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温[1]2001年在《中国海洋渔业资源生产能力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丰富海洋渔业资源的国家之一,有海域面积354.7万平方公里。海洋渔业资源能够提供大量富营养的海洋食品,因此,对我国海洋渔业资源进行生物经济理论分析和生产能力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是在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承载能力研究(海洋部分)”的资助下完成的。海洋渔业生物经济理论和渔业资源生产能力预测研究是本文的核心,因为它对我国制定海洋渔业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起着指导作用,指明了我国未来海洋渔业发展的方向。 论文首先阐述了海洋渔业生物经济理论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论文所采用的理论和方法,然后,从海洋水域资源、海洋渔业生物资源和浅海、滩涂渔业生物资源叁个层次进行分析和评价,解释了我国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优势和条件。海洋捕捞过度已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影响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通过对海洋捕捞总量、内外海捕捞量、捕捞船队规模等指标的定性、定量分析,阐述了我国近二十年海洋捕捞业发展的历程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海水增养殖将代表我国未来海洋渔业发展的方向,是解决我国海洋渔业出路的根本所在。海洋渔业生物经济理论是进行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战略的理论依据,是维持海洋渔业资源生物平衡和经济平衡的基础,根据这一理论建立对某特定海域特定生物种群的模拟模型,由此估算该物种在特定条件下的可持续产量和最佳捕捞量,并指导该鱼类的捕捞生产和资源管理;另外,根据我国近二十年海水养殖业的统计数据,以计量经济学原理为基础,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分析和研究我国未来海水养殖业生产能力。根据建立的海水养殖模型,结合我国海水养殖资源的利用潜力,对海水养殖业2000-2010年的生产能力进行预测;同时,根据目前我国捕捞“零”增长的政策、海洋渔业资源的状况以及远洋渔业的发展趋势,对海洋捕捞业2000-2010年的捕捞生产能力也做了预测。最后,依据未来我国居民对水产品需求增长的趋势和海洋渔业资源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及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顾原则,以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对未来预测的结果为基础,预测我国2005年和2010年的海洋渔业总生产能力为3000万吨和3450万吨。水产品是含高蛋白的优质食品,这项研究能够为解释我国海洋水产保证粮食安全的程度提供参考依据。最后通过上面对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状况和生产潜力分析,以《国际海洋法》和我国新《海洋法》为依据,对海水养殖业、近海捕捞业、远洋捕捞业分别提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宋蔚[2]2009年在《中国现阶段海洋渔业转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海洋渔业转型的相关概念及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的现状入手,通过确定海洋渔业转型系统的目标体系,从而构建了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在阐明影响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目标实现的问题与障碍之后,详细研究了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系统的内部运行策略和外部运行策略。利用评估指标体系,最后对山东省海洋渔业转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阐述了渔业、海洋渔业的概念与内涵,指出了海洋渔业转型的含义和特点。介绍了系统动力学和评估目标体系,为之后的研究打下基础。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国海洋渔业的现状,提出中国实行海洋渔业转型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介绍了国外对于转型的相关经验。第叁部分,对于中国海洋渔业转型进行全面规划,明确转型的总体目标和各子目标及其具体内容,设计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的目标体系。第四部分,根据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的目标体系,结合系统动力学有关研究,构建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分析影响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的主要因素,构建转型系统的总体框架及转型系统的因果反馈图,建立系统流图及方程。第五部分,分别从转型的内部目标和外部目标考虑,阐述了实现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目标的问题与障碍。接下来,研究中国海洋渔业转型体系的内部运行策略。针对实现转型内部目标的问题与障碍,对中国海洋捕捞业、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等原有传统行业进行科学规划,同时提出发展远洋渔业、第叁产业的思路。探讨了中国海洋渔业企业重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研究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系统的外部运行策略。着重探讨了海洋渔业开发过程中环境的保护、海洋渔业产业政策的制定、海洋渔业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执法能力的增强、海洋渔业科技的发展等问题。第六部分,结合海洋渔业转型体系的框架,构建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的评估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设立的指导思想,设计了相应的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第七部分,根据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的基本目标和评估指标体系,以山东省的海洋渔业转型状况作为调研和实证研究的对象,并以实调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考证和完善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的目标体系与转型模型。最后,进行总结指出文章的不足,及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本文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第一,较为系统的对中国海洋渔业转型进行了研究。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而不是以表面的渔民转产转业为主要内容,将渔民转产转业视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产物来研究海洋渔业转型,建立系统仿真模型。第二,根据中国海洋渔业发展现状制定了一套详细的转型目标体系,以此作为深入分析,建立量化模型的基础。并依据系统动力学模型框架结合分析实现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目标的问题与障碍,得出较为详尽完整的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的运行策略。