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知识课堂传递生命之光--以“生命的原味”与“知识品味”的平衡策略为例_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让知识课堂传递生命之光--以“生命的原味”与“知识品味”的平衡策略为例_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让知识课堂透射生活之光——例说“生活原味”与“知识品味”的平衡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论文,之光论文,原味论文,课堂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需要回归生活,但不能陷入“生活化”的误区;生活,不是知识时髦的“外衣”,不应成为知识的“误导”。只有真正明白知识与生活的关系,使二者和谐统一,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感受知识的力量与价值。

      一、历史教学中知识与生活脱节课例列举和分析

      1.“一杯茶”对话:“生活原味”与“知识品味”

      “生活原味”品了说:我尝到了茶水的滋味,先苦涩,后香甜。

      “知识品味”品了说:我尝到了生活的滋味,先苦涩,后香甜。

      相同的情景,不同的境界。在教育教学中,知识的学习具有相同的道理和途径:知识源于生活,具有“生活原味”,但知识又高于生活,具有“知识品味”。两种滋味是不同的,前者是直接、具体、感性的;后者是间接、抽象、理性的。这两者又是融合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提炼。我们不仅应让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受知识的活力,而且应让生活知识化,让学生感受知识的魅力。

      历史教育反映的是人类丰富多彩和纷繁复杂的社会活动,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新课程历史教科书也增加了适应时代需要的内容,增强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经常看到“保守”与“激进”两种教学失衡的现象:一是过于偏重“知识品味”而忽视“生活原味”,不注重知识的实际生活背景和现实的联系,过分看重教材、教参的内容,大量引用材料,抽象研究知识,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二是过于重视“生活原味”(现实生活情境)而忽视“知识品味”,课堂中引人大量的现实素材,频繁进行时空穿梭,一方面,使原本简约的教材内容变得复杂繁琐,学生的学习关注不集中;另一方面,由于过度注重社会现实而忽视了对课本内容的解读解析,导致教学脱离课程目标和要求。

      2.“保守”表现:偏重“知识品味”,轻视“生活原味”

      [课堂实录1]关于必修一专题一“宗法制”内容的教学

      为了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执教老师引入大量文史材料来说明宗法制的内容和影响——

      材料一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材料二 《礼》日:“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

      材料三 《左传》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材料四 一副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并分析材料,材料一、二、三、四分别说明了什么?[约3分钟后,教师点名学生回答]

      学生1:老师,我还没完全看明白,那个……

      学生2:材料说明了血缘宗族关系,嫡长子世代继承权力,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学生脱离材料,按照课本内容说了起来]

      教师:要分析材料,不要照本宣科。[教室一片沉默]那好,我们一同分析:材料一说明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材料二说明了……[教师无奈,只能把已准备的答案硬塞给学生]

      学生:哦……

      由于高一学生还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思维积淀,而且文言文水平也有限,所以即使教师很认真地讲解材料,学生依然一知半解,原因在于学生对宗法制缺少生活经验和直观感受。不能否认,类似的现象在现今课堂还是大量存在的。课堂教学不能一味偏重历史材料的呈现,而设计简单、教学过程单调,割断知识与现实的联系,既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学习与落实,也不利于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感悟。

      3.“激进”表现:偏重“生活原味”,轻视“知识品味”

      [课堂实录2]关于必修一专题二“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的教学

      为了创设教学情境,执教老师充分运用时政学习资源——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中央6台播放的《赛德克·巴莱》的相关视频,这是台湾首部大手笔投入、讲述少数民族抗日故事的影片,请你用心体会台湾人民的抗战事迹。

      学生:[认真而有兴趣地观看视频]

      教师:看完了视频,谈谈你的认识和体会。

      学生:[纷纷发言]

      教师:大家讲得很好,现在,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再次抬头,使得中日关系再度紧张,所谓“海洋危机”愈演愈烈……下面我们来看看黄海海战的有关内容……

      新课程改革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进行教学,但是,内容处理不当会出现另一种倾向,即忽视课程标准要求、脱离课本知识刻意联系生活。如上述课例中教师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电影资料,却没有对“黄海海战失败原因、李鸿章的政策、台湾受日本奴役的过程”等重要知识进行联系和剖析,淡化了生活素材与知识内部的联系,导致学生对现实和历史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理解不深、把握不准,不能把社会生活现象上升到应有的知识高度。而且,过度的视频、音乐有时会冲淡历史课特有的韵味,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历史想象思维。

      二、“生活原味”与“知识品味”的和谐统一关系

      历史学的即时性和过去性的特点,使得“历史原型”不可能是原原本本还原的,任何的历史还原、再现必定带着那个时代人的文化和思想烙印。也就是说,“历史原型”通过各种形式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现实生活”与过去的历史保持密切的联系。因此,历史学就是在当下的文化结构中对过去进行解释的一门学科,它依据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想、日常生活、习惯和制度乃至心理方面留下的史料进行考证和解释,还原或再现人类过去的一切行动、一切思想以及成就,寻找历史进程的规律,以认识现实的世界,进而指导人类未来的行动。

