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经济的竞争力与互补性_两岸经济论文

海峡两岸经济的竞争性与互补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补性论文,竞争性论文,海峡两岸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87年以来,海峡两岸经济关系不断发展。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无论是投资关系还是贸易关系,都是基于彼此的需要。就两岸经济关系的性质言,可分为互补性关系和竞争性关系。互补性关系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互补和产业分工的互补;竞争性关系则可从产业间的竞争、区域中心的竞争诸方面来考察。而无论是竞争性关系还是互补性关系,都会随科技进步、经济发展而变化。

自1987年以来,台商到大陆投资由暗而明,由中小企业而大型企业,由劳力密集型产业而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产业。同时两岸的商品贸易也加速地发展起来。到1994年大陆已成为台湾的第二大出口市场,而对大陆贸易所产生的顺差已超过对美国的贸易顺差。由于两岸经济关系日趋密切,近年来,有不少人讨论到两岸产业的竞争与互补问题。事实上,无论竞争或互补都很复杂,它不限于不同的地区,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有这种关系的存在。同时这种关系也会随经济发展程度及技术进步程度而转变。

一、两岸经济关系的演变

自1949年起, 直到1979 年, 两岸经济关系可称为冰冻时期。 到1979年,大陆政府进行经济改革并采行对外开放政策,主张两岸通航、通商、通邮。于是两岸海上贸易活动增加,走私之风日炽。有少数厂商甘冒被治罪之风险,在香港设“纸公司”〔1〕,或与日本、 美国企业合作,到大陆投资。由1979年至1987年这段时间可称为解冻时期。自1987年起至今,两岸经济关系迅速发展,1987年以前所设的各种禁忌已大部分被解除,这段时间可称为两岸经济关系的加热时期。在此加热时期,两岸经济关系可从投资关系和贸易关系去观察。

(一)投资关系

自大陆实行开放政策以来,台湾民间企业到大陆投资者都是采取迂回式的直接投资,最初不敢声张,怕为官方所悉,治以重罪。到大陆投资者主要为中小企业,它们之所以出走大陆乃是经济上的选择。到大陆投资,最初以与大陆人合组公司者居多,以便利用其人际关系,提高经营效率;或使其特权经营具体化。从发现这种合作方式受制于大陆一方面的观念及作风,无法提高经营效率、降低成本,乃改为独资经营。独资经营的缺点是不易扩大规模,但较灵活,而且不泄露某些业务机密。

台商在大陆的投资地区,先是沿海地区,由南向北发展。台商之所以沿海岸投资,主要是为了外销方便。自1992年以来,有不少台商开始到内地各省重要都市,如武汉、昆明、桂林、重庆、成都、郑州、哈尔滨、沈阳等大城市,还有台商远至乌鲁木齐去设厂。台商对大陆投资地区之转移主要受两个因素之影响:一为人工,沿海一带工资上涨太快;一为土地,自1985年以来,大陆沿海土地被投机者炒热,土地出租费用大幅提高。事实上,在粤闽投资的台商,也有部分因这两个因素移厂到越南,因为那里的人工、土地更便宜。

台商对大陆投资额

表1 单位:百万美元

年 别 件 数金 额

1983~1987 80100

1988 355

420

1989 547

500

1990 1,117 1,000

①小 计

2,099 2,020

1991 237 174.2

1992 264 247.0

1993 9,3293,168.4

1994 934 962.2

②小 计

10,764

4,551.8

③=①+② 12,863

6,571.8

注:①经大陆核准的数字,此数字与实际投资额仍有差距。

资料来源:经济部投资业务处。

最初到大陆投资的台商,主要为机器设备投资。他们带着在台湾用过的旧机器,在大陆安装运转。台商在牟利之后,绝大多数将利润留大陆,用来扩充设备,增加生产。为此所购置的新机器设备,由台湾、日本、西德、美国进口的较多。

至于非直接投资,自1987年以来也有不少台商尝试,像转租土地牟利;而购买证券,经营期货者也大有人在。最近二、三年,也有台商在大陆开餐馆,经营KTV,卡拉OK店等。 他们把在台湾的经营方式带到大陆去。

