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班级教育管理突出创新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管理论文,班级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即将来临,创新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在中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尤其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这应当作为班主任的重要工作目标确立下来,通过班主任这一角色发挥沟通协调作用,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提供必要的动力支持。
一、发展创新教育是社会发展对中学教育提出的新课题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育,土地、劳动和资本已经不是社会财富的最重要来源,也不是激烈竞争的最有力凭借,知识正在取代前者的地位,成为未来社会财富的主要增长点,未来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和科技的竞争。因此,社会的发展呼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要求教育提供大量创新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各种竞争的需要。
然而,在我国,传统教育一直以传授知识作为学校的主要任务,强调以升学为唯一的追求目标,使得教师和学生处于高度紧张的知识传授中,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育思想和观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重视对知识的记忆储存,而不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行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在这种统一的规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思想也容易雷同,缺少个性,缺乏创见。这种重知识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探究的旧教育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有鲜明个性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这不仅有碍于“创造性”的发挥,而且也与高竞争、高弹性、多变化的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因此,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界一直呼吁建立创新教育模式,把学生从“考试”和“升学”中解放出来,始终把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作为教育目标的中心,创新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在中学教育,尤其在班级管理中,创新教育更具有紧迫性。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班级管理从属于应试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服从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班主任工作服务于总的教学工作安排,由此导致的后果是班级管理工作意味着“学生服从老师,老师服从教学,教学服从成绩,成绩服从高考”。学生、老师、学校、家庭都被牢牢地束缚在应试教育的马车上,动弹不得,逐渐形成了疲于应付、被动接受的习惯,不敢有改变现状的想法,不敢进行大胆的改革和转变,整个中学班级管理放不开手脚,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不到有力的激发。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培养的学生尽管分数比较高,但是适应社会的能力比较低,实际操作能力不强,按部就班的遵从意识强一些,打破传统的创新意识弱一些,与社会发展现实的需要相比较,已经显得格格不入。因此,实行创新教育,首先要从班级管理着手,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创新教育的原则,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二、班级管理中突出创新教育的着眼点、着力点和落脚点
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创新教育,具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一方面它直接联系学生思想和学习实际,针对性强,效果直接,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另一方面它便于照顾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有利于专才素质的培养和个别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过,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创新教育也必须具有章法,有序运行,确立明确的着眼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第一,从大处着眼,积极创设有利于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 我们认为,创新教育首先是一个环境问题,只要总体上形成了鼓励创新、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激发,创新能力自然得到培养。如前所述,在高度紧张的应试教育氛围中,即使有的学生具有创新的冲动,也会被强大的舆论氛围所遏制。因此,在一个班级中,首要的是下大力气创设一个有利于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具体来讲,可以从舆论、活动、典型、制度等方面进行努力。首先,在班级中形成一个开展创新的舆论氛围。班主任可以通过开班会讲、与个别同学谈、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开辟墙报板报阵地宣传科技创新典型事迹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教育学生了解体会创新的重要性,激起学生内心的创新欲望,从而塑造一个教师课上讲的是创新、学生课下谈的是创新、最能打动学生的是创新的舆论氛围。其次,要组织学生定期开展一些创新活动,增强实际动手能力,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思维发散优势,鼓励各种兴趣小组和学生群体的科技小发明、小创造活动,给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创造条件。再次,要注意培养创新典型,将那些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具备一定创新水平、并在科技小发明中取得初步成果的学生纳入视野,协调有关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逐步塑造创新典型,在学生中间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最后,要逐步健全有关鼓励创新的制度,比如设立奖励创新基金制度、创新目标培养责任制度、定期讨论制度、定期汇报科技小发明制度等等,将创新教育纳入经常化、制度化轨道。