      黄仁宇先生在《大历史不会萎缩》中转引帕斯捷尔纳克的话说:历史无法眼见,犹如草叶滋长的过程中,无人能目睹其成长。恰恰是因为“无人能目睹其成长”,后人才需要一个“大历史观”,需要对草叶生长的过程和结果,做一个全面“复盘”,看清其中的各种因果关系,不因一时勃兴而骄傲,不因一时萎靡而颓废,以便能明了自身所处的位置。正是由于历史学科的这一特殊性,学生对过去的事件很难去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学历史教学需要借助丰富的课程素材,作适当的生活还原对所学历史进行“复盘”,帮助学生感悟和理解。

      1.“生活原味”与“知识品味”的结合与协调

      “生活原味”是“知识品味”的表象和研究源泉,“知识品味”是“生活原味”的本质和探究目标。历史学是认识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内容复杂,综合性强,与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历史“生活原味”——与历史相关的文字材料、遗迹、照片、影像、地图、文学艺术作品等资源,广泛存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人们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在接触、感知生活中的历史,由于缺乏专业的史学方法和手段,往往不能形成真正的“知识品味”,不能有效组织、形成系统的概念,甚至于不能辨别真伪。

      历史教育教学要求在学习史实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本质性的认识,进而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是多姿多彩、丰富生动的,但教科书注重历史学科本身的知识逻辑,抽象的历史理论和历史概念多、结论性的表述多,不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因此,教学中应有效处理好“生活原味”与“知识品味”的辩证关系。笔者认为,“生活原味”是课程教学有效资源,贴近学生生活,散发着时代气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用比较、分析、概括等有效史学方法去解读历史“生活原味”,可以帮助学生辨真伪、明道理、启思维,形成历史“知识品味”。

      2.“现实场景”与“问题情境”的结合与协调

      一般来说,场景是指某种场合的情景,而情境则是场景、境地。从含义本身看,情境包含场景,它依赖于特定的场景,并在场景中展开、生成。但教学中的“情境”并不简单等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场景”。众所周知,情境依赖于特定的场景,如同“现实情境”需要具体的现实生活画面或场景作支撑,“童话情境”依赖于特定的童话故事情节。但问题是,仅有“包含历史信息”的现实生活场景,显然无法构成历史中的“情境”之本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情境”,应该能激发学生乐于参与、关注和活动的“情”,引导学生浸润于探索、思维和发现之“境”。这固然需要以具体的场景作载体,但场景本身是否具有“待完成性”,即场景的呈现能否有效唤起学生的认识不平衡感、问题意识及认知冲突,场景本身是否具有一种“召唤力结构”,即能否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探究、思考中来,而且,这种吸引不仅仅依赖场景外在的东西。如画面、音乐、动态感等,还依赖于“情境”中蕴含的历史的魅力,这些更应该成为我们理解、营造“情境”的核心要素。一个即使没有现实背景,但能有效吸引特定年龄阶段、特定认知水平的学生参与思考的场景,也应该构成有效的“情境”。

      三、“生活原味”与“知识品味”的交融平衡策略

      高中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由具体的史实和抽象的认识两部分构成,包括具体的历史事实、基本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等内容。

      1.在“知识味”中调和“生活味”

      历史事实的过去性和不可再现的学科特性,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尤其是在掌握抽象性、理论性很强的历史概念和概括性、通史连贯性的线索规律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认知情况创设一个与知识联系紧密的生活情境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在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的同时,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经验建立思考问题的模型,进而因势利导解决教学难点。实践中,还要纠正偏重“知识品味”、轻视“生活原味”的做法,因为,“知识味”需要“生活味”的调和。

      [课堂实录3]关于必修一专题一“宗法制”内容的教学

      在进行“宗法制”概念教学时,执教老师联系学生熟知的传统习俗,因势利导,层层剖析,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同学们,每年清明节,我们都会做什么?

      学生:[异口同声]上坟祭奠亲人,还有祭祖……

      教师:很对![展示现实生活祭奠的图片]每年清明节,老师也会和兄弟等亲戚一同去陵园祭奠亲人。我也发现,亲戚的名字多多少少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你们呢?

      学生:[议论纷纷]我们也有呀!名字中确实有关系啊,第一个是姓,第二个是辈分,第三个字是自己取的;老师,我们家还有个特殊情况,我三爷爷没有儿子,把我叔叔过继过去了……[课堂气氛活跃]

      教师:说得太好了。其实,刚刚同学们说到的,每年清明时上坟祭祖的各类现象都与古代的宗法制有关系。中国人讲究认祖归宗、叶落归根;家族观念深入人心。

      学生:哦,原来这些都属于宗法制的内容。

      学生:那么,修家谱,算不算?

