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技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论科技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论科技进步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进步论文,我国经济论文,增长方式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推动一国经济高速运转的车轮,自从发达国家工业化以来,科技进步已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主要手段。正是基于此种认识,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经济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中提出了今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性转变,即经济增长要从以往的粗放型模式向集约化方向发展。这一改革战略在21世纪的曙光即将升起之时,奏响了一曲经济发展的颂歌,能否实现这一根本性的战略转变,其根基唯系于科技进步。

一、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科技进步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是推动技术进步,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最早想到了思想是可计算的,这可称为电脑文化的始祖,发展到今天,电脑已导致我们社会的变革,电脑已渗透到人类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整个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从传统的“人是机器”到“机器是人”的飞跃,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标志着世界科技史上的巨大飞跃。

1.展望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推动其经济增长时都非常重视科技进步的因素,科技进步已成为各国竞争的主要手段,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动力,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表明,重大技术的突破总是孕育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没有18世纪中期的一系列技术发明,就没有英国的产业革命,没有20世纪40年代一系列的技术成果,就不会有许多新兴产业的诞生,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主要维系于科技进步。从世界范围看,据有关权威人士估计,1913~1949年,世界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率为2%,而其中一半是靠新技术创造的,1949~1973年,世界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5%,其中3/5是由于科技进步而获得的,80年代后经济的增长60%~80%是依靠科技进步的。

2.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技术创新比资本或人力资源起更重要的作用,资本和活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以及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作用在逐年下降。国外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对生产的贡献在18%~42%之间,劳动力素质的贡献在10%~18%之间,技术贡献最低为40%,最高达75%。

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历史的实践所证明的。例如,日本在1953~1971年的国民收入增长中,有55.16%是科技进步的贡献,美国在1948~1969年的国民收入增长中,有47.75%是科技进步的贡献;法国在1950~1962年的国民收入增长中,有73.62%是科技进步的贡献。

4.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可以导致新产业的出现,并形成经济发展的崭新势头,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它应以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为判别标准。经济增长既是科技进步与经济非均衡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科技进步的强大推动力。科技进步的直接结果一般有二:一是新产品的不断问世;二是现有产品成本的不断降低。因此,科技进步等价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由于新技术的扩散,导致了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和生产率的提高,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对于微观企业来说,通过科技进步,以新产品在广大领域内发展开辟新的市场,从而导致了分散化的多部门企业的发展。

5.科技进步无论是在经济系统以外还是大型研究室中产生,都是增长的“发动机”,经济增长的减慢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动力,科技进步及其所产生的推动,促使经济从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从创新中获得其它好处。以工业部门为例,每个指定的工业部门有其独立的技术进步速率、而且随时间在变化,从而使得不同工业部门之间的产业增长率存在较大的差别,有些工业部门的生产率增长或产出增长率比平均数值高两三倍,而其他一些部门的增长率只有平均数值的一半,这是一种有时被称为“生产率之谜”的现象,它与科技进步变动有关是显而易见的,科技进步是生产率增长速度有差别的主要原因,科技进步的自然轨迹和科技进步率在不同的行业之间是根本不同的。随着技术进步而产生的大规模的替代,某些行业由于基础技术和技术进步一体化的范围具有更大的“增长潜力”,新技术扩散的冲击力,对经济系统的“大冲击”产生一种动力。由于科技进步的不平衡,从而使得产业部门的发展同时表现出一系列加速和缓慢增长的两级。运输、能源、交通等基础行业中的技术对其他行业和部门的增长具有异乎寻常的“乘数”效应。

6.中国经济近几年的高速成长得益于科技进步。据总部设在马尼拉的亚洲发展银行ADB最近发表的一份“亚洲开发展望——1996”报告书称,今明两年内的亚洲17个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的国民经济增长,将继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达到7.1%和7.3%,尤其是中国、韩国、新加坡、印度、泰国,经济增长明显加快,这种经济的高速增长无疑是得益于技术进步。

ADB关于亚洲各国经济增长预测(%)

国家1995 1996 1997

1

中国 10.2

8.09.0

2

韩国 9.27.57.0

3

新加坡8.98.07.5

4

泰国 8.68.38.0

5

马来西亚 9.38.58.0

6

印度 6.26.46.6

二、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代价

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将是我国未来15年内国民经济运转的主旋律,所谓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和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偏重追求总量扩张和增长速度,重视数量,忽视质量、品种,消耗高,浪费大。