第二,从小处着手,找准学生创新教育的突破口 在更多的情况下,工作的重心并不是专门的创新教育,而是基础教育。尤其是在高考指挥棒仍然具有很强的作用,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没有将创新教育纳入正式轨道的情况下,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创新教育,在短期内还不能作为工作的主要内容。因此,必须立足实际,从小处着手,从学生的心理和学习实际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把创新教育一点一滴地启发渗透到学生思想和学习生活的全过程。这一点对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我们感到,所谓的“小处”,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树立三种观念:一是超越就是创新的观念。长期习惯于遵从老师讲解的路子解决问题,容易使学生养成懒于思考的不良习惯,因此,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另辟蹊径,超越老师所讲的路子,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学习就是创新的观念。我们进行创新教育,并非是脱离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轨道,而是引导学生认识到那些紧密联系学习实际、立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在学习中主动发现新问题,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办法。这一切本身就是创新教育。三是参与就是创新的观念。在更多的情况下,问题是大多数学生本身搞好正常的学习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更不用说是开展创新了。立足这一实际,要逐步引导学生树立只要参与创新活动就是创新的观念,积极参加各种第二课堂活动,敢于打破传统的思路,在相互的活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知识火花,逐步培养创新的思维习惯和心理定势。这也应该看作一种意义上的创新教育。因此,开展创新教育,并不意味着非得要学生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和创造,产生什么比较有影响的科研成果。中学生的实际应该主要着重于形成创新的观念和意识,并把这种理念和意识渗透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形成一种主动思考、勇于探索、勤于动手、积极参与的良好习惯。
第三,重在启发,努力探索创新教育的新途径 启发教育,在中学创新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学生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各方面都处于打基础的阶段,在进行创新上,特别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特别需要相互之间的有组织的思维撞击和观点激发。因此,要把启发教育作为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创新教育的落脚点,探索创新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从这种意义上说,启发教育就是一种创新教育。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干部的工作主动性,放手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开展工作,在关键问题上提供一些建议,引导他们自己去策划、组织、实施,以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要注重多倾听学生的观点和意见,激发他们的一些思想火花,引导他们对这些火花进行捕捉、整理、研究,并系统化,帮助他们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总结人生体验,领悟生活感受,从而奠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要注意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了解制约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创新的因素,启发学生找到克服制约因素的解决办法,把这种主动意识、创新意识逐步渗透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形成一种习惯。值得指出的是,启发教育存在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实际上,创新教育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需要班主任老师把创新教育作为一项指导原则,贯彻到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三、班级管理中创新教育发展的导向
创新教育是一种教育指导原则,在具体教育管理过程中,它无处不在,非常细致。但是,从发展的视角来看,开展创新教育还是具有一个发展导向的问题,也就是说,与现在的情况相比较,理想的创新教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鼓励挑战课本原理 长期的考试压力,使学生把课本知识当作神圣的教条,无条件地接受,这对于人才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帮助学生摆脱这种思维束缚,勇于挑战教材上的条条框框,养成多问“为什么”的习惯,并且不仅要知道“为什么”,而且要知道“怎么样”、“能在多大程度上说服人”等一系列更深层次的问题,要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课本知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学生本身就是推动知识发展的一个动力源泉,学生学习不仅要学到新的知识,而且要使用一种新的不同于老师所讲的方法,一种另辟蹊径的逻辑来学习知识,甚至发现新的知识点,或者发现知识的薄弱环节,这种思维习惯实际上就是创新意识。在班级生活中,作为班主任老师,要注意组织学生开展这样的挑战课本原理的集体活动,在学生中间开展细水长流的思想政治工作,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这种思维习惯。
第二,鼓励研究实际问题 高考的压力扭曲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上片面发展,实际动手能力和联系现实分析问题的能力滞后发展,导致了学生普遍存在“理论上头头是道,实践上一无所知”的问题,给学生造成一种“两元分化”割裂印象:学习是一回事,生活是另一回事,这成为学生厌学情绪的一个根源。要注意组织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充分组织好第二课堂和课外主题实践活动,首先要做到“三个了解”: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人生。然后,注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实际生活入手,从身边发现的现实问题着手,主动联系所学的各个科目的理论知识,通过各个科目的课外兴趣小组、业余协会等组织形式,在科任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在课本理论和现实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了解现实问题,分析个中缘由。然后,通过专业兴趣小组在班级内部辐射,带动全体学生形成研究实际问题的热潮,逐步培养他们研究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老师要发挥总协调、总指导、总调度的角色,协调好任课教师与学生、兴趣小组与活动基地之间的联系,指导好学生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安排,调度好人员、物品和各种后勤保障,从而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具体业务工作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推动。
第三,鼓励相互知识碰撞 学习不仅仅是个体的活动,更主要的是集体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活动。在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更多的知识是在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中奠定基础的。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个很重要的导向就是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相互切磋,开展争论,通过相互提问题,调动学生研究问题和探索新知的积极性。这里有两项工作:一方面,班主任老师要注意组织学生给任课教师提问题,同时协调任课教师定期给学生准备研讨题,并提供一部分阅读书目,推行教师、学生民主双向交流活动,实行学生考老师,老师现场作答,老师问学生,学生即席应对的办法,增进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为学生打开一个新的知识学习的空间;另一方面,班主任老师要注意组织学生相互提问题,由教师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定期组织专题讨论会、主题辩论会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并有成就感,调动他们相互交流、彼此争辩的积极性。
