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14年中国旅游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评价_地理学论文

2003~2014年我国旅游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论文论文,学术期刊论文,评价论文,我国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3年10月和2014年6月,《旅游学刊》先后发表了“近十年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格局与分类评价——基于旅游学术期刊论文大数据的视角”和“近十年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成果的h指数测度与评价”两篇论文。论文发表后,受到旅游学术圈的广泛关注,一些旅游科研和教学单位甚至以此作为对本单位教师人员科研考核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一些学术圈内的同行鼓励我们将此项工作持续进行下去。2014年7月,中国旅游研究院在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和《旅游学刊》编辑部设立了旅游学术评价基地,我们规划每两年发布一次旅游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评价。因限于篇幅,本文只选摘旅游学术期刊、作者所在机构和作者三个对象予以评价,其余如旅游相关文献数量年份分布、旅游相关文献作者机构数量年份分布、旅游相关文献作者数量分布及文献主题分类分布等相关内容将在《2015年中国旅游学术研究进展与评价》(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学术评价研究基地年度报告)一书中给出。

       1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全样本的研究方法,在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CNKI的“核心期刊”)、CSSCI数据库(不计扩展版)、CSCD数据库中分别设计了25组字段进行“题名”和“关键词”的检索(时间跨度为2003~2014年,搜索时间为2015年7月),字段包括:旅游、旅行、游憩、闲暇、休闲、观光、度假、客源、游客、导游、酒店、饭店、住宿、宾馆、旅馆、景区、景点、景观、风景、公园、会展、展览、目的地、节事、节庆。对这些文献从“作者、年份、标题、期刊、期”等多个方面对各数据内部和各数据库之间进行库内和跨库查重,删除会议通知、会议报道、专访、征稿启事、广告等非学术性文章。最后,删除发表在增刊上的文献,再根据出刊周期,剔除旬刊、周刊和半月刊等出版周期较短的刊物,仅统计发刊周期大于等于一个月的期刊文献,最后得到论文样本数为19324篇;期刊样本数为860种;作者样本数为16229人;作者工作机构3016家。平均每本期刊载旅游学术论文22.47篇,平均每位作者撰写1.19篇论文,平均每家机构的作者撰写6.41位文章。同时,为了使本研究的成果便于与国际进行比较,在评价和计分时,采用Park等的标准和口径[1]。

       2 评价方法

       本文分别对学术期刊、作者所在机构和作者三个方面,从数量型和h指数两个维度分别进行评价:

       2.1 期刊数量型评价

       对于“旅游类文章计数”采用简单汇总法,即19324篇文章中若有A篇文章发表在X期刊上,则X期刊的“旅游类文章计数”一栏统计为A。当“旅游类文章计数”相同时,以“2003~2014年所载文章数”①由低到高排序。

       2.2 作者所属机构数量型评价

       作者所属机构(绝大多数是旅游院校和科研单位)排序,不区分二级机构,如大学中的分校、校区、二级学院及下属部门均纳入学校一级范围内。假设一篇文章有N个作者,某一作者分属M个作者单位,则该文章下属的每个作者机构“分值”为1/NM。“频次”n指某一机构在n篇文章中出现过。

       2.3 作者数量型评价

       论文作者得分方法为:假设一篇文章有N个作者,则每个作者的得分为1/N,将该作者每篇文章的得分相加即得“得分”,若一个作者在m篇文章中出现过,则m即为作者的“频次”。由于可能存在同名同姓的情况,已经对前100名的作者进行逐一核实,排除了不同的作者论文汇集到同一姓名下的可能。其中,作者现任职为2015年9月通过各作者所属机构官方网站查询得出。

       2.4 被引频次和h指数评价

       数量型评价的优点在于方法简单,直观明了,不足之处是无法反映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目前学术界在评价论文质量和影响力时,一般采用被引频次,即某篇论文发表后,其学术观点和成果被其他论文引用的频率或次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学术和影响力。但这只能仅就某一篇特定的论文做出评价,无法全面综合地反映被评对象总体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也即缺乏反映体现一定规模文章的数量型指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的Hirsch教授于2005年提出了一项评价科研绩效的定量指标——h指数[2],其含义为:某评价主体(如学术刊物、机构团体或作者个人等)在其所有发表(或刊载)学术文章中有N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N次,其h指数就是N。h指数越高,表明其发表(或刊载)论文影响力越大。

       h指数的计算基于两个指标:研究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和其论文被引用的频次。对某研究者来说,快速确定其h指数的方法为:(1)将该研究者发表的所有论文按被引频次从高到低排序并以1,2,3…赋以序号;(2)在排序列表中从前往后看,直到某篇论文的序号大于该论文的被引频次;(3)所得序号减去1即为h指数。由于h指数计算兼顾了论文数量和以被引频次为代表的论文质量,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某个评价客体(个人、机构和期刊等)的科研生产力和学术影响力,因而,h指数被国际学术界所认可,在科学评价计量学界得到了广泛应用。

       对于某个评价客体是由N个作者来自M个工作机构的情形,本文沿用前一篇文章计算h指数的方法[3],采用Hagen在2008年提出的调和(Harmonic)计算方法,即在有N个作者的论文中,排名第R的作者的贡献比例被估算为

(表1)[4]。依据该方法,本文将对期刊、机构和作者分别进行h指数评价,具体步骤为:(1)获取19324篇文章的被引频次;(2)依据Harmonic赋权法对不同次序作者进行赋权;(3)计算各次序作者的权重频次;(4)计算各次序作者所属单位的权重频次;(5)计算学术期刊、作者机构、作者h指数。

