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春, 肖国强[1]2004年在《递增负荷运动后吸高浓度氧对血液红细胞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以体育学院 10名男子学生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吸氧组 ,通过其递增负荷运动后吸入一定高浓度氧气 ,观察其对血液中红细胞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运动后 30分钟 ,吸氧组SOD的浓度高于运动后即刻 ,而对照组则少于 ,两者相比表现显着性 ,30分钟后两组MDA的值增加 ,但吸氧组的变化值比对照组要低 ,提示吸入一定浓度的氧气有利于红细胞抗氧化功能的维持 ,对自由基的清除和抗疲劳可能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李焕春[2]2002年在《吸氧对递增负荷运动后自由基,红细胞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文中指出当今,高强度、大负荷的竞技体育训练后的恢复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如何探讨训练后引起的运动性疲劳机理和采取恢复手段已成为当今运动医学界研究的重点。运动疲劳的产生与机体自由基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强度运动后,机体的自由基的浓度显着增加,因此,如何探讨运动后机体自由基的恢复,成为运动疲劳研究的一个热点。 大强度的运动中一般有大比例的无氧运动。氧量的不足对于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和运动器官活动具有作用。正是氧气对机体的重要性,近年来,运用运动后吸氧的方法来加快运动后疲劳的恢复,减轻训练负荷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 本文通过对20名健康体育系男生在递增运动至疲劳后,分别在吸正常空气、吸70%氧气和30%氮气的混合气体的情况下,来探讨吸氧对大强度运动后机体自由基代谢、红细胞抗氧化系统、血乳酸的影响,为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提供依据。 本实验结果表明: 1 运动后,机体红细胞和血清自由基的浓度增加,同时机体红细胞和血清SOD的值增加,血清中的GSH-PX的值也在增加,表明:机体此时处在一种高的抗氧化的状态,以适应机体的高自由基的环境。 2 运动后,机体红细胞SOD/MDA、血清SOD/MDA、血清GSH-PX/MDA 华唐赋圾大竿洋矿学虏2002厉匝士研究生毕业桩文——第二页共44页 的值同安静时相比,呈下降趋势,表明:虽然运动后的抗氧化酶的活性增强, 但机体抗氧化系统的能力是下降的,机体组织细胞有可能受到损伤。 3 运动后,血乳酸的浓度显着上升,是造成机体疲劳原因之一。 4 吸氧过程中,吸氧组红细胞自由基的浓度增加幅度小于不吸氧组,它 们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o.05).同样血清自由基的浓度增加幅度也低于不吸 氧组,但差异性不很明显。红细胞SOD的30分钟后的值仍高于运动即刻,而 不吸氧组的值低于运动即刻,血清SOD值同不吸氧组相比显着高于运动即刻 T<0刀5人血清*HPX值的变化当中,吸氧组的增加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 表明:运动后,吸一定浓度的高压氧可能有利于增加机体运动后抗氧化酶的活 力。 5 吸氧后,机体红细胞SOD/MDA的下降幅度要比不吸氧组低,并呈显 着性。血清中SOD/MDA,GSHPX/MDA值的下降幅度同样比不吸氧组低, 但其差异性不显着。表明:吸一定的高压氧对机体的抗氧化系统能力可能有一 定的促进作用。 6 同运动即刻时相比,吸氧后机体血乳酸浓度降低的幅度要比不吸氧组 要大,但不具显着性,表明:吸氧对机体的血乳酸的恢复可能并不明显。 因此,我们认为:运动后吸入一定浓度的高压氧,对运动后机体自由基产 生有一定的减缓、能够减轻运动后机体抗氧化系统能力的下降,对运动机体的 疲劳恢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黄佳, 肖国强, 邱卓君, 苏世雄, 谢婉媚[3]2002年在《吸氧对大强度运动后自由基代谢、红细胞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吸氧对大强度运动后自由基代谢、红细胞抗氧化系统的影响。20名男子受试者参加本实验。结果:(1)运动后即刻,70%O2吸氧组与不吸氧组的血清、红细胞中的MDA、血清中的SOD和GSH显着高于安静水平。(2)运动结束后30分钟,70%O2吸氧组的红细胞中的MDA显着低于不吸氧组。(3)运动结束后30分钟,70%O2吸氧组的血清SOD和血液、血清中的GSH显着高于不吸氧组。结果表明,运动后恢复期吸70%O2对运动造成的自由基损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加速运动后体内代谢产物自由基的清除及加快疲劳的消除。