第四,鼓励走出课堂 传统的教育把学生束缚在课堂上,不利于学生接触外面的广阔空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要注意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把学习场所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把学习内容从课本拓展到社会生活,把学习形式从单向授受转变为多维互动。首先,要在学习场所上鼓励学生不要局限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课堂笔记的办法将课堂讲授的知识笔录下来,然后带着问题去问老师,问家长,自己思考,相互交流,从而把学习场所延伸到老师的办公室里、自己家里、课外活动之中以及食堂餐厅、公交车上等各个角落。其次,要在学习内容上鼓励学生从课本知识延伸到社会运用,密切联系社会相关领域和相关问题,多问一个“为什么”,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要在学习形式上克服教师单向授受的模式,鼓励学生多问老师问题,相互多提问题,组织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从而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充分发展。
第五,鼓励科技小发明 尽管我们强调创新教育不等于科技发明,但是,科技小发明和科技小制作确实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班级管理中,尤其要弘扬这种科技发明意识,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小制作,鼓励学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可以考虑在班级中设立科技发明荣誉奖,也可以把学生的科技发明作为评定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的重要衡量标准,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采取拉赞助的方式,通过赞助商提供部分经费,设立创新基金,对在科技小发明和科技小制作等方面具有初步成绩的学生进行奖励,鼓励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注意处理好班级管理中实行创新教育的几个关系
我们明确把创新教育作为指导今后班级管理工作的原则,并不意味着把创新教育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削弱或者取代其他教育原则,相反,必须把创新教育放到整个教育系统中定位,并融入到教育运转的有机体系中,彼此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基础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
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在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中处于打基础的阶段,在班级管理的目标体系中,基础教育是最重要的目标,班级管理首先要为学生奠定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础,决不能为创新而创新,也不能因为搞创新教育而冲淡基础教育的主题。创新教育只能渗透到基础教育过程中开展,并从创新教育的角度最终促进和推动基础教育。在具体管理实践中,要引导学生从教学大纲要求学习的内容出发,在牢固掌握基本原理的过程中进行创新,比如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发现新的解题思路,研究新的现实问题,把基础教育要求的知识内容扩展开来。在搞好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开展创新教育,在发展创新教育的活动中促进基础教育,充分利用创新教育推动基础教育,紧紧立足基础教育推进创新教育。
第二,正确处理总体创新与个体创新教育的关系 一个班级是一个集体,同时一个班级又是由具有自己独特特点的个体组成的,对于班级管理来讲,既要在整体上推进创新教育,又必须充分照顾个体创新教育的特殊性。由于创新教育是一个面上的普遍问题,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创新教育第一位的是搞好总体创新教育,也就是在整个班级中营造一种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给学生进行创新创造条件,保证对每一个愿意创新的学生都提供平等的机会,提供广阔的创新空间。在这个前提下,对不同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进行适当的倾斜,不能平推直铺,均匀用力,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爱好和专长倾斜发展,比如具有写作专长的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尽可能地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具有外语专长的尽量在外语上突出自己的优势,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只有总体创新教育动员起来,个体创新教育才有了持久不衰的动力,只有个体全新教育获得长足的发展,总体创新教育才能获得新的激励和更充足的理由,两者互为前提,互为动力,不可分割。
第三,正确处理专才培养与通才培养的关系 对于一个人来讲,开展创新教育同基础教育一样,也存在一个专才培养和通才培养的矛盾选择。究竟是强调在某一个方面的创新意识获得深入发展,还是强调在各个方面的创新意识都有长足发展,这是一个矛盾。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我们感到,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受中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制约,通才教育是问题之“一般”,因为中学教育首先要保证学生对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熟练掌握,不能片面发展或者偏科,否则不能拿到毕业证书,这是中学教育的最基本的制约条件。受个人的爱好和特长影响,专才教育是问题之“个别”,无论是谁,无论其个人的特长如何了不起,只要进入中学校门,首先必须按照学校的要求认真学习有关知识,并经考试合格才能毕业,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个人才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专长,实现个人专才素质的提升。了解这一点的意义在于,在开展创新教育过程中,决不能因为搞创新教育而不顾学生正常的教学内容的学习。在班级中开展创新教育,组织有关活动时,要有放有收,合理有度,在保证通才教育的前提下,发展专才教育。
第四,正确处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非智力因素可以对智力和创造力的开发起促进作用,培养可以强化个人创造力的非智力因素,对创新教育至关重要。在知识学习、问题探索、相互辩论等智力因素上开展创新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通过老师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努力调整好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困扰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创造力的心理素质,与智力因素的创新教育相互呼应,相互协调。在班级管理实践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四项人格品质:敏锐的观察力,对事物永远抱有一种兴趣和疑问;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挫折面前要很快调整自我的心态;自尊自信,在任何环境下都不动摇对自我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性格,不因一时的困难和挫折而放弃个人的想法和计划。对于这些人格因素的培养,不仅要采取课堂教学和讨论的方式,还要通过各种生活实践的观察和体验来展开,不仅要通过教师谈心、家庭走访、定期交流等形式,而且要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彼此开导的形式逐步调适。总之,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活动把智力因素的创新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的创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