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位置问题的综合分析方法_地理论文

高三地理区位问题的全面分析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位论文,地理论文,方法论文,高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教材中“区位”这一部分内容,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交通线、港口等)、商业中心、旅游区区位的分析与选择,构成了教材人文地理部分的主体内容,它是人文地理学科发展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运用这些理论能解决现实生活中许多的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区位问题的考核能有效的考查学生迁移知识、获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历年来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但是,在现有的人教版高中教材中,不同年级用书的编者对“区位”一词的理解不尽相同,高一下册教材的编者强调相对区位概念,即强调某一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且强调一般理论,如影响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的区位因素;而高二下册教材是国土整治内容,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因此,教材在讲到区位问题时更强调绝对区位,即某一地理事物的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缘政治位置等。这样,不同教材的编者理解“区位”的角度不同,不同命题者对“区位”问题的考查着重点不同,致使各地区的高考模拟考题或各种教辅读物的训练题中,关于“区位”的相同问题,给出的参考答案却五花八门。一些高三学生因而觉得无所适从,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于此,收效甚微,每次答题似乎总是“踩不中得分点”。为此,本文说明“区位”因素的全面分析方法,期望对广大学生高考备考有所帮助。

用全面分析方法分析高三地理区位问题的目的是保证在高考中把握住区位因素的所有得分点,做到答案全面,不失一分。要做到全面分析,必须同时考虑区位因素的普遍性、区位因素的主导性、区位因素的发展性、区位因素的地域性等四个主要方面。

一、区位因素的普遍性

所谓区位因素的普遍性是指某一部门的区位选择或发展一般所要考虑的因素,具有普遍适应性。普遍性区位因素通常在教材中都举例说明,比如,根据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下册第21页“5·6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节的教材内容,可以归纳出工业的普遍性区位因素:

上面所列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各类工业部门进行区位选择时通常都要考虑的,具有普遍适应性。如果在高考考题中考查工业区位的问题,对这些普遍性区位因素的分析必定成为该题得分的基础。类似的,我们还必须从教材中分别归纳出农业、城市、交通、商业中心、旅游区等普遍性的区位因素,如上面那样列出关联框架,以利理清思路,答题时紧扣得分要点。

二、区位因素的主导性

主导性区位因素是起决定性或限制性作用的区位因素,即是最重要和首先考虑的因素。因此,命题者往往都将考题答案的赋分点设在主导性因素上。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有学生拿着评分后的试卷追问:“我的答案这样分析没有错呀,为什么该答案要点就不得分呢?”这类学生的问题,在于答题时没有抓住主导性区位因素,而只是分析了一些边缘的、次要的因素,答不中得分的要点,所以得分率不高。下面仍然以工业为例,列表给出部分工业部门的主导性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三、区位因素的发展性

影响地理事物的区位因素是发展和变化的。当这种变化足够大时,必须要分析其对地理事物的影响,这是全面分析区位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钢铁工业区早先主导区位是指向煤炭产地(燃料地);20世纪初因冶炼钢铁使用的焦煤量大幅度下降而指向铁矿产地(原料地)区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巨型运矿船的出现,世界上很多钢铁工业区规划建设在港口,即指向交通和消费市场区位。

四、区位因素的地域性

除了普遍性区位因素之外,某些特定地域具备的特定条件属于地域性区位因素。这类地域性区位因素的分析,往往以教材的特别案例为参考。比如,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下册“5.9新兴工业区”一节中,教材案例分析美国“硅谷”崛起的区位因素时,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的:

美国“硅谷”崛起因素

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案例中并没有面面俱到地分析普遍性区位因素,而是分析了“硅谷”微电子工业发展的主导性区位因素:技术、高速现代交通和气候环境。此外,“地理位置优越”属于对普遍性区位因素的补充,而“军事订货”虽属市场区位范畴,但“军事订货”无疑是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区位因素。对于这些由案例分析增加的区位因素,我们在答题中也要注意,如果有相近似的地域性区位因素,则必须将知识点迁移过来,结合具体地点进行分析。

将普遍性、主导性、发展性和地域性四个方面结合起来分析,就是“区位因素的全面分析方法”。用这样严谨的思路去解答区位问题,才有可能在高考中全部拿到对该知识的考查分数,获得全胜。

标签:;  ;  ;  

高三地理位置问题的综合分析方法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