为实际中海洋渔业转型和发展政策、措施的制定起到参考作用。第叁,论文通过分析海洋渔业转型的制约因素,探讨海洋渔业转型系统的结构与特征,在分析系统动力学与海洋渔业发展研究的关系基础上,基于Vensim-PLE系统仿真建模软件建立了海洋渔业转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开创了用新的系统仿真模拟软件工具研究海洋渔业转型的新局面。第四,论文在分析指标体系的功能与内涵的基础上,对海洋渔业转型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根据海洋渔业转型体系的复杂程度,分四个层次,构建了相应的海洋渔业转型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并讨论了指标标准化与赋权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陈新军[3]2001年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海洋渔业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食物的一个重要来源,它为从事捕鱼活动的人们提供了就业、经济利益和社会福利。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本质问题。对渔业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评价是目前世界上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本文试图在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有关理论、预警科学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渔业资源所特有的生物和经济特性,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及其预警系统进行研究探索,从而为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和信息服务。文章首先剖析了国内外开展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论述了其开展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意义。同时对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体系进行了构思。在第二章,文章在剖析渔业资源的生物、经济特性以及数量变动规律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构建了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了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及其内涵、影响因素、判断标准等内容。文章将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分为四个阶段,指出目前渔业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生物、生态、经济和社会四大危机,并对四大危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此外,文章还从渔业资源的特性、产权制度、经济手段等几个方面较为深入地剖析了资源衰退和危机产生的原因。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受到人类利用方式的影响。渔业资源的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象对待可耗竭资源那样,而是应侧重于对种群规模或资源存量的最优控制。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发渔业资源,确保渔业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决策问题。生物经济模型是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传统方法。文章的第叁章对单鱼种、多鱼种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生物经济决策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对模型的优缺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文章指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制度等方面建立一套指标体系才能全面涵盖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各个方面,以跟踪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整个发展趋势。
吴隆杰[4]2006年在《基于渔业生态足迹指数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测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渔业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它为人们提供了优质蛋白质、就业机会、经济发展和休闲娱乐等经济利益和社会福利。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和本质问题。近年来,随着部分地区和部分种群的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渔业水域污染加重、人口剧增、水产品消费意愿增强等问题的出现,对渔业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测度、分析、评估正成为国内外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重点和热点领域。认真分析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指数测度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渔业资源的特性、供应情况、人口发展与消费模式变化等相关因素,提出用渔业生态足迹指数对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测度、比较、分析和趋势预测,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可为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生、发展和研究历程,引起了人们对发展观的重新认识。综述多种可持续发展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并全面充分分析最新的生态足迹测度方法,发展出生态足迹指数方法,用于定量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并据此提出包括渔业生态足迹指数、牧业生态足迹指数、林业生态足迹指数、农用地生态足迹指数、建设用地生态足迹指数和能源用地生态足迹指数等在内的生态足迹指数多样性概念,用于在宏观上测度渔业等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渔业资源的特性决定了其开发利用状况及一般过程,资源丰度与环境容量、全球变化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活动致使大量水生生物栖息地破坏、人口与收入水平、技术进步、渔业水域开发利用状况、渔业综合管理、渔业补贴、水生生态系生物入侵、渔业水域环境污染状况等因素均对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分析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测度的原则、理论框架、测度方法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渔业生态足迹指数测度方法的理论假设、计算步骤、应用范围、数据来源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等。在案例研究中对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2001年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用渔业生态足迹指数方法进行了动态测度,并对我国渔业生态足迹指数变动