建国4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总体战略倾向于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倾向于粗放式经营,大量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扩大建设规模,不重视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率和经济运行质量,对内涵型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认识不够,致使经济生活中存在不少问题。

1.技术进步缓慢、产品老化、设备陈旧。从总体上看,我国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20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8%,而发达国家一般为60%~80%。我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仅占工业品出口总额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则在40%以上。因此,推进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问题。据统计,我国重要机械产品达到80年代初水平的只占1/3,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淘汰了的平炉炼钢工艺,而我国钢产量的15%仍然是采用这种工艺生产的,纺织工业达到80年代先进水平的不到40%,现有工业企业设备中,近1/5已经老化,国有大中型企业设备的老化率已达25%,延期服役率为39%。2.一大批国有企业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低下。据有关统计资料,现在,国家每年把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贷款的70%以上投到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实现的GNP增量在全部GNP的增量中不足20%,据统计,1995年全国独立核算之工业企业亏损高达883亿元,比1994年增长34.5%,亏损面高达40%以上,资产负债率接近80%。

3.工业生产中物耗高、产品成本高、资源浪费严重、能源利用率低。以能耗为例,我国火电、水泥、合成氨和钢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30%~80%,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相当于日本的6.1倍,美国的2.3倍,能源利用率只有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50%以上的水平,如果能够将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提高5个百分点,每年可以节约3亿多吨标准煤。每万元国内生产总产值消耗的钢材,我国为美国的6倍、日本的3倍、德国的4倍、法国的7倍、英国的5倍。工业物耗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64.9%上升到1989年的71.7%,我国每单位能源消耗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23.3%。

4.资源利用效益,尤其是资金利用效益低下。据有关资料,“六五”期间,每增加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加国民生产总值3.2亿元,“八五”期间预计下降为2.3亿元。

5.产品质量差。1992年以前工业产品合格率是76%,到1995年则降到了70%以下,全国每年企业生产不合格产品就损失近4000亿元。

总之,当前经济生活中的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同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密切相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提高要素和资源利用效益,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是解决如上问题,实现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

三、不流泪的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的集约式增长

集约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指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通过提高要素质量和资源的利用效益,来谋求经济快速增长。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促进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的需要是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反之,科技进步也需要以经济增长作为保障,也就是说,科技进步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作为前提和基础,而经济增长才能保证提供这些有利于科技进步的经济条件。

据有关资料报道,北京西客站工程施工过程中,始终把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当作大事来抓。其中有23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使工程质量得到提高。两年来,共节省建设资金1600万元。日本科技厅目前组织日本有关学者对日本多年来促进科学技术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分析,并计划在此基础上分析日本未来科技与经济之间的相关关系。报告认为,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通过一学、二用、三改、四创活动而综合创新的独创技术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经过综合分析,日本科技厅共选取了从1950年到1994年间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128项独立创新技术。其中10项技术最为突出,它们分别是:维尼龙、丰田汽车的生产方式、半导体收音机、方便面、高速铁路新干线、高层建筑、碳纤维、本田的CVCC发动机、日语信息处理机和任天堂家庭计算机。目前日本在基础研究上同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已影响到了日本独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并削弱了日本技术对世界技术市场的影响。以技术贸易为例,近年来,日本技术贸易额中,输出和输入的比例仅为0.4左右,输入大于输出,每年有约4亿日元的赤字;而美国的输出和输入之比约为4.0左右,输出大于输入,每年有约1万亿日元的黑字。有鉴于此,目前日本政府已决定向重视基础研究的“新技术立国”方向迈进,并加强对独创技术的开发。同时日本政府还将就科学技术政策大纲等科学技术基本法进行研究修改。

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证明,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性转变过程中,如下几点必须引起注意:

