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知识、编码知识与中国现代化_知识经济论文

意大利知识、编码知识与中国现代化_知识经济论文

论意会知识、编码知识与中国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意会知识和编码知识是知识经济中的核心概念。全面正确地理解这两种知识以及它们在历史和逻辑上的关系,对于进一步理解正在向我们走来的知识经济及其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一、编码知识与意会知识的特点

编码知识具有以下特点:

——是关于事实和原理的知识,即know what 和know why , 反映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相当于“真善美”中的“真”,具有普遍性。这种知识的载体可以是人的大脑,也可以是纸张、磁带、光盘、电磁波、声波等无生命体,前者相当于计算机的内存,后者则是外存。可以通过一定程序使内存转化为外存,使知识从个体的大脑中游离出来。

——是通过逻辑工具(自然语言、机器语言等)得到清楚表达、明确分类的知识。这类知识可以被掌握相应逻辑工具的人通过社会化的手段(接受教育、阅读公开发行的图书资料和上网等)以较低的成本获取。由于它的载体是非生命体,所以可以廉价大量复制。由于这两个原因,所以编码知识可以交流、可以共享。肯德基、麦当劳和各种连锁店就是通过这一途径而一个个“克隆”出来的。

——具有层次以及不断更新。编码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知识而具有普遍性,但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和层次性,所以编码知识的普遍性也有不同层次。例如在计算机科学中有普遍性层次不同的各种软件等等。因而对编码知识的交流与共享要作具体分析。编码知识是将人类对于事实和原理的认识以逻辑的语言表现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编码知识一旦形成就永恒不变,相反,编码知识处于不断地变化更新之中。首先,对象本身在发展变化。其次,我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在不断拓展、深入,不断从know what到know why, 也就是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第三,编码知识本身的各种重组综合也会产生新的编码知识。

意会知识具有以下特点:

——主要是know how,这里具有客观和主观的成分,前者如古代农民、工匠的那些不可言传的经验,如疱丁解牛,“得心”方能应手,厨师炒菜的“火候”等。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方法,其中有些部分也属于这种类型。另一类意会知识则更紧密地与主体相联系。曹雪芹在他的《红楼梦》中写到黛玉临死时说“宝玉你好……”,后人只能从这些省略号中去意会黛玉未尽之言,意会曹雪芹的意愿。另外还有如看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如何处理编码知识等。如果说编码知识相应于真,那么这类意会知识则相应于善和美,更关系到人的内心的精神世界,属于个人或一个单位、地区或部门,因而不具有普遍性。意会知识的载体是人,是生命,与生命结合在一起,因而是一种嵌入的、粘着的、内存的知识。

——是由于种种原因而未用逻辑工具予以明确表达和分类的知识,难以或不能与其生命载体相分离而转移到非生命载体上去,所以难以或不能如编码知识那样进行交流和为人们所共享。意会知识不能如编码知识那样以很小的成本简单、直接地由阅读,听课等途径获得,只有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边干边学”。这样,每个个人,每个群体,就在其独特的经历和环境中,在其独特的工作和交往中,形成了与之难以或不可分离的属于其自己的意会知识。

——层次与变化。上面两点指出编码知识与意会知识的不同之处,这一点则说明二者的共同点,当然其中的含义不同。就层次而言,在广度上有属于个人和各种群体层次的意会知识,在深度上,有从较易显性到最难以显性,乃至完全与个体的生命、历史、精神融为一体的不同层次的意会知识。广度和深度二者又有一定相关性。就变化而言,在某种意义上,意会知识最深层的内核比编码知识更稳定,所谓江山易移,本性难改就是这个意思。然而最表层的意会知识,则比编码知识更流动多变。另外,大的群体和一个民族所拥有的意会知识较为稳定,而小的群体乃至个人所拥有的意会知识则较富于变化。