杨建毅[5]2004年在《浙江省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估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洋渔业是浙江沿海地区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每年生产400多万吨鱼类产品,为100多万人口提供生计。由于近年持续的高强度开发,在海洋捕捞产量增长的同时,渔船单船产量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随着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实施,渔业资源与生产能力的矛盾更加突出。人为的生态系统变化,如水域污染等,已经威胁到鱼类资源的正常繁殖和养殖生产,海洋渔业存在可持续问题,渔业捕捞能力已经远远超过生态系统能够生产鱼类的速度。 本文以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浙江省的海产品产量、捕捞能力、海洋渔业资源蕴藏量、近海生态环境污染等现状,以及浙江省沿海部分地区盲目发展捕捞渔船与资源衰退的矛盾。以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海洋捕捞渔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为基础,建立了海洋捕捞渔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渔业资源管理为基本内容的浙江海洋捕捞渔业可持续发展框架,评估了浙江省海洋捕捞渔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针对过度捕捞等主要问题提出六点对策建议:一是控制捕捞努力量,如强化渔业捕捞许可制度,伏季休渔等;二是限制捕捞总量,对浙江省实施总可捕量(TAC)制度的可行性分析;叁是促进渔民转产转业工程的实施;四是促进休闲渔业的健康发展:五是加快渔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六是促进渔民参与海洋渔业可持续管理。并结合挪威渔业管理的先进经验,对浙江发展深水网箱养殖的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了浅海养殖业发展的新路子。
刘国瑞[6]2013年在《烟台市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海洋捕捞实力不断增强,海洋捕捞业的发展能力也随之增加,但因过度捕捞、海洋污染,使海洋资源衰退严重,及我国加入国际海洋公约和中韩、中日渔业协定的签署和生效,我国海洋捕捞业发展形势日益严峻。主要面临以下问题:渔业资源衰退速度加快,且状况扭转困难;捕捞作业区域快速缩小,可捕区域内的渔业资源压力加剧;科技投入有限,发展潜力不足;尽管政府也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控制政策和措施,但海洋捕捞业整体发展形势依然严峻。烟台市是个较为典型的海洋捕捞型发展城市,本文以其为例,提出烟台市海洋捕捞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问题,以期为以后其他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操作的综合评价方法。本文共计七章,第一章,导论部分阐述了海洋捕捞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国内外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阐明了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与不足。第二章,论文的理论和相关概念,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池塘、市场失灵、生态经济学和海洋循环经济理论的阐述,为海洋捕捞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构架;第叁章,通过对烟台市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现状的深入分析,指出其发展面临着不可持续的困境;第四章,通过构建海洋捕捞可持续发展的四个子系统,资源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设计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第五章,通过对挪威、冰岛、新西兰等海洋捕捞强国海洋捕捞可持续发展优势的分析,指出烟台市海洋捕捞可持续发展启示;第六章,是对策建议部分,该章指出了海洋捕捞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即优化休渔制度,增强渔业资源恢复能力;加快捕捞管理体制和制度改革,严格控制近海捕捞总量;推行渔业管理规划和养护战略,拓展海洋捕捞发展空间;推进捕捞方式转变,减少生态环境损害,降低捕捞生产成本;加快推进渔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可持续发展后顾之忧。第七章,论文的结论部分。
狄乾斌[7]2007年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陆地资源紧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日益严峻,海洋开发程度不断加大并且不断出现新的领域,海洋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海洋资源潜力巨大,海洋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速度,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掠夺式经营等问题。为避免海洋开发中可能出现的无序状态,保证海洋经济、海洋资源利用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必须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涉及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等众多因素,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经济-社会复杂系统,既包括技术层次面的问题,也有管理措施层次面的问题,还有评价和协调方面的问题,要在一项研究中全面解决系统内的所有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以前的研究大多偏重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某方面,或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或海洋经济产业某部门的可持续发展,或海洋开发管理的政策措施,且多以定性研究为主,难以真正把握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总结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科学思想,经济地理学、系统动力学和模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以及介绍本文的研究结构与创新点。第二章为研究基础部分。主要评述了目前有关海洋经济发展研究进展、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学视角与贡献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定义与内涵,并分析了影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第叁章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部分。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基于系统科学的思想,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复杂性、系统性、协调性、生态约束途径等方面,探讨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理。