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镇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镇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快发展城镇经济是湖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今年经济工作重点之一,也是加快“三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衡阳的城镇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于7月中旬重点走访了耒阳市城区和其他县市的11个中心镇。总的感觉是,城镇经济工作力度加大,速度加快,质量提升,但问题比较突出,心须以更大的魄力,更加清晰的思路,谋求城镇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城镇经济发展态势及作用
我市共有乡镇185个,其中建制镇110个。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加强城镇建设,狠抓城镇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2002年底,全市建制镇建成区总面积达218.14平方公里,镇区常往人口159.4万,国内生产总值327.1亿元,实现税收76.23亿元。全市有南岳、归阳、松柏、三塘等4个镇列为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新塘、松柏、西渡等3个镇步入全省经济百强镇行列。综合分析衡阳市城镇经济发展现状,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城镇经济发展加快。近年来,我市城镇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城镇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一是经济总量增大。与1998年相比,2002年全市城镇国内生产总值由220亿元上升到327.1亿元,年增长率达11.6%;城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3.83亿元增加到5.81亿元,增长51.69%;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94.19亿元增长到117.45亿无,增长24.7%;城镇居民储蓄余额由180.5亿元上升到227.1亿元,增长25.8%;城镇居民年均收入由3046元上升到3562元,增长16.9%。二是经济结构趋好。全市城镇经济三次产业之比由1998年的34∶33∶33,变为2002年的27.35∶29.87∶42.78。三是质量效益提高。1998年全市城镇财政总收入为10.96亿元,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9%;企业实现税收1.76亿元,占城镇财政总收入的16%。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质量逐步改善,效益明显提高。2002年,城镇财政收入16.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企业实现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31,7%,比1998年提高15.7个百分点。
(二)城镇经济在县域经济中举足轻重。全市城镇经济在县城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和2002年,我市城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220亿元、231.8亿元、258.3亿元、294.1亿元、327.1亿元,分别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71%、72.6%、74%、76.1%、78.2%。1998年至2002年5年时间内,我市财政收入分别为15.45亿元、15.8亿元、16.6亿元、18.3亿元、19.3亿元,而城镇财政总收入分别达到10.96亿元、11.5亿元、12.3亿元、14.38亿元、16.03亿元,分别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71%、72.5%、74.2%、78.6%、83.1%。
(三)非公有制经济在城镇经济中的主体作用日益明显。在城镇经济发展中,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十分突出。一是总量规模大。2002年末,全市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58000户、私营企业1438家,“三资”企业672家,而城镇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分别达到44200户、1230家、658家,分别占总数的76.2%、85.1%、98.1%。2002年全市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产值181.2亿元,占到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产值的86.7%。二是骨干企业多。近年来,我市城镇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00余家,黄花集团、超牌化工、宏大空调等非公有制企业,年产值都在1000万元以上,成为城镇经济一道亮丽的风景。三是税收贡献大,2002年,我市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纳税总额为26300万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34.2%,并涌现了衡东钨业、宏湘化工等一批纳税上百万的“纳税大户”。
(四)城镇辐射带动力逐渐增强。城镇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正成为广大农民走向市场的“桥头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亮点。一是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借助城镇区位、交通、通讯和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全市在城镇建成农业产业化加工中心、销售中心和新产品开发中心1200多个,扶持发展了1000多家面向市场、带动力强、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年创产值60多亿元,年实现利税5.5亿元。围绕龙头开发生产基地100多万亩,开发名优农副产品200多个,形成了龙头在城镇,基地在农村的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二是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年来,我市城镇吸纳了近50万农民进镇务工经商,有20万农民由农业人口成为非农业人口。衡南县三塘镇通过创办企业,兴建市场,发展商贸、教育、饮食服务等三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万余人,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三是加快了城镇化步伐。城镇经济发展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与1998年相比,2002年城镇基础设施投入由3.83亿元增加到5.81亿元,增长51.69%;城镇建成区面积由169.9平方公里发展到218.14平方公里,增长29.1%;建成区人口由111.2万增加到159.4万,增长43.2%;全市城市化率由24.9%上升到30.7%,增加了5.8个百分点。
