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从严治党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王鹏艳
中共吉林市委党校,吉林 吉林 132108
摘 要: 强化新时期党的建设,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贯穿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始终,进一步提升党的自我革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成为2019 年党建工作的重点之一。这要求我们党必须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切入,改进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促进新时代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政治建设;根本性建设;重点任务
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中国的发展已进入了新时代,对党的建设而言既有机遇也有挑战。面对新情况和新际遇,突出政治建设的重要地位,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成为我们新时代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突出政治建设的理论依据和现实的选择
(一)政治属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
首先,政治属性是政党第一位的属性。政党,即政治组织。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更是围绕着一定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政治目标,并从事政治活动而组织起来的政治组织。区别各政党之间差异的主要标准之一就是其政治主张和政治目的之不同。政治属性与政党是相互依存的,任何政党都不能脱离其政治属性空谈政治纲领、政治路线,而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的具体实践则需要依托政党的平台来实现。
式中:MRE(mre1,mre2,,mrei)表示特征资源集合;FRE(fre1,fre2,,frej)表示辅助资源集合;MCC(mcc1,mcc2,,mcci)表示约束条件集合。
其次,注重党的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的是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发展过程中的先进本色,就在于它始终一以贯之地开展政治建设,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提升强化政党的政治要求。
(二)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是基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部署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各项事业高速发展,取得的成绩是举目共睹的,但随之而来诸多问题,特别是人们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在社会发展洪流中发生转变,一些党员领导干部逐渐在社会发展成果的糖衣炮弹中迷失了方向。基于这种国情和党情,如何在不断增强党执政能力的同时,确保党不走偏,成为摆在党面前的首要问题。“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实现党全面建设的一种必然要求,只有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才能够确保党协调各方,统揽全局,进而适应新时期复杂条件下党的建设的新要求。
二、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
党的建设的传统布局从党的七大一直延续到党的十三大之前,其主要涵盖了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至十四大召开将邓小平同志关于制度建党的思想写入十四大报告之中,首次确立了涵盖组织、思想、作风、制度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党建布局结构。改革开放后,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党的建设架构体系逐渐形成了涵盖党的思想、组织、政治、作风、制度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的布局结构。
(一)党的政治建设:从无到有、从隐蔽到公开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有效做法——经常性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通过对历史研究发现,我们党出现问题的时期往往是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时期。近些年党内出现一些令人咋舌的腐败事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开展出现了问题。现在我们必须予以重视。一方面,要做到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做到坚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当然在批判的过程中,我们要杜绝批评的庸俗化,防止主观武断,要有根据,以帮助同志、增进团结为目的,不流于形式,敢于“揭短亮丑”。
从党的十五大到党的十七大,党的建设的架构体系均没有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但并不是说这段时期党的政治建设搁置了没有进行,而是其建设精髓融入到其他基础建设之中。
(二)党的政治建设:政治建设功效呈现出双向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⑤ 锚杆预应力采用线胀系数法设置[11-13],对于杆件预定义初始温度场,温度=应力/(弹性模量×线胀系数),定义初始温度后即可完成锚杆轴力的施加。
(三)党的政治建设:自然融入,不断强化的改革开放时期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在党的建设过程中要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抓。随着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纵深推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落实新时代强化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这一重要的党建课题,这也成为我们新时期党建发展的新征程和新起点。
纵观党的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同时,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进而有了在1945年召开的七大会议上,刘少奇同志在总结党的建设时候,所指出的从政治上和思想上建党是毛泽东建党路线与其他错误建党路线的首要区别,明确提出“政治上建党”这一概念。会上三大优良作风的提出,也标志着党的政治建设在事实上纳入到了“四位一体”党的建设体系的布局结构之中,党的政治建设逐渐公开化。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发展功效呈现出一种双向性的趋势。一方面,这一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工作的开展,它确保了党和国家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另一方面,在开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党和国家生活中“过度政治化”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否定政治建设,而是这一时期由于我们党的政治建设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一个“左”的偏差,导致最终的建设成效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
(四)党的政治建设:从十八大到十九大成效显著的新时期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党的政治建设经历了一个“自然融入”的过程。这一时期党的政治建设从作为党的建设架构体系中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而存在,逐渐演化成其精髓融入到党的其他各项基础建设之中。
三、融合贯通,准确把握党的政治建设的重点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务必要找到平台和抓手,强化落实。
(一)令行禁止——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拥有着8900多万名党员和4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组织,如果在政党的建设管理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散漫懈怠,那么势必会是一盘散沙,毫无凝聚力。如今的中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快车道,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依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更应加大党的凝聚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党的伟大历史使命。首先,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这一思想基础。明确党发展的基本路线是看齐的基线,对于四个意识的树立要更注重其实效,不能把其抽象化或表象化。其次,要坚决做到一切服从党中央决策部署这一重大原则,并鼓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同各种违反这一重大政治原则的思想和行为做斗争。
(二)安不忘危——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党的政治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党的政治建设主要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政治纲领等基本方面展开。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了“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的命题,鼓励当时的党员干部学会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解决红军内部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问题,加强红军的队伍建设。于是紧密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立党原则应运而生,这样党的政治建设实现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而另一部分人,甚至从来没有看过原著,只愿意观看影视作品。毕竟画面带来的视觉冲击更强烈,人物也会更加直接生动。而阅读小说所需的“脑补”环节,直接让剧组代劳了,省心省力又赏心悦目。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导致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术后伤口感染显著性相关的因素有体重指数、合并糖尿病、术前化疗、手术时间、术前低蛋白、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等(P<0.05),见表3。
(三)发扬光大——精心打造优秀的党内政治文化
诸葛亮在其《兵要》一书中有过这样的表述“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什么意思呢?这两句话意指人有了忠诚的品德就像鱼有了水,鱼离开水就会死,人丢掉了忠诚的品德就会很危险。那么一个人的忠诚品德的塑造要靠什么?也许有的人会说靠家庭、社会、学校、国家。无论是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它们对一个人的影响又依赖什么?也许有的人会说靠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那么思想意识形态它的具体体现形式又是什么?那就是文化。我们是不是可以做这样一个表述,优秀的文化对一个人忠诚品德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然文化如此重要,一个政党的政治文化对党的自身建设又有着怎样的作用呢?我们是不是可以做这样一个延伸“优秀的党内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态、政治建设的基础,只有夯实这一基础,党的政治环境才能够清风长拂,政治生态才能够海晏河清,政治建设才能够事半功倍。”
总之,在中国现代化和信息化高速运转的今天,加强新时期党的政治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应当在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布局中进一步明确定位、探索强化,突出党的政治建设在党建工作中的作用,进而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西亚2017年的核电装机容量为0.4 GWe。该地区核电容量在2030年、2040年和2050年的高值情景预测值分别为13 GWe、21 GWe和26 GWe,低值情景预测值分别为8 GWe、10 GWe和12 GWe。
[ 参 考 文 献 ]
[1]张书林.党的政治建设:历史演进与存废博弈[J].攀登,2015(3):18-26.
[2]洪莹.党政建设的历史回溯、现实意义和实现路径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1):7-8.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379- (2019 )28-0208-02
作者简介: 王鹏艳(1987- ),女,汉族,内蒙古赤峰人,硕士,中共吉林市委党校,教师,助教,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标签:政治建设论文; 根本性建设论文; 重点任务论文; 中共吉林市委党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