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波动和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前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过程。尽管学者们对经济全球化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但多数人认为,它是一个动态过程,即是有波动性的。研究其波动性,对把握经济全球化的过程,预测其未来走向,是有重要意义的。
经济全球化的波动
经济全球化的波动现象,早已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西方有些学者认为,在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着波峰和波谷的交替。有人提出近100多年来的三次波动的观点,世界银行于2001年发表的题为《全球化:增长与贪困的研究》报告,也采纳了这种意见,认为从19世纪70年代以来至今的全球化进程中,有三个“高潮”,分别出现在1870~1914年,1950~1980年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而在这三个“高潮”中间,则是全球化的低潮时期,这时全球化不仅进度缓慢、停滞,而且可能发生逆转、倒退。其中最明显的就是1914~1950年的世界大战和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时期。
各次高潮都有一些共同点,如科学技术的重大创新、国际分工的深化、产业结构的大变革、基础设施特别是通信和交通运输的革命性改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加强和增长的加快等等。但每次高潮又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因而各有特点,每次高潮都不是前一次的简单重复。当促成全球化出现高潮的因素或条件,由于种种原因逐渐削弱,甚至消失时,经济全球化的高潮就会随之减弱或消退,继而进入低潮。这里所说的“种种原因”,有经济本身的原因,如严重的经济危机;也有非经济原因,如世界政治形势逆转,甚至发生大规模战争等等。
西方学者提出“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有人翻译为“解全球化”、“非全球化”)的概念,意思是全球化进程的终结和逆转。如英国学者,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的L.M.德赛在《去全球化的可能性》一文(注:Wilfred Desai主编:全球化,社会资本与不平等,2003)中,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进程进行了论述。他提到19世纪后半期的全球化(他简称为G19)进程,因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告终;并提出问题:“目前的全球化(他简称G20)出于它的本性,有没有什么力量导致它自身的突然终结?”作者认为,导致G19终结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是国家主义(或民族主义)。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化,也具有其“脆弱性”,这并不缘于反全球化的群众运动,也不是来自于生态危机。G20的垮台,只能是由于大国感到它们的利益受到威胁,它可能来自美国。回想G19,它也不是由来自下面的力量摧毁的,而是来自大国的力量。当这些大国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不赞成全球体制时,它们就会舍弃全球化。作者特别指出当今的世界,上面是“单极大国结构”,同时在底部,则几乎是无政府和不可控制的冲突(注:Wilfred Desai主编:全球化,社会资本与不平等,2003:9~11)。
另一位学者哈罗德·詹姆斯(Harold James),在他所著的《全球化的终结》一书中,对当前全球化的前景也持悲观态度。他认为每次崩溃都缘于对一种新的和不为人们所熟知的世界产生的在思想方式上和制度机制上的反应。这种反向的愤恨之情,在一个长时期内是惊人的相似。作者特别提到1999年11月WTO西雅图部长级会议的失败。在那次会议期间举行的大规模抗议活动,后来在世界其他地方继续上演(注:Harold James.The End of Globaliza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2)。
这些学者的说法并不完全相同,但都认为,近十多年来的全球化发展进程已经接近尽头,将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中断。当然,这只是对当今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看法中的一种,但值得重视。
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力及反作用力
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全球化进程加速,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加强,确实形成了一个高潮。但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个高潮暂时消逝,转为低潮。让我们看看这个转折是怎样发生的,是在哪些因素作用下发生的。
如何衡量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是有待研究的课题。但下面一些数字,可以概括地说明20世纪90年代这十年间,经济全球化在广度和深度方面的空前发展:
