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业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居民消费论文,农村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1)11-0017-07
一、引言
目前,我国约有6.7亿的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0.32%,① 但是农村人均商业面积仅为城市的1/10[1],商业设施匮乏且落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2008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拉动农村消费作为工作重点。此外,商务部等也先后出台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等来支持建设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及农贸市场,以农村流通现代化拉动中国农村消费市场已摆上议事日程。
关于流通业与农村消费市场关系的研究,洪涛(2003)提出要利用现代流通来开拓农村市场,包括现代流通观念和理念、现代流通体制、现代流通管理、现代商业人才、现代商业业态、现代流通基础设施和技术等[2]。文启湘(2007)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商品流通领域存在“小、弱、旧、乱、高”等问题,认为需通过加快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积极组建以农家店为骨干的农村消费品经营网络、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及其服务体系、构建农村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等六方面的措施来开拓农村市场[3]。周发明、张潜(2007)认为通过在农村地区办分店、联营、开连锁店等方式,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选择余地,把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延伸到农村,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4]。陈卓(2009)通过对农村流通体系建设重要性的探讨,认为农村流通体系在农村市场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5]。查伟华、颜青(2011)提出构建现代流通网络,促进农村日用消费品市场有效开拓的新型战略,即明确网络构建的一个核心——连锁经营配送,实现两个结合——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促进消费结构、消费质量与农民收入的三重提升[6]。郝爱民、王章留(2011)认为政府对农村流通业支持缺乏、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流通产业组织化程度和市场集中度低、农村流通秩序混乱和流通效率低是目前制约农村消费升级的主要障碍,若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必须解决农村流通体系不畅的问题[7]。
在实证研究方面,李蕊(2008)使用计量方法,以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的比重来表示流通业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量化分析流通业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8]。冉净斐(2008)运用回归模型对流通与消费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当期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增加1%,可带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加0.87%[9]。郝爱民(2010)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对河南省521户有效问卷进行分析,认为流通方式、业态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农民消费有着显著的影响[10]。戴蕾、王非(2010)通过对2006年部分省市农村居民消费力指标分析,指出海南相对于陕西农村流通网络的落后(村内有50平方米以上超市的村的比重,陕西比海南高12%)制约了海南在消费力方面的优势对于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作用,认为提高农民消费力和完善农村流通网络两类政策必须协调与配合,才能进一步挖掘农村消费市场[11]。
综上所述,学者对农村流通与消费关系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主要以描述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主,开展实证研究的较少;(2)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分析,定量研究方法较少;(3)在运用定量分析方法中,对于指标的选取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本文试图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采用计量的方法,运用偏最小二乘法(PLS)模型进行数理统计,将流通业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相应的数量分析,以期得到比较具有说服力的依据。
二、农村居民消费与农村流通现状
(一)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远小于城市,占全国比例逐年递减
农村消费品流通规模不断增加,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1999年的8985.3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22540亿元,十年增长了近150.85%,比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增长了近33倍。但是县及县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1999年的22149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92290亿元,增长了近316.67%,增长幅度是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两倍多。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远慢于城市的增速,2003年至2004年期间最大增速差距多达2个百分点。
(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缓慢增长,消费占收入的比例较高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从1999年到2008年增长了113%,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144%,显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速相对缓慢。虽然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不高,但是消费占收入的比例远高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具有较高的消费倾向。
(三)农村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加速,流通设施逐渐改善
在农村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批发与零售业的完成额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达到了429.7亿元与548.8亿元,相当于2001年至2006年近6年的总投资额,市场规模急剧扩大,2007年以来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四)农村消费环境不断完善,先进流通工程初见成效
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等工程,以城区配送中心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正在逐步形成。同时重点改造、升级大型批发市场、集贸市场,流通企业的冷链、结算、信息、监控、质量安全可追溯、废弃物处理等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0年年底,“万村千乡工程”已累计建设和改造52万个农村超市、2667个配送中心,农村超市覆盖全国80%的乡镇和65%的行政村,年销售额近3000亿元。“双百市场”工程在2010年6月底累计改造了740个农产品市场,覆盖了56%的地级市,交易额占全国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总额的37%。通过这些市场的不断扩大,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大大改善,完善了农村消费环境。②
总之,近年来农村消费在稳步提升,但现有农村实际消费支出与消费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消费增长速度不快,这与农村流通业的落后存在一定的关系。农村流通网络未能有效发挥提振消费的作用,流通业的现有状况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相匹配。
三、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取
对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发展程度的评价,根据国内统计年鉴能够获取的数据,本文选用乡镇企业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员数来代表农村流通就业规模,乡镇企业批发和零售业单位数表示流通组织状况,农村批发和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来代表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近期投入。
1.乡镇企业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员数。农村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员数是衡量流通业在农村规模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相关数据的缺失,我们以乡镇企业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员数作为农村流通业的就业人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农村就业人口总数从2001年的4.9亿下降至2009年的4.6亿,但是农村流通业绝对就业人数和就业比例却不断上升。
2.乡镇企业批发和零售业单位数。乡镇企业批发和零售业单位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农村流通组织和渠道的状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单位实现迅速增长,1979年乡镇企业批发和零售业单位数为13.76万个,到2008年时已经达到807.25万个,增长了将近60倍。
3.农村批发和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选取其中的批发和零售业的指标,它可以直接反映出在流通方面相关基础设施的投入,是代表农村消费品流通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的综合性指标。
