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背景下农村文化消费问题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

新常态背景下农村文化消费问题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

新常态背景下农村文化消费问题与提升策略研究

舒子涵

(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2)

[摘要] 如今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的优结构、可持续发展阶段,农村居民对于文化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对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消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更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动力机制转变、经济增长速度换挡、经济结构深度优化。基于此,本文分析新常态背景下推进农村文化消费的实施意义以及农村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侧重探讨新常态背景下农村文化消费提升策略。

[关键词] 新常态;农村;文化消费

1 新常态背景下推进农村文化消费的实施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质量

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经济进入高效率、中高速的发展和转型阶段的同时,文化的消费需求逐渐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变,物质消费向精神需求转型,新常态使得消费需求进入转折点,个样化和多样化的消费模式逐步成为主流。新常态促进经济增长,农村居民的消费品质、层次及多元化要求也将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现于扩大农村文化的消费。农民的消费不再拘泥于仅满足基本物质与生产劳作需求的形式中,更多地将会投入到民俗风情、德育活动、人文传承等满足精神愉悦方面的文化消费中。因此,重视并推进农村文化消费,将对提高农村居民精神生活质量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1.2 有利于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处于经济与社会转型期的当下,相较于城市而言,农村具有另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乡村的建筑、人文、民俗、遗址和美食等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而提升乡村的吸引力。加强乡村文明文化建设,在保护和传承优秀乡土文化的同时,更能大力促进通过乡村的旅游、体验、观光、农家乐等多样化形式增收,不断扩大农村文化消费。这将形成得天独厚的优势——以独特的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可以通过各种无形和有形的方式逐渐渗入农村居民的生活和生产中,从而进一步深层次地推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1.3 有利于传承农村特色文化传统

一方面,农村文化作为彰显乡村地域特色的符号,无论是建筑遗址,还是传统的民俗文化、工艺装饰、地域环境等,都需要以特定的表达方式和宣传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当鲜明有形的地域特色深入人心时,农村特色有形文化传统才能得以传承和铭记。另一方面,有效释放农村文化消费潜力,让更多群众接触到乡村特色的风貌,认可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家园,同时也帮助逐渐远离乡土生活和崇拜外来文化的农村居民重拾归属感,找回重视乡情、守望相助、淳朴勤劳、疾病相扶的传统优秀品质,让农村特色无形文化继续延续[1]

HPLC法同时测定三味龙胆花片中马钱苷酸和异金雀花素的含量 ………………………………………… 艾悦言等(20):2810

2 农村文化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文化消费内容低俗化

当前,农村普遍文化消费品味和层次都不高,总体而言,农村仍处于生存型、普及型的文化消费阶段,转型仍未成功。从文化消费形式的角度来说,一是将打麻将、看电视、上网作为娱乐消遣的形式的农村居民居多,许多村庄开展文体文娱活动较少,开设专门的用于文化消费的场所更少,部分村庄甚至用于日常文化娱乐的场所只有唯一的“麻将馆”。相反,青少年网吧、成人赌博场所日益增多,聚众打牌、相互攀比、互聊闲话的中老年群体比比皆是。二是红白喜事等丧葬礼仪文化大操大办之风盛行。据农村传统习俗,办婚事喜宴时,常用名牌轿车,少则3~6辆,多则10辆以上;娶妻迎亲时,稍富裕的家庭给女方的礼金至少15万元以上,并且男方必须有车有房,女方必须购置贵重首饰作为嫁妆,导致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现象日趋严重。再如丧事,农村地区大办丧事已成为公认的“传统”,请鼓手吹吹打打造声势,安排浩大的送葬队伍以及给逝者烧“小别墅、小轿车”,彻底让孝心流于形式。三是低俗娱乐表演在农村各行其道。农村里的庙会表演总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办白喜丧事往往会请不入流的小剧团表演,形式总是穿插脱衣舞等低俗表演,直接败坏民俗民风。