首先分析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特征;其次通过分析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探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结构与特征,在分析系统动力学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关系基础上,基于STELLA系统仿真建模软件建立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再次,通过对协调发展概念及内涵的论述,探讨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性的定量描述方法;最后,通过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约束关系的分析,基于承载力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海域承载力的内涵与概念模型,并论述了海域承载力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第四章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部分。在分析指标体系的功能与内涵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指标体系的相关成果,从系统角度论述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特征,提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设计了包含海洋资源环境系统、海洋经济系统和社会发展系统叁个子系统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并讨论了指标筛选与赋权方法。第五章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部分。首先在借鉴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模型,分析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发展轨迹,总结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模型分析方法,提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的评价方法;其次,从投入产出角度,提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投出产出研究方法,并讨论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海洋经济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第六章为实证研究。以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运用前述章节的理论、方法与模型对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对辽宁省海洋资源特点、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产业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其次,构建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的研究方法对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编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标准谱系和海洋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耦合评判标准谱系,探讨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和海洋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关系;再次,通过构建辽宁省海域承载力状态空间,对辽宁省海域承载力的进行判断,探讨基于海域承载力的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接着,依据基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投入产出模型,利用辽宁省2002年投入产出数据表,编制了辽宁省海洋经济投入表并进行了相应分析,探讨了辽宁省海洋产业优化问题;最后,依据分析结果,提出提高辽宁省海域承载力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对策。第七章为总结与展望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回顾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张鑫, 高源, 吴怡[8]2017年在《基于CiteSpace的海洋渔业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CNKI总库)收录的1997—2016年海洋渔业相关的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并以"海洋渔业"为关键词检索到1 799篇主要期刊论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对海洋渔业近二十年的学术成果绘制科学知识图谱,重点分析了海洋渔业的研究关键词、作者群以及发文机构,最后分析出海洋渔业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捕捞强度""海洋捕捞业""渔业产业化",表明海洋渔业研究集中在资源开发以及产业转型。并探究了国内海洋渔业的研究发展趋势,分析发现其研究论题主要集中在海洋渔业资源、海洋渔业经济、海洋渔业遥感分析、海洋渔业发展、海洋渔业转型、海洋渔业的科学与技术、海洋渔业制度、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海洋渔业的互助保险与补贴等方面。
徐连章[9]2010年在《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海洋渔业同世界上许多渔业一样,面临着严重的资源衰退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过度利用、渔业生产秩序混乱、生态环境恶化等方面。制度资源的短缺是目前制约当前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以交易费用为主线,对渔业资源利用问题进行模型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的制度分析框架。在对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的产权制度、政府规制和组织制度逐一分析后,借鉴国外渔业发达国家渔业制度的经验,提出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度创新建议。具体研究的内容和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构建了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度分析框架。通过规范分析的方法,利用戈登—希佛、共有财产悲剧、囚徒困境和集体行动逻辑四个经典模型分析渔业制度的起源。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分析了海洋渔业资源利用产权制度、政府规制和组织制度的内在逻辑关系。叁者的逻辑联系形成了本文的制度分析框架。二、通过对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的产权制度研究,阐述了海洋渔业资源产权的内涵、类型、属性和功能,提出了产权制度是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最基本、最重要制度的观点。通过对渔业资源产权的权利束和产权制度的选择分析,强调了建立与渔业资源特性相适应的产权制度的重要性。叁、尝试性概括了海洋渔业资源政府规制的主要形式,分析了政府直接行使渔业资源管理权的优势和障碍,对基于专有使用权的个别可转让配额制度(ITQs)进行了规范分析,在对我国渔业资源政府规制实证分析基础上,对主要政府规制的作用作了比较。