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入世”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两岸论文,经贸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两岸加入WTO脚步的临近,未来两岸经贸关系如何发展备受关注,人们都希望加入WTO后两岸经贸关系会摆脱现状,出现飞跃式的发展,但是台湾当局申请加入WTO不仅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还掺杂着许多政治因素,妄图把加入WTO当作向国际社会宣示“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的重要机会,以阻挠、限制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
台湾“入世”的政治因素
WTO素有“经济联合国”之称,它不仅在国际经济领域拥有巨大影响力,还能给成员国或地区带来政治方面的利益,所以台湾当局在1990年提出入关申请时,就掺杂着政治考虑,后来李登辉分裂面目逐渐暴露,加入WTO的政治因素的比重就越来越大,陈水扁上台以后,其在加入WTO问题上的政治考虑有增无减。
首先是拓展“务实外交”,企图让国际社会承认“台湾是主权国家”。台湾当局将加入WTO列为其“务实外交”的重要一环,利用WTO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达到其“拓展国际生存与活动空间”的目的。由于“一个中国”原则在国际社会得到公认,台湾当局的“务实外交”四处碰壁,加入联合国的企图也一再受挫,所以,台湾不得不把加入非政府的国际组织作为其“外交”重点,而加入WTO就成为台湾当局的重要目标。
其次是让国际社会误认为“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由于WTO的历史、成员构成及一些条款的术语,使加入它的成员带有浓厚的主权国家政府的色彩,这正是台湾当局梦寐以求的目标。
第三,至少也要在国际社会上塑造台湾是“独立的政治实体”的形象。虽然加入WTO能给台湾带来虚幻的主权国家的形象,但毕竟不是真实的。因为无论是GATT(关贸总协定)还是WTO,其成员主体的定位不是主权国家,而是关税区。台湾当局1990年是以“中华台北:台澎金马关税领域”提出加入GATT的申请,又企图依据关贸总协第33条入关。如依此条入关,台湾即达到被国际社会承认为“代表某个在对外贸易关系和本协定所规定的其他事务的处理方面享有完全自权的单独关税领土的政府”的目的。
台湾“入世”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
由于受台湾“入世”的政治因素的影响,未来两岸即使都加入WTO,两岸经贸关系也不会一帆风顺,WTO提倡的非歧视性原则也不会真正在两岸经贸关系中得到完整体现,短期内,两岸经贸关系仍将在台湾当局的限制下曲折前进。
首先,由于台湾加入WTO有在国际上推销“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政治意图,与大陆坚持的“一个中国”原则针锋相对,双方将首先在台湾“入世”的名称问题上产生尖锐的冲突,严重时甚至可能拖延两岸“入世”的进程。
其次,两岸“入世”后,台湾当局对大陆的一些歧视性限制措施将被迫调整,但它可能在WTO规定许可的范围内,尽量运用各种“安全条款”、“排除条款”等,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进行种种限制,躲避应尽的义务。2000年3月,台湾“经济部”表示,对于特殊的敏感行业,如涉及“国防”安全的电力、攸关民生经济的炼油等,将依“国家安全条例”限制“中资”介入。《镜报》的文章报道,依据WTO的规定,只要求通商贸易的自由化,而在通商贸易方面,台湾目前仍禁止大陆四千多项农产品进口;并且所有进口货物不能从大陆直航台湾,而要在第二地靠岸后再来台湾,即所谓只能间接贸易不能直接贸易。依WTO的规定,台湾有权授引“排除条款”,但必须在“入世”前提出,台湾怕因此影响“入世”,所以不敢提此。但在“入世”后,肯定会提“国家安全例外条款”和“特别防卫条款”。陈水扁上台以来,虽然好话说尽,避免谈及是否使用“安全例外条款”等,但从其实施所谓“小三通”后,仍坚持人、货物不能通过金马地区中转以及官员在多种场合强调“国家安全”、“中共善意”作为直接贸易的前提等言行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第三,台湾当局认为WTO只是对部分经贸内容进行规范,对于没有直接列入规范的两岸直接通航、“戒急用忍”等经贸问题不会轻易做出让步,而是将这些问题与加入WTO分开处理,维持对两岸经贸发展的种种限制。2000年8月,“陆委会”主委蔡英文称,两岸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两岸“三通”、“戒急用忍”并无必然的关系,因为“三通”中的空运部分,并未纳入WTO的规范,且WTO的海运谈判还尚未达成协议。陈师孟提出“国安捐”构想之后,“新闻局长”钟琴表示,“政府”目前正酝酿一套因应两岸加入WTO后的新经贸关系,而未来的政策并不排除纳入“国安捐”的思考,甚至可能与“戒急用忍”政策结合。此外,台湾当局在两岸经贸政策上提出的新名词还有蔡英文的“国家安全网”,吴乃仁的“配额制”、陈博志的“总量管理制”、“陆委会”的“动态管理机制”等等,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台湾当局在限制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发展上所动的心思。
第四,台湾当局为了达到在国际社会上的宣传效果,可能会故意挑起两岸经贸争端,并将争端闹大,最后诉诸于或者逼迫大陆诉诸于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以凸显两岸经贸问题的国际性。台湾当局认为,挑起争端的后果不外乎下列三种:一是经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去解决,这样,两岸经贸争端就成为用国际仲裁解决的“国际问题”;二是两岸协商解决,这正中台湾当局的下怀,达到在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的情况下,重开两岸谈判的宣传效果,缓解岛内要求改善两岸关系的压力;三是如果大陆拒绝用前两种方式解决争端,则台湾当局可以“搭便车”,并可将台湾民众对台湾当局的不满引向大陆。
坚持原则,灵活运用策略,促进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发展
对于台湾当局在“入世”问题上所做的政治手脚,以及对两岸经贸关系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不要过分乐观地认为两岸所有经贸问题会随着两岸加入WTO的到来迎刃而解;但也不要悲观,毕竟发展两岸经贸关系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挡也挡不住的。为此,我们应当: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明确只有政治解决才有两岸经济的飞跃发展。台湾当局要在加入WTO后,既想回避“一个中国”原则,又要以“单方作为”、“操之在我”的策略,控制两岸经贸关系的主动权,拖延“三通”,但实际的形势并不是大陆有求于台湾,而是台湾民间的迫切要求,是对双方都有利的。因此,在两岸加入WTO后,我们要坚持两岸经贸问题是国内问题,避开可能的国际介入,打破台湾当局将两岸经贸问题“国际化”的企图。在两岸谈判中,既要台湾当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又要明确指出,只有两岸政治协商才能解决两岸经贸及衍生出来的问题,保护台湾同胞的利益。
2、注意策略的灵活性,充分发挥台湾各种力量的作用。台湾当局加入WTO的政治考虑违背了台湾各界尤其是工商界的愿望。如果台湾当局一意孤行,继续阻挠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那么它必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我方灵活的态度能使台湾民间力量发挥重要作用。钱其琛副总理于2001年1月22日明确表示:“当前,只要把两岸‘三通’看作为一个国家内部的事务,即可以用民间对民间、行业对行业、公司对公司协商的办法,尽快通起来”。而1月28日签订的“福州马尾和马祖关于加强民间交流与合作协议(简称两马间协议)”已经作出榜样,这体现了“一个中国、双向直航、互惠互利”的原则,台湾当局在民间强大的压力下,对此项协议不得不予以默认。
从长期看,两岸经贸关系既有WTO的规范,又有台湾民间力量的推动,必将冲破台湾当局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设置的层层障碍,促进两岸经贸关系的良性互动,进而给两岸关系带来和缓、发展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