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政治文明--借鉴江泽民关于“5/183/31”的重要讲话_政治论文

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政治文明——学习江泽民“5#183;31”重要讲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讲话论文,政治文明论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文,江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DO1001-490X(2002)04-004-05

江泽民同志在“5·31”重要讲话中,谈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强调指出,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把“ 民主政治”、“政治文明”和“重要目标”相提并论,特别是单独而明确地提出“政治 文明”概念,并把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并列,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这是江泽民同志对邓小平理论的又一重大继承和发展。

一 以往关于文明的研究曾有过“三个文明”并列的提法

文明和文化的概念古已有之,都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社会现象,是随着社会经 济基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同时它们又都反过来积极地影响着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社会 生活,也影响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文明和文化是两个互相联系但又具有不同内涵的 概念。

文化的概念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没有准确的定位和确定的内涵。据统计从19世纪以来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文化所下的定义达200多个,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定义具有不可辩驳 的权威性和唯一性,人们对于文化的研究还在深入、还在探讨。由于人们一般都把人类 生活分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就是说人们对文化的思考都注意到了人类行 为背后的某些抽象因素如价值观念等,因此,在文化的研究中,也曾出现过“文化三层 次说”、“文化三形态说”以及“文化三圆同心说”等观点和概念。

文化三层次说,即认为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与政治、经济相对而言的哲学 、文学、艺术、音乐以及宗教等。第二层次是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经济生活中的生 产交换、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如生产工具等。第三层次是第一层次中的 几个不同领域,或者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中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可以通过进一步 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等,得出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 共同的东西。

文化三形态说,即认为文化分三种形态而存在。第一是物质态文化,是人类精神的对 象化,也即物质文明。第二是观念态文化,是人类精神的外化,且依附并借助于人自身 的存在而存在,外化为各种组织形式,如家庭组织、政治模式(包括政党)、经济体制、 礼仪风俗等。它是相对凝固化、系统化的精神文化和精神创造物,并表现为外在的观念 符号系统,如哲学、艺术、科学、宗教等。第三是心理态文化,是内隐的、无形的深层 结构,也可以叫作心理凝聚,简称心态文化,包括思维方法、行为模式、价值判断、情 感方式、审美情趣等。心理态文化不能离开人的主体而存在,是整个文化系统的基础和 核心。

文化三圆同心说,即认为社会文化是三个层次不同的同心圆。最外层是器物层,包括 人们创造的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中间层是制度层,包括人际关系以及规范化的社 会制度;最内层或核心层,是价值观念指导下的人们的行为规范,是文化之魂。

关于文明,不论最早见之于《易经》的“天下文明”,还是尔后人们所说“天下文明 者”,“群草昧而致文明”,自古以来,“文明”二字,总是代表美好和光明的,其本 意都是反映真善美。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文明时代是 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从恩格斯的解 释中,我们可以理解,从广义上来说,文明是标志着人类的开发程度和社会历史的进步 程度,所反映的是人类创造的全部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物质的精神成果,是积极的进步 的文化达到一定程度和水平的反映。因此,文明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的核心是 人,是人的解放和发展程度,它的实质是人通过自身力量的对象化和自然界的人化。正 因为文明源于文化的发展,所以人类文明也就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催生了 管理社会、管理社会人,乃至制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制度文明”。正如马林诺夫 斯基所说,“文化的真正要素有它相当的永久性、普遍性及独立性的,是人类活动有组 织的体系,就是我们所谓‘社会制度’”。

基于这种认识,20世纪80年代,在因人们对各自“文化”进行反思而激起的“文化热 ”中,人们对自从有阶级存在以来的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相并列 作出了初步的分析和解释。

“人们借以满足生活需要而改造自然的生产力,这是人们超越自然限制的物质能力, 这是物质文明的基础;运用生产力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物质文明的活动和过程; 物质生产的产物和成果,包括物质财富、物质环境、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等,以及人们对 于物质生产的产物和成果的享用或称物质生活,是物质文明的体现。”“生产关系是制 度文明的内在基础,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上的政治制度和具体的组织体制,是制度文明 的主体,民主性的法制和管理,是制度文明的实施系统,社会关系是建立在生产关系上 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制度文明在人际关系中的体现,并反映着制度文明的性质和发展程 度。”“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如科学知识、科学观念、科学活动等,是精神文明的起 点;包括教育、卫生、体育等在内的文化设施、文化形态以及人们的文化活动,是精神 文明的有形体现;思想信念,例如观念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理想、政治思想、价值准 则、伦理道德、精神面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等,是精神文明的实质和核心;生活 方式,即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条件下满足需要的活动方式,是精神文明在实际生活和 劳动方式、消费方式、休闲方式等中的体现,这也是建立在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之上的 。”

