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工艺研究与应用论文_王勇

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工艺研究与应用论文_王勇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村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也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生活污染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在饮用水水源地,该问题更加严重。对农村污水处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与农村环境相符合、净化效果好的处理措施,从而将该污水处理技术逐步向更大的范围推广。

关键词:污水;农村;有害物质;污水处理技术

引言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对农村环境的污染也日益加重。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是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如厨房、洗浴、洗涤废水和马桶冲水等所产生的污水。长久以来,由于自然界土壤和水体的吸纳和降解作用,我国广大农村的生活污水一直处于直排、散排状态,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小溪、河流和湖泊,导致农村地区很多河流、湖泊水体遭到污染,如湖泊的富营养化。这会引起我国农村地区水体的面源污染,并会对农村生活饮用水的水源安全造成威胁。因此,迫切需要做好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工作,并从节约水资源的角度积极做好水的综合回收利用。

1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1.1农村生活污水来源及特征

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厨房用水、卫生间洗浴、洗涤废水和马桶冲水等,还有部分是禽畜养殖废水。数据显示,我国农村每天排放的生活污水量可达 150 万吨左右。农村生活污水中主要含有 COD、SS、氮和磷等污染物,还含有部分致病微生物。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广阔,村落分散,农村生活污水水质、水量变化大。并且,各区域地势高低不平,使得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的难度很大。目前,我国南方很多地区农村将生活污水收集后排入化粪池发酵,之后直接排放或者用于灌溉用水。由于化粪池对污水的处理能力不足,大部分生活污水经简单处理后就排入自然水体,仍然会造成污染。我国对于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越来越重视,处理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对于不同地区的生活污水,必须因地制宜选择最合理的工艺进行处理。

1.2污水处理起步较晚

在处理污水方面,农村地域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在推广污水处理技术工作的过程中,难以进行统一化管理,导致农村中所产生的污水没有得到良好处理。农村中的生活污水处理工作起步比较晚,尤其是对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农村污水的治理效果。

1.3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我国属于传统型的农业大国,农村地区的面积十分广阔,农村中的人口众多,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污水量可以达到数千万吨,因此,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十分巨大,以用于工程建设和后期的运营管理维护。一般情况下,生活污水在处理设施建设以及维护工作中的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这些支出仅仅依靠地方的财政支出是难以满足的,且不同地区中所需要治理方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农村中处理污水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十分庞大,且各项财政补贴也没有实现持续性,由此导致了农村中的污水处理没有取得明显成效。

2 污水处理工艺

2.1 ETS 生态污水处理工艺

2.1.1 工艺原理

ETS 生态污水处理工艺由化粪池、调节池、生态桶和生态湿地依次组成,其中心处理部分――生态桶中具有一个由多种生物形成的近似自然条件的生态平衡系统,污水中的污染物被逐级消耗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污染物通过光合作用和生化作用的协同作用实现生态降解。湿地系统由人工基质和基质上存活的多种生物构成,其原理是在基质上有针对性的营造稳定的生态环境,形成生态湿地系统。当污水通过系统时,其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或分解,湿地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对水中污染物进行好氧、厌氧、吸附、过滤、植物吸收转化等过程,氨氮被植物充分吸收,使水得到净化。通过调节湿地的结构和不同植物的选配比例,可以灵活达到不同的水力负荷和有机负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2工艺特点

系统充分地利用并且发挥了自然生物的净化功能,可以获得高质量的水质,出水水质稳定可靠,可自动运营,操作管理方便,运行费用较低,经济效益明显,系统景观效应强,本身即可形成一个景观亮点。但冬天低温季节水生植物枯萎,根系冬眠,处理效果较差,景观效果、出水水质变差。

2.2五环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概述

五环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主要包含以下 5 个因素:厌氧(A)、人工湿地(C)、基因水稻(G)、微生物(M)、池塘(P)。五环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简称 ACGMP,它是建立在人工湿地与厌氧技术的基础上的,且农村内的不同住户污水能够连接到一起,建设一个污水厌氧反应器及人工湿地,在湿地内种植一批能够吸附污染元素的植物,再利用微生物对污水进行分解,在池塘对水进行最终净化。经过以上 5个步骤,农村污水在处理后可以达到排放标准,且该污水处理系统投资少、结构比较简单、处理效果比较好。

2.3人工湿地工艺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

2.4人工快渗污水处理工艺

人工快渗污水处理工艺是一种新型工艺,在在原有的快速渗滤工艺基础上研发而来的。这种工艺是在快渗池内通过人工填充一定的天然介质和特殊的填充料,采用干湿交替的运行方式,保证了较高的水利负荷,进而满足了污水的处理效果。人工快渗污水处理工艺特点:①操作简单、能耗少、运行方便、建设投资费用低;②缺点:不能在全过范围内普及,不能适用低温条件,只能在南方气温高的地方运行。

3 农村生活污水推荐工艺

村庄布局分散、人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宜采用庭院式小型湿地处理技术;村庄人口集中、经济条件好、旅游业发达的村庄,宜采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对于镇(场)中心区,人口相对较多,处理站规模较大,推荐选用 A 2 /O技术。对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域的村庄,须按照功能区水体相关要求及排放标准处理达标后排放。

3.1人工湿地-氧化塘

适用于有可以利用的原水塘的农村地区,可根据项目所在地土地利用情况,在原水塘附近设置污水处理站,并把将原水塘改造成氧化塘,氧化塘出水最后排入附近排水沟。

3.2水解沉淀-人工湿地-砂滤池

适用于排放标准要求一级 B,且无可利用鱼塘、排水渠等区域。

3.3水解-接触氧化-人工湿地

在有环境敏感区或者排污较严格区域的农村地区,可适当提高污水处理规格。

结语

为了保证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控制农村生活污水的污染源,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资源化的处理技术,需要国家高度重视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根据各地农村实际情况,开发研究新的生物法处理技术,注重运行稳定、维护管理方便,本着“高效率、低能耗、低成本”原则对农村生活污水工艺进行规范和治理,最终达到农村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促进农村居民生活良好、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红超,戚高林,苑保鹏.农村水环境治理方法浅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13(01).

[2]司圣飞,陈永青,刘康怀.人工快渗处理城镇污水的优化技术研究[J].给水排水,2011,2(37).

[3]刘晓璐,牛宏斌,闫海,丁湛,卢凤兰,马晓毅,杨柳青,刘永智.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工艺研究与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3(09):184-191.

论文作者:王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1

标签:;  ;  ;  ;  ;  ;  ;  ;  

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工艺研究与应用论文_王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