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维视角的统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视角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2.1;B02;A811 文献标识码:A
传统哲学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人的本质作过科学而严密的规定,认为人的本质是其社会性,这是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或人与人的关系视角对人的本质研究的结果。近年来,伴随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和日益加剧,我国哲学界从另一视角即从人和自然的关系视角来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得出了有异于传统哲学理论的新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是其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笔者认为,关于人的本质研究的这两维视角是统一的,因而从两维视角得出的关于人的本质的结论或观点也是不悖的、一致的,而且两方面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的基本内容和整体框架。本文拟就此观点略述管见,不当之处,敬请教正。
1 两维视角和两种观点
一般地,我国哲学理论界对人的本质的传统规定,是根据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对人的本质所下的定义而得出的。马克思在该文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 〕理论界传统观点对该定义的诠释是:
(1)马克思在此指出了“人的本质是其社会性”, 或“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尽管人有两重属性——自然性和社会性,但由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因而即便是人的自然性,也是具有了社会性的自然性,这如马克思所说的:“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2〕这便是说, 人的自然属性——饥饿,是具有了社会性的饥饿,它不同于动物的饥饿之自然性;同理可知,人的有计划的生育、讲究花色的穿着等也与动物的自然属性有着天壤之别,根本点在于人的本质是社会性。
(2)在该定义中,马克思反对对人的本质作抽象理解, 而应从“现实性”上去理解。而在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通过各种各样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政治关系、伦理关系、法律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等表现出来。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这种规定是从人和社会的关系视角研究的结果。这是因为:
(1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对人的本质的规定,是在当时的背景中针对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单纯从生物学角度来理解人的本质而言的,马克思为了批判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在研究人的本质时“撇开历史的进程……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不得不换另一新视角——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或人与人的关系视角来探讨人的本质。
(2)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或人与人的关系视角考察人及其本质,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3 〕在谈到资本家和工人时,马克思强调:“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当事人……是由社会生产过程加在个人身上的一定社会性质,是这些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4〕可见, 马克思正是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或从社会关系角度来考察人的,而考察人的本质也不例外,因为“在社会之外是不存在人的。人始终是社会的人,他的本质是同社会的本质不可分割的,社会的一定性质也就是社会的人的一定性质”〔5〕,“社会本身, 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6〕。 而且从人和社会的关系视角或“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考察人,则可以发现人的社会属性,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属性”,进而揭示人的本质。
自20世纪以来,随着高度工业化而出现的烟雾、酸雨、肆虐的尘暴、污染的空气、严重的水荒、恶化的水源、枯竭的资源、短缺的能源以及恶性膨胀的城市和不断扩大的沙漠等,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而且日益加剧,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日益突出。这时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要求人们从人和自然的关系视角来考察、审视人的本质。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恩格斯的那句话——那种把人的本质看作是“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7〕。
新的视角必然得出新的结论。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视角来研究认识人的本质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人的本质是实践性和理性的统一〔8〕。 这同样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到根据,即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
(1)从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来看, 人的本质表现为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实践性和理性。一方面,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和中介,正是社会实践尤其是生产实践实现了人对自然的改造和自然界的人化,因此实践性是人的本质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人的本质还在于人的理性或人是有意识的。人的这种理性和实践性在社会中得到了统一。在社会中,人的实践是理性指导下的实践,没有理性指导的实践与动物活动没有差异,因此“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9〕;同时在社会中,人的理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理性, 脱离实践的理性属“经院哲学”的空想范畴。两方面结合构成了人与自然关系视角的人的本质。
(2)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人工自然或人化自然来看, 人工自然或人化自然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10〕,只要我们深入地研读它便不难发现,体现在人工自然或人化自然中的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理性力量和实践力量。人工自然或人化自然实质上是“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或“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的客观标志〔11〕,是理性借助于实践或实践在理性的指导下使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所产生出来的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人造物”或“物化智力”。
(3)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 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是它从反面说明了体现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的人的本质是理性和实践性,而且该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人们在现实中割裂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4 )从人和自然的关系视角揭示出人的本质是实践性和理性的统一,其现实意义重大,防止人们要么一味强调实践而忽视理性和知识、要么一味强调理性和知识而忽视实践的片面行为,这种片面行为是与人自身的本质相悖的。
综上所述,从不同的视角对人的本质进行研究,其结论是有异的。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或人与人的关系视角看人的本质,它是人的社会性;而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视角看人的本质,它是人的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而且从上述的论证过程来看,从两维视角所得出的两种观点都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找到根据,都是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的应有之义。那么,应当如何进一步理解关于人的本质研究的这两维视角、两种观点之间的关系呢?
