。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功能不仅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更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讲实验”永远代替不了“做实验”,教师在各课程模块的复习教学中,都应结合模块的特点强化实验教学。首先要熟悉常见的实验基本操作,力求实验基础知识网络化。其次要认真对待教材实验,力求对实验素材进行深入拓展和挖掘。再次要重视实验设计与评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七、关注社会生活,扩大复习视野
新课标高考试题背景材料新颖,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将化学价值性知识与STS情境巧妙结合,呈现了丰富的化学信息,并从中提炼出与中学化学相关的问题。比如,“新课标”要求“以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综合利用为例,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将物质间转化的要求定位在“了解”层次,降低了以物质间的转化为核心和重点的难度。
然而,高考命题着力点体现在学以致用的思想,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完整、全面地解答题目中的设问。为此,需要特别关注源于教材的知识新生长点,关注生活、环境、重大事件中与化学有关的知识以及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广泛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试题的陌生感,能够消除考试中的焦虑情绪。
例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哥本哈根峰会为世界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一个立足现实的起点。最近科学家提出“绿色自由”构想:把空气中的转变为可再生燃料甲醇。
八、常抓规范训练,提高答题精准度
平时要严格要求,讲究规范,提高解题素养和答题精准度。笔落在卷面上,就要文字语言表述清楚,化学语言使用准确,培养学生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要进行设置陷阱专题训练,力求杜绝因题目较易而轻视,因过于自信而疏忽,因题目面熟而造成思维定势。例如,2009年天津卷7题,明确要求用“化学用语”回答问题。化学用语包括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粒子结构简图以及化学方程式等。许多考生审题不够仔细、疏忽,用“序号”作答,简单试题并没能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