首先是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多,这些国家和地区实行改革和发展对外型经济,逐步与世界市场接轨,参加全球多边贸易体系。80年代中期,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为90个,1990年增至100个,目前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已增至148个。2001年,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无论对中国,或对经济全球化来说,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即使暂未参加WTO的国家,也并没有置身于全球化进程之外。
“乌拉圭回合”达成一揽子协议,关税进一步下降。目前发达国家关税平均不到4%,发展中国家不到14%。“乌拉圭回合”还大大扩大了原关贸总协定体系的权力范围,作为其继承者的WTO管理的领域扩及知识产权、服务、农业、与贸易相关的投资等,更广范围。
其次,世界商品贸易额加速增长,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增长率。以世界货物出口与世界生产相比较,1990~1995年,二者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和1.5%,1995~2000年分别为7.1%和4.0%。这导致世界贸易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从1990年的19.9%,提高到2000年的25.6%。同期世界商品进口占世界GDP的比重从19.7%提高到25.3%。
再次,这一时期,金融资本迅猛增长,到2000年,包括存款、股权和债券在内的世界金融资本总额已达97.6亿美元之巨,为当年世界GDP的两倍多。这三种形式的金融资本,也是大部分在国内,但有相当一部分跨出了国界,成了国际金融资本。例如2000年全球银行存款总额为29.45万亿美元,其中跨国存款为2.07万亿美元;当年全球发行的未清偿债券额达36.1万亿美元,其中到国际市场上发行的债券约为10万亿美元;当年全球新发行股票8960亿美元,其中流入国际市场的为3160亿美元。国际外汇市场的迅猛扩大,更是惊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开启了外汇国际洪流的闸门。外汇交易额,从1973年的日均150亿美元增长到1992年的9000亿美元,90年代末期,已大大超过1万亿美元。2001年4月全球外汇交易额竟达2.35万亿美元。按一年250个交易日计算,一年的总交易量近55886.5万亿美元,是全球商品出口总值的70倍。
最后,对外直接投资(FDI)也空前扩大,1982年世界FDI流入总额为570亿美元,1990年增加到2020亿美元,2000年又增加到12710亿美元,达到这次全球化高潮的顶点。90年代十年间,FDI年均增长率比世界贸易又高一倍以上。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额)占世界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9.3%,增长到2000年的19.6%,占世界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从1991~1996年年均4.4%提高到2000年的20.8%。
以上一组数字足以表明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潮流的高涨确属空前。这十年间,经济全球化与过去相比较,不仅有量的差别,而且有质的不同。在这些数字背后起作用的因素,与过去(如19世纪后期)就大有不同。目前对经济全球化起推动作用的力量来自多方面:一是信息技术革命导致信息网络化;二是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的自由化改革;三是原苏联和东欧国家实行经济转轨,逐步融入世界市场;四是国际组织发动的多边贸易谈判;五是跨国公司的迅速兴盛壮大。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微观主体,20世纪90年代,是跨国公司走向鼎盛的时期。1992年世界跨国公司总数为3.7万家,其子公司数为17万家;2002年,分别增至6.38万家和86.6万家。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销售额早已超过了世界出口额,1990年分别为54670亿美元和43810亿美元,到2000年分别增加到15.7万亿美元和7.04亿美元,仅世界最大500家跨国公司的销售额就占世界GDP的近1/2,大跨国公司编织的巨大的经营网络,把世界各国、各地区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所有这些对当今经济全球化起推动作用的因素都是过去所不曾有的,或是根本不能比拟的。
这些因素的推动力似乎是经常起作用的,因此,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似乎就应该一直稳定地发展下去。但事实并不如此。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全球化高潮到2000年达到顶点,以后开始出现停滞迹象,发生曲折。世界出口贸易下降,2000年世界货物出口和进口额均下降4%,2002年仍处于低谷,2003年才开始回升,也只增长了3%;世界对外直接投资额,2001年和2002年连续大幅下降,2002年只及2000年的54%。2003年并没有多少增长,2004年预计也只有7750亿美元。据新加坡经济学家情报社说,到2008年FDI才有望攀升到1.2万亿美元,接近2000年的最高峰。近几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更加猖撅。尤其令人关注的是,自1999年WTO西雅图会议失败后,多边贸易谈判屡遭挫折。2001年WTO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发起“多哈回合”贸易谈判,预定这轮谈判在2005年1月1日完成。但谈判步履维艰。2003年9月在坎昆召开的第五次部长级会议,分歧严重,无果而终。经济全球化失去动力。