2 两维视角的统一性和两种观点的一致性
透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便不难发现,从人和自然的关系视角来研究人的本质与从人和社会的关系视角来规定人的本质是不悖的、辩证统一的。这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人和自然的关系与人和社会的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了揭示“人的社会属性、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属性”,必然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视角或人与人的关系视角来研究人,包括研究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作为人,作为一个现实的人,是后天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是由他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一个人“成为奴隶或成为公民,这是社会的规定, 是人和人或A和B的关系。A作为A并不是奴隶, 他在社会里并通过社会才成为奴隶”。而且只有在社会中,只有在人和社会关系确立的前提下,人和自然的关系才能得以建立和展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这段话虽然在表述上不够通俗,但他的思想是明确的、清楚的,即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建立,只有在人成为社会的人的时候才能做到,社会是人和自然相统一的场所。所以到了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将人的本质规定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人与社会关系得以存在的现实基础,把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看作是分析研究其他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因此从人和自然的关系视角来研究人的本质,与从人和社会的关系视角来规定人的本质相比较,更深刻、更透彻、更全面。这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所指出的:“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可见人和自然界是紧密相联的,没有自然界也就没有人类的产生和延续;没有人和自然关系的确立,也就不会有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关系,因此“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而这种相互制约的关键契机就是在理性指导下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人类形成和发展的起点和基础,是沟通人和自然以及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纽带。而人的这种实践是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否则与动物的活动无异。具体地讲,人们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即在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中,结成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并由此形成了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意识结构,衍生出了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阶级的复杂社会关系。可见,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基础上借助于社会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人的本质正是在人和自然的关系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人和社会关系的诸方面的总和,因此从人和自然的关系视角和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视角来研究人的本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两维视角的统一性决定了两种观点的一致性,即从人和自然的关系视角与从人和社会的关系视角来研究人的本质的统一性,决定了人的本质是其社会性的观点和人的本质是其理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观点的一致性。当然,这种一致性需要从如下两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的理性和实践性之存在及其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共存的前提和保障。只有把人的社会性看作是人存在的前提,看作是人的本质的首要方面和核心,才能理解人的理性和实践性及其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因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甚至把人看作是天生的社会动物,是人的社会性保障了人的理性和实践性的矛盾展现。马克思说:“人……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恩格斯也讲:“社会本能是从猿进化到人的最重要的杠杆之一。”〔12〕可见,强调社会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突出特征。从哲学发展史来看,旧唯物主义强调人的自然存在,他们所理解的人是“生物人”;唯心主义强调人的精神存在,他们所说的人是“理性人”。二者的共同缺陷是割裂了“生物人”和“理性人”之间的关系,看不到人的本质之核心是社会性以及理解社会性的关键是理性指导下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正是通过强调人的社会性,达到了对“生物人”和“理性人”、人的实践性和理性及其关系的科学把握。
另一方面,人的本质之理性和实践性的存在及二者关系的建立构成了人的本质之社会性的基础和导向。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生前的伟大贡献时强调:“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马克思也讲:“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13〕由此不难看出,人们要解决衣、食、住等问题,必须与自然界打交道,而人与自然界打交道的现实历史过程是通过实践创造出物质财富来满足人的这些需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也为人们认识自然提供了物质基础,使人们能够认识自然,形成了只有人类才具有的理性(认识),这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人的本质之导向,成了人的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人类运用理性来指导实践,从而使人们的实践更富有成效,使人类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这样循环往复的交替进行,为人们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活动奠定了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也构成了人的本质之社会性的基础,成了人的本质的另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这样,从人和自然的关系与从人和社会的关系两维视角相统一的角度来看,人的本质是由社会性、理性和实践性三者有机联系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中,实践性是在社会中理性指导下的人的实践的体现,是人的本质的基础;社会性是在实践性和理性之矛盾基础上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的核心;理性是在社会中实践基础上的理性,是人的本质的导向。三者的有机结合便是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的基本内容和整体构架。
3 两维视角统一和两种观点一致的意义
将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两维视角对人的本质研究的成果统一起来,达到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的全面、系统把握,其意义是重大的。从理论上讲,从这两维视角研究人的本质都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到根据,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辩证性,因此揭示出从这两维视角研究人的本质的两种观点的辩证统一关系,亦应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从现实性来看,两维视角相统一对人的本质的整体把握,要求人们既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要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将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以及每一方面中的关系割裂开来的做法,都有悖于人的本质,都有损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以来的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正是人类在现实中割裂上述诸种关系的结果,进一步讲,是没有全面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在现实中的体现和必然产物。
收稿日期:200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