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之道探析_文化论文

天人合一之道探析_文化论文

天人之道辨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道论文,天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汉代史家司马迁表述自己的著述宗旨说:“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天人之际即是天人关系,亦即自然与人的关系,实为中国古代哲学思考的主题。一般认为,“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两个基本观点。这样说固然也有一定的理由,但未免简单化了。在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天人关系的学说还具有比较复杂的内容。

春秋时代,已有关于天道与人道的言论。《左传》记载:昭公十八年,郑国政治家子产拒绝禳祭火星的要求,而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所谓天道指天象变化的规律。古代的天文学是与占星术相结合的,包含一些迷信。子产区别了天道与人道,具有反对迷信的意义。

但是子产亦承认天道与人道有一定的联系。《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子太叔引述子产的言论说:“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子太叔对于天经地义与礼的关系作了详细的说明,其要点是:“为君臣上下,以则地义。为夫妇外内,以经二物。为父子兄弟,姑娣甥舅,昏媾姻亚,以象天明。为政事庸力,行务,以从四时。为刑罚威狱,使民畏忌,以类其震曜杀戳。为温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长育。”这里,“地义”、“二物”(阴阳)、“天明”、“四时”、“震曜”、“生殖”等属于天道;“君世上下”、“夫妇外内”、“父子兄弟”等等属于人道。这是认为,天道与人道是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天地之经(天经地义)是自然规律。而礼则是人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值得注意的是:子太叔只是说:“为君臣上下,以则地义”,并未说君臣上下即是地义。“为父子兄弟,以象天明”,并未说父子兄弟即是天明。天人之道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易传》以天地人为三才,讲三才之道。《系辞下传》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说卦传》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是说,天道的内容是阴阳,地道的内容是柔刚,人道的内容是仁义。三者属于不同的层次,彼此有区别,而又有相应的关系。《系辞上传》说:“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当是地道。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当是天道。又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这当是兼天地而言。《系辞下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更是兼指天地之道而言。

《系辞上传》有一段话,与新出土的帛书《周易系辞》的一段话有同有异。《系辞》的文句是“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帛书《系辞上传》的文句是:“圣者仁,壮者勇,鼓万物而不与众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几。”两者各有难解之处。“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显然是指天道而言,但是赞扬天道为盛德大业却不甚合宜。帛书“鼓万物而不与众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几”,是赞扬圣人,但称圣人“鼓万物”又不易解。“鼓万物”应是赞扬天道的,“盛德大业”应是称赞圣人的。两个版本都有不易讲通之处。疑两个版本都有错字,但是原文已难考了。通行本《系辞》讲天道“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确有较深的含义。

《周易·序卦传》有些话虽然简单却有深刻含义。《序卦》上篇云:“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这是朴素的唯物论观点。下篇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所谓“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意谓有动植物之后才有人类。“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意谓在未有夫妇关系之前,人们知有母而不知有父。在夫妇关系之后,才能确定父子关系。而君臣上下的关系更是后来才出现的。这就意谓父子、君臣、上下等关系都是后来才出现的。《序卦传》的这几个“然后”确是有重要意义的。

荀子著《天论》,强调天人之分,他说:“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所谓天人之分,主要是指天道与人世的治乱祸福没有关系,天与人各有其特殊内容,“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治乱非天也”,“治乱非时也”,“治乱非地也”。荀子强调天人之分,有反对占星求迷信的意义。

汉初贾谊在《治安策》中论及政教起源的问题,他说:“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礼,六亲有纪,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夫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植则僵,不修则坏。管子曰:礼仪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秦灭四维而不张,故君臣乘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今四维犹未备也,故奸人几幸,而众心疑惑。岂如今定经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亲各得其宜。”认为君臣上下等关系不是天之所为,而是人之所设。这也是关于天人关系的一个重要观点,与《周易序卦》的观点是一致的。

董仲舒的观点与荀子正相反,强调“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一方面讲“人副天数”,另一方面又宣扬天人感应。天人感应是迷信,人副天数也是牵强附会之谈。近年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论著中对于董仲舒思想论述已多,这里就不必多讲了。

唐代刘禹锡著《天论》,提出天人交相胜的观点。所谓天与人交相胜,意谓天有胜过人之处,人亦有胜过天之处。他认为:“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在天,“力雄相长”,强者凌弱。在人,则建立了是非标准,“右贤尚功”,不允许以强欺弱。所谓天之道即是自然规律,所谓人之道即是社会生活的准则。刘禹锡确实有见于自然规律与社会生活准则的区别。

北宋周敦颐著《太极图说》,提出了“人极”的观念。《太级图说》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并引《易传》之言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是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而人极是人生的最高准则。这分别了太极与人极,可以说具有重要意义。周敦颐在《通书》中高度赞扬了仁义道德,他说:“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而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其重无加焉尔!”这充分肯定仁义的价值。“人极”是圣人所建立的,这又肯定了圣人的一定作用。

张载在《正蒙》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词语,在《易说》中又指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他是在评论儒佛是非中提出“天人合一”的,他说:“浮屠……以人生为妄,可谓知人乎?天人一物,辄生取舍,可谓知天乎?”“释氏语实际,乃知道者所谓诚也,天德也;其语到实际,则以人生为幻妄、有为为疣赘,以世界为荫浊,遂厌而不有,遣而弗存,就使得之,乃诚而恶明者也。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正蒙·乾称》)这是说:儒家主张诚明,所以肯定天人合一。何谓诚明?《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又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朱熹释诚云:“诚者真实无妄之谓。”真实即客观实在性,无妄即客观规律性。以天道为诚,即认为天(自然界)是客观实在又具有客观规律的。所谓明即是对于客观实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理解。张载认为,儒家肯定了天的客观实在,又肯定人的客观实在,所以主张“天人合一”。《正蒙》又说:“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诚明》)。这是说,人性与天道都是具有客观实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