台商到大陆投资究竟有多少?迄今无较精确的数字。但根据经济部投资业务处的登记数字,不过四、五十亿美元。若根据大陆政府资料,则在200亿美元以上。四、五十亿美元显然是低估,因为有不少台商, 特别是退役、退休的个体户多不愿到政府去登记,怕引来麻烦(参见表1),而200亿美元也许有些高估,但无人能反证。

到1995年为止,两岸投资关系是单向行为,即台商到大陆投资,而大陆业者尚未来台湾投资。

(二)贸易关系

在1979年以前,两岸贸易经香港来进行。台湾由大陆间接进口的主要是中药材、做菜佐料,海上也有少数走私活动。自1979年以降,两岸贸易活动倍增,而大部分货物是经由香港转运。最近二、三年,经香港转运的出口货物约占对大陆总出口的3/4,其余1/4是经海上直接输往大陆。两岸直航至少可节省40%的运输成本,这是业者求变的主要目的。

两岸贸易是双向贸易。两岸贸易与台商在大陆投资有密切关系。台商在大陆开工厂所用原材料、零组件及机器设备,有些是就地取材,有些则取自台湾,因为台湾所供应的较符合他们的需要。虽然两岸贸易是双向贸易,但由大陆进口的货物却受到相当大的限制。不过,最近三年来,除大陆的农业品外,受限制的货物逐渐减少。如果大陆与台湾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相信两岸贸易会更加强。

就台湾对大陆的货物出口而言,1987年以前波动幅度很大,自此以后,每年对大陆出口均以较快的速度成长。至于由大陆进口,自1986年至1991年,每年成长率都很高。惟自1992年至1993年,由大陆进口却是下降的,到1994年始又上升。由于对大陆出口增加比由大陆进口增加为快,台湾对大陆出口中台湾总出口的比例,到1994年已逾9%,而由大 陆进口占台湾总进口的比例,一直维持在1.5%左右(见表2)。

海峡两岸经香港转口间接商品贸易

两岸贸易的结果是:自1980年起,每年对大陆都有贸易出超,而出超在台湾总贸易差额中所占比例也在增加之中,例如1993年,对大陆出超占台湾总出超的82%,这对台湾应付对日贸易入超起了很大的抵销作用。另一方面,台湾对美国的贸易出超,自1989年以来每年都在降低,(相对地,大陆对美国的贸易逆差,自1989年至1992年每年都在大幅减少)而自1993年起则巨幅增加。两相对照,隐示大陆对美贸易逆差之减少及顺差之增加,在大陆的台商可能作了相当大的贡献。〔2〕

表2单位:百万美元

注:成长率系指较上年同期增减比例。

资料来源:香港政府海关统计资料。

二、两岸经济关系的性质

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无论是投资关系或贸易关系,都是基于彼此的需要。台商到海外投资,其中部分之由东南亚转到大陆,无不是因为在大陆投资较在东南亚投资有利,因此他们甘冒不法到大陆投资。与大陆从事贸易,也是基于比较利益原则。就两岸经济关系的性质而言,我们可将其分为互补性关系和竞争性关系。这两种关系之形成,或由于后天赋,如丰富的自然资源,或由于后天努力的成果,如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技术开发与引进。无论是那种关系,都不是恒久不变,而是随科技进步和制度的变化而改变的。

(一)互补性关系

1.生产要素的互补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缺一都无法生产。生产要素的互补性,是指大陆生产所缺乏的生产要素台湾可提供,而台湾生产所缺乏的生产要素大陆可提供。两者相补之后,通常能产生一种比较优势,可使成本降低,竞争力提高。如果无此种关系发生,这种比较优势便不存在。

自1987年以来,两岸在投资方面所形成的互补关系为:大陆缺乏资金、技术、管理技巧、外销管道,但大陆拥有充沛与廉价的劳力和便宜的土地租金。基于语言与文化上的相同,台商便纷纷到大陆投资,以便将两岸具有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成为另一种新的比较优势。

