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秩序三种模式的现实分析_世界政治论文

世界秩序三种模式的现实分析_世界政治论文

三种世界秩序模式的现实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种论文,秩序论文,现实论文,模式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和谐稳定的世界秩序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以前苏联一极的坍塌为标志,二战 后形成的两极秩序瓦解,冷战终结。冷战结束,世界处于转折关头,这种时候往往也是 各种思潮得以大行其道的时候,因为各种可能性都同时存在着,人们很难判断哪一种预 测更为贴近真实。究竟什么样的新秩序才是最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单极霸权秩序? 两极对抗秩序?还是多极均衡秩序?本文在对这3种模式进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多 极均势秩序才是人类最终和最佳的选择。

一、单极霸权秩序

“霸权像人类一样古老”[1]。“霸权”(hegemony)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其原意是 指在国际体系中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的统治。牛津英语词典对霸权的解释是“(正式用 语)领导权,尤其是邦联或联盟中一国对他国的支配”[2]。当代西方国际政治学者对霸 权概念的界定则大致可分为:优势、形势和支配地位3种。如罗伯特·基欧汉把应用于 世界政治经济中的霸权稳定论的霸权概念界定为物质资源上的优势[3];伊曼纽尔·沃 勒斯坦则把霸权阐述为一种力量极不平衡的形势,它使一个国家能够在经济、政治、军 事、外交甚至文化的竞争中强行推行它的准则和意愿[4];罗伯特·吉尔平更强调霸权 是强国对弱国的支配[5]。

西方学者对霸权概念的不同界定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优势”、“形势”与“支配 地位”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离开了任何一方都谈不上霸权。因此,笔者更赞 同如下定义:“霸权意味着一个单一的具有超强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国家支配着 国际体系”[6]。

根据上文对霸权的界定,我们认为所谓单极霸权秩序,是指由一个霸权国或国家集团 领导和统治的国际秩序。霸权国,是指在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国 家,能够强行推行其意志,并在一定时期得以实现的大国。在这种秩序中,通常只有一 个实力最强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近代以来,世界的 传统政治秩序模式长期建立在“霸权稳定论”基础之上,追求霸权被视为国家对外政策 的重要目标,维持霸权则成为维持秩序的唯一选择。但作为理论的系统化,霸权稳定论 是对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代的理论总结,从逻辑基础上是从“不列颠治下的和平 ”(Pax Britannica)转向“美国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的标志。它的基本观点 主要有:“有霸则稳”说、“霸权提供公益”说、“霸国维护国际体制”说、“霸国自 我限制”说、“无霸不稳”说[7]。

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在20世纪70年代首先在经济领域提出“霸权稳定论”,而罗 伯特·吉尔平于80年代初把它应用于国际安全领域。他们认为,所谓霸权国体系,是指 由霸权国领导和统治的国际体系;霸权国,是指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实力远远超过其他 国家,能够强行推行其意志,并在一定时期得以实现的大国。金德尔伯格认为,霸权体 系的存在对世界经济的稳定至关重要。因为国际经济关系中存在着一般经济生活中的公 共产品,如自由贸易体系和稳定的国际货币等。每个国家都可以从中享受这些公共产品 带来的好处。鉴于一般国家都不愿提这些公共产品——正如国内企业家不会主动去修筑 公路和灯塔一样——霸权国就有责任保证提供稳定的货币和开放贸易体制等各种公共产 品[8]。吉尔平则认为,霸权国体系不仅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而且有助于国际体系 的稳定。霸权体系与安全稳定之间有一种相关的关系,霸权国实力越大,世界和平就越 容易得到保证。此外,他特别强调,国际稳定并非霸权体系的内在因素,而是霸权国有 意维持系统的结果[9]。

苏联解体导致了自二战以来国际权力关系的最大变化。随着莫斯科从权力位置上的突 然滑落,塑造主要大国安全政策的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两极格局消失了,美国成了唯一 的超级大国。大部分美国学者认为,冷战后的世界是美国主导下的单极霸权秩序。现实 主义评论家查尔斯·克劳特哈曼认为,前所未有的美国权力“单极时刻”已经到来[10] 。两极格局终结后出现了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或称“单极阶段”,它既反映一种力 量对比的现实,也代表着美国的目标追求。当前,美国拥有无可比拟的经济、军事和科 技实力,其他国家无可匹敌,因而当今世界已进入美国独霸全球的单极时代。1999年3 月发生的科索沃战争,即是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企图的一种尝试。北约东扩和部署导弹 防御系统更表明了美国在世界上的单极地位。布热津斯基说:在我的超级大国定义中, 这种国家应当在经济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技术上占优势,有文化扩张的作用,军事 上能影响到全球。只有这4种因素聚一身的国家才有权得到这种地位。现在世界上只有 一个国家——美国符合这个标准。1997年美国《时代》周刊刊文声称两极世界已发展成 为单极世界[11]。