这几年经济全球化从高潮转向低潮,是由另一些起相反作用的因素占上风的结果。这些因素,一种是周期性的,即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周期性增长,到2000年结束,2001年发生衰退,世界经济也徘徊在衰退边沿,大大阻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二是非经济因素,主要是“9·11”恐怖袭击事件和随后开展的反恐斗争,以及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三是美国布什政府上台后,推行单边主义政策,导致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的不稳定和不断分化重组,国际矛盾和斗争激化和复杂化;四是经济全球化本身矛盾和弊端的积累,主要是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和国际关系中的不公正、不平等、不民主的加剧,到一定时期矛盾就会表面化。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搁浅,主要原因概因于此。以上起反作用的各种因素的结合,导致经济全球化高潮的消退。
经济全球化的走向
前面援引的国外一些学者对当前全球化的波折的看法,似乎给人以这样的印象,认为这次经济全球化高潮的消退,意味着全球化的终结,随之而来的将是一个较长时期的低潮,就像19世纪末那次经济全球化高潮到1914年告终,进入低潮一样。对于这种估计,我们不能同意。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高潮,到2000年虽然已消逝,但只是暂时的。近几年来发生的变化,只能说是全球化发展中的一个波折,与1914年后全球化进程的逆转或倒退不能相比。导致这次波折的因素已如上述,这些因素的负面作用,与1914年发生的世界大战和30年代的大危机也不能相提并论。这次波折与周期性衰退息息相关。但现在已不存在再次发生30年代那样大危机和大萧条的条件;这次波折又与恐怖主义肆虐和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有关,但像过去那样的世界大战已不是不可避免的。经济全球化经历为时不长的波折之后,将继续前进,开始它的新一轮发展进程。这时,前面列举的那些起推动作用的因素将再次突出地显现出来。
此外,还应该看到,在前一轮经济全球化的高潮中,除发达国家及其跨国集团之外,也有不少发展中国家,抓住了全球化提供的机遇,加快了自身的发展,成为促进全球化发展的新的积极力量,其中最突出的是中国和印度,以及巴西、墨西哥等新兴市场国家。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它们将起更大的积极作用。
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虽然遭到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多边贸易体系的终结。WTO和多数成员正在继续努力进行协调,寻找缓和矛盾、打开僵局的途径。毕竟,多边体系的建立和加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形势的要求,不会从此烟消云散。
但是,如上所述,经济全球化本身的弊端导致矛盾的加剧,特别是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环境问题的恶化、资源(主要是能源)的短缺和争夺的激化,不是短期能缓解的。冲突和斗争可能扩大,遍及WTO的内外部,遍及世界各地的街头和广场,并将对今后全球化的进程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此外,更重要的是,在这次经济全球化波折中,起重大反作用的一系列出人预料的重大事件,如“9·11”恐怖袭击、反恐斗争、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和美国推行单边主义、恣意妄为等等,对全球化产生了深刻的和重大负面影响。今后,这类难以预料的因素不会消失,甚至不会减少,这将为今后全球化的进展增加更多的不确定性。总之,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波折虽将过去,全球化新一轮发展正在开始,但今后全球化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
然而可以预期的是,与全球化并行的区域一体化,将进一步加强。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区域一体化的加强。因为对各国来说,只有加强区域一体化合作,才可能以更加有利的地位面对日益激化的国际竞争和参加经济全球化进程。2000年以来,经济全球化发生波折的这几年,区域一体化又从反面获得了更大的刺激而进一步加强。因为这时各国都感到,在多边贸易自由化谈判陷入僵局的情况下,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或地区自由贸易协定的缔结更容易操作,更容易达成,也更易获得实效。据WTO统计,在1996年全世界共有区域性一体化协议144项,到2002年底,全球共签署了259个区域贸易协定,已生效的有176个。据日本《朝日新闻》披露,到2003年,全世界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有180多个。至此,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签署了区域贸易协定,参加了区域经济组织。不少国家甚至参加两个或更多的区域一体化组织。这是区域一体化空前加强的时期,可认为是对经济全球化波折的弥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区域一体化出现了一些惹人注目的趋势:一是大国牵头和参加组建的规模巨大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如扩大的欧盟、正在建立的美洲自由贸易区,以及近年来中国同东盟10国决定组建的自由贸易区,将形成全球化经济的新格局;二是区域一体化组织,虽基本上是区域经济组织,但政治色彩趋于浓厚;三是各大区域一体化组织的相互渗透和交叉。今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新一轮的发展,区域一体化将进一步加强。区域一体化的加强,一方面将对经济全球化产生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各区域组织间也可能出现某种壁垒或屏障,从而对经济全球化的全面发展起某种阻碍作用。
标签:经济全球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