在一般开发中国家,其技术主要来自机器时,竞争优势取决于工资的高低,而工资水准低为投资者所考虑的主要因素。以台湾情况而言,80年代工资上涨飞快,后因新台币对美金汇率又不断升值,很多中小企业便纷纷远走东南亚,因为那里的工资较低,后又到大陆投资,也是着眼于大陆的低工资。对于劳力密集产业而言,低工资确是投资者所考虑的最重要因素。

2.产业分工的互补

产业分工可分为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所谓垂直分工,系指经营或生产过程中,由不同地区或部门,分别负责不同阶段所形成的分工。按其分工性质和方式又可分为:(1)生产过程中,上、中、 下游的分工,如甲地出产原材料,乙地负责制造零组件,丙地负责组装成最终产品,(2)按企业不同环节所形成的功能分工,如甲地从事研发、财务调 度,乙地负责生产制造,丙地掌握行销工作。所谓水平分工,系指在生产最终产品或劳务阶段,由不同厂商负责不同的部门、产品或产业。而水平分工之型态又可按其性质和方式再分为(1)相同产品的分工, 如两个不同国家分别生产不同型式或品质的电视机,但其品质、品级及品牌有高低不同之区别。(2)性质相近产品之分工, 如甲地着重生产电视机,乙地着重生产电冰箱,然后透过贸易,互通有无。(3 )不同产业间产品的分工,如甲地重点生产机械产品,乙地重点生产纺织品,透过多边贸易,达成产业分工。

无论何种型态的分工,分工的两方都是依照本身的优越条件,经营生产过程中附加价值较高的部分,也就是使自己能获得最大利益的部分。对于跨国公司而言,达成这个目标并不困难,但对于经济体系不尽相同的两个地区或国家,要达成上述目标比较困难。

就台湾与大陆而言,两者的经济体系仍有很大差距,无论进行垂直分工或水平分工,政府的某些限制是最大的困难。如无行政上的限制,在垂直分工的情况,哪个工厂从事上游生产或下游生产,不仅取决于原料供应之方便,也要考虑产品附加价值的高低及外销便捷与否。

水平分工的条件是:各成品(零组件)制造商必须有相同的制造水准,这样,各零件组合成一成品时,才能成为品质优良的产品。像汽车制造,汽车需要万件以上的零组件,不可能由一个厂商全部供应,必须从其他厂商购买所需要的零组件。这种生产程序比较经济。在目前这个阶段,台湾与大陆进行水平分工较难,因为大陆的产业仍以劳力密集产业为主,凡劳力密集产业生产程序较短。近年来,大陆有所谓“两头在外”之说,即接订单及外销是“在外”,生产是“在内”完成。这种产销合作是目前部分厂商所进行的一种垂直分工。有些产品如皮鞋,设计是在台湾,制造是在大陆及东南亚,这也是一种垂直分工。两岸能够进行垂直分工的产业包括:石油化工业、纺织业、制药工业、钢铁业、建材业(包括水泥业、平板玻璃业、装饰陶瓷业、石材业、木材业、合板业、家具业及耐火材料等)、机械工业等(参见表3)。

表3产业分工型态

分工 分工类别 分工性质

垂①生产过程分工 产业 上、中、下游生产

直厂商 分工

分②企业经营分工生产、行销、财务调度

工 及研发等功能性分工

①相同产品分工 产业级分工品质、品级及品牌

水厂商级分工分工

平②性质相近产品分工 产业级产业

分厂商级同—厂商 内不同

工③不同产业的分工 各自生产性质完全不

同产品的分工

(二)竞争性关系

两岸经济的竞争性关系可从多方面去观察。产业间的竞争只是其中之一,除此,尚有区域中心的竞争和意识形态的竞争。在产业间的竞争中,又分产品竞争和高级人力竞争。

1.产业间的竞争

产品竞争。由于各国关税税率已降至最低,而非关税障碍也被解除,今后的产业竞争不分国内与国外。也就是说,国内市场即国际市场,任何产品均无独占权利,也无受保护的可能,故竞争全凭本事,即物美价廉、售后服务为获胜必要条件。就表4来说,(1)表示物美价廉,对一般消费者而言,尤其中、低所得阶层,此种产品最受青睐。(2 )表示物美价贵,对于高所得阶层也会受到欢迎。至于(3)物不美而价廉,或(4)物不美而价亦贵的产品,在市场上就会受到漠视。