冷战结束后,有学者用“新罗马帝国”来指称美国当今的国际地位的。“帝国”或“ 霸权”是政治领导人和理论家们在力量分配不均时常用的词汇,虽然“在人类绝大部分 发展过程与历史演进当中,帝国一直是典型的政治形态”,但现代社会中还没有任何帝 国能对世界上的所有主要国家形成统治。即使在20世纪初,大英帝国也仅仅统治了世界 上1/4的人口,而且,在全球性力量对比之中,英国也只是6强国之一。当今的美国虽然 具有能渗透世界的能力和意志,它的主要战略目标就是影响甚至控制其他国家以获得最 大的国家利益。因此,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时间一长,外交回 旋余地减少,政治上逐步失去道义力量。况且美国为了保持唯一超级大国的力量优胜, 越来越严重地依赖与一些国家结盟以对付另外一些国家。在欧洲通过北约向东扩展;在 亚太则通过强化美日安保条约、重订美澳安全条约来扩大所谓防卫范围。进入21世纪, 美国图谋以英国驾驭国际战略结构的“西区”,这就是北约东扩;以日本驾驭国际战略 结构的“东区”,这就是强化美日安保条约。英国与日本,一个威慑欧洲,一个雄居亚 洲。这两个行动都指向一个目标,即亚欧大陆的权力汇聚地(中间地带和大陆腹地),在 历史和今天,这两个区域都是地缘政治大国崛起的根据地。这也正是可能出现的全球分 裂和对抗的地缘政治因素。美国图谋以日英两国隐形控制国际战略东西两区,进而在全 球实现一霸回归。

然而,冷战结束后,尽管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真正的超级大国,在各个权力层次上都占 据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单极世界已经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两极世界,仍然有许 多重要的安全、经济和政治目标仅仅靠美国自身实力是无法达到的。即使美国在实力表 现最为突出的军事领域也是如此,它对伊拉克和南斯拉夫联盟的动武根本离不开其盟国 的支持。事实上,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趋势使美国维持其世界领袖地位的功能变得越来 越有限,它称霸世界的野心和举措必将遭到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包括其盟友的反对和抵 制。因此,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 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 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其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

二、两极对抗秩序

肯尼思·沃尔兹认为,多极系统比两极系统更不易于维持秩序。因为,在多极系统内 ,不确定性因素增加,误解、意外事件和偶然性冲突时常发生,冲突趋向频繁,局面难 以控制,力量组合的经常变化容易使平衡遭到破坏。但在两极系统中情况就要好一些, 原因如下:第一,处于对峙状态中的强大的两极,相互间产生了抑制力,他们的利益与 视野与整个世界政治密切相关,双方都不肯给对方留下扩张的余地,现状一般不容易打 破。第二,两极之间的竞争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中,双方相互看得很清楚,谁都不肯让对 方的力量超过自己,“两极结构的表现,是两个最强大的国家由于相互对抗而造成相互 控制的局面……每一方都对对方的收益十分敏感”[12],因而容易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 。第三,由于没有第三方,选择的余地很小,两极对已出现的危机尽量克制地加以处理 ,使其不至于超过一定的界限。第四,由于两极的力量与其他同时存在的某些角色相比 处于绝对的优势,因而容易有效地控制局面,小国在两极之间的位置变换也不会对整个 系统的平衡产生决定性的影响[13]。

所谓两极对抗秩序,是指由两个世界大国或国家集团领导和统治的国际秩序。在这种 秩序中,两个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形成一种势力均衡的状态,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的,共同影响国际事物,主导国际进程。冷战时期美苏长达半个世纪的对抗是这 种两极对抗秩序的很好注脚。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和合作的基础已不复存在,美苏根 本利益的矛盾、冲突和对立日渐突出。二战结束不久,美苏开始了冷战。20世纪50年代 后期开始,前苏联国际政策逐渐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美苏之间的斗争从两种制度、两大 阵营之间的对抗转变为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此后近半个世纪,尽管殖民 主义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兴起对美苏对抗起到了很大的牵制作用,但未能根本扭转 超级大国操纵国际政治的局面。

