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市场经济,这是以往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取得的少有的一致性意见。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离径叛道,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关键词 市场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 发展
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市场经济,这是以往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取得的少有的一致性意见。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许多人都惊呼:这是离经叛道,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那么,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没有矛盾,社会主义可以不可以建立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建立市场经济是不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要真正搞清楚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认为社会主义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特点就是高于并优于资本主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社会主义社会全体公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高于资本主义社会,而且在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剥削和两极分化,全体人民都过着大致相同的比资本主义更加富裕的生活。社会主义消灭了三大差别和产生三大差别的所有因素。全体公民的智力和体力都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第二,社会主义不存在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社会主义可以通过自觉的调整行为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之所以取代资本主义,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并能促进生产力以更高的速度向前发展。社会主义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因而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力普遍高于资本主义。第三,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变革措施。资本主义最显著的弊端就是存在剥削压迫和对社会生产力的阻碍破坏。而资本主义私有制又是万恶之源,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才断言:共产党人的理论核心是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消灭了私有制,同时也消灭了商品产生的前提条件,消灭了商品货币关系,消灭了市场,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将被有组织、有计划的经济形态所代替,避免经济危机及由经济危机带来的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消灭了私有制、就消灭了剥削产生的基础,为社会产品的按劳分配奠定了基础。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将是未来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生产关系模式。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种生产关系仅仅是生产力不断加速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变革生产方式的手段,而目的是让全体的社会成员都过上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手段与目的具有相对性,共同富裕是目的,发展生产力和建立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的生产关系是手段;发展生产力是目的,建立某种生产关系的模式是手段。目的具有确定性,而手段具有灵活性和可变性。
其实,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对未来社会的预测: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之上,生产力有了较高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人们追求的生活目标主要不是如何致富,而是在很富裕的基础上追求公平,是共同富裕。而为了保证分配的公正性,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才应该采取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的模式。虽然如此,马克思和他的战友恩格斯并没有让他们的后来人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而是一再告诫人们应该把它当作方法论,当作行动的指南。
但是,并不是所有马克思主义者都是这样理解的。前苏联在20年代实行计划管理,到30年代形成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把集中计划管理当作社会主义的同义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前苏联在实行计划经济之初生产力有了飞速发展,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前苏联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从一个连卢森堡都不如的国家一跃成为欧洲第一,全球第二。在前苏联经济迅速腾飞的同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却陷入难以自拔的经济危机之中。强烈的反差证明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危机的巨大冲击,使一些较为开明的资产阶级学者认识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开始大力宣扬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英国作家威尔斯就曾断言,资本主义应该向社会主义学习,用计划经济来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的改造。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让人们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做出不切实际的估计,在理论上也强化了把计划原则绝对化的倾向,为教条主义开了绿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社会主义苏联的影响下,相继建立了十几个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并不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之上,社会还不可能统一占有生产资料,也不可能统一安排生产和分配,还没有具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消灭商品经济的条件,体现商品经济运行的市场机制还要求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计划经济建立之初和相当长一段时期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只搞计划经济反而束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完全达不到它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二次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先后推行“凯恩斯主义”,对社会经济实行国家干预和计划管理,缓解了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前所未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也给当今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一系列严肃课题:第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应该适合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只搞计划经济,束缚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而市场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和计划指导下却能适应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那么,社会主义是不是还应该继续采用计划经济体制?如果采用,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不仅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原意,而且违背了人民的愿望,社会主义必将走向歧途;如果不采用,社会主义应该采取怎样的经济模式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可不可以建立市场经济?第二,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和计划指导,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命题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资本主义有计划,那么资本主义社会也具有了社会主义的特征。这个结论显然是错误的。如果不成立,那么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以前不是完全没有认识到,但是没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对待,而是用僵化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教条主义的解释;资本主义虽然有计划,但它的计划是局部的、指导性的,对社会、对企业没有普遍的约束力;而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却是全局的、指令性的,对社会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为了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分开来,为了把计划经济牢牢绑在社会主义身上,我们实行了高度集中统一的指令性计划,并且把它人为地规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最终自己把自己逼上了梁山。
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方法论的主要代表是邓小平同志。他认为,我们不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当作教条,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倡导下,我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在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始终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没有被“三大特征”的传统观念束缚,而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目的、任务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认为社会主义就是为让全体人民都过上比资本主义富裕的、没有剥削和两极分化的幸福生活,为此,社会主义应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因而他在改革一开始就对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论断持怀疑态度。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副总裁吉布尼等人谈话时指出: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5年10月23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针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指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在于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利地发展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987年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为什么一谈市场经济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1990年12月在上海,1992年初在南方视察时,邓小平同志又再次指出: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么回事。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至此,邓小平同志在实践的基础上,以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为标准,用“手段论”消除了近一个世纪以来用计划与市场判断“姓资姓社”的困惑,完整准确地界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说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并不说明社会主义一定要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建立市场经济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马克思所设想的计划经济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之上的一种经济模式。由于生产力比较发达,产品相对丰富,并且经过许多次经济危机的洗礼之后,市场总的供求关系、商品之间的价值比例关系已大致有一个相对平衡的比例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实行计划经济就会有一个比较客观的物质条件或基础,计划经济也会避免经济危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可是,现实的社会主义都是建立在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国家,尚未具备建立计划经济的条件。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商品不充足,供求矛盾,商品之间不合理的价值比例关系(如工农业产品之间的剪刀差)长期得不到解决,社会经济还没有达到相对有序和协调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集中统一的经济计划就很难找到一个比较客观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的现实基础,经济计划就必然反映出主观性和僵化性,难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生产力不发达,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就必然表现为多种形式,既有国家所有制,又有集体所有制,还存在个体所有制等,加上发达的社会分工,社会经济就必然表现为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而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有其内在的一致性,二者都是商品、货币关系的表现形式,是同一种经济关系的两个方面,它们都要遵循共同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等,而且商品经济本身也要求市场机制的存在,要求实行市场经济。商品交换一旦发展为全国统一的市场,这种要求就成为现实——商品经济也就是市场经济了。由于我国的经济是全社会的商品经济,其实质也应该是市场经济。以前在计划经济一统天下时,我们虽然把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换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加以否定、排斥,甚至取缔,但是没有完全被压制住,只要一有机会“资本主义尾巴”就露出来,“剪不断、理还乱”。说明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有顽强的生命力,要求在经济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市场经济的根本原因。
改革之初,我们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改革的所有措施都不约而同地朝着不断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增强市场作用的方向发展的。通过十几年的改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凡是坚持发展市场经济、大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地区、部门或企业,经济发展就比较快,效益就比较好,结构也比较合理。实践也再次证明,社会主义需要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建立市场经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的一种较为完善的、合理的、理想的社会主义形态。而现实社会主义却都是建立在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国家,是不够格的、不完善的社会主义。由于客观条件不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就不可能完全相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科学界定,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可以建立市场经济的科学论断。这一理论虽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措施上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设想有所不同,但在基本观点、基本理论上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认识完全相同,不仅如此,它还科学地回答了在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社会主义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可以说,社会主义建立市场经济不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而是创造性地继承、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计划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