四、通过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的组织制度研究,阐述了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的组织制度存在的理论基础;比较国内外组织制度定义,得出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的组织制度是基于社区的渔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结论;在对渔业经济组织发挥ITQs的有效性分析基础上,结合我国渔业经济组织的发展和现状分析,探索性提出了实现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组织制度模式和运行机制。五、分析了国外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路径。通过对国外渔业资源管理的发展综合研究,阐明个人渔业权、集团渔业权及基于激励的渔业管理方法,能够实现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六、利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概括阐述了美国、日本、挪威叁个国家渔业资源利用制度具有的四个方面特征,总结了发达国家渔业资源利用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综合上述研究,论文通过引入制度变迁理论,提出我国渔业资源利用的制度创新应沿着政府规制和市场经济的路径轨迹变迁,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将长期起主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实现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产权制度、政府规制和组织制度创新建议。
陈海明[10]2009年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渔业资源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拥有捕捞渔船数量最多的国家。近年来,由于酷渔滥捕、陆源污染物向海洋的排放等因素,中国沿海渔业资源日渐衰竭,同时,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渔业食品的安全和质量需求也不断提升。为此,如何科学合理地保护和维持渔业资源,对渔业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成为当今政府渔业主管部门的当务之急。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指的是对渔业资源管理的一种战略,其实质是实现水产资源、水域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和谐与平衡。本文在国内外渔业资源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基本内涵、渔业资源的概念及其特性、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渔业资源管理的应用。对我国渔业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我国早期渔业资源开发的强度已经超越资源的承载极限。并对造成渔业资源衰竭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捕捞过度是造成渔业资源衰退的主因,渔业资源利用的无主性是导致资源衰竭的内因,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是造成渔业资源衰退的外因,开发管理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是造成渔业资源衰退的可怕推手。结合我国国情,深入分析了制约我国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原因: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资源匮乏的现实挑战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性经济人利益与渔业公共资源产权不明晰的冲突制约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强势掠夺性开发与弱势执法监管之间的博弈令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缺乏保障;渔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渔民转产转业困难重重是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障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排放主体没有支付相应的生态补偿代价是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缺失。通过对欧洲、美国、韩国渔业资源管理的实例分析介绍国外渔业资源管理的经验和启示。最后全面创新地提出了实现我国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的对策:实行捕捞限额制度,完善准入程序,建立海洋渔业全程管理模式;构建科学合理伏季休渔制度和网具标准;健全完善资源增殖放流制度和建立渔业生态补偿机制,运用各种增殖手段,恢复渔业资源,引入生态补偿机制,用于增殖渔业资源;加快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加快人工鱼礁的投放;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水产养殖业、加工业和休闲渔业,拓宽渔民转产转业和致富的道路;进一步完善渔业综合执法体系,进一步加大渔业执法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 中国海洋渔业资源生产能力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张洪温.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1
[2]. 中国现阶段海洋渔业转型问题研究[D]. 宋蔚. 中国海洋大学. 2009
[3]. 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D]. 陈新军. 南京农业大学. 2001
[4]. 基于渔业生态足迹指数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测度研究[D]. 吴隆杰. 中国海洋大学. 2006
[5]. 浙江省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估与对策研究[D]. 杨建毅. 浙江大学. 2004
[6]. 烟台市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刘国瑞. 中国海洋大学. 2013
[7].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 狄乾斌. 辽宁师范大学. 2007
[8]. 基于CiteSpace的海洋渔业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分析[J]. 张鑫, 高源, 吴怡. 海洋经济. 2017
[9].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 徐连章. 中国海洋大学. 2010
[10].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渔业资源管理研究[D]. 陈海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09
标签:水产和渔业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渔业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生态足迹论文;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论文; 海洋污染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经济指数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海洋强国论文; 三农论文; 第一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