表4品质与价格之组合

品质

美不美

价 格 廉 (1)美、廉(3)不美、廉

不廉(2)美、不廉 (4)不美、不廉

近年来,很多劳力密集产业的产品,台湾已失去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无发展空间,但大陆因为劳力便宜而且人力充沛,正积极发展此种产业,故台湾非其竞争对手。像农产品,台湾就无同大陆竞争的本钱;矿业及采石业,先天上大陆居优势;再就是制造业,唯技术密集产业台湾尚居比较优势;至于资本密集产业,大陆的优势仍在。

高级人才竞争。在一般开发中国家,通常发展劳力密集产业,高级人力不被迫切需要。当其进入已开发阶段,高级人力之需要便十分迫切。无论是研究与开发计划,金融、电讯、运输等莫不需要高级人力。唯高级人力才能在国际环境中有资格参与竞争。争取高级人力,不但需要高薪,更需要安全、安适的生活环境,否则很难留住他们。如无外来人力支援,全靠自己培训,有时会有“远水救不了近火”之窘境。

由于所处发展阶段不同,两岸所得水准有相当大的差距,就现阶段而言,争取高级人力台湾有较大的优势。大陆有不少科技人才,台湾想罗致之,而这些科技人才多乐意来台就业,问题在于(1 )大陆政府是否会允许高级科技人才到台湾就业,(2 )台湾部分利益团体是否赞成大陆科技人才来台分享其劳力市场。不过,可以预期,如果两岸关系更加改善,人才交流不受限制,会有很多大陆高级人力来台湾就业,也会有不少台湾高级人力会去大陆创天下。

2.区域中心的竞争

香港已发展成为亚太地区的转运中心和金融中心,而且成效甚佳。在公元2000年以前,两岸尚无其他城市能与其伦比。现在,台湾要矢志变为亚太营运中心,其中有金融中心和转运中心。〔4 〕就金融中心而言,台湾能与香港竞争吗?公元2000年后,台湾能与上海竞争吗?这都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就目前的条件而言,台湾和上海均不具备成为金融中心的条件。再就转运中心而言,如果台湾不与大陆通航(海运与空运),台湾能否取代香港的地位也是一大问题。公元2000年后,上海也会成为亚太的转运中心。上海有广大的腹地,其辐射范围比台湾还要大,台湾的转运功能能胜过上海吗?这也是须考虑的问题。无论如何,在公元2000年后,单就金融中心与转运中心而言,上海将是台湾的劲敌。

3.意识形态的竞争

台湾与大陆确在各方面都在默默地进行竞争。首先是比较几个重要的经济指标,诸如成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重要的是比较两岸的经济制度,即谁的经济制度较优。大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台湾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前者,公有财产制度被强调;在后者,私有财产制度受尊重。大陆的市场经济,因受制于计划经济的约束,市场机能不够完善;台湾的市场经济,正逐渐摒除各种障碍,趋向自由化和国际化发展。就经济自由程度而言,台湾致力于让民间去发挥所长;就国际化程度而言,台湾国际化的成分亦较大陆为浓。

三、两岸经济关系的动态

两岸的经济关系,无论是互补性或竞争性,均会与时俱变。因为两岸经济正以不同的速度成长,而科技水准也不尽相同。现就两岸经济的互补性与竞争性的演化作扼要分析。

(一)互补性关系的演化

大陆幅员辽阔,劳力充沛,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如获得充分就业,至少需20年时间。也就是说,20年后,大陆的教育水准会普遍提高,技术劳动力会大量增加,而人力素质会普遍提高。至于资金来源,目前,外资占固定资本形成一很高的比例。如果大陆人民的储蓄率能维持在30%左右,20年后,大陆也会有资金充裕之局面,因为国内固定资本形成主要来自国内储蓄。在技术方面,大陆的某些高科技已达国际水准,如能将其商品化,即由生产武器改变为生产民生用品,则继续依赖外来科技的成分就会减少。同时,再经过20年的发展,经理人才、行销人才也会被培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目前所存在的互补关系就会完全改观,两岸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会产生基本变化。互补关系是分工而合作的关系,无论是那一种情况,对两岸的产业发展和经济成长都有利。

