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哲学研讨会概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研讨会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现代外国哲学学会苏俄哲学专业委员会召开的研讨会于7月16日至18日在呼和浩特市举行。与会代表就如下几个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一、俄罗斯哲学界的现状 与会同志认为,其主要特点是多元化。许多俄罗斯哲学家虽然不再亮出马克思主义的旗号,但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以及分析问题时所使用的基本方法,与苏联时期无异,他们是老一代的哲学家,至今仍占据着俄罗斯哲学界的主要领导岗位。此外攻击马克思主义哲学、宣传西方现代哲学及俄罗斯传统宗教唯心主义哲学的也大有人在。还有人钻进象牙塔,潜心于科学技术哲学或哲学史的研究。也有一些青年哲学家开始抛弃传统的哲学问题,把目光转向电影、诗歌、服饰等具体问题的研究。就问题而言,在当今俄罗斯哲学界得到普遍关注的主要有:俄罗斯哲学、苏联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全球性问题、对各种现实问题的哲学分析,等等,其中每一方向又包含许多具体的课题。
二、俄罗斯哲学界关于现代化问题的研究 在讨论中,有的同志指出,现代化问题是俄国思想界的老问题,在俄国,这一问题又和东西方的关系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无论地理上还是文化上,俄罗斯都介于东西方之间,从彼得大帝改革开始,特别是在19世纪,俄罗斯思想家们就俄罗斯吸收西方先进文明及如何处理由此而来的它自身的文化特点与西方文化的冲突进行过深入持久的争论,并形成著名的西欧派与斯拉夫派。原以为十月革命已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苏联解体以后全盘西化论兴起,人们才发现它和一百年前同样的尖锐、迫切。他们还指出,问题虽然是老问题,但讨论中使用的方法却有所改变,其突出特点是立足于当代,从全人类历史的高度考虑问题。
有的同志还特别强调俄罗斯哲学界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对于我们所具有的启发意义。他们指出,由于站在全人类历史的高度考虑问题,俄罗斯哲学家中有人根本否认“现代化”这一概念的合理性。理由是:所谓现代化,在经济上人们通常都理解为实现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高度工业化,有人还简单地理解为西方化,但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如果发展中国家全部实现了西方式的工业化,地球将不堪重负,很快毁灭。这些思想实际上揭示了一种一切发展中国家都无法回避的两难选择:不搞现代化将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搞现代化又将加重地球的负担并有可能导致我们这颗星球的毁灭。不论我们是否同意这一结论,上述思想无论如何都值得认真思考。
与会者一致认为,在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讨论中,俄罗斯哲学界普遍主张俄国的现代化进程必须从俄罗斯的文化、历史传统及今天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寻找一条具有俄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他们重视研究日本、新加坡甚至中国的经验,有人还积极宣传产生于20年代末的“欧亚主义”(强调俄罗斯横跨欧亚两洲,在各方面都同时具有欧、亚两洲的特点),这些都值得我们予以重视。
三、俄罗斯知识分子在改革中的作用及其思维特点 在讲到苏联哲学与苏联改革的关系问题时,有的学者认为,苏联中一部分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在改革中起了负面的作用。理由是,俄罗斯人民今天所经受的种种苦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苏联的改革遭到失败所致,而改革之所以失败,又是因为戈尔巴乔夫为改革确定了一条错误的方针──民主化、公开性。这一方针把改革的矛头首先指向政治生活,而且以激进的态度致力于把西方式的民主引入苏联,造成社会局势失控、经济混乱、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最终导致了改革的失败。而民主化、公开性何以能成为苏联改革的指导方针?有些学者认为,原因在于苏联知识分子,尤其是哲学家们竭力鼓吹抽象的人道主义并以此影响了戈尔巴乔夫等政治人物。这种人道主义的抽象性,主要表现为他们鼓吹应立即、无条件地在生活中贯彻人道主义原则,而无视现实条件对人道主义原则实现程度、实现步骤的制约性。
另有一些学者就此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认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确实富于幻想,往往从理想化了的认识出发,如果上台执政,自然要出问题,但苏联改革失败并非由于哲学家掌握了国家权力,负有责任的不是哲学家,而是政治家,一切从实际出发应是政治家的基本素质。
从这个问题出发,又引发了关于俄罗斯知识分子思维特点的讨论。与会者认为,富于幻想,追求崇高,更多地从全人类的命运出发,甚至是从宗教的情感出发,去考虑问题,淡于对现实物质利益的追求,鄙视小市民心理,确实是俄罗斯知识分子几百年来一再明显地表现出来的富有贵族气的思维特点。15世纪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俄罗斯人认为自己负有捍卫基督教正统拯救人类的重任,称莫斯科为第三罗马;19世纪俄国民粹派知识分子企图以俄国文化和俄国的村社制度使人类摆脱资本主义苦难的幻想;俄罗斯文学中的那种沉重的忧患意识;十月革命的壮举,乃至改革中表现出来的抽象人道主义和俄罗斯哲学界对于关乎全人类命运的各种全球性问题的不同寻常的关心,都使我们强烈地感觉到了上述思维的特点的存在。有的学者还进一步就这一思维特点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践理性”做了比较,认为二者具有互补性。还有个别专家由俄罗斯知识分子的思维特点进而分析了俄罗斯文化与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特点,使讨论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