二、编码知识与意会知识的关系

可以从历史和逻辑上来考察编码知识与意会知识的关系。

远古时期没有编码知识,只有意会知识,再进一步分析就知道是意会知识中的客观部分。在语言和文字形成后,在这类客观意会知识继续积累扩充的同时,也开始发生已有意会知识向编码知识转化的过程,出现了口诀,如木工的“勾三股四弦五”,“95顶59,85两边分”(用于画正五边形),以及与农时气候有关的谚语,如“日晕风、月晕雨”,“天上鱼鳞斑,晒稻不用翻”等等。这些最初的编码知识存在以下不足:零碎,彼此间没有联系;处于表象的层面, 只是对现象的描述, 是know what,不知现象背后的实体,更不知现象之所以发生的原因; 带有或多或少主观、拟人色彩,例如亚里士多德的四要素和四因说,中世纪的炼金术和炼丹术,文艺复兴初期哲学家的学说等;以及最后,这些编码知识往往用比喻、格言的方式表达出来。古人不仅通过哲学和科学来认识世界,“而且以诗的、艺术的形式去领悟世界”,①在不同程度上还带有意会知识的印记,在今天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上还可见到这一特点。对于认识方法的表达也是如此,培根说要给人类理性的翅膀装上秤砣,以使之飞得比较接近地面,接近事实。他以蚂蚁、蜘蛛和蜜蜂三种昆虫的行为来说明他所倡导的归纳法,把实验方法比作挑衅等。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用格言形式表述出来的学说本身却充满了神学的不彻底性”。

近代之后,一方面继续创造新的意会知识,另一方面开始大规模地将客观的意会知识转化为编码知识,并克服后者的弱点,提升其水平。首先,当代包括科学在内的人类的知识正在走向新的综合,乃至出现了关于综合的知识即三论和新三论。先进制造技术CIMS所代表的集成则揭示,要将制造业、经济活动和整个人类社会建立于统一的编码知识的基础上。 其次,人类正在越来越深入地揭示事物的规律和本质,由 know what到know why ,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第三,编码知识日益游离于主体,因而可以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共享。最后,编码知识的形式化程度越来越高,这里还包括关于人类认识过程的知识,蚂蚁、蜘蛛、蜜蜂之类已被方法论、逻辑学等所取代。“数字化生存”即是真切生动的写照。这后两点已经发展到如此程度,高度普遍化、形式化的编码知识不仅为每个人所掌握,而且可以为机器所共享,自动化、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正在渐次做到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与上述过程同时发生了另一种现在看来似乎更为重要的过程:人类逐步创造、形成了属于人类、群体和个人自己的主观的意会知识:如何创造新的客观意会知识,如何将这种意会知识转化为编码知识并提升编码知识,以及如何选择、组合、应用编码知识等。一句话:创造编码知识,超越编码知识。这种意会知识属于人类,不可能为机器共享,属于群体,不可能为其他群体共享,属于个人,不可能为他人共享。在编码知识充分发展和普及之时,新的意会知识渐次浮现,其重要性日益凸现。个人、群体和人类未来的发展最终将依赖于这种主观的意会知识。

这就是知识的发展规律,从古代的意会知识,经由近现代的编码知识,再到现代和未来的意会知识。后者不同于古代的意会知识,它为主体所有,与主体不可分离。诚然,意会知识将不断被编码,但其核心部分将与人的生命共在。把知识的发展历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就可以发现,采集、狩猎社会与农业社会大致相当于客观意会知识阶段,在工业社会中,编码知识不断由意会知识生成、提升及普遍化,这种趋势到信息社会达到顶峰,然后就出现知识经济、知识社会,强调主观的意会知识。