徐晔珊[4]2002年在《急性递增负荷运动后免疫机能的变化特征及吸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实验主要研究急性递增负荷运动条件下机体免疫的应答特征和恢复特征,并且,在恢复期以吸氧为辅助手段,观察吸氧对急性运动后免疫机能的影响。将实验对象分为吸氧组和对照组,测得两组安静时、运动即刻、恢复30分钟和恢复24小时的免疫指标的变化,包括红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即红细胞补体受体花环率(RBC-C_(3b)R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并对上述指标的变化趋势作了分析。并且将急性递增负荷运动后血清MDA和血乳酸的变化与免疫指标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讨这种运动条件下免疫机能应答变化和恢复变化的可能机理。同时,将两组的各个指标比较分析,试图为吸氧在运动恢复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20名体育学院健康男生随机分为两组(吸氧组和对照组),实验要求全体受试者完成一次性递增负荷运动,运动至力竭,观察运动即刻和恢复期各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 1.急性递增负荷运动即刻,RBC-C_(3b)RR明显下降,RBC-ICR明显上升,红细胞免疫功能呈继发性下降。结果表明急性大强度运动即刻,红细胞免疫功能暂时抑制,与急性运动后白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提示,运动过程中,红细胞免疫与整体免疫机能的变化关系密切,是反映运动应激影响免疫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2.急性递增负荷运动恢复期机体免疫机能的变化规律如下:运动后恢复30分钟时,红细胞免疫功能增强,免疫抑制解除,红细胞免疫粘附活性高于安静值,24小时后恢复正常。表明此种运动条件下,红细胞免疫功能经历激活阶段、补偿阶段、复归阶段的变化规律。 3.比较吸氧组和对照组在运动后恢复期各免疫指标的变化,发现吸氧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急性运动后的免疫抑制,促进运动后免疫机能的恢复。 — —df—— 主要反映在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吸氧组RBC-C3bRR在恢复30分钟 时上升更明显,同时***-IC R下降也更明显(吸氧组P<队05,对照组 P>O0引,且恢复N小时下降至安静值以下。提示,运动后吸氧可能加快 消除运动疲劳,于运动恢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4.实验观察了运动过程中吸氧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发现运动恢复 期,吸高浓度氧能增强红细胞免疫粘附能力,加快红细胞对循环免疫复 大物的消除作用。 5.吸氧组和对照组血乳酸的变化并没有显着性差异,提示,吸氧的恢复 作用与吸氧浓度和吸氧时间密切相关,积极发挥吸氧在运动后的恢复效 用可能存在某种有效方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6.急性递增负荷运动后免疫球蛋白的总体变化趋势趋于稳定,与多数研 究的结果相符。吸氧对兔疫球蛋白的恢复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运动后吸 氧与体液免疫的具体情况有待于进一步实验证实。
彭莉[5]2002年在《递增负荷至力竭运动后吸入高浓度氧对血液流变性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观察了一次性递增负荷至力竭运动以及运动后吸入高浓度氧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通过对运动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最大吸氧量、血氧饱和度、血乳酸、心率等指标作多因素相关分析,为运动影响血液流变学的原因和机制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本文分析了运动后吸入高浓度氧对血液流变指标恢复的影响,并探讨运动后吸入高浓度氧是否为有效的改善运动后血液流变状态的方法,来为运动疲劳的恢复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我们以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系98级篮球专业身体健康的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7名受试者先进行一次递增负荷至力竭运动,运动后自然休息30min(不吸氧对照组)。7天后这7名受试者在同等运动条件下再进行一次相同的运动,运动后吸氧恢复30min(吸氧组)。吸氧组于运动后吸入浓度为70%的混合氧(70%O_2+30%N_2,流量10 l/min)30min。两组都于安静时、运动后即刻、运动后15min、30min各取静脉血约4ml,其中3ml用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测定,剩余血液用于制备电镜涂片和血乳酸的测定。 实验结果表明: (1) 递增负荷至力竭性运动可以引起血液流变性质的异常。出现血浆黏度和全血高、中、低切黏度及HCT显着升高(P<0.05),红细胞出现肿胀、单面凹陷等异常形态,红细胞聚集指数A1、A2、红细胞变形指数TK、红细胞刚性指数VR显着升高(P<0.05)等血液流变性的异常变化。提示力竭运动后干扰循环和微循环的血液和细胞学因素同时存在,这可能是引起运动能力下降和运动性疲劳的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在运动中或运动后采取可行的防护措施来预防血液流变性的异常改变或促使异常的血液流变性快速恢复。 (2) 力竭运动后吸高浓度氧可以明显促进血液流变性的恢复。本实验研究了力竭运动后吸氧对血液流变性恢复的影响,结果发现除血浆黏度外,吸氧组其他各项血液流变性指标的恢复速度均快与对照组,运动后30min时吸氧组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A1、A2)、红细胞变 伞唐顶冠大学母彦稗学学嵌2002居圾士学企磐文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碌莉 形指数(TK)显着低于对照组(P<0刀5)。