       2.4.1 期刊h指数计算

       期刊h指数考察列入本文范围的期刊文章在 CNKI中的被引用情况,即对于一种期刊,如果它发表的全部论文中有h篇文章的被引用次数至少为h,那么h即为该期刊的h指数。当h指数相同时,以刊发的旅游类论文篇数由高到低排序。

      

       2.4.2 基于权重的机构h指数计算

       机构指数的计算步骤如下:

       (1)在作者h指数计算中对不同顺序的作者i进行赋权

       (2)若作者i有M个单位,则该作者所属的每个机构的权重均为

/M;

       (3)用机构权重

/M乘以该篇文章的被引频次即为某机构的“分权被引频次”;

       (4)机构h指数计算。

       同上述作者所属机构数量型评价,得出作者机构的“分值”和“频次”,当机构h指数相同时,按“分值”由高到低排序。

       2.4.3 基于权重的作者h指数计算

       作者h指数的计算首先依据Harmonic方法对不同顺序的作者进行赋权,权重与该篇文章的被引频次相乘得到每位作者的“分权被引频次”,再依照h指数的计算方法得到。依照上述作者数量型评价方法,得出作者的“分值”和“文章篇数”。当作者h指数相同时,分别依据“分值”和“文章篇数”由高到低排序。“作者工作机构”为2015年9月通过各作者机构官方网站得到。

       3 评价结果

       对于2003~2014年学术期刊和旅游学术论文的数量型评价和h指数评价结果见表2—表7。

      

      

      

      

      

      

      

      

      

      

      

       4 结论与讨论

       (1)前101名期刊文章总数为14486篇,占总样本的75%,其中旅游专业类期刊《旅游学刊》和《旅游科学》分别以2408和539篇文章分列第1位和第7位,占前101名期刊文章总数的16.6%和3.7%,占所有文章总数的比重分别为12.5%和2.79%。101种期刊中,有24个期刊属于高校综合性学报,期刊数量占比23.76%,但文章数量仅占前101名期刊文章总数的8.2%。101种期刊中,排在前10位的各类期刊,旅游专业类期刊占比20%,地理及资源类期刊占比40%,经济及商业类期刊占比40%。从学科结构看,地理学在旅游学术研究中贡献最大,其中还包括地理学界的权威刊物《地理学报》,以及所有较具影响力的地理学期刊。从前101名期刊影响因子来看,影响因子排名与旅游类文章数量排名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且部分期刊在近几年已不属于三大核心数据库范围。从期刊h指数计算结果看,前108位期刊h指数在11以上,《旅游学刊》的h指数最高,遥遥领先于分列第2、3位的《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另外,地理学期刊占据明显的优势,在h指数排名前11位的期刊中,除《商业研究》外,全为地理类期刊,其中包括《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和《地理学报》等地理学领域内的权威期刊。虽然《地理学报》在刊载旅游论文的数量上最低,12年仅70篇,但学术影响力较大,其中的31篇至少被引用了31次以上。此外,《地理科学进展》《干旱区地理》《长江流域与环境》《自然资源学报》《生态学杂志》《山地学报》《热带地理》《世界地理研究》《中国岩溶》《水土保持研究》等地理学或地学期刊的h指数都在11以上。很显然,在旅游学术生态圈中,地理学成为旅游学科的“建群种”和“优势种”。而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与旅游学科相关学科的顶级刊物并未出现在表3中,说明这些学科对于旅游学科的贡献度不及地理学,这一传统格局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

       (2)机构单位的统计总样本3016家,前100家只占总样本的3.3%,因此进入前100名的机构单位是旅游学术共同体的主要机构成员。由于统计的是2003~2014年期间的论文累计数,一些成立历史较短的机构单位在排序上会因此受到影响。如2008年6月才开始筹备成立的中国旅游研究院在2003~2012年期刊排名中仅位列第82名[5],但仅仅过了两年时间,在2003~2014年排名中已跃升为41名(表4)。在名列前茅的旅游研究的机构单位中不乏中西部地区的985和211院校,其中师范类和财经类院校较多,以及一些地方性综合性院校,甚至有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也在TOP100名单中。从排列在前9位的单位看,也全部都是地理学科背景。从机构的h指数计算结果分布看(表5),h指数在12以上的机构有104家,中山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位列前3名,h指数位列前7名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旅游学科研究的团队全部是以地理学为主,这再次说明地理学在旅游学科中所处的特殊地位。

       (3)作者的总样本数为16229人,前100名学者仅占总样本数的0.61%。因此进入前100名榜单的学者都是旅游学术研究的知名学者和专业骨干。位于前10名的作者中,除了位列第5名和第10名的作者外,其余8名学术背景都是来自地理学。作者得分与频次之间差值大的话,一般为学术(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基金项目主持人等。将表6与表7对比可发现,在表5中名列前茅的单位,其研究团队成员在表7中排名不仅靠前,而且进入前100名的人数也相对较多。从中可以窥见这些学术机构的整体实力、学术骨干和在全国旅游研究中的地位。从作者的h指数计算结果分布看(表7),作者的 h指数几乎是呈连续分布,且呈现金字塔结构。在表6与表7中可以看到一些活跃在旅游学术研究领域中的中青年学者的名字,说明我国旅游学术研究的代际转型已经开始,中青年学者开始崭露头角,旅游研究后继有人。

       总体而言,我国旅游学术研究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繁荣气象,旅游学术研究人数规模可观、研究成果丰富,其中地理学对于旅游学科发展的贡献度最大,但旅游现象的综合性和复杂性需要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管理学和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和技术的深度介入和交叉融合,共同推动中国旅游学术研究走向世界。

       注释:

       ①可通过旅游类文章占某期刊所有文章的比重反映旅游学科的受重视程度。

标签:;  ;  ;  ;  ;  ;  ;  

2003~2014年中国旅游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评价_地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