2.2 农村文化消费模式单一化

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无疑会影响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观念,但受长期文化消费影响,农民总体意识不强,仍注重实用性。一是他们更多注重与自身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需求消费,并受自身科学素质较低的影响,大多农村居民只能停留在物质消费的非精神层面,认为看话剧、品诗书、进图书馆是城市人和读书人应做的事。并且许多地区未能举行大型集体文化文娱活动,固定的文化形式单调和固定的观念思想根深蒂固,将无法提升农村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二是新常态让经济条件渐佳的农村居民更趋向于得过且过营造自身的安逸生活,更愿意将消费用于低俗娱乐带来的感官刺激,房车吃喝成了农村消费的主要项目,文化消费整体支出不高,人们不再关注集体利益,与世代相传的文化观念和信念体系背道而驰。

一是现有文化基础设施流于形式,早已成为应付检查的工具。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已成立文化综合站,但仍停留在日常基本宣传和管理阶段,一些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更是落后,多数已经僵化失灵。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虽实行全面覆盖,但其实际使用和管理上均存在突出问题,地区间的发展也不平衡。二是传统的文化传承模式也开始脱离缰绳,越来越远离老百姓的真正生活和精神需求。实际开展的文化活动往往不接地气,农村居民难以接受,与淳朴文化背道而驰,文化消费流通不畅,导致政府部门投资了许多资金而老百姓反响平平。三是绝大部分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基本停留在自娱自乐的阶段。政府组织在不断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农民生产生活的物质方面,导致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整,农村文化供给渠道形同虚设。

2.3 农村文化供给渠道形式化

我苦恼,探寻。渐渐地,我发现,教与学,是共生互动的双向输入,不是教或学的单向输出。“教学相长”,它是双赢的教育故事。在这个过程里,教师也是学生,学生也是教师。二者热火朝天,生机蓬勃,和谐共进,孩子获得知识的增加与精神的成长,教师获得教育的经验与智慧、职业的幸福感、身体的健康、心态的平和。好的教育,师与生都在成长,谁都不能代替或者指挥他人成长。

3 农村文化消费存在问题的原因

3.1 农村文化消费意识不强

当前,农村普遍文化消费品味和层次都不高,总体而言,仍处于生存型、普及型的消费阶段,转型仍未成功。从文化消费形式的角度来说,一是将打麻将、看电视、上网作为娱乐消遣的形式的农村居民居多。调查结果表明,在1 240个调查对象中,67.1%的人将看电视、上网作为日常主要的文化文娱的消遣方式,42.3%的人喜爱打牌,只有12.5%的人热衷于阅读报刊书籍,6.4%的人经常看电影、听音乐以及参与文艺演出。一是看电视、打牌、下棋等纯粹性的娱乐活动已成为农村居民最主要的消费模式。一方面,在新常态背景下,农村大量青壮年群体进城务工导致农村主体缺乏,剩下的以儿童和老人为主体的农村文化消费主体在接受外来新型和潮流文化时表现出明显不适应,而一些如听书、唱戏等的传统农村文化消遣形式也逐渐被农村居民淡忘,真正能满足农村精神需求的文化节目少之又少。另一方面,绝大多数老年群体经过岁月沧桑的磨难,经济来源单一的同时也习惯于朴素的生活,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吃饱穿暖的层面,日常最大的奢侈消费莫过于下棋、看电视和打牌。二是没有经济来源的青少年群体,只能通过支付比较低廉的文化消费品,如购买游戏卡、上网等方式来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两者均受整体农村大环境影响,农村文化消费模式过于单一化。

3.2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

近年来,各级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加,政府文化财政支出速度明显低于政府财政总收入增长速度,农村文化活动经费难以得到保证。文化监管方面,执法力度不足,仅权利下放到乡镇一级,实际针对性不强,农村文化监管部门空缺;相关监管人员总是身兼数职,起到的监管作用有限。加之基层乡镇文化站对于监管的责任和权限不明确,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措施以及没有专门的执法人员,往往“文化垃圾”在农村大行其道,“灰色消费”等不良消费泛滥,造成文化消费环境不佳。文化建设方面,一是部分地区政府过度依赖于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扶持,容易形成“等、靠、要”的错误思想,将严重制约公共文化基础建设和服务的发展。二是有些政府领导存在认识偏差,认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需求可有可无,作用不大,更突显不了政绩,导致拨入资金不足,农村文化消费发展缓慢。