1.经济增长一般来说靠三大投入,即:资金投入、劳动投入和技术投入。三种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技术不变,资金、劳动投入增加,产出与投入等比例增长;二是调整资金、劳动、技术三者之间的配置关系,经济可适度增长;三是资金、劳动投入不变,技术投入增加,产出远远超过投入。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状况看,日本和韩国都是资源贫乏的国家,其经济发展之所以都取得成功,主要是靠技术投入。60年代日本经济起飞就主要是靠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其技术因素实现的产值增长约占财富增长的70%。通过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带来的经济增长,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它具有相对较高的名义经济增长率。通过技术进步导致的经济增长,是一种集约型的增长,是一种最有效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

2.推动科技进步既是发挥资源优势,又是实现集约经营的关键所在。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的矿产资源是比较丰富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缺乏技术,不少资源一直未能得以很好的开发利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是很不适应的。只有资源优势,没有技术优势,就不能形成真正的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国际经济发展的态势也证明这一点,许多落后国家资源尽管丰富,但经济却不富裕,而日本和西欧一些国家,资源虽然贫乏,却很强盛,其差距主要在技术上。

3.在处理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时,不能把两者看成是不相关的两个领域的问题,而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考察经济增长时,把科技进步作为最有效的手段,在考虑科技进步时,必须以经济增长为最终目标。我们还应当认识到科技进步是提高效益和高速度结合的“粘合剂”。高效益和高速度并不互相排斥,事实上,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高的科技进步与高的发展速度并存是有例证的。一国经济的波动,并不取决于经济发展速度的高低,而是取决于达到这一速度所采取的何种技术手段。对于以粗放式谋求经济增长的经济,较低的速度也可能发生波动;而对于以科技进步谋求经济增长的效益型,较高的速度也可以保持经济的稳定。

4.要正确认识政府与科技进步的关系。在我国目前的实际工作中,科技进步的主体并不明确,错误地认为科技进步只是政府的事,只有政府制定优惠政策,投入资金来引导,企业迫于政府部门的压力才动一动,否则,就拼设备、拼技术,不更新、不改造、不培训技术管理人才、只追求短期效益最大,导致大量企业行为短期化。同时,又错误地把政府误以为是科技进步的主体,把二者紧紧地捆在一起,导致本应作为技术进步主体的企业受到“冷落”,缺乏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和压力,以政府替代了企业的技术进步职能,增强了企业对科技进步的抵抗能力。我们认为,很显然,即使没有采用专门旨在推动和调整技术进步的政策,作为产业政策和其它政策的后果,政府的政策必然影响到科技进步的速度和方向,政府应当不遗余力地从客观角度影响和引导科技进步,通过资助多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领域进行直接干预,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鼓励采用创新成果。政府支持科技进步的基本原理通常是隐含或明显的,科技进步从来不是“自动的”,而总是多种“干预”努力的结果,政府以科技政策和产业规划进行干预,政府必须介入科技进步的过程,科技进步的路线、速度和后果往往与政府的干预有着直接关系。在许多产业对整个社会有重要意义的活动领域,诸如能源、交通或电讯,个别企业未必能够从向这些领域的技术进步投资中取得效益,这些领域对企业的技术进步投资行为吸引力极小,在这些场合,政府将扮演技术进步的主体,提供资金,组织各项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推动这些领域的技术进步。同样,在产业中以新技术,特别是高技术为基础的投资或研究规模经常使各企业不能筹备必要的资金,也不能承担技术开发的风险,政府应当主动地给以扶持和资助。即使政府的政策中没有对促进或调整技术本身作出规定,政府的每一项产业政策都将对技术进步产生作用。由于大部分研究以及所有的技术创新都是由产业完成的,产业政策与技术政策具有相当大的重叠,而且政府资助研究和发展的合理性与政府直接干预产业的合理性极其类似,政府在对平等与效率的权衡中要控制技术进步的外部效应,政府还有责任发起一些制度创新,建立可行的技术控制机制和技术进步基金,以利于在长波较低的转折点上技术范式的转换。政府对技术进步的涉足,可以分为技术促进政策和技术控制政策,目的在于有效地推动宏观范围内的技术进步。

纵观当今世界,整个社会经济活动都处于科技进步的强烈震撼之下,21世纪的世界经济竞争,将取决于科学技术,而当今激烈的科技角逐,将取决于对科技的投入,美国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博士指出“21世纪是华人的世纪,中国科技应重新拾回领导地位”,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得靠科技进步作后盾。

标签:;  ;  ;  ;  ;  

论科技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