考虑到多种因素对消费支出的影响,为最大程度地减少估计误差,在建立回归模型时必须将其他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予以剔除。因此,在将流通业发展的各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的同时,必须引入控制变量。我们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作为控制变量。各个指标、变量的属性和定义见表1所示。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用1999-2008年中国乡镇企业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员数、乡镇企业批发和零售业单位数和农村批发和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这三项共10年的数据作为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发展水平的指标,选用1999-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作为控制指标,选用1999-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作为农村居民消费的指标,各变量原始数据见表2。
(三)模型构建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将农村消费品流通和农村居民消费之间的变动关系建立模型如下:
然而,在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通过观察各个年份的数据可以发现,所选取的样本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由于选取数据中有一项为乡镇企业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员数,该项数值的统计口径在1998年之前没有,所以年份样本点只有10个,样本明显过小,不满足最小二乘法估计法关于大样本(n>=30)的条件;第二,由于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较高的相关程度,如果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估计可能带来较大误差。鉴于以上原因,本文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进行模型估计,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IMCA-P。
(四)分析结果
通过1999-2008年10年的模型拟合,得到如下的模型拟合参数。为了对比拟合效果,表中的参数是提取了2个PLS成分得到的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提取2个PLS成分对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的交叉有效性是0.57006,第3个成分的是0.45942。另外,提取2个PLS成分的累积交叉有效性已经达到76.158%,因此本文提取2个成分,足以表示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度;同时,模型在提取2个成分的情况下对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的解释能力为0.94820,说明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所能解释的样本变差的百分比较高(超过0.9)。
在此基础上,对PLS回归结果进行异常点检验。通过图1可以看出,样本点均分布在椭圆内,不存在特异点。因此,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不需要进行改动和重新拟合。因此,经过数据整理结果后,我们得到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与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发展水平自变量的标准化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
以上回归结果表明,就本文所关注的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发展水平指标而言,代表农村流通就业规模的乡镇企业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员数、代表农村流通组织的乡镇企业批发和零售业单位数、代表农村流通基础设施投入的农村批发和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都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呈正相关关系。
从农村流通就业规模来分析,可以看出乡镇企业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员数每增加1%,会引起农村居民消费增加0.1094%,说明农村流通就业规模的扩大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使得农村居民购买商品更为便捷,但并未对农村市场消费带来足够有效的影响。原因可能是农村流通业从业人员大多为当地农村居民,专业素质普遍较低。如果能有效提高流通从业人员素质,增加他们的专业知识,从而会进一步扩大流通业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拉动效应。
从农村流通组织来分析,乡镇企业批发和零售业单位数每增加1%,会引起农村居民消费增加0.0135%。虽然乡镇企业批发和零售业单位数在增长,但是它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却显得有些微小。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1)乡镇企业批发和零售业单位数本身基数较小,增长速度慢,从而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有限。1978年至1985年乡镇企业批发零售业单位数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在经过1985年的爆发式增长后的二十多年,除个别年份外,其单位数基本保持不变。(2)乡镇企业批发零售业业态落后、规模小,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吸引力较弱。(3)农村消费转移。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大量农村家庭夫妻分居,抑制了留守农村家庭成员的消费,再加上农村居民的消费地点突破了原有的地域限制,原有的农村消费部分转移至城镇。
从农村流通基础设施投入来分析,可以看出在批发和零售业方面投入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每增加1%,会引起农村居民消费增加0.3373%,这一数值的影响力在本模型所有因变量中显得最为突出。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主要研究流通业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但是考虑到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因此将其作为控制变量引入。从回归结果来看,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将引致人均消费支出0.7423%的增加,与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发展水平指标系数相比,收入的影响系数相对最大。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促进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之一,具有较强的正向作用。因此进一步开发农村消费市场,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是有效途径之一。将收入作为控制变量引入后,提高了本模型的可信性。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基于PLS的回归模型分析,证实了农村流通业的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流通规模与流通业的发展水平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存在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为进一步开发农村消费市场,除了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其消费来源外,还应进一步加大流通业的建设,加强消费渠道构建,只有两者相互配合,才能将农村消费潜力真正挖掘出来。根据实证结果,对于进一步开发农村消费市场,我们从流通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扩大农村流通就业人员数,大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从实证结果来看,农村流通就业人员数对农村居民消费有着非常显著的正向效应。但是目前农村流通业就业比重偏小,农村流通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这对于其未来长久发展是不利的。因此,政府在实施各项农村流通政策过程时应加强农村流通从业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为农村流通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第二,加快流通业的发展及产业升级,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流通体系。乡镇流通企业总体上仍存在着规模小、总量少、管理弱、效率低等问题。农村需要引入城市的连锁商业,发展多种所有制流通企业,创新农村零售业态。只有通过扩大流通企业的规模,提高流通组织效率,加大农村流通的现代化建设,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才能为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奠定良好的流通体系保障。
第三,加强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流通业固定资产利用率。通过对农村流通设施的建设,增加农村的商业面积,降低农村居民的消费成本,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保障农村居民的消费质量,从而促进农村消费市场。但历年来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不足,只有在2007年之后才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流通业的投入并提高现有流通设施的利用率。
通过开发农村市场来拉动内需,成为我国经济下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健全农村流通网络、加强农村流通制度建设、改善流通渠道、提高流通效率,才能有效地将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转化为现实的消费支出,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消费市场健康发展,以实现内需的扩大。
收稿日期:2011-08-20
注释:
①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EB/OL].(2011-04-28)[2011-05-20].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110428_402722232.htm.
②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五:消费品市场在平稳运行中加快发展[EB/OL].(2011-03-03)[2011-05-20].http://www.stars.gov.cn/was40/gjtjj_detail.jsp? searchword=%CD%F2%B4%E5%C7%A7%CF%E7&presearchword=%CD%F2%B4%E5%C7%A7%CF%E7&channelid=6697&recor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