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硕士研究生 甘肃兰州 730000)(2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 甘肃兰州 730000) (3甘肃省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 甘肃天水 741020)
【摘要】钟栩教授是第四批甘肃省名中医,医术精湛,从事中西医临床工作多年,临床经验丰富,通过跟师临诊,列举钟栩教授治疗慢性心衰(气虚血瘀型)的验案并进行分析,从中探析其辨证论治特色。钟栩教授在临床中强调辨证,灵活运用方药,针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型)的治疗,疗效颇佳。本文记录两则验案,并逐一分析了钟栩教授的诊疗思路及用药特点。
【关键词】钟栩;慢性心衰;气虚血瘀型;临床经验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3-0115-03
钟栩教授擅长运用中医方法诊治慢性心衰、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失眠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其中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型)的治疗疗效颇佳,钟栩教授认为慢性心衰(气虚血瘀型)的主要病因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衡、痰饮瘀血内停,中医治则以温阳益气、活血利水为主。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收获良多,现举慢性心衰(气虚血瘀型)病案两则述之。
例1 冠心病心衰验案
范某,男,63岁,主因“反复胸闷、气短16年,加重2月余。”于2017年9月10日就诊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患者3年前因胸痛、憋闷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冠状动脉前降支植入2枚支架,后因胸闷、胸痛症状反复出现多次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给予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等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入院症见: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乏力、汗多,双下肢浮肿,饮食可,睡眠差,二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沉涩。测定6分钟步行距离约128m(重度心功能不全);辅助检查:心脏彩超(2017.09.11):主动脉硬化,升主动脉增宽,全心扩大,左室壁增厚,退行性瓣膜病(主动脉瓣瓣环钙化),左室收缩功能正常,彩色血流示:二尖瓣反流(少量),三尖瓣反流(少量)。ECG示:左心室肥大,ST-T异常改变。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各种理化检查诊断:①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状态、心功能不全、心功能 IV级(NYHA分级);②高血压(3级、极高危)、高血压性心脏病;③2型糖尿病、糖尿病性肾病Ⅲ期、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辨证为心衰病,证属气虚血瘀证,治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予保元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处方如下:炙黄芪40g,穴竭 6g,丹参15g,红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0g,瓜蒌 15g,杏仁10g,黄精20g,玉竹30g,葶苈子15g,大枣10g,益母草15g,薤白15g。共7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2次服。复诊时胸闷、气短较前明显减轻,出汗明显减少,体力好转,双下肢水肿减轻,睡眠尚可,食欲可,二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沉涩。测定6分钟步行距离约325m(中度心功能不全);根据上方加减后继服7剂,随访症状控制可。
例2 肺心病心衰验案
瞿某,女,74岁,主因“胸闷、气短20年,加重伴疲乏无力1月。”于2017年9月12日就诊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患者4年前因受凉后出现胸闷、气短,咳嗽、咳痰就诊于兰大一院,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加重,多次就诊于甘肃各大医院住院,诊断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给予平喘、化痰、抗炎等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入院症见:胸闷气短,咳嗽咳痰,痰白质稠量多,喘息,疲乏无力,双下肢水肿,饮食尚可,睡眠差,二便正常。舌暗红苔白,脉沉涩。测定6分钟步行距离约343m(中度心功能不全);辅助检查:心脏彩超(2017.09.14):主动脉硬化,左房内径增大,升主动脉增宽,二尖瓣返流(轻度),三尖瓣返流(轻度),左室顺应性减低,肺动脉高压(轻度,肺动脉收缩压37mmHg)。ECG示:窦性心动过缓。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各种理化检查诊断:①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②高血压(3级极高危);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I型呼吸衰竭双侧少量胸腔积液;⑤双侧颈动脉硬化并斑块形成。中医辨证为心衰病,证属气虚血瘀型。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予保元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处方如下:炙黄芪40g,当归10g,丹参15g,红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0g,肉桂10g,杏仁10g,黄精20g,玉竹30g,葶苈子15g,大枣10g,益母草15g,紫苏子10g。共7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2次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复诊时胸闷气短明显减轻,咳嗽咳痰减轻,痰量减少,疲乏无力明显缓解,体力好转,双下肢水肿减轻,睡眠尚可,饮食可,二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沉涩。测定6分钟步行距离约428m(轻度心功能不全);根据上方加减后继服7剂,随访症状控制可。
