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邓小平重视基础教育思想述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重视论文,思想论文,学习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重视和关心基础教育的发展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侧面。认真学习邓小平重视基础教育的思想,有利于我们全面、系统地理解邓小平理论,促进素质教育更深入地发展。
一、抓住关键问题拨乱反正
“文革”期间,中小学是“重灾户”,“四人帮”制造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谬论,使学生不愿读书、教师不敢教书。邓小平早在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就针对当时的混乱局面进行了整顿。粉碎“四人帮”之后,他又不遗余力地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卓有成效的整顿。中小学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一部分,曾遭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他们被当作专政对象,“资产阶级黑线”的执行者。邓小平着手于科教工作的整顿,首先是去掉套在知识分子脖子上的枷锁,解放他们的思想,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1.推翻“两个估计”,确认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实事求是是邓小平一贯作风和宝贵思想。“四人帮”歪曲毛泽东思想,颠倒黑白,胡说解放后17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政,是黑线统治,知识分子世界观基本没有改造好,并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对立起来,诋毁知识分子的劳动。邓小平针对“四人帮”的胡言乱语,坚持毛泽东思想,还事实本来面目:“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注: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92、89、55、69、95、109、101、51、55、51、108、55页。 )关于知识分子世界观问题,邓小平认为,世界观的重要表现是为谁服务。我国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注: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92、89、55、69、95、109、101、51、55、51、108、55页。 )“一个人,如果爱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应该说这表示他初步确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注: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92、89、55、69、95、109、101、51、55、51、108、55页。)一个人如果做到这一点,就不能说他是白, 而应该说是红了,这是因为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并为其做出贡献,就是红的表现。更令知识分子兴奋的是,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注: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92、89、55、69、95、109、101、51、55、51、108、55页。 )这些论断,在政治上解放了广大中小学教师,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根本上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2.从招生制度入手开始中小学的整顿和全面改革。粉碎“四人帮”之后,恢复中小学正常教学秩序是当务之急,对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迎接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到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面对当时千疮百孔的中小学现状,应该怎么办?解决这个问题,既要考虑教育工作的特点,又要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招生、考试制度,特别是招生制度始终是促进中小学工作发展的杠杆,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1977年,邓小平在一次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谈了两个教育制度问题:一个是学制问题;一个是“高等院校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问题。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注: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92、89、55、69、95、109、101、51、55、51、108、55页。 )而且对招生工作作了具体的指示:“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注: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92、89、55、69、95、109、101、51、55、51、108、55页。 )高等学校直接从高中招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促进了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发展和改革,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使中小学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二、关心中小学教师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的改善
邓小平非常了解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生活现状,在政治上解放了中小学教师之后,必须切实解决他们工作、生活条件,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人民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应该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要确实保证教师的教学活动时间,要关心他们的政治生活、工作条件和业务学习。”(注: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92、89、55、69、95、109、101、51、55、51、108、55页。)可以认为粉碎“四人帮”之后,是改善中小学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的最好时期。
1.首先要研究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制度。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特别是对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他们在更为艰苦的条件下,为培养革命后代不辞劳累,作出贡献,我们更要表示慰问和敬意。”(注: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92、89、55、69、95、109、101、51、55、51、108、55页。)但是,他们的付出与所得是不成比例的, 尽管他们无怨无悔,党和政府还要力所能及地解决他们的困难。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研究教师首先是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制度。”因为“现在小学教员的工资太低。一个好的小学教员,他付出的劳动是相当繁重的,要提高他们的工资。将来,有些教得很好的小学教员,工资可以评为特级。”(注: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92、89、55、69、95、109、101、51、55、51、108、55页。 )邓小平还认为“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应当同科研人员相同。”(注: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92、89、55、69、95、109、101、51、55、51、108、55页。)在1954 年他就建议给那些有水平、贡献大的中小学教员提工资,而且要拉开距离,和有贡献的科学家享受同样的工资待遇。(注:见《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11页。)
2.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也是有目共睹的。邓小平在强调保证教师的教学时间、鼓励钻研业务的同时,也主张减轻中小学教师的负担。其实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承的。“要让教师休假,给教师以恢复疲劳、思考问题、总结经验的时间,不能把他们的假期时间都给占用了。搞好劳逸结合,不仅不会降低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注: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92、89、55、69、95、109、101、51、55、51、108、 55页。)邓小平在政治上非常关心中小学教师的成长,号召各级党委和学校的党组织关心和帮助教师政治上的进步,帮助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但对他们的要求要实事求是,只要爱国、爱社会主义,接受党的领导,愿意为人民服务,就基本解决了世界观问题;只要以自己的工作为社会主义作出贡献就是红的表现。因此,不要开过多与业务无关的会,对他们的缺点,“领导工作者要经常同他们谈谈心,政治上思想上帮助。不要求全责备。”(注: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92、89、55、69、95、109、101、51、55、51、108、55页。)
3.强调师资培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注: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92、89、55、69、95、109、101、51、55、51、108、55页。 )但是,在“四人帮”横行时,教师队伍被破坏,而且科学技术不断在发展,这就需要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业务进修培训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适应培养建设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工作。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邓小平不仅提出了原则性的意见,还表示出具体的关心:“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比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举办各种训练班、进修班,编印教学参考资料等,大力培训师资。我们希望广大教师努力在政治上、业务上不断提高,沿着又红又专的道路前进。”(注: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09—110页。)“要请一些好的教师当教师的教师,大学教师要帮助中学教师提高水平。”(注: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92、89、55、69、95、109、101、51、55、51、108 、55页。)此举在广大中小学教师中引起强烈反响,他们理解国家的困难,在生活上没有奢望,他们关心的是党和政府为他们提供工作上的方便,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效力。
值得注意的是,重视基础教育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1950年在他主持西南局工作时, 在一次城市会议上曾多次强调加强学校的管理。 在1958年他曾指出:“如果教学质量降低了,过几年就能看出来,那时大学招生就要发生困难。”“有的国家中小学质量差,吃了亏。”1985年他又指出:“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注: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