(二)竞争性关系的演化

决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1)生产成本的高低。 生产成本的高低取决于工资的高低,租金的多少,管理的效能及技术提升后对降低成本的效果。(2)对技术的钻研程度。此须视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而定。此种投入应是持续性、长期性的,投入多少关系到研究成果及开发成果。(3)对技术的引进程度。 此取决于对专利权的购买数额及对外来科技人才引进的数量。(4)售后服务程度。 它分为对出售耐用财的售后服务和对出售非耐用财的售后服务。对前者能及时提供服务,恢复原有功能;对后者能表现出“如假包换”的精神。(5 )有关资讯的灵通程度。对于产品供需情况能精确地了解,才能决定该生产多少。(6 )汇率的变动方向。汇率的变动方向影响竞争力颇巨。当本国货币贬值时,则会增加出口竞争力;反之,则会降低竞争力。最近10年来,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理应减削日货在美国市场之竞争力,但日货,如汽车,仍充斥于美国市场,何以故?乃是因为日本对技术的钻研及引进作了很大的努力,它不仅改良了品质,且降低了生产成本,故日货仍有余力在国际市场上从竞争。

这些决定竞争力的因素经常在变动。一种产品的竞争力是这些因素变化的最后结果。汇率的变动是全国性的,不因产业不同而有分别。其他5种因素取决于个别产业或个别企业。无论如何, 生产成本是企业最先考虑的因素,如何降低生产成本一直是企业最重视的问题。对于劳力密集产业,工资成本的高低最重要;对于技术密集产业,技术开发和引进费用最受重视。工资会随经济成长而上涨,如工资上涨幅度超过经济成长率,则不利于竞争力的提高,技术开发与引进费用也应随经济成长而增加,否则,竞争力的持续提高也有困难。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得如下的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两岸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故有较多的互补关系。垂直分工是目前常见的一种互补关系,一俟大陆持续成长,而科技能商品化,水平分工便会增加。经由互补关系之增强,两岸各获其利。

2.两岸存在着竞争性关系,关于劳力密集性产业,台湾已失去比较优势,至于技术密集性产业,大陆尚非台湾之对手。在生产因素竞争方面,如果两岸允许自由移动,不受地区限制,台湾有较大的吸引力。在产品竞争方面,大陆所提供的劳力密集性产品有很大的竞争力;但在高级产品的生产与行销方面,台湾在国际市场上仍有一片天地。

3.国际环境在变,两岸经济实力也在变。竞争力的提高是改变两岸经济关系的最重要力量。

(二)建议

1.两岸政府应和平相处,加强经济交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两岸的产业因密切合作,创造更多的比较优势。

2.两岸经济的互补关系是动态的,对两岸经济发展均有利。为了促进这种关系的增长,两岸政府应放手民间企业间的自由交流。

3.由于两岸生产因素的互补,两岸经济的竞争性关系并非“零和赛局”,大陆对劳力密集产业仍有广大的发展空间,台湾对技术密集产业的发展,如能配置部分的大陆高级人力,其所产生的比较优势足可与已开发国家一争长短。

4.一国天然资源之利用毕竟有限,但人力资源之利用则无可限量。如果台湾的资金及管理能配置上大陆的高级人力,便可进军世界其他开发中地区,争取更多的投资机会,此于两岸均有利。

注释:

〔1〕这是一种有名无实的公司,以便达到迂回投资的目的。

〔2〕1986年以前, 为台湾创造对美贸易顺差的功臣主要是从事劳力密集产业的中小企业。自此之后,台湾因受泡沫经济之影响,新台币对美元之大幅升值,很多中小企业因无法在台湾生存,便移厂到大陆,而它们所生产的,几全为出口,故有理由说大陆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有部分是台商创造的。

〔3〕亚太营运中心于1995年春开始筹划,它包括制造中心、 海运中心、空运中心、电讯中心、媒体中心和金融中心。目前正在大力推动的为金融中心和转运中心(即海运和空运)。

标签:;  ;  ;  ;  ;  ;  ;  ;  

海峡两岸经济的竞争力与互补性_两岸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