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评价氨磺必利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2013年2月~2015年8月,医院收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入选对象110例, 随机对照分组,利培酮组、氨磺必利组各55例,分别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连续8周。结果:8周后,氨磺必利组与利培酮组BPRS、SDSS低于治疗前,氨磺必利组SDSS低于利培酮组,两组GAS、TESS评分高于治疗前,氨磺必利组低于利培酮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氨磺必利组与利培酮组BP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药物在减轻精神症状表现方面无明显差异,但氨磺必利不良反应风险更低,更有助于改善患者大体功能、社会功能。
【关键词】利培酮;精神分裂症;氨磺必利;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9.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9-0021-02
【Abstract】Objective Evaluating the effect of tolbutamide will benefit in the treatment of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and security. Methods From February 2013 to August 2015, of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patients admitted in the hospit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 total of 110 cases selected object, randomized grouping, risperidone group, tolbutamide will each 55 cases, adopt the corresponding drug treatment, for 8 weeks. Results After 8 weeks, tolbutamide will group and risperidone group BPRS, SDSS is lower than before the treatment, tolbutamide, SDSS lower than that of risperidone group, two groups of GAS, TESS score higher than before the treatment, tolbutamide will be lower than that of risperidone group, difference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after treatment of tolbutamide will group and risperidone group BPRS, the difference h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nclusion The two drugs in alleviating mental symptom have no obvious differences, but the tolbutamide shall the adverse reaction is a lower risk of more help to improve the patients' general function, social function.
【Key words】Risperidone; Schizophrenia; Tolbutamide will benefit; The curative effect
精神病是临床常见病,我国精神病发病率高达20%[1]。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性疾病,具体发病率并不清楚,国内外调查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国内调查数据远高于此前估计,有报道显示我国居民一生罹患精神分裂症的几率高达0.7%,每百人便有1人可能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以社会功能减退、认知与自我感知障碍为主要症状表现,部分可伴有严重躯体症状,一旦发病便丧失工作能力,许多患者反复发作,有暴力行为,家属不得不限制其人身自由甚至束缚肢体,给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经济负担。精神分裂症具体病机并未被完全阐明,可能是一种身心疾病,可以肯定的是其余中枢神经器质性病变、遗传有关。精神分裂症以用药治疗为主,但疗效并不能得到保证,治愈率不足20%[2]。利培酮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首选药物,但不良反应高,不良反应本身可能成为不了应激源,影响疗效。氨磺必利是一种新药,本次研究试评价氨磺必利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3年2月~2015年8月,医院收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参照CCMD-3诊断确诊[3];②初发,病程<3个月;③年龄18~75岁;④尚未服用抗精神类药物治疗;⑤无酗酒、吸毒病史;⑥一般状况尚可。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类型的精神障碍性疾病;②严重的器质性疾病;③存在药物禁忌症。退出标准:①转院;②未获得随访;③医师要求终止研究。共入选对象110例,其中男40例、女70例,年龄(28.4±3.2)岁。已婚87例。病程1周~2.4个月,平均(1.7±1.0)个月。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分(32.6±3.1)分,大体功能量表(GAS)(46.5±8.1)分,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4.2±0.8)分。随机对照分组,利培酮组、氨磺必利组各55例,两组对象年龄、性别、病程、功能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利培酮组:给予利培酮,初始计量1mg/次,1日1次,增量用药,1周后增加到2~4mg每日,2周增加到2~6mg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10mg每日,若出现不良反应,也需减量用药。氨磺必利组:初始剂量100mg每日,1周内增加到400~800mg每日。严禁更换精神药物,否则视为脱离,分别在治疗前、8周后评价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后,BPRS、GAS、SDSS量表评分水平。采用副反应量表(TSEE)评价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不良反应发生例。
1.4 统计学处理
以WPS xls数据表录入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统计,采用柯尔莫哥罗夫-斯米尔诺夫(Kolmogorov-Sminmov)检验法进行正态性检验,服从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若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统计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8周后,氨磺必利组与利培酮组BPRS、SDSS低于治疗前,氨磺必利组SDSS低于利培酮组,两组GAS、TESS评分高于治疗前,氨磺必利组低于利培酮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氨磺必利组与利培酮组BP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讨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初次治疗疗效直接影响预后,若初次治疗疗效欠佳,则治愈率较低,复发率高。利培酮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经典药物,其主要通过5-羟色胺2A受体及多巴胺D2受体拮抗作用起效。氨磺必利上市时间较晚,但是有独特的药理学作用,一方面具有多巴胺受体高亲和力,一方面还与多巴胺受体有较快的解离速度,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对垂体多巴胺受体占有率高于边缘系统。本次研究显示,两者在治疗初发精神分裂症减轻BPRS评分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实际上现有的抗精神类药物往往为较单一的靶点作用,疗效方面无突出的优势,疗效影响因素较多。一项Meta分析显示,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相近,但是否也适用于初发者有待商榷[4]。有报道显示,氨磺必利对于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认识功能改善效果优于利培酮,可能与药物独特的药理学作用有关。对于两种药物不良反应争议较大,前文Meta分析显示,治疗后氨磺必利组、利培酮组TESS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另一项Meta分析显示,氨磺必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利培酮[5]。本次研究中氨磺必利组TESS水平更低(P<0.05),可能与纳入标准差异有关。需注意的是,有报道显示氨磺必利可能导致男性性功能障碍,其可能诱发高催乳素血症,需加强不良反应的管理。除用药外,精神分裂症治疗还包括作业疗法、家庭干预等,这些也直接影响疗效,影响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对于初发者还应尽可能采取更安全、有效的综合疗法,以增进疗效[6]。
综上所述:利培酮、氨磺必利组在减轻精神症状表现方面无明显差异,氨磺必利不良反应风险更低,有助于改善患者大体功能、社会功能,今后需加强用药管理。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05.
[2]王娟.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认知症状的治疗以及认知症状与脑灰质体积关系的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10:33-36.
[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 版)[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75-78
[4]陈志强,周峰,陈惠萍.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的 Meta分析[J].中国药师,2015,18(2):280-282.
[5]姚贵忠,刘丽娟,杨磊,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关代谢不良反应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5,29(3):210-215.
[6]钟爱红.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延续护理服务的效果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13,11(18):57.
论文作者:林兆武,吴爱靖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8
标签:精神分裂症论文; 疗效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差异论文; 统计学论文; 功能论文; 患者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