二、城镇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产业特色不鲜明。目前,我市城镇经济正处于发展阶段,还不很成熟,绝大多数城镇缺少支柱产业,没有特色,“小而全”、“散而多”现象十分突出,多业并举、齐头并进,导致城镇经济增长缺乏强力拉动。
第二,农民进城成本高。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后,农转非门槛降低,农民进城积极性空前高涨。但农民进城成本仍然较高,根据对车江镇测算,一户有较好经济基础的农户进车江镇居住或经商,买房子定居需要5—8万元,如果再买一个30平方米的门面从事经营活动,进城成本就会高达15万元以上。根据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这是绝大多数农民承受不起的。尤其是目前城镇就业不足,城镇下岗职工增加,登记失业串呈刚性增长,部分农民进城难以找到一份谋生的工作,更加大了农民进城的难度,许多想进城的农民只能望“城”兴叹。
第三,经济发展环境不宽松。突出表现为“三乱”现象禁而不止。新塘镇有个“利民木材加工厂”,去年8月从广东佛山引进一个木制电烤炉项目,投入200多万元,同年11月份开始生产出第一批产品。产品刚刚开始试销,衡东县技监局就以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为由,强行没收所有库存产品,并提出罚款4万元。后经多方协调,罚款8000元,才退还产品;今年4月份,衡东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又强制关闭企业,再次要求没收产品,遭到抵制后,治安大队又请衡东县城关工商所派来执法人员,要求拖走所有产品。新塘镇政府出面斡旋,治安大队以政府干预执法为由,扬言要拘留镇长,后经县委主要领导出面干预,事情才得以平息。企业经过这番折腾,元气大伤。
第四,城镇政府消赤减债任务繁重。我市城镇政府负债重、财力紧张。据估算,全市建制镇政府负债总额高达6.97亿元,平均每个城镇政府负债633.6万元。欠债大部分由“两会一部”基金、银行贷款、工程建设款、农民历年欠缴、干部工资等组成。耒阳市是我市经济大县,2002年底县城负债5973.1万元,中心镇负债5430.9万元,其他建制镇负债5422万元,负债总额达1.68亿元。西渡镇经济比较发达,去年镇欠债务累计总额1560万元,其中欠“两会一部”110万元,欠贷款945万元,欠干部工资347万元,欠工程建设款350万元,农民历年欠缴280万元,赤字1280万元,去年比2001年增加债务120万元,今年干部工资已欠发2个月。
第五,城镇管理体制不顺。主要表现为关系不顺、管理职能不到位。各县市延伸到乡镇的“七站八所”,其人员、经费有的是由垂直管理部门负责,乡镇政府既管不到人,也管不了事,工作难落实。如城管所、规划所的财权、人事权都由垂直部门管理,在城镇的规划、管理问题上,部门干预多,镇政府难以协调,管理职能难到位。珠晖区茶山坳镇辖区内有处级单位15个,有的是铁路专管,有的是省属国有企业,各方关系很难协调。湘衡盐矿每年运送原材料和产品达100万吨以上,全部要从镇上道路通行。然而当镇党委、政府请求赞助修路时,湘衡盐矿以城市建设维护税已上交税务部门为由断然拒绝,镇政府无力投入,镇上道路破烂不堪。
四、加快城镇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城镇经济发展,是推进“三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小康目标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建议:
(一)要突出发展特色经济。有特色才有生命力。城镇经济要有新发展,必须依托优势形成特色,城镇是农村和大中城市的结合部,交通、信息、物流相对快捷,容易与经济发达地区接轨,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主动承接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因地制宜突出承接重点,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群体。
(二)要重点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机制灵活,前景广阔,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已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要把民营经济作为发展城镇经济的主攻方向和重中之重。
(三)要切实推进城镇改革。当前,城镇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理顺关系,完善职能,提高效率。一要精简分流人员,要严格按照编制定岗定员,超编人员要逐步稳妥地予以分流。二要理顺关系。对城镇座落单位和企业,要明确辖地管理原则,由当地镇委、政府统一协调,加强指导;“七站八所”的管理权限能下放的要尽量下放,不能下放的要理顺条块关系,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要建立一级财政,增强乡镇理财能力,发挥乡镇培植财源的积极性,确保乡镇正常运转。三要转变政府职能,搞好优质服务。城镇政府职能要切实转变到为经济发展服务上来。每个乡镇都要建立办事大厅,落实“一站式审批”和“一步龙服务”,为农民、企业办事提供方便。要建立落实领导接待制度和首问责任制,做到“事事有回复,件件有落实”。要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努力建设“诚信政府”和“效能政府”。
(四)要加强城镇建设管理。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用市场经营手段多方面筹集建设资金。关键要做活土地文章,以地生财,通过引导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引进老板投资办厂,以土地换资金,搞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城管队伍建设,积极推行城管综合执法。
(五)要努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环境也是生产力。城镇经济要发展,必须环境先行。一要创新观念。要树立环境服务经济的观念,树立环境先行的观念,通过环境的不断改善,实现发展与环境的良性互动。二要落实政策。要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对小城镇建设所缴纳的城市建设维护税,要全部返还城镇用于配套建设。同时,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在具体工作中努力做到“三多、三不”:多服务,不干预;多帮忙,不添乱;多设路标,不设路障;为城镇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三要严厉查处“三乱”。加强督查督办力度,对影响经济环境的事件,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根治一片,决不心慈手软,决不姑息迁就,力争以优良的环境促进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