按:慢性心衰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无力而致体力活动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循环或体淤血和外周水肿)[1],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慢性心衰是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再住院率高,致残率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阶段。1997年将中西医的病名统一为心衰[2],国家技术监督局在《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这本书籍中颁布。
钟栩教授认为慢性心衰在中医中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属于“心悸”、“水肿”、“喘证”、“胸痹”等范畴。钟栩教授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慢性心衰的主要病机是心气虚衰,瘀血是发病的中心环节,因此气虚血瘀是主要的病理生理,并贯穿于本病的整个过程。慢性心衰的中医证型大致分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阳气亏虚血瘀”,最常见的证型是气虚血瘀证。因此,慢性心衰(气虚血瘀型)的治则以活血通脉为主;再者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衡、再兼补气温阳,滋阴益肾,纠正脏腑之失调,在这三者中必须重视补益心气之不足。
钟栩教授常以保元汤、当归补血汤、真武汤、生脉散、葶苈大枣泻肺汤等化裁施治,多可取效。保元汤最早见于明代魏直的《博爱心鉴》,方中用黄芪既可补益脾肺之气,又可起到升清阳固表之用,与人参相须为用,则补气之功益着,可补肺固表,增强托毒透表之力,为臣药。人参气味甘平,阳兼有阴;黄芪则秉性纯阳,阴气绝少。故黄芪同人参则益气,人参与黄芪同用则助其固表。二药共享,相须相使,可增强补气培元之功,补脾益肺,增强卫外机能。炙甘草味甘、性平,既可解毒,又能补气和中。用炙甘草既佐助参、芪益气,补脾和中,又调和诸药,是为佐使药。配伍少量肉桂,意在取其温通血脉之功,引他药入血分,鼓舞气血运行而托毒透疮;又可温肾助阳,使气血充达周身则毒易外散,亦为佐药。生脉散最早见于金元时期李东垣的《内外伤寒惑论》,解其方义为“气充脉复,故名生脉”。生脉散的功效是益气养阴,复脉固脱。生脉散方中红参为君药,性甘温,有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的功效。麦冬性甘寒,有养阴清热、润肺生津的功效,为臣药。红参麦冬相伍,充分体现了益气养阴的功效。五味子为佐药,味酸,有敛肺止汗,生津止渴的功效。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历代医家主要用于热伤元气、倦怠、气短、懒言、自汗、四肢厥冷、口干、心悸、脉细无力等的治疗。现代医学中将生脉散改为针剂注射液,对心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肌病,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的治疗效果极佳[3]。当归补血汤最早见于金元时期李东垣《内外伤辩惑论》,黄芪、当归两味药组成了该方,当归用量是黄芪的五分之一,当归养血和营,黄芪补脾肺之气,重用黄芪,两药合用促进生血,阳生阴长,气血俱旺。两药相伍,补气生血活血的作用极大[4]。本方具有抑制心肌细胞搏动、减慢频率、增强振幅,能够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抗缺氧能力,从而保护心肌细胞,减轻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的作用。当归补血汤可改善心肌梗塞、心悸、乏力、气短、自汗等症状及心功能[5,6],主要体现了该方具有益气活血养心的作用。真武汤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功能,减轻心脏负荷,使心率减慢,心输出量的增加,使静脉压降低,肺血管的阻力的降低,以改善心衰症状为主要目的。葶苈大枣泻肺汤又名泻肺汤,原载于《金匮要略》,由葶苈子、大枣组成。具有泻肺行水、下气平喘之功效,主治痰涎壅盛、咳喘胸满等证。故钟栩教授在治疗慢性心衰时,主要从补肾之气血阴阳入手,肾阴肾阳得到固本,才使心肾相交。对于案例2患者加用了玉竹、黄精,以防津伤而亡阳,以养阴敛津而固阳。全方体现了治疗慢性心衰(气虚血瘀型)标本兼治的特点。
总之,从上述两个案例中充分体现了钟栩教授用中药汤剂治疗后每获良效。不过心衰之时,乃生死之交,稍有闪失,恐误伤人命,因此又必须详审病情,精心择药,非有实际经验者切不可妄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2):98-122.
[2]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杜,1997:7-15.
[3]陈新华.生脉散的现代应用[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7(5):29-30.
[4]范颖,陈信义.从当归补血汤源流发展探讨中西医结合的内在规律与联系[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22-24.
[5]李树莫,陈家畅,苗利军.当归补血汤对培养乳民心肌细胞缺粉缺衷损伤保护作用的超微结构研究[J].中成药,1990.12(2),25-26.
[6]宋延平,谢人明.当归补血汤的心血管作用及耐缺氧作用[J].陕西中医,1993.14(3),472-473.
[7]李大琦,周训伦.中医方剂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43-145.
[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54-468.
[9]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515-520.
[10]张艳,礼海,王彩玲.浅谈慢性心衰中医病名病机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1):12-13.
论文作者:吕虹1,钟栩2(通讯作者)(指导老师),张永宁3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30
标签:心衰论文; 当归论文; 黄芪论文; 中医论文; 胸闷论文; 教授论文; 益气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