从上面对并列的三个文明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任何社会文明和文明社会,都是由 政治、经济、文化组成的“三维”结构,从文明意义的层面来说,都有物质文明、制度 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文明,互为条件,互相影响,统一于一个确定的社会和国家之中 。而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来说,制度文明是前提,决定着这个社会和国家的性质和 方向;物质文明是基础,标志这个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富裕程度;精神文明是保证 ,展示着这个社会和国家的思想主流和精神面貌。同时,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与历史上 其他社会形态文明的本质区别并不全在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制度文明。制度文明的性质,决定着物质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性质,制约着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可以肯定地说,“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人 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认识和准确把握的结果。

二 准确把握“政治文明”的科学内涵

在“5·31”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联 系起来,并将之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加以阐述的。从语句的构成来看, 民主政治、政治文明和重要目标是全等式的。因此,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科学内涵。

民主,从其发展的过程来看,它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学者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一书中 ,指的是“人民的治理”。英文“民主”一词,是由希腊文“人民”和“权力”、“统 治”合成,基本含义是“人民的权力”或“人民的统治”。在我国古代,虽然不曾产生 过民主思想理论,但“民主”一词却在古代文献中出现过。如《尚书·多方》中有“天 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有“赵孟将死矣,其语 偷,不以民民主。”这里的“民主”指“为民作主”的人。在我国古代,实际上也存在 着恩格斯所说的“原始的自然的民主制”。这种原始民主是通过当时实际上存在的民众 大会制、选贤举能制、舆论监督制、长老辅佐制和习惯维持制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正 是由于这种公平的原始民主的存在,列宁多次强调指出,“如果不在某种程度上‘回复 ’到‘原始’的民主制度,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不这样做,怎么能 够过渡到由大多数人民和全体人民行使国家职能呢?)。”从纵向观察民主结构,可以有 四个层次:一是国家层次,亦即民主的本质层次;二是政体层次,亦即政权组织形式层 次;三是具体制度层次,亦即适应“国体”和“政权”所采取的具体制度和措施;四是 非国家的民主层次,亦即非国家的社会关系包括国家公职人员和公民的民主心态和作风 等。总之,民主是一个历史范畴,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是指以多数人的意志为政 权基础,承认公民享有自由平等和其他政治权利的统治形式,是全体公民对公共事物的 自主自决,少数服从多数并保护少数是其基本内涵。

政治,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人们在探讨“政治”词源时,总是习 惯从古希腊说起,并认为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荷马史诗中,指的是城堡或卫城,后来被赋 予“邦”或“国”的意义。英文中的政治,指城邦中的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 政治生活的总和。近百年来,中国人泊来“政治”一词,讲政治学,也无不从古希腊讲 起,并把西方政治学的开创者亚里士多德奉为政治学的鼻祖。其实,中国古代典籍中早 已出现过“政治”这个词,中国古代人也早已使用过“政治”这个词。相传孔丘所编定 的政治文献汇编中就有“道洁政治,泽润生民”和“掌其政治禁令”等说法。不过,在 更多的情况下,古代中国是把“政”与“治”分开论述的,且内容十分丰富。直到近代 ,孙中山先生才把“政”与“治”二字合起来使用,指出:“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 管理,管理众人的事,就是政治。”

西方学者有关“政治”概念的界定据统计不下百种,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马克思主 义政治理论的出现,解除了在“政治”概念上的迷茫。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在其他著 作中,也曾多次使用过“政治权力”、“政治行动”、“政治统治”等概念。他们在使 用“政治”概念时,有三点应该特别注意:一是他们是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说明政治的; 二是他们把政治与阶级斗争联系起来了;三是他们把政治与公共的政治机关即国家的权 力相提并论。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观。列宁指出:“政治就是各阶级 之间的斗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他还 说,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方式、任务和内容。

应该指出的是,在探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科学内涵时,我们不能不认真考究毛泽 东关于建设新民主主义政治、邓小平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以及江泽民关于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政治的论述和构想。想明白这些问题,对于弄清楚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科学内 涵,是十分必要。

关于新民主主义政治。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 上,作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的讲演,这就是著名的《新民主主 义论》。当时,在中国向何处去的关头,毛泽东提出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在这个新社 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并且就“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作了精辟的阐述。其中,对于新民 主主义政治的论述,则是从“中国内部的政治关系”分析入手的,并且明确指出:“国 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在今日,谁能领导人民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并实施民主政治,谁就是人民的救星。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资产阶级是不能尽此责任的,这个责任就不能不落在无产阶级的肩 上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当年对新民主主义政治的思考和论述,也可视 为对新民主主义民主政治甚至是新民主主义制度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思考。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就其基本内容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马克思主义者掌权的政治;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人民民主专政 的政治;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享有广泛民主和自由的有集中有民主有纪律有自由的生 动活泼的政治;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依靠群众、相信群众、组织群众,采用“民主” 的方法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政治;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基本政权组织与社会经济 组织结合为一体的政治。在实践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过程中,我们有成功 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