提示:吸氧组血液流变性的 恢复快于对照组,也表明吸氧作为运动后的恢复手段之一,是切实有效 的。 (3)运动后各血液流变性指标的恢复速度不同。实验结果发现,血浆 瓢度在运动后 15ruin时己基本恢复到安静状态,是所有指标中恢复速度 最快的,而且对照组的血浆励度恢复速度快于吸氧组。提示:血浆默度 的变化自有其机制,运动后吸氧对它的恢复没有帮助。自然休息30Ann 后全血低切瓢度(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釉度主要代表红细胞的聚集性)、 红细胞聚集指数(肥〕与安静值相比,仍有显着性差异(P<0.0引,同 时红细胞仍然表现出边缘肿胀的异常形态。提示:与其他血液流变性指 标相比,红细胞的流变性恢复速度较慢,因此运动后采取一些合理的手 段来促进红细胞流变性的恢复是完全必要的。 (4)运动后吸氧对红细胞流变性的恢复有特别意义。研究发现,自然 休息状态下,恢复最慢的是红细胞流变性,而在运动后吸氧状态下,恢 复最快的也是红细胞流变性。说明运动后高氧的吸入对红细胞变形性的 恢复确有促进作用。 (5)血液流变性的变化与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紧密相关。本研究分析了 血氧饱和度与血液流变性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吸氧组血氧饱和度与 血液低切釉度(r一0.98,p<0.of)、高切釉度(r-l,p<0.of)、HCT(r=0.95, p<0刀1)、红细胞聚集指数 AI(f=0.96,p<0*1)、AZ(f=0.93,p<0.of)、红 细胞变形指数TK(f=0.93,P<0刀1)、红细胞刚性j数VR(f=0.90,P<0刀1) 之间呈现高度负相关,即高的血氧饱和度与良好的血液流变性相伴随, 提示运动后吸氧可以通过改善机体缺氧状态来改良血液流变性质。 (6)血液流变性的变化与血乳酸浓度的变化相互影响。本研究也发现 血乳酸与全血低、高切剥度,HCT和血浆鼓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变形 指数、刚性指数之问呈现高度正相关(P<0刀引,提示血乳酸的变化与 血液流变性的改变密切相关,运动后血乳酸浓度的升高可能是造成血液 流变性异常的因素之一。 门)个体有氧运动能力与其运动后血液流变性改变有关。研究发现, 个体的最大吸氧量相对值与力竭运动后的全血低、高切瓢度和HCT之 间呈现显着负相关(P<0刀5),提示较高的有氧运动能力可以在一定程 度上对抗运动所导致的血液劲滞性的异常改变。
佚名[6]2002年在《《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2年第11卷第3期至2002年第21卷第6期目录分类索引》文中研究指明分类专题专 题页码运动生理 632……………………………………………………………………………………………………运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 635………………………………………………………………………………运动免疫 640……………………………………………
韩雨梅[7]2003年在《一次性力竭运动对人体血液和尿液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探讨了一次性递增负荷力竭运动前后及恢复期不同院系学生血清和尿液中自由基代谢的变化规律。研究采用运动实验和生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动实验选用山西大学体育教育系(以下简称为实验组)和普通系(以下简称为对照组)学生为受试对象,在美国产sensormedics 2900心肺功能仪上以50W为强度起点,每3min增加50W运动至力竭,同时收集吸入和呼出的气体进行分析,以测定各项生理指标。生化分析于运动前、运动后及次日晨采样并经处理后,在生化实验室统一采用丙二醛(methykenedioxyamphetamine,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试剂盒进行测定。所得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结果显示:首先,两组生理指标中最大吸氧量、功、运动时间都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其次,力竭运动对两组受试者血、尿指标均产生一定的影响。血清MDA、尿液SOD两组变化较为一致,血清SOD、尿液MDA两组变化差异较大。运动后即刻较安静时两组血清MDA、尿液SOD分别表现为下降和上升,且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血清SOD两组均为上升趋势,实验组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尿液MDA两组变化均不明显;次日晨较运动后即刻实验组各项指标变化都不明显,对照组血清MDA表现为上升明显,尿液和血清SOD及尿液MDA则明显下降,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次日晨较安静时血清MDA两组仍低于安静时,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尿液SOD两组均未恢复,仍高于安静时,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血清SOD和尿液MDA两组均无明显变化。再者,各状态下血清与尿液同种指标的变化无论整体还是分组相关性均不明显。 根据以上结果我们认为:一次性递增负荷力竭运动后,实验组生理指标变化均优于对照组,可能与其先天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长期体育锻炼有关。两组对运动负荷的生化反应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特点。总的来说血液指标较尿液指标更加灵敏准确。实验组相对对照组血清SOD动员迅速、酶活性变化明显。尿液SOD两组变化趋势不完全相同。血清MDA两组变化趋势类同,但尿液MDA两组变化差异显着。体现了实验组在运动能力及代谢水平方面均占一定的优势。在一次性递增负荷力竭运动后,各状态下血清和尿液的同一指标相关性不明显,用尿液指标反映此类运动引起的体内自由基代谢变化有失偏颇,应选用血液指标更为准确可靠。