二战的结局不仅仅是造就了美国一极霸权的形成,同时也使前苏联赢得了国际地位。 尤其重要的是,美苏双方在一个共同区域(欧洲)形成了争夺各自利益的态势,这就为美 苏两极对抗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就前苏联而言,历史上的欧洲既是俄罗斯帝 国政治军事活动最重要的场所,也是俄罗斯国家安全的首要屏障。战后东欧是前苏联的 “政治统治保留区”,前苏联可以在这一地区按其意志行事,推行其政治制度,谋求经 济利益,建立军事缓冲带,这是俄罗斯帝国自遭受拿破仑入侵以来在欧洲所梦寐以求的 。而就美国而言,意识形态的分歧是与苏对抗的思想根源,对俄罗斯帝国扩张的恐惧是 对苏遏制的历史背景,对欧洲利益的争夺是美苏对抗的现实动因。“莫斯科的总战略3/ 4是由传统的俄国战略,1/4是由共产主义战略组成”[14]。同样,布热津斯基也认为: “苏联现阶段的意图与俄国历史上渴望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是一脉相承的”[15] 。在这种思维方式和现实因素情况下,无论是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还是丘吉 尔的富尔敦演说,只不过是为美苏两极的对抗揭开序幕而已。

冷战时期,美苏两极力量之间的较量虽然极为紧张,但是双方又都无力消灭对方,也 不希望破坏两极力量平衡。此外,在两极对抗秩序中,超级大国能够对自己盟友的行为 进行控制,这也有助于把冲突和危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两 极力量格局的确有其稳定性,它可以避免一方通过战争破坏这种稳定。根据这个逻辑, 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在战后两极力量格局中,美苏之间的关系是紧张的,同时也是和平 的,是紧张中的和平。因此,如从两极格局导致一方消灭另外一方的成本太大以及两个 力量中心能够比较有效地控制其他国家行为这一点上,战后形成的两极体系无疑对冷战 可能发展成热战起了制约作用。

冷战结束后,虽然大多数国际关系学者认为未来的世界秩序必将是多极的,但也有人 认为未来的世界回归两极模式的可能性不能排除。汉斯·宾尼恩迪克就认为:“历史上 的5种国际体系都经历了如下的生命周期:先是变动不定并呈现多极性,随之趋向定型 并形成两极体系,继而两极体系导致大规模冲突或冷战,最后体系瓦解。有迹象表明, 历史也许会重演,现今的国际体系可能正在步入一个两极性较为突出的危险阶段”[16] 。世界新秩序的模式既可能是美俄对垒,也可能是美日或美中对抗,如亨廷顿、伯恩斯 坦和芒罗等人所预言的[17]。但是,最可能出现的形式是中俄集团对美欧联盟,或者全 体亚洲国家集团对美、欧、俄联盟。

冷战后的两极对抗秩序,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学术界,好象都很难引起共鸣。这种观 点所预言的中俄集团对美欧联盟,或全亚洲国家集团对美、欧、俄联盟,无论从哪个角 度进行分析,都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伯恩斯坦和芒罗于1997年写的《即将到来的美中 冲突》,预言美中会走向对抗。但6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虽然美中关系在这段时间里经 历了一些曲折和风波,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尚未出现美中关系破裂的迹象。虽然他们 的预言仍在人们的耳边回响,但在全球化使各国间相互依存加深的新时代下,任何一方 都得从国家利益出发考虑双方关系破裂的后果。况且不管世界会走向何方,国家利益仍 是各国外交战略选择的首要考虑因素。因此,在冷战后时代,美中对垒的的情形不太可 能出现。至于说中俄集团对抗美欧联盟,或全亚洲国家集团对美、欧、俄联盟,运用同 样的分析,便可得出也是不太可能的结论。因此,21世纪的世界秩序将不大可能回复到 冷战时代的两极对峙秩序。