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邓小平没有“三个文明”并列的提法,但他的关于发展社会主 义民主的主导思想和诸多论述,应该视同为“政治文明”。邓小平对于精神文明是这样 解释的:“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 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 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都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对于物质文明,邓小平虽然没 有像精神文明那样作如此精辟的概括,但邓小平是把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这个基础作 为物质文明的主要内容。在他看来,物质文明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结果,“把经济搞 上去”,“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则是物质文明的主要表现形态。“在社会主义 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 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我们认为,这个论述实际上是 邓小平对“物质文明”内涵的界定或者说是给物质文明的一个定义。至于政治文明,邓 小平没有作过这样的理论概括,但他说过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政治上发展民主”,没有 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 能是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这种人民民主,不仅包括政治民主而且包括经济民主、社会民主 和文化民主等范畴。邓小平早就批评过“文化大革命”中的所谓“大民主”和“街头政 治”,指出“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 ,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1980年他还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民主要全面发展的思想, 指出“必须加强法制”,“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由此可见,邓 小平关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思想,从其丰富的内容来看,完全体现了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相互结合和辩证统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江泽民同志在以往的重要论述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但却多次提 出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概念和构想。其中最重要最明确的有两次。第一 次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必 须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削弱和放弃人民民主 专政;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搞西方那种议会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削弱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不能搞西 方那种多党制。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这些基本要求,不断加强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 国家长治久安。”第二次是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 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 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 政治局面。”把第二次与第一次相对照,我们认为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不过是第二次 比第一次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刻地论述了“民主政治”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 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相互一致性及辩证统一。

在这两次讲话以后,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80周年的讲话中,则把有关民主政 治的内容,放在“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框架内加以阐述的。 这种论述不是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三维结构”层面上展开的, 而是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角度出发的,因而是 科学的、正确的。2000年12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世界各国的 历史传统、经济文化水平和社会制度不同,其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也必然不同。世界是 丰富多彩的,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制度。衡量中国的政治制度和 政党制度,最根本的是要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效果着眼, 一是看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二是看能否实现和发展人民民 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与优势;三是看能否保持国 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四是看能否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总 书记在这里把生产力、人民民主、社会稳定、群众利益作为判断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优 劣的四个标准。2001年初,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也曾有过“法治属于政治建设 、属于政治文明”的提法。在今年的“5·31”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社会 主义政治文明”的新概念,把“民主政治”、“政治文明”和“重要目标”相提并论。 这样一来,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应该说这是对马克思主 义理论宝库的新贡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民主政治、政治文明和重要目标的一致性,并且可以把“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或者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一是要坚持“社会 主义道路、无产阶级专政、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政治原则,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前提条件;二是要巩固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 政治局面,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目标;三要发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辩证统一的政治优势,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内容;四 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 基本要求;五是要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的根本目的。

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如果用图表示,则可使用三圆同心 的构成来加以说明:

这个图的平面置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度内,外圈是物质文明,中圈是精神文明,内圈 是政治文明。三圈的关系,可用三圆同心的关系来加以说明。如要确立一个圆心,那就 是内圈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

三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在于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邓小平曾有过专门论述,江泽民同志也在多次讲话中提及 过,特别是在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江泽民同志更是致力于 “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民主政治建设,这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 大事。这一大事其实就是政治体制改革。为了固立党之本、牢执政之基、强力量之源, 在“5·31”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提到全党的面前,并且提出要“继续积极稳妥地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在这个问题上, 要做到“四个一定要”。一是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 要求,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二是一定要坚持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 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课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是一定要准确地把握 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 ,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四是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这样的 努力,使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 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的忠实代表,始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真正实行人民当家作主。对于这个问题,有这 么几个要点:一是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马克思说,不是国 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 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一般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是被视作政治形式、视作上层建 筑、视作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二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坚 持和完善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是要发 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决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务必看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 设或者说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不论过去和现在,都必须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要坚持不断地在党的领导下和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 起来。对于这一点,主要的是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个根本大法治理我们的国 家。《宪法》明确了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 主义国家,明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 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明确了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 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当然,依法治国要 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是我们安邦治国的根本方略,亦是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2001年 1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以德治国,认为“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我们认为,“法德共行”是历史的总结,“法德互助”是法 治和德治相互关系的本质内容,“正法倡德”是我们治国的根本方针。就其关系来看, 首先,立法活动需要道德指引,执法主体需要道德保证,守法心态需要道德制约。其次 ,依法治国需要以德治国在内容上予以补充,因为“法律不能完备无遗,不能写定一切 细节”;在功能上予以辅助,“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有耻且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时间上予以配合,法治“禁于已然之后”,德治 “禁于将然之前”。总之,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表明,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时,也要一手抓法制建设,一手抓道德建设,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政治文明--借鉴江泽民关于“5/183/31”的重要讲话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