3.3 农村基层政府主管部门失位

当前,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建设工作力度有所加强,但仍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与美好生活存在偏差,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普遍文化消费模式较为单一,也缺乏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绝大部分地区未建设操场、体育场、读书室和活动馆的情况太过普遍。即使部分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看似齐全,但其建设时间过于久远,大部分硬件设施存在陈旧、破损、落后,没有更新换代而无法继续使用的情况,这将无法为农村居民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他们的非物质生活无法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政府公共支出“非农”偏好导致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相较于城市而言表现得尤为明显,并且更加滞后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而极大地阻碍了农村文化消费的正常开展。

4 新常态背景下提升农村文化消费水平的建议

4.1 引导农民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消费观念

一是大力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展有关文化消费的教育培训与宣传活动,开展如艺术节、文艺汇演、看话剧等多元化的群体文娱活动,提升农村居民的自我判断能力,通过文化消费活动的开展转变他们的消费意识,真正实现新常态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优化文化消费环境,丰富农村消费内容。一方面,政府作为监督主体,应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的管理,对赌博、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予以严厉打击,加大对宣传推进伪科学的责任方的处罚力度,警惕各种不良文化的侵入,遏制不良文化对农村文化的腐蚀,尽力消除农村文化消费市场的污染源[2]。另一方面,完善农村文化消费侵权投诉和处置机制,使文化消费侵权渠道畅通,确保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权益得到有效合理保证。同时,要健全文化产品知识产权保障机制,促进农村文化市场消费的公平竞争,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以适应新常态下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

4.2 拓宽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之路

第一,鼓励农村居民自建文化组织和设施。建立健全农村文艺演出市场的整合机制,盘活乡村传统与现代化的农村文艺资源,积极扶持文化大院、农村业余剧团、农村书屋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同时,完善农村图书信息服务体系的网络互联工作,专门制订针对农民的农家书屋图书资源的使用计划,构建农村文化消费硬件设施的支持扶持机制,促进农村自办文化蓬勃发展。第二,发展农村文化梯队,注重文化人才的软件队伍建设。发展专业人才是能从根本上推进文化消费的途径和充分发挥整体功能的保证。一是健全本土人才选拔制度。高度重视对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的培养,让他们充分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在推进文化消费和传承民间文化方面起到积极作用[3]。二是引进对外外来人才。通过考核选拔高校中具有文艺文体专长的毕业生,在保证编制的基础上向农村吸纳优秀人才,让青年学生投入到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不仅作为软件设施的基石,更是有效推动农村文化消费的驱动力。第三,有效补充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低保工程”。新常态下,不仅要实行资源倾斜性配置,更要加强对公共文化供给“低保工程”的支持力度,努力坚守最低农村文化消费的生活保障线,确保分享文化发展成果,加强基础文化建设。

在私有云资源池网络引入SDN时,根据网络采用虚拟机还是物理机分为3种场景,分别为纯虚拟化场景,非虚拟化场景以及混合场景。

专家共识推荐:前列腺增生患者均为老年患者,多合并多种内科疾患。建立完备的多学科合作机制是提高患者手术安全性的有效方式。

4.3 政府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

新常态下,在明确政府的法定职责前提下并确保“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济性收入幅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干预作用。同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政府执法力度。结合实际制定监管法律规定,并根据农村文化市场的不断变化来及时更新管理和细化措施,加强工商、质检、公安管理等部门的配合协调工作,使得不法分子无路可走,为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提供有效有利的法治保障。同时,要加强执法工作人员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赌博、农村营业性演出、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等违法违规活动,及时依法查处各种低俗文化表演活动,加大对伪科学责任方的处罚力度,从根本上消除农村文化消费市场的“污染源”[4]

参考文献

[1] 刘广明.新常态下推进农村文化消费的路径探索:基于强政府干预的主张[J] .长白学刊,2019(1):142-147.

[2] 毛中根,叶胥.经济新常态与中国文化消费提升:一致性、新挑战及政策建议[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6(6):118-124.

[3] 杜慧.农村文化消费活动研究:以河南省许昌市为例[J] .社科纵横,2017(6):128-133.

[4] 李焕巧.论文化消费是扩大内需重要突破点[J] .现代商贸工业,2012(23):17-18.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13-15-3

作者简介: 舒子涵(1996—),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标签:;  ;  ;  ;  

新常态背景下农村文化消费问题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