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科病房护理工作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分析论文_吴羡,南颖

在儿科病房护理工作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分析论文_吴羡,南颖

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 100000

【摘 要】目的:通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提高儿科病房的护理质量。方法:分析儿科病房中所存在的护理风险,并追根溯源,找出对策,明确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办法。结果: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病房中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结论:在儿科病房中,护理风险管理应持续地、长期地开展,才能有效保证患儿安全、减少护理纠纷,达到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的目的。

【关键词】护理;儿科病房;风险管理

随着全民法律意识普遍增高,患者的意识也随之增强,尤其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医疗事故概念内涵扩大,更增加医务人员的执业风险。在临床护理中,儿科护理因其患儿年龄小、自主意识差、疾病可变性大、难预料性强、护理操作琐碎、临时处置多以及家属陪伴数多等工作特殊性,所以存在很大的护理风险。为此,我们对儿科护理方面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使护理差错事故、护理纠纷明显下降。

1.儿科护理高风险的原因分析

1.1社会因素

1.1.1特殊的护患关系儿科病房的护患关系不仅是护士与患儿的直接关系,而是护士、家庭与患儿的三角关系。护士对患儿实施的治疗、护理、抢救等工作均在家属的注视下进行。护士工作压力、焦虑程度往往大于其他成人科室,护士工作情绪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出现波动。

1.1.2当前医疗水平同患儿家人的期望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患儿处于一个意识薄弱的成长阶段,当遇到身体不适时常常用“哭”来表达,家长担心自己孩子,往往误认为是护理人员对患儿照顾不周所致,从而干扰护理人员的正常护理工作。甚至在其工作中百般挑剔,拒绝与其良好沟通,将不满情绪直接发泄至护理人员身上。

1.2护士因素

1.2.1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治疗护理过程中,只喊床号,不叫姓名;医嘱查对注意力不集中。开瓶后的无菌液体未注明日期、时间、用途。药品未分类摆置,不履行告知义务。叫床号、姓名形式化,医嘱查对意识差。

1.2.2护理文件缺陷临床护士没有认真领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条例精神。存在①观察病情不仔细。②书写护理记录不使用医疗术语。③病情记录重点不明确。持续心电监护。④忽视病情记录的客观真实性。⑤间断吸氧医护记录不一致。

1.2.3护士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许多制度停留在理论上,理论与实践脱节。如交接班制度等。注重每个环节的观察。

1.2.4缺乏责任心和耐心不按规定巡视病房,肢体或头皮肿胀未及时发现,交接班流于形式,对危重患者病情未做详细了解。对家属反映的问题未能及时解决与沟通,导致家属不满意。

1.2.5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欠缺观察危重患儿时,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预知后果,年轻护士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几率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术本身难度就较大,再加之患儿哭闹、好动、不合作,常致针头移位,使液体外渗[1]。

1.2.6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薄弱家属拒绝的治疗和护理,护士未讲明目的和用意,也未让其签字;护士未提醒患儿亲属,致使物品丢失。

1.2.7支持系统不完善,护士配置不合理等。

1.2.8规章制度不健全,开展的项目未能及时规范操作规程,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未能告知家属。

1.3患儿及家属因素①小儿护理操作难度大,②小儿病情变化快,③家长情绪波动大。

2.护理风险的预防

2.1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及法律意识定期进行护理风险教育及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儿科护理管理应高度重视护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一旦当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时,也可以将法律法规作为保护自己的武器。

2.2加强护理风险监控加强护理风险监控和管理,可以使临床护理人员时一刻提高警惕,降低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的发生。对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和风险监控,以求降低护理风险。

2.3严格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有效的护理规章制度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①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认真查对药物的剂量、用法、性质及禁忌。②护理等级制度:实落实护理等级要求,针对儿科疾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之特点,必须做到定时巡视病房③交接班时除进行物品交接外,更应按程序进行药品及床头交接[2]。④抢救室工作制度:抢救室物品及药品应严格按照"四定"原则进行管理,以保证其完好率达100%,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急救设备的使用。⑤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消毒灭菌常规进行各项技术操作。

2.4加强科学管理,合理进行人力资源分配儿科病房工作繁忙,护士很容易产生疲劳,从而影响护理质量,采用弹性排班制,避免因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服务而发生的纠纷。科室应根据每个护理人员的特长,尽可能人尽其用地安排工作岗位。

2.5丰富专科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儿科护理人员应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并根据儿科疾病的护理特点,加强护理心理学及护患沟通技巧的学习,进行儿科疾病知识的学习。

2.6加强护理文书管理,完善护理文书记录。必须从法律的角度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和管理,应重视现阶段护理文书存在的问题,规范护理文书记录,认真执行护理记录中客观、准确、及时、完整的原则,准确无误地填写各项数据。

2.7加强护患沟通,改善服务质量儿科护理纠纷有很大部分是因为服务态度引起。对患儿体贴关心,及时将病情变化、各种检查结果、医疗费用反馈给家属,与患儿及家属保持有效沟通。运用交流技巧,主动征求患儿及家属的意见,避免矛盾激化,尽可能将护理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3]。

2.8强化医疗收费规范意识,提高收费透明度从患者的利益出发,减轻患者负担。增加收费透明度,让患者明明白白消费。在医疗中因病情变化更改治疗方案或患者出院死亡后的剩余药品给予退药,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负担。

3.讨论

在儿科病房中,只有长期地、持续地坚持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才能有效保证患儿安全、减少护理纠纷,达到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仵晓娟.儿科护理风险管理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6,17(31):107-108.

[2]史桂芳.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病房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5,21(8):425-426.

[3]李晓惠.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国护理杂志,2016,40(5):375-376

论文作者:吴羡,南颖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7

标签:;  ;  ;  ;  ;  ;  ;  ;  

在儿科病房护理工作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分析论文_吴羡,南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