张载《易说》云:“老子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此是也。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此则异矣。圣人岂有不仁?所患者不仁也。……于是分出人之道不可混。……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者,此直谓天也。天则无心。圣人则岂忘思虑忧患?圣人所以有忧者,圣人之仁也。”这是对于《易传》“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的发挥,指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分别。

张载关于天人关系的学说是比较全面的。

程颢、程颐兄弟强调天道与人道的同一性。程颢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遗书》卷六)又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生之谓性,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人与天地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耶?”(《遗书》卷十一)这是认为天地万物都表现了“生”,“生”也就是“仁”,所以人与天地只是一物。于是认为心便是天,他说:“尝喻以心知天,……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同书卷二上)他认为尽心即可知天,足证心即是天。他批评张载的观点说:“若如或者别立一天,谓人不可以包天,则有方矣,是二本也。”(同书卷十一)程颢走向唯心论。

程颐强调天道与人道只是一个道。他说:“道一也,岂人道自是人道、天道自是天道?……岂有通天地而不通人者哉?……天地人只一道也,才通其一,则余皆通。”(《遗书》卷十八)又说:“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在天则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人则为人道。”(同书卷二十二上)

《程氏遗书》中“二先生语”云:“道之外无物,物之外无道,是天地之间,无适而非道也。即父子而父子在所亲,即君臣而君臣在所严,以至为夫妇,为长幼,为朋友,无所为而非道,此道所以不可须臾离也。”(卷四)认为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道也是天道的内容。“二先生语”又云:“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同书卷五)这些二先生语当是二程兄弟的共同意见。二程认为,君臣父子之理不但是人道的内容,而且也是天道的内容。这是二程学说的特点。

程颐又论道云:“称性之善谓之道,道与性一也。……自性而行皆善也,圣人因其善也,则为仁义礼智信以名之,以其施之不同也,故为五者以别之,合而言之皆道,别而言之亦皆道也。”(《遗书》卷二十五)这又认为,道的内容即是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也就是父子君臣长幼夫妇朋友之道。

二程将天道与人道合二为一。

朱熹继承了二程的思想,又推崇二程的本师周敦颐。二程虽曾受学于周敦颐,但不赞同周敦颐的太极学说。朱熹则将二程的理论与周敦颐的太极学说综合起来。二程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朱熹认为总括一切理之理就是“太极”。而太极的主要内容就是仁义礼智。他说:“性是太级浑然之体,本不可以名字言,但其中含具万理,而纲领之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义礼智。”(《文集·答陈器之》)仁义礼智不但是人道的内容,而且也是太极的内容。

朱熹也承认天道与人道有层次的不同。他以为《周易》所谓“元亨利贞”是表求天道的内容,而人道的内容“仁义礼智”是与“元亨利贞”相应的。他说:“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于此,故于是为春,于人则为仁,而众善之长也。亨者生物之通,物至于此莫不嘉美,故于时为夏,于人则为礼,而众美之会也。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故于时为秋,于人则为义,而得其分之和。贞者生物之成,实理具备,随在各足,故于时为冬,于人则为智,而为众事之幹。”(《周易本义》卷一)这认为“元亨利贞”的含义即是生物的“生、长、遂、成”,而人道的仁、礼、义、智是与生、长、遂、成相应的。朱熹这样来讲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事实上还是比较牵强的。

以上略述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天人之道的典型学说。统而观之,中国古代关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的学说,有三个类型。第一是天道人道有别而统一,这是《易传》及张载的学说,《易传》分别了天道,地道与人道,而三者是相互对应的。张载提出“天人合一”而认为天道无思无虑,人道则有思虑忧患。第二是天人相分说,这是荀子与刘禹锡的学说,荀子强调天人之分,刘禹锡提出“天人交胜”。第三是天道人道同一说,这是二程的学说,认为天道人道只是一个道。汉代贾谊曾说“君臣上下非天之所为乃人之所设”,二程则以为父子君臣之道不但是人道而且也是天道的内容。此说混淆了天与人的层次,为父子君臣关系制造理论根据。周敦颐提出“人极”观念,与太极相对应。朱熹则认为人极的内容仁义亦即太极的内含,将太极与人极合而为一。自今观之,周敦颐以为人极即道德标准是人之所立的观点还是有重要意义的。天道是自然规律,人道是人伦准则,人伦准则是人所建立的。

中国古代关于天地之道的学说,在今天看来,是否具有理论价值呢?我认为,中国古代关于天人之道的学说,虽然精粗并陈、瑕瑜互见,也确有一些精湛的内容。我们今天要弘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对于中国哲学中的关于天人之道的精湛思想应该有所了解。我认为,关于天道,《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确是具有深刻的含义,是中国辩证思维的精粹。后代学者更对之有所阐发,是值得注意发扬的。关于人道,至少也有两个观点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刚健思想,二是以和为贵的思想。《易传》宣扬“刚健”,刚健亦即“自强不息”。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有若说:“和为贵”。和的观念起源较早,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之谓和”。和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创造性的源泉,也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准则。和亦称为和合。中国古代哲学提倡刚健与和合,这是中国优秀传统的精粹,是我们必须充分体会的,是我们应该努力加以弘扬的。

标签:;  ;  ;  ;  ;  ;  ;  

天人合一之道探析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