在逻辑上可以从以下方面考察编码知识与意会知识的关系。

首先,意会知识是编码知识的基础,这里的意会知识指的是意会知识中客观的部分。意会知识是原料,有待加工、提炼、上升为编码知识。其次,编码知识是原料,有待意会知识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现在人类所拥有的编码知识已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我们被信息淹没,但却渴求知识”(奈斯比特),必须对铺天盖地而来的编码知识进行选择、提炼、组合,甚至遗忘,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它表明,主观的意会知识必须建立于客观的编码知识的基础上,善与美必须建立于真的基础之上。这坚实的基础就是——事实和规律,这样就不至于片面独断,走上唯心主义的歧途,才能从事真正的创造,而不至陷入乌托邦。简言之,只有基于编码知识才能超越编码知识。第三,新创造的知识在创造者的头脑中一开始是意会知识,其中客观的部分又作为原料,有待上升为编码知识,从而构成了知识的螺旋式上升。主观的部分将进入人类、群体、个人的最核心部分。第四,在编码知识和意会知识之间并无截然分明的界限。就过程而言,如前述,在最初的编码知识中留有明显的意会知识的印记,在微观上看,编码知识的每一步提升,其间都在不同程度上经由意会知识的阶段。就层次而言,普遍性程度最低的编码知识有意会知识的属性,而隶属群体最大的意会知识与编码知识只有一步之遥。实际上除了最普遍的编码知识之外,其他的编码知识其背后在不同程度上都“粘着”有意会知识,因此难以在更普遍的范围内交流、共享。技术就是这种情况,在技术的编码知识背后还有意会知识,所以科学无国界,技术有国界。技术传播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其中不仅有编码知识而且有意会知识。

三、编码知识、意会知识与中国现代化

上文分析了编码知识、意会知识以及二者的关系,将这一分析与中国的历史与现状结合起来,就会对中国在通往知识经济的道路上,如何对编码知识和意会知识这两种知识作出恰当的制度安排等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例如,目前众多有关知识经济的论著大多持这样的观点:既然编码知识可以交流、共享,人人都可以拥有,那么对于知识经济来说,真正有价值的就是有个性的意会知识。撇开中国实际单纯就知识经济本身而言,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然而一旦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就不会得出这么简单的结论。

首先,必须考虑到东西部的差距,它们相当于前述知识发展的不同阶段。东部,尤其是沿海地区,工业化已基本完成,现代企业制度、市场经济也比较完善,整个经济与社会的运行已经越来越深入普遍地建立于编码知识的基础之上。在这种情况下,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就要鼓励创造意会知识,特别是其中的主观部分,以此作为竞争中的制高点。然而对于广大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低,市场经济很不完善,离现代企业制度也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重要的不是发展意会知识。因为如前述,缺乏编码知识为基础的意会知识,或者不能成为知识经济的基础,或者会陷入虚妄,甚至违背事实,违背规律。所以广大中西部地区第一要做的就是迅速普及在东部地区已经达到的各种编码知识,主要是科技知识、法律知识,以及更为重要的——市场经济的一系列制度。由此才能提高中西部地区人民的素质,使经济和社会真正建立于事实和规律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依靠传统的意会知识(其核心是家族、权力和经验)。简要说,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东部地区贵在创造,而中西部地区重在普及和应用。笔者在另文②中提及“两头在东,中间在西”,即东部从事知识的创造,中西部则进行知识的转化和应用工作,并由此建立起东西部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以及要求在“讨论世界经济一体化时,……同样重视国内的经济一体化”并进而推进“制度一体化”,同样体现了本文此处所提出的观点。

其次,应考虑到各地区各部门的特殊性,注意到编码知识的层次。一方面必须遵循一些最普遍的编码知识,如科学、市场经济,遵循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创造出为之所特有的编码知识,如独特的发展战略、制度法规和组织形式等。这种特殊的编码知识在其背后有深层的主观的意会知识,在某种意义更有难度,也更有价值。

最后,必须考虑到中国当前正处于转型之中,社会在变化,我们对社会的认识也在变化,因而相应的编码知识也在变化之中。要从不断发展的实践中去发现新的事实和规律,总结出新的编码知识,而不应墨守陈规,抱着陈旧的过时的编码知识不放,更不应该以此阻挡新的实践。不仅如此,还应创造出超前的编码知识以指导实践。总之,不能以僵化的、一劳永逸的观点看待编码知识,在社会转型之时更应如此,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创新。

标签:;  ;  ;  

意大利知识、编码知识与中国现代化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