      教师:修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大事,一个家族联系起来的纽带就是“血缘”,家族姓氏的由来,辈分的序列,家族的迁徙和祖上的知名人士等,都是宗法制的相关表现。

      当遥远的历史和身边的现实发生联系,枯燥的历史知识和生动的生活课程资源就有机结合了,“死”的历史也变“活”了,学生也就容易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2.在“生活味”中把握“历史味”

      历史正是由于有了生活才有了不竭的研究源泉,生活正是有了历史才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合理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身边的历史”,但并不是忽略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而是要引导学生利用已知去认识未知。所以,“贴近学生生活”只是历史教育教学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历史味”和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提升才是历史教育教学的目标所在。在历史教育教学中,要纠正偏重“生活原味”、轻视“知识品味”的现象,使“历史味”浓于“生活味”。

      第一,挖掘教材内容,寻找现实结合点。历史书摆在学生面前,它是一个静止的存在,谁能给静止的知识注入生命力,谁就能使学习富有生命活力,谁也就能激起学生的生命活力。我们可从教材内容出发,寻找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现实的结合点,围绕历史知识和学科能力组织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感悟历史学习的价值。

      [课堂实录4]关于必修一专题四第二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的教学

      “90后”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历,很难理解这一课中的相关内容以及当时的一些现象。但学生身边的长辈有很多是“文革”的经历者,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文革”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他们有重要影响。在课堂教学前,老师布置了问卷调查作业——《“文革”和改革开放经历访谈录》,并结合教学实际,设计了以下访谈内容:(1)请谈谈有关“红卫兵”和“革委会”的情况。(2)请就您经历的“文革”期间破坏民主法制的事件举例说明。(3)请谈谈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影响您生活的情况。

      学生通过访谈,在课前就搜集了很多翔实的例子,毫无疑问,这对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和相关知识的深刻理解大有裨益。

      第二,了解学生的学情,捕捉史情结合点。学生的学情包括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学的起点,进而探究新的知识。

      [课堂实录5]关于“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的教学

      教师:我们今天要跨越时空,与一位睿智的老人——孔子对话。他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他的谆谆教诲?每位同学说一条你所知道的孔子的言论或主张。

      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师:请同学们看黑板。老师已经把你们说的做了简单的摘记,并分成三大板块。现在,请你们概括这三大板块的言论分别反映了孔子哪三个方面的思想。

      学生:[简单议论后]第一板块讲的是“礼”和“仁”,应该是孔子的“治国方略”;第二板块讲的是“个人修养”,应该是孔子的自我追求和处世准则的体现;第三板块讲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应该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学生在高一语文学科学习时已经对孔子的言行有一定的了解,执教老师的这一教学设计与实施,就是立足学生“已有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探究新的知识学习。

      第三,开发课程资源,探索学情结合点。生活中的历史课程资源是很多的,需要我们根据所需细心发掘。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内容、身边的历史人物、遗迹、文物以及蕴含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文化设施……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课程资源,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让历史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课堂实录6]关于必修三“儒家思想”和选修四“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的复习整理

      执教老师针对孔子后裔在学校周边有分布及班级有多位孔姓学生的情况,组织成立孔姓学生为主的“探寻萧山本土孔子后裔”课题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课题组同学到萧山图书馆古籍阅览室查看孔氏家谱,到临浦前孔村、孔家墙门和自由孔村孔氏宗实地调查,走访退休教师孔繁鲁等,确信了萧山临浦、义桥、闻堰等地孔氏家族就是孔子的后裔,并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历史小论文。

      课题组同学经过走访、调查、研究,几个孔姓同学生认为找到了自己的“根”,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为萧山孔氏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到自豪,也坚定地表示,要传承孔氏家族一贯以来“诗礼家风”,传承孔家人真诚、朴实、勤勉、团结的儒家家风。

      课题组同学在调查走访中还了解到,当地临浦镇、义桥镇党委政府将利用“山后村孔子后裔”和东方文化园的环境优势,建设“孔子学堂”。这不但让他们体会到探究这一课题的意义,还领悟到学习历史的价值。

      3.用“历史味”校正错误的“生活味”

      当代中学生大多追求时尚、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喜爱网络、影视和新异文学作品,相对客观和真实的历史过程和历史认识,学生在学校教育教学具体历史前已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艺术化、故事化甚至是被歪曲、被伪造的历史认识和历史知识,所以,在历史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逐步用正确的“历史味”纠正错误的“生活味”。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穿插一些热播的历史体裁的影视剧中穿帮镜头,不仅能有效纠正错误的历史信息,而且对学生学习正确史实也能起到的积极作用。

      [课堂实录7]关于必修三专题一“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课的教学

      执教老师针对学生的情况,引入新版《三国》中“桃园三结义”的影视内容——

      教师:播放“桃园三结义”中有一段描述——刘备在参加会盟时义正词严地高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家认真看看这段视频,看是否能发现问题?

      学生:[观看视频,议论纷纷]老师,课本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是顾炎武讲的呀,三国时刘备怎么会讲到?

      教师:呵呵,群众眼睛是雪亮的,你说得很正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出自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看来,我们平时看历史剧的时候,要多个心眼了。

      学习的“滋味”可以从生活的源头找到,这种“滋味”是新鲜的、实在的、感性的;学习的“滋味”,还应该从知识的深处得到,这种“滋味”是新奇的、内在的、理性的。在这两种“滋味”的调和下,学生的学习素质才会健康地发展。

标签:;  ;  ;  ;  ;  ;  ;  

让知识课堂传递生命之光--以“生命的原味”与“知识品味”的平衡策略为例_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