鲍九枝[8]2006年在《不同氧环境对运动疲劳后恢复期脑电变化的影响》文中指出为了观察吸不同浓度的氧气对运动疲劳后脑电变化的影响,本实验利用北京科龙生物医学技术总公司生产的MEEG—903多功能脑电检测分析仪设备,对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系12名男生进行运动疲劳后吸不同浓度氧气(第一次常氧环境,氧浓度为20.9%;第二次吸低氧,氧浓度为14.5% ;第叁次吸高氧,氧浓度为30%。)脑电测试30分钟。测试结果表明,运动后10、20、30分钟,脑电与安静时相比,δ波指数(脑电功率谱百分比)在第10、20分钟时显着增加,但到了第30分钟时已恢复到安静水平,α2指数在第30分钟时显着增加;吸低氧条件下的脑电与安静时相比,δ波指数在第10、20、30分钟时均显着增加,在第20分钟时增加最为显着,α1波指数在第20分钟时显着下降,α2波指数在第10、20、30分钟时均显着下降,θ波指数在第30分钟时显着增加;吸高氧条件下的脑电与安静时相比,δ波指数在第10、20、30分钟时均显着增加,但随时间的延长,指数呈下降趋势,θ波指数在第20、30分钟时显着下降。由此得出结论:(1)运动疲劳后第10分钟δ波指数比安静时高,说明长时间中等强度的运动会导致中枢疲劳状态下脑电的发生。(2)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休息后30分钟,以α波为主导的大脑皮层神经元电活动的同步化程度提高,大脑皮层神经元的代谢得到了改善。(3)运动疲劳后随着吸低氧时间的延长脑电抑制程度增加,表明运动疲劳后再吸低氧可以加深对中枢的刺激。(4)与运动疲劳后吸常氧相比,运动疲劳后吸高氧30分钟并不能加速中枢疲劳状态下脑电的恢复。
武乐玲[9]2019年在《单次高原运动对人体氧化压力和代谢压力的急性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旨在讨论高原与低海拔环境下单次有氧耐力运动后造成氧化压力和代谢压力的差异.招募38名大学生(男生20人,女生18人,平均年龄21.5±1.5岁,平均身高168.9±10.5 cm,平均体质量59.3±12.6 kg),全部受试者均须在高原和低海拔两种环境下进行耐力蹬车运动,分析受试者静息状态,运动后即刻,运动后10 min,运动后60 min,运动后120 min,运动后240 min的血液生化指标变化.利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两种环境下耐力运动后的血液生化指标差异.研究发现高原环境进行耐力训练后红细胞比容、乳酸、尿酸显着高于低海拔环境(p<0.05).高原耐力运动后血浆总蛋白、羰基蛋白、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氮氧化物浓度、超氧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低海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急性高原耐力运动与在低海拔环境进行的耐力运动对机体造成的氧化压力基本一致,但代谢压力远大于低海拔环境.高原环境下耐力运动后运动员的葡萄糖浓度显着降低,红细胞比容显着上升,其可能与低氧环境下机体水分大量散失、造成血浆总量下降有关.
参考文献:
[1]. 递增负荷运动后吸高浓度氧对血液红细胞抗氧化功能的影响[J]. 李焕春, 肖国强. 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2004
[2]. 吸氧对递增负荷运动后自由基,红细胞抗氧化系统的影响[D]. 李焕春. 华南师范大学. 2002
[3]. 吸氧对大强度运动后自由基代谢、红细胞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 黄佳, 肖国强, 邱卓君, 苏世雄, 谢婉媚.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2
[4]. 急性递增负荷运动后免疫机能的变化特征及吸氧的影响[D]. 徐晔珊. 华南师范大学. 2002
[5]. 递增负荷至力竭运动后吸入高浓度氧对血液流变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 彭莉. 华南师范大学. 2002
[6].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2年第11卷第3期至2002年第21卷第6期目录分类索引[J]. 佚名.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2
[7]. 一次性力竭运动对人体血液和尿液自由基代谢的影响[D]. 韩雨梅. 山西大学. 2003
[8]. 不同氧环境对运动疲劳后恢复期脑电变化的影响[D]. 鲍九枝. 北京体育大学. 2006
[9]. 单次高原运动对人体氧化压力和代谢压力的急性影响研究[J]. 武乐玲.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标签:生物学论文; 体育论文; 红细胞论文; 对照组论文; 吸氧论文; 自由基反应论文; 运动论文; 健康论文; 流变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