三、多极均衡秩序

权力均势秩序历来是国际关系理论界的热门话题,其基本要义是:世界秩序的稳定主 要依赖于强国集团之间的力量均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既定秩序便难以为继,新的 世界秩序必将取而代之。主张权力均势秩序的现实主义者常常喜欢引用人类历史上反复 出现的秩序—战争—再建秩序的例子,证明权力均势秩序的合理性。均势秩序理论家认 为,平衡和稳定的关键是强国之间通过互相结盟或国际社会的合作安全体制来制约破坏 世界秩序的力量。基辛格就是多极均势秩序的主要代表。他关于世界稳定性的思想正是 围绕多极体系的均势问题而展开的。他认为,世界上只有两条道路通向稳定,一是霸权 ,一是均势。与霸权相比,均势更为可靠,因为霸权对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来 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基辛格强调,“没有均势就没有稳定”,“从历史上看,稳定总 是和使实际统治难于实现的某种均势相一致的。”

“均势”,即“势力均衡”(The Balance of Power),是指“国际关系中,国家或国 家集团的一种力量平衡状态,或指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与另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抗衡时 ,采取均势以保护自己的一种态度或政策”[18]。所谓多极均衡秩序,是指由几个或众 多大国或国家集团领导和统治的国际秩序。在这种秩序中,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的,共同影响国际事物,主导国际进程。均势结构在世界历史上最初以“欧洲均势 ”的形态出现。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提出均势原理的是意大利人伯纳多·鲁塞莱[19]。到 了近代,英国在外交上首先运用均势政策并成功地起到了长达4个世纪的平衡国作用。 “只有16世纪的威尼斯和自亨利八世起的英国才有能力把操纵其他国家的均势作为其对 外政策的柱石之一”,“然而,平衡国的典型例证一向是英国提供的”[20]。此后,均 势原则曾促使世界近现代史出现4次均势秩序,即威斯特伐里亚秩序、维也纳秩序、凡 尔赛秩序、雅尔塔秩序[21]。

冷战结束后,原有的多极化趋势凸显出来,而且日益明显并不可逆转。世界正处于制 约单极和向多极过渡的时期。虽然美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但美国的自身力量在下降 ,其依靠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随心所欲地支配世界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虽然海湾 战争证明了美国仍是世界上军事力量的最强者,但它却需要盟国的支持和援助才能完成 对伊拉克的打击。随着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新的力量中心的出现,世界已进入 了向多极化趋势迈进的新时代。亨利·基辛格在分析多极均势秩序的基础上,为美国在 这样的新环境下应该采取怎样的外交政策才能更好地维护其超级大国的地位和国家利益 提供了很好的政策建议,从而为美国制定外交政策指明了方向。基辛格所追求的均势, 就是世界各个地区、各力量中心之间的权力平衡。他认为,构成世界秩序的权力均势应 该是多极的。“21世纪的国际秩序会出现一个似乎自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愈来愈分散 ;一方面又愈来愈全球化。在国与国的关系上,这个新秩序会更接近18、19世纪的欧洲 民族国家体系,较不像冷战时期严格划分的两大阵营。彼时至少会有6大强权:美国、 欧洲、中国、日本、俄罗斯,可能再加印度,另有许许多多中小型国家;与此同时,国 际关系已首次真正地全球化了”[22]。他强调指出,在这样的世界体系中,秩序仍然只 能像过去几个世纪那样建立在协调和平衡相互冲突的国家利益的基础之上。

世界呈多极化趋势,国际事物的主导权正在由集中走向分散,从核心区域不断向外围 地区扩散,不可能出现那种具有惟我独尊力量的所谓世界帝国。影响国际秩序建立的必 定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种因素。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历程表明:既然历史不会在美国或是 西方控制下终结,那么世界最可能的前途便是继续在多极化的轨道上前进。人们在这种 历史的转折关头也能有所作为。事实上,世界进程中的多极均势虽然是惯常的形态,但 每一次都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多种力量集合而成的。这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合力论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 …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了一个总 的结果,即历史事实。世界秩序以及世界格局的形成总是要遵循这样的规律。

多极化的世界秩序并不等于杂乱无章的无政府状态,均势的框架也非意味着赤裸裸的 权力政治。应该看到,在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的时代,世界的政治认同是越来越多 了,权力是越来越分散了,这不仅有利于维持世界和平,也同样有利于世界秩序的构建 。这种构建不能基于某种单一的政治理念,也不能仅靠某一个超级大国,更不能听凭各 国在实力角逐之后按“胜者王侯”的丛林法则来配置权力。在世界体系发展到今天的程 度时,人类应该有能力建立一种更为积极、健康和富有建设性的全球性制度安排。这种 制度框架创设的关键是要在认同与包容、权力与公理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和良性的互动关 系。

标签:;  ;  ;  ;  ;  ;  ;  ;  ;  